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 七年联奎三状元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g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乾道二年至八年(1166年~1172年),当时的福州府永福(今永泰)县曾三度轰动朝野,因为短短七年之间这个偏远小县接连出了三科状元——萧国梁、郑侨、黄定,对于这一全国罕见的文化殊荣,当时县令曾赋诗曰:“相去之间不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如今,永泰县的塔山上还保留着联奎塔与三元祠,专门纪念宋代三状元。
  中国人推崇学而优则仕,因此多少有点状元情结。一介平民,十载寒窗苦读,一朝得中,便能得高官厚禄,光宗耀祖。难怪莘莘学子,趋之若鹜。时至今日,仍传出有名校为夺高考状元,明争暗斗,只差没有大打出手。
  历史上的状元,确有权重一时的,也有名垂青史者。但更多的则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名传千古的,如文天祥、王维、柳公权等,也不只因是状元留名。任过宰相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受后人敬仰的是他的爱国情怀,铮铮铁骨,耳熟能详的是《正气歌》《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传颂。诗、书、琴、画无所不精的王维,连三岁小孩也背得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绝句。楷书大师柳公权,“颜筋柳骨”至今仍是学书入门的典范。但知道他们状元身份的,恐怕不多。
  实际上,许多朝代,状元地位并不是很高,有些甚至要从九品官做起,当到大官的屈指可数,以致于一些人连生平事迹都不可考。民间戏曲的脚本,一中状元即招为驸马,只是一种传说,一种愿望。真正有此艳福,宫中折桂又顺手采花的,只唐朝郑颢一人。福建可考的状元中,年龄平均33岁,寒窗苦读绝不止十年。历史上年龄最大的状元71岁,比皇帝老子还大,想招为驸马,也无从谈起。翻开史书,由状元及第而为官者,大多有读书人气节,倒是真的。
  当然,更多的读书人连秀才也考不上,一部《儒林外史》,就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辛酸史。有范进式的悲剧性人物,也有鲁迅笔下始终不肯脱下长衫的孔乙己式酸儒。
  中国1000多年科举制度,出现过多少状元?各有说法。大抵在900人左右,有较详细记载的不足500人。福建居然有46人之多,也算是状元大省。唐之前,福建仍属蛮夷之地,文化相对落后,这一时期的状元,几乎都在中原一带。福建第一个状元本是唐末莆田的徐寅。无奈此君不识时务,高中后因不肯附和皇帝,被取消了资格。
  福建的状元,集中在宋之后。最为辉煌的,该是南宋福建永泰(旧称永福)县,当时三年一试,公元1166、1169、1172年,三科状元均由永泰籍人萧国梁、郑侨、黄定囊括,七年联奎三状元,绝无仅有,轰动一时。
  以萧国梁居住地为中心,与郑侨、黄定相隔不过数重山,脚程不超过一日,当时置县才刚刚400年的一块弹丸之地,连出三个状元,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三状元的祖籍,一直有着争论。
  萧国梁,永泰岭路陈山人氏已无疑。但陈山人操兴化方言,至今族人仍认同自己为莆田人。陈山只有萧氏祖屋、九山书院的残垣断壁,毗邻的莆田大洋瑞云山,却把萧国梁后裔完整住所,辟为萧国梁故居。
  郑侨,永泰赤锡龟岭(今双桂)人,仅存墓葬。仙游县却存有状元坊,并设有纪念馆,称郑侨为邑人。莆田县志没有注明郑侨籍贯,只说是郑樵侄儿。郑樵当然是莆田人,编志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实仙游也没有郑侨是乡人的真凭实据,牵强附会。双桂村至今仍是兴化话、客家话、永泰话并存,说明曾经是外来人口聚居的地方。郑侨在双桂生活、在同安凤凰寺读书,则是有依据的。
  黄定,原永泰一都人,在一都村建有状元府。1958年一都划归福清管辖,福清县志说黄定是该县唯一状元,有掠美之嫌。也有文献称作闽侯人。黄定是黄龟年堂侄孙,黄龟年故居就在永泰城关。虽然其祖先在闽侯、闽清、仙游皆有分支,再往上追溯,则来自河南固始,但不能因此说黄定不是永泰人。
  永泰三状元故居遗迹不多,城关溪山却完整保留清道光年间建造的联奎塔,纪念七年连中三状元。旁有三元祠,祭祀三状元。
  虽说时下连西门庆的故里也有人争,但莆田人大可不必争这三状元。福建46位状元,铁板钉钉的莆田人就有10人以上。据说若算上祖籍,多达二三十人。状元中还出过陈文龙那样的人物。1076年,徐铎、薛奕文武双状元,皇帝听说文武状元来自同乡,兴高采烈,赐诗“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1138年,黄公度状元,陈俊卿榜眼,林邓榜尊(73岁),龚茂良榜幼(18岁),时称“四异”。1453年,省乡试中榜90名,莆田人占了一半,号称“一邑半榜”,1521年会试,进士又占全省一半。以上只是随手摘取的凤毛麟角,莆田称“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绝非幸得。
  三状元虽然都出自永泰,但与莆田,也应该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三状元均出在大樟溪以东戴云山脉延伸靠近兴化平原的山区,既可躲避祸乱,静心读书,又便于同外界联系沟通。萧国梁就读的九山书院,从遗址看,规模不小,山旮旯里有这样的书院,令人强烈怀疑是外来人办的学堂。
  而三状元的出身,更值得考证。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家贫子读书。贫穷的孩子,读书可以刻苦些,但首先要读得起书。文天祥自称“白屋出身”,至少也该是家道殷实。只凭关起门来,苦读十年八年,山沟沟里便蹦出三个状元,不太可能。
  郑侨既为郑樵侄儿,便是出身书香门第。郑樵是著名藏书家,著作也丰,有《通志》200册传世。启蒙老师陈俊卿,“进士第二”,抗金名相,是个被朱熹赞为“始终全德”的人。黄龟年也是进士,因四劾秦桧而名震当世。黄定还是莆田唐大司徒黄碣嗣孙。而萧国梁据说是黄定的岳父。永泰县志中,萧国梁生卒年不详,但黄定是在42岁那年中了状元,可见两人中状元前早已是翁婿。宋朝时莆田人在朝当官的,比比皆是。如此一捋,可看出一些端倪。
  状元的脚步已经走远,状元的生辰籍贯其实也不必深究。后人敬仰的应该是一种精神。三元祠门口有一幅对联:“问天下状元几见蝉联三度,愿永阳学子都将鹰扬四方”,时时激励着后人。此对上联颇有气魄,若将“几见”改为“谁见”,是否更添豪气?下联则略嫌单薄,寻求能有佳对。
其他文献
94岁老人成功挑战“飞天”  日前,在英国直布罗陀机场,94岁的汤姆·拉基站在一架双座飞机的机翼上绕直布罗陀岩山飞行两圈。汤姆·拉基凭借这一壮举成为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机翼行走者。
期刊
直径超1米 重近半吨  日本埼玉县鸿巢市日前举行第13届鸿巢花火大会,约1.5万发烟花将夜空装点得五光十色。一颗直径约105厘米、重约460公斤的“4尺玉”巨型烟花最后登场。在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的注视下,“4尺玉”上升到约530米的高度,绽放成直径约750米的大朵烟花,被认证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花。
期刊
福州吉庇巷是宋丞相郑性之故里,旧名耆德魁辅坊,又称魁辅里。明弘治《八闽通志》称:郑性之尝登进士第一人,时呼其巷为“及第”,后因其音相近,转为“急避”。明嘉靖间,里人恶其名,改为“吉庇”,沿用至今。  忠心报国 言奏恳直  郑性之(公元1172年~公元1255年),字信之,号毅斋,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家世清寒,从小勤学;后来受学于朱熹,得到赏识,更加发愤苦读。  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郑性
期刊
在长乐岭南、马厝、沙京各乡,“马铎代驾郊天”的故事几乎是妇孺皆知。正史里虽无记载,但吴昌炽的《客窗闭话》,陈云程的《闽中摭闻》等记录体裁的小品文里都占有一定的篇幅,而且留传下来还有“代驾郊天图”的真迹和当时明永乐帝御赐的金字牌匾。  马铎(公元1366年~公元1423年),字彦声,号梅岩,长乐县岭前村人(即岭南村)。原名马乐,后避讳永乐,受御赐“铎”,改名为马铎。据邑志记载,“明永乐十年壬辰(公元
期刊
林鸿年(公元1804年~公元1886年),字勿村,侯官(今福州)人,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状元及第,是福建清朝时期的第一个状元。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被册封琉球国之正使,出使琉球。  林鸿年生于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从小就勤奋好学,喜欢与人互相切磋学问。25岁时中了举人,并于道光九年进京参加会试,可惜落第而回。不过这次的失败,并没有浇灭林鸿年一颗勇于进取之心,他在回家的路上赋诗
期刊
位于闽浙交界处的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西浦村是个有千年历史的村庄。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古时有18人中了进士,是远近闻名的“进士之乡”,南宋时“特赐状元”缪蟾也是从这里走出的。  出身乡野 才智过人  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着衣裳。  钟声远和鸡声杂,竹影斜侵剑影光。  路崎岖兮凭竹杖,月朦胧处认梅香。  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  这是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西浦村青年缪蟾赴京赶考前所作一首《
期刊
在长乐历史上产生的11位状元中,地处偏僻的书院“明教堂”居然培养出了陈文龙、姚颖、姚勉三位状元,不能不令人惊奇。长在长乐后山的陈文龙是林则徐笔下与文天祥“隆名并峙”的民族英雄,在福州五区八县,光祭祀陈文龙的尚书庙就达18座之多。  古代选拔人才的科学制度,始于隋朝建立,到清朝末期废除,这其中经历了1400多年的历史。根据最新发现的史料记载,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长乐一共出了11位状元。而地处偏僻的明教
期刊
杏仁古街位于德化县城西北部32公里的上涌镇,被称为“县域次中心”,漫长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灵鹫岩寺、杏仁古街、桃源堂、乡公所、明代古寨等一批文物和旅游景点错落有致。其中,杏仁古街还获评为泉州市“十佳古民居”。  杏仁街,又名杏仁坪,得名源于一棵千年老杏树。如今,人们看到的杏仁街之所以是百年古街而非千年古街,还得从它坎坷的“命运”谈起。  走在鹅卵石街面,两旁吊脚楼错落有致。宋朝,这里是
期刊
明嘉靖44年(1545年),莆田知县徐执策在今荔城区县巷南北两端分别建竖“海滨邹鲁”和“莆阳文献”两座木坊。明万历16年(1588年),知县孙继有又把两座木坊改名为“文献名邦”和“壶兰雄邑”。从此,莆田有了“文献名邦”之美誉。当时,莆田文化教育发达,读书之风日盛,“比屋业儒”,“邹鲁遗风”,人才辈出。文献名邦这项桂冠戴之无愧,并不过誉。  旧时的兴化军(即莆田)是福建出状元、进士最多的地方。从唐代
期刊
黄培松(公元1855年~公元1925年)又名尔琴,字贤礼,号菊三,是清末光绪朝武状元,也是清末民初的军政界闻人。他生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祖籍南安。一说是安溪尚卿人。  魁星踢斗  黄培松少年习文,数次到泉州府参加考试都没有考到功名。天生身材壮实、膂力过人的黄培松因此放弃以文求仕的道路,转而弃文习武。  当时的青少年多从文学科考入仕,竞争激烈,考武举的人则相对少,竞争压力也相对小,黄培松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