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nr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 RANKL)抑制剂denosumab治疗前后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学特征、组织学形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11例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术前经denosumab治疗的骨巨细胞瘤病例资料,分析治疗前后影像学及组织学形态改变。

结果

女性5例,男性6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35岁。骶骨6例,股骨2例,桡骨、胫骨及髌骨各1例。经denosumab治疗3~6个月后,肿瘤组织学上表现为巨细胞减少甚至消失;单一性的梭形细胞增生伴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或新骨形成,骨的形态可以是幼稚的骨样基质、编织状骨及较成熟的板层骨。影像学上显示显著的骨硬化,病变周边的硬化缘形成。3例发生于骶骨的患者分别于术后5、6、11个月复发,其余术后经随访1~14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

经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组织形态与原病理表现截然不同,应与一些良性及恶性的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相鉴别。denosumab治疗时间与形态学表现及复发情况的关系仍需进一步观察。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bcl-2/IgH基因易位及免疫球蛋白(Ig)H/L基因重排检测在滤泡性淋巴瘤(FL)不同分级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了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集的32例FL bcl-2/IgH基因易位状态,同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GeneScan法检测了32例FL免疫球蛋白重链/轻链(IgH/L)基因重排,统计分析bcl-2/IgH基因易位状
期刊
目的探讨消化道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在消化道平滑肌瘤中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147例消化道平滑肌瘤临床及病理资料,光镜下观察HE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及奥辛蓝-沙红染色,Sanger测序检测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状态。结果患者年龄13~82岁,平均年龄52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1月北京友谊医院诊断的349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光镜观察肿瘤形态,采用MaxVision™-2染色法检测免疫表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IgH/CCND1融合基因,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349例MC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7∶1.0,中位年龄61岁(范围25~83岁),其中51~7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