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导入启发、比喻启发、病例分析启发、比较启发”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组织胚胎学 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3(b)-0000-00
組织胚胎学涵盖了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门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形态学基础课,研究的是正常人体微细机构及其功能关系和个体发生发育及其机制的学科。授课对象为初入医学之门的高中生,他们面临着学习内容的巨大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显著转变,面对组织胚胎学内容多,知识面广,专业性强,术语多,难以记忆等特点,刚入医学院学习的新生感觉组织胚胎学枯燥乏味,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较好的掌握本学科知识,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启发式教学因具有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易理解、便记忆等特点,笔者尝试将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贯穿组织胚胎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 导入式启发教学法
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让学生及时明确授课内容、学习目的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到教学中的需要。简言之,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1]。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情境导入、复习导入、问题导入、病例导入等,也可联合运用其中的两种或三种。
如在讲述胚胎学总论时情境导入:最早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对胚胎发育进行观察并推测人胚胎的来源于月经血与精液的混合,人们对胚胎之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生命的孕育、形成是一个复杂神奇的过程,其中经历许多微妙的变化,从两个生殖细胞相遇到受精卵的形成到胎儿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胚胎在母体子宫中发育38周的那些神奇而有秩序的
变化不断为人类所认识,生命形成的神秘面纱被一点点揭开,胚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应运而生。胚胎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对于医学生来说,只有在学习了胚胎学之后,才算真正完整的了解人,了解作为个体的人是如何来到世间的,其外形、体内各系统、器官、细胞是如何发生演变的,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等学科中的某些内容。产科医生只有熟悉了有关胚胎发育过程及胚胎与母体的关系,才能对孕妇进行正确的孕期保健指导,对异常妊娠作出诊断;生殖工程学为不孕不育患者带来福音;先天性畸形的预防、检测和治疗需要畸形学的知识等等。授课开始时导入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先有所了解,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全神贯注、心情愉快的投入到学习中,亦可使师生思维进入共鸣状态,是课堂教学艺术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2 比喻式启发法
组胚学不像人体解剖学直观,用肉眼可观察其实体的原始形态,反而显得呆板又容易失去趣味性,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记忆很困难,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多用学生熟悉的形态感强的事例作比喻,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借助联想来记忆,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述肾脏的组织结构时,笔者把肾单位形象的比喻成张开大口吞噬食物的蟒蛇,肾小体比喻成蟒蛇的头部,肾小管比喻成蟒蛇弯曲逶迤的躯干,形象生动的肾单位形态结构便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仿佛亲眼所见,加深了记忆,使所学的永具生命力。
3 病例分析教学法
病例分析教学法是选择临床常见病例和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典型病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病例为引导,使学生以所学过的知识为依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手段,从而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从机械性的记忆转变为记忆性的理解。如在学生讲述淋巴结时,为加深学生对该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可以结合临床对上呼吸道感染时下颌、颈部等处淋巴结肿大进行诠释[2]:淋巴结的皮质包含浅层皮质、副皮质区及皮质淋巴窦,主要功能是参与免疫应答。当上呼吸道出现局部感染时,细菌或(和)病毒等抗原随着淋巴细胞再循环进入淋巴结,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后提呈给T细胞,而T细胞主要集中在副皮质区并在此增殖,这样副皮质区明显增多并发生细胞免疫;而浅层皮质的B细胞接触抗原后,在Th细胞的辅助下于浅层皮质处增殖分化,导致该区域淋巴小结增多增大(以次级淋巴小结为主)并发生体液免疫,这样就表现为感染灶周围的淋巴结肿大。引入生动的病例分析,可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提高对医学的感性认识和兴趣,使临床、基础不脱节,了解基础只是在临床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基础学科的重视。
4 比较式启发法
比较法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有利于揭示事物间的异同点,加深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还可以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寓学习于娱乐中,从而缩短理解和记忆的时间[3]。如肌组织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心肌三种,在讲授时可以把三者对比来讲,先讲他们的相同点,骨骼肌和心肌之所以称 “横纹肌”是因为在纵切面上有横纹,心肌和平滑肌因不受大脑意识支配不能随意运动又被称为“不随意肌”。然后在讲述不同点,通过三者不同点的比较加深学生对三种肌组织在光镜下细胞形状、细胞核形态数量以及肌原纤维等形态结构特点理解和记忆。这样循序渐进,不断进行总结及对比分析的学习不仅能学得扎实、学得生动,还能举一反三,灵活记忆。
高职高专组胚课教学中课时的压缩和新知识内容不断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综合素质是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启发式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摄取知识,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自觉努力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桂芬.病理教学中的导入技能反思[J].哈尔滨医药,2006,26(5):52-53.
[2] 范蓉,黄巍,张静.对组胚教学中培养一学生临床思维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1):104-105.
[3] 胡利萍.病理学教学的比较法[J].华夏医学,2005,18(2):266.
作者简介:李宁宁(1982-),女,硕士,助教,从事科研工作及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组织胚胎学 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3(b)-0000-00
組织胚胎学涵盖了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门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形态学基础课,研究的是正常人体微细机构及其功能关系和个体发生发育及其机制的学科。授课对象为初入医学之门的高中生,他们面临着学习内容的巨大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显著转变,面对组织胚胎学内容多,知识面广,专业性强,术语多,难以记忆等特点,刚入医学院学习的新生感觉组织胚胎学枯燥乏味,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较好的掌握本学科知识,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启发式教学因具有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易理解、便记忆等特点,笔者尝试将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贯穿组织胚胎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 导入式启发教学法
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让学生及时明确授课内容、学习目的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到教学中的需要。简言之,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1]。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情境导入、复习导入、问题导入、病例导入等,也可联合运用其中的两种或三种。
如在讲述胚胎学总论时情境导入:最早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对胚胎发育进行观察并推测人胚胎的来源于月经血与精液的混合,人们对胚胎之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生命的孕育、形成是一个复杂神奇的过程,其中经历许多微妙的变化,从两个生殖细胞相遇到受精卵的形成到胎儿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胚胎在母体子宫中发育38周的那些神奇而有秩序的
变化不断为人类所认识,生命形成的神秘面纱被一点点揭开,胚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应运而生。胚胎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对于医学生来说,只有在学习了胚胎学之后,才算真正完整的了解人,了解作为个体的人是如何来到世间的,其外形、体内各系统、器官、细胞是如何发生演变的,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等学科中的某些内容。产科医生只有熟悉了有关胚胎发育过程及胚胎与母体的关系,才能对孕妇进行正确的孕期保健指导,对异常妊娠作出诊断;生殖工程学为不孕不育患者带来福音;先天性畸形的预防、检测和治疗需要畸形学的知识等等。授课开始时导入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先有所了解,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全神贯注、心情愉快的投入到学习中,亦可使师生思维进入共鸣状态,是课堂教学艺术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2 比喻式启发法
组胚学不像人体解剖学直观,用肉眼可观察其实体的原始形态,反而显得呆板又容易失去趣味性,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记忆很困难,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多用学生熟悉的形态感强的事例作比喻,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借助联想来记忆,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述肾脏的组织结构时,笔者把肾单位形象的比喻成张开大口吞噬食物的蟒蛇,肾小体比喻成蟒蛇的头部,肾小管比喻成蟒蛇弯曲逶迤的躯干,形象生动的肾单位形态结构便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仿佛亲眼所见,加深了记忆,使所学的永具生命力。
3 病例分析教学法
病例分析教学法是选择临床常见病例和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典型病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病例为引导,使学生以所学过的知识为依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手段,从而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从机械性的记忆转变为记忆性的理解。如在学生讲述淋巴结时,为加深学生对该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可以结合临床对上呼吸道感染时下颌、颈部等处淋巴结肿大进行诠释[2]:淋巴结的皮质包含浅层皮质、副皮质区及皮质淋巴窦,主要功能是参与免疫应答。当上呼吸道出现局部感染时,细菌或(和)病毒等抗原随着淋巴细胞再循环进入淋巴结,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后提呈给T细胞,而T细胞主要集中在副皮质区并在此增殖,这样副皮质区明显增多并发生细胞免疫;而浅层皮质的B细胞接触抗原后,在Th细胞的辅助下于浅层皮质处增殖分化,导致该区域淋巴小结增多增大(以次级淋巴小结为主)并发生体液免疫,这样就表现为感染灶周围的淋巴结肿大。引入生动的病例分析,可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提高对医学的感性认识和兴趣,使临床、基础不脱节,了解基础只是在临床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基础学科的重视。
4 比较式启发法
比较法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有利于揭示事物间的异同点,加深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还可以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寓学习于娱乐中,从而缩短理解和记忆的时间[3]。如肌组织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心肌三种,在讲授时可以把三者对比来讲,先讲他们的相同点,骨骼肌和心肌之所以称 “横纹肌”是因为在纵切面上有横纹,心肌和平滑肌因不受大脑意识支配不能随意运动又被称为“不随意肌”。然后在讲述不同点,通过三者不同点的比较加深学生对三种肌组织在光镜下细胞形状、细胞核形态数量以及肌原纤维等形态结构特点理解和记忆。这样循序渐进,不断进行总结及对比分析的学习不仅能学得扎实、学得生动,还能举一反三,灵活记忆。
高职高专组胚课教学中课时的压缩和新知识内容不断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综合素质是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启发式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摄取知识,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自觉努力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桂芬.病理教学中的导入技能反思[J].哈尔滨医药,2006,26(5):52-53.
[2] 范蓉,黄巍,张静.对组胚教学中培养一学生临床思维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1):104-105.
[3] 胡利萍.病理学教学的比较法[J].华夏医学,2005,18(2):266.
作者简介:李宁宁(1982-),女,硕士,助教,从事科研工作及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