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精细化管理不但涉及城市工作,还涉及城市形象和发展后劲,更涉及广大人民的福祉。新时代、新要求,我们应当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不断完善城镇管理和服务,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镇,围绕“一个目标”,把握“四个原则”,推动“五个转变”,织密“五张网”,让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三生三宜”城镇。“三生”是空间,“三宜”是环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应当按照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的要求,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将城镇建成宜业之地、宜居之所、宜游之城,让城镇能够承载经济繁荣、承载美好生活、承载人生梦想,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无论是城镇规划、城镇建设,还是城镇管理,都应当围绕这一目标来推进。
把握“四个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健全机制、依法治理、共建共享。一是以人为本。在城镇精细化管理中要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做好城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健全机制。建设城镇网格化管理数字平台,构建“大城管”体系,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减少管理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推进管理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三是依法治理。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标准体系,积极做好城市管理地方立法,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使城镇精细化管理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四是共建共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离不开各方面的共同参与,要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良好格局。
推动“五个转变”:就是推动城镇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品质打造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区块繁华转变,由外延扩张向组团开发转变,由外延扩张向错位特色转变,实现城镇功能提升、品质提升、颜值提升、内涵提升。一是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城市之大不在于面积,小而精要比大而空更能够体现城市的价值功能。应当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理念,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布局,提高城镇设计水平,为城镇添风貌、添特色、添精品。二是由外延扩张向品质打造转变。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不可能再通过简单的规模扩张、空间拓宽来实现进一步发展,应当更加注重品质提升,通过开展“城市双修”,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棚户区和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完善城镇功能,补齐城镇发展短板。三是由外延扩张向区块繁华转变。按照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发展网络经济、全域旅游、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推动城镇与产业集聚融合发展,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四是由外延扩张向组团开发转变。从发达地区的城镇规划体系来看,大体可分为“都市圈—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包含特色小城镇)”四级体系,应当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突出“一镇一品、一镇一业”,加快培育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形成城市与小镇相互補充、协调发展的格局。五是由外延扩张向错位特色转变。城镇发展不能“千城一面”,唯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应当从城镇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建筑风格、产业发展等出发,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做到特色立城、特色建城、特色兴城。
织密“五张网”:就是完善综合交通网、筑牢生态安全网、健全城市管理网、建设智慧信息网、织密民生保障网,解决治理体系不健全,城市管理不科学、不精准、不到位等问题。一是完善综合交通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设施发展的滞后,交通拥堵已不只是大城市的“专利”,不少中小城市也开始患上拥堵的“城市病”。必须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在抓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同时,加快构筑内部快速通达、外部高速连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通达能力。二是筑牢生态安全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镇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关键,加快推进治水、治土、治气“三治工程”,提升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把生态修复转化成生态资源,把生态资源转化成生态资本,把生态资本转化成生态财富。三是健全城市管理网。构建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城镇治理体系,加大天网、地网的建设,灵活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大力实施雨污分流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城镇管理上台阶、上水平。四是建设智慧信息网。今后的城市管理和服务就是以信息管理来代替人工管理,必须大力推进互联网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等作用,建设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民生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比如说,阿里云为杭州打造“城市大脑”,用人工智能解决交通拥堵,车辆通行速度提升了11%。五是织密民生保障网。城镇管理的好不好,最终要靠居民满意度来衡量,靠宜居宜业来体现。必须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大力实施“名校、名师、名班主任”教育“三名”工程和“名院、名医、名科”卫生“三名”工程,抓好“三减”工作,切实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环保问题投诉率、信访事件总量和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率,提升城市能级,使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系石嘴山市委副书记、市长)
责任编辑:花菊萍
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三生三宜”城镇。“三生”是空间,“三宜”是环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应当按照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的要求,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将城镇建成宜业之地、宜居之所、宜游之城,让城镇能够承载经济繁荣、承载美好生活、承载人生梦想,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无论是城镇规划、城镇建设,还是城镇管理,都应当围绕这一目标来推进。
把握“四个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健全机制、依法治理、共建共享。一是以人为本。在城镇精细化管理中要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做好城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健全机制。建设城镇网格化管理数字平台,构建“大城管”体系,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减少管理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推进管理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三是依法治理。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标准体系,积极做好城市管理地方立法,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使城镇精细化管理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四是共建共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离不开各方面的共同参与,要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良好格局。
推动“五个转变”:就是推动城镇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品质打造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区块繁华转变,由外延扩张向组团开发转变,由外延扩张向错位特色转变,实现城镇功能提升、品质提升、颜值提升、内涵提升。一是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城市之大不在于面积,小而精要比大而空更能够体现城市的价值功能。应当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理念,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布局,提高城镇设计水平,为城镇添风貌、添特色、添精品。二是由外延扩张向品质打造转变。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不可能再通过简单的规模扩张、空间拓宽来实现进一步发展,应当更加注重品质提升,通过开展“城市双修”,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棚户区和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完善城镇功能,补齐城镇发展短板。三是由外延扩张向区块繁华转变。按照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发展网络经济、全域旅游、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推动城镇与产业集聚融合发展,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四是由外延扩张向组团开发转变。从发达地区的城镇规划体系来看,大体可分为“都市圈—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包含特色小城镇)”四级体系,应当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突出“一镇一品、一镇一业”,加快培育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形成城市与小镇相互補充、协调发展的格局。五是由外延扩张向错位特色转变。城镇发展不能“千城一面”,唯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应当从城镇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建筑风格、产业发展等出发,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做到特色立城、特色建城、特色兴城。
织密“五张网”:就是完善综合交通网、筑牢生态安全网、健全城市管理网、建设智慧信息网、织密民生保障网,解决治理体系不健全,城市管理不科学、不精准、不到位等问题。一是完善综合交通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设施发展的滞后,交通拥堵已不只是大城市的“专利”,不少中小城市也开始患上拥堵的“城市病”。必须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在抓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同时,加快构筑内部快速通达、外部高速连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通达能力。二是筑牢生态安全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镇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关键,加快推进治水、治土、治气“三治工程”,提升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把生态修复转化成生态资源,把生态资源转化成生态资本,把生态资本转化成生态财富。三是健全城市管理网。构建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城镇治理体系,加大天网、地网的建设,灵活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大力实施雨污分流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城镇管理上台阶、上水平。四是建设智慧信息网。今后的城市管理和服务就是以信息管理来代替人工管理,必须大力推进互联网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等作用,建设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民生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比如说,阿里云为杭州打造“城市大脑”,用人工智能解决交通拥堵,车辆通行速度提升了11%。五是织密民生保障网。城镇管理的好不好,最终要靠居民满意度来衡量,靠宜居宜业来体现。必须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大力实施“名校、名师、名班主任”教育“三名”工程和“名院、名医、名科”卫生“三名”工程,抓好“三减”工作,切实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环保问题投诉率、信访事件总量和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率,提升城市能级,使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系石嘴山市委副书记、市长)
责任编辑:花菊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