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何重金打造“大阅兵”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y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此次胡锦涛访俄并参加苏联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庆典,俄《共青团真理报》的报道形象地描述为,欧亚大陆两个最大的、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的一号人物,出席了阅兵式,“捡阅台上出现了一副最真实的地缘政治牌局,按照它可以毫不费力地推算出俄罗斯对外政策目前和未来的方向”
  一个国家在跨越9个时区的72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活动,这个计划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而5月9日,俄罗斯人就是这么做的。
  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的庆典于莫斯科时间10时(北京时间14时)正式开幕,整个过程由72座城市专门设立的户外大屏幕现场直播。庆典最精彩的部分——阅兵式在上述城市同步举行,其中20个城市检阅部队并展示武器装备,其余城市也检阅部队。俄全国有7万名军人参加阅兵式,20余万名老战士现场观摩,受阅武器装备总数逾千件。
  除国内72座城市之外,俄海军黑海舰队司令部驻地——乌克兰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尔还举行了海上和陆上阅兵。
  阅兵式中,陆海空三军官兵将分别着蓝绿、黑白和浅蓝色军礼服亮相,这与1945年红场历史性阅兵时的军服颜色契合。俄第43中央试验生产厂缝纫车间主任季莫费耶娃说,为追求美观舒适,军礼服在设计上减少了纽扣数量,增加了肩章长度,降低了军帽帽檐高度,而面料的制作采用纳米技术,经过特氟龙浸渍后可以防雨。
  莫斯科时间晚10时整,大型烟火表演又点亮了俄罗斯的夜空,为庆祝仪式画上完美句号。
  据俄总统事务管理局局长、庆典组委会主席科任透露,整个庆典活动的支出预计超过10亿卢布(约合3448万美元)。俄罗斯人为什么要花费重金打造这个并不“逢十”的65周年庆典呢?
  
  “白杨-M”和“铠甲”首次在红场亮相
  
  5月9日当天,俄军方共一万多名官兵、159件武器装备、127架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接受检阅。一个小时左右的阅兵式中,红场上空军歌嘹亮,战车和战机轰鸣而过。
  受阅武器装备分两大类:一类是以T-34坦克和SU-100自行火炮为代表的卫国战争时期武器装备,它们被统一噴涂成当年的深绿色;另一类是以“白杨一M”洲际弹道导弹和“铠甲-s1”防空系统为代表的现代武器装备,它们被涂装成黄、绿、黑三色迷彩。
  航空武器方面,图-160、图-95战略轰炸机,及米格-29、苏-34歼击机悉数登场。
  其中,被视为俄军核力量支柱的“白杨-M”,以及攻防兼备的“铠甲”防空系统,都是首次在红场亮相。
  俄军方于1998年12月部署了首批‘‘白杨-M”导弹。该导弹射程超过1万公里,可携带多枚分导弹头,一度只是被部署在发射井中。美联社曾报道,即使发射井附近发生了核爆炸,这种导弹也能点火发射。
  装载在重型越野车辆匕的机动型“白杨-M”导弹在2006年投入战斗值班。俄媒体称,该导弹发射速度快于以往型号的导弹,它的机动飞行方式使之难以被发现和拦截。而对其最著名的点评来自俄战略导弹部队司令索洛夫佐夫一他宣称,“白杨-M”导弹“能够穿透任何导弹防御系统”。
  现在,俄罗斯的战略火箭部队一共有7个“白杨-M”导弹团。按照计划,今年还将有两个“白杨-M”导弹团进入战斗值班。
  而“铠甲”防空系统则是将导弹和大炮结合在一起的武器,能有效对抗敌方的高精度武器,主要用于保护特别重要的小型设施及空军精锐部队。该系统能摧毁距离在20公里以内、高度在15公里以内的各种现代化空中攻击武器。在实战中,还可用于摧毁地面和海上目标,并可同时攻击四个目标。
  俄国防部机关报《红星报》援引俄国防部新闻局的消息说,俄空军防空导弹部队今年将获得约10套“铠甲”防空系统。俄罗斯国防产品出口公司总裁阿纳托利·伊赛金则透露,俄罗斯正与几个国家谈判出售“铠甲”防空系统事宜,面向阿联酋的第一张出口订单现已落实。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战争史和地缘政治中心主任米亚赫科夫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俄罗斯有意利用阅兵式展现本国军工行业有能力消除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国家安全威胁,以及为盟友提供必要帮助。
  
  俄式爱国主义教育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次纪念日虽不“逢十”,但庆祝规模在整个苏联和俄罗斯历史上都属罕见。
  据科任介绍,为方便外地二战老战士来莫斯科出席活动,政府决定,老战士本人及一名陪同人员可免费乘坐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而莫斯科市政府则在5月1日至15日期间,为老战士们提供免费的市内公共交通工具。
  此外,俄总统梅德韦杰夫下令,所有2005年3月前登记排队的卫国战争老兵今年都将分到住房;而总理普京则亲自向二战军医代表授奖、献花,并承诺给予20万至50万卢布不等的奖金。
  对此,米亚赫科夫向本刊记者解释说,首先,老战士们年事已高,不少人可能无法参加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更重要的是,实现国家复兴“需要—个历史支点”,而在俄罗斯历史中,“没有比卫国战争胜利更加正面、更富有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色彩了”。
  事实上,苏联解体后,爱国主义一直被俄政府视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米亚赫科夫说,通过举办胜利日庆典,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头脑中就会形成与祖国光荣历史有关的价值观,“这点特别重要”。
  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最新民调结果显示,58%的俄罗斯人认为卫国战争是本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胜利”,82%的受访者认为必须常态化地举行胜利日阅兵式,63%的人建议在学校开设卫国战争历史回顾课程,40%的人担心年轻一代开始淡忘战争。
  米亚赫科夫同时表示,虽然苏联作为地缘政治实体已不复存在,但俄方可借助庆祝胜利日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合作,“重温苏联时期的那种关系”。
  近年来,独联体各成员国“独多联少”。去年应有11位国家元首出席的峰会,出现了4人缺席的尴尬局面。不过,正如美国《时代》周刊指出,俄罗斯在逐渐收回它的势力范围:在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亲俄罗斯的领导人又一次掌握了大权,从而分别取代了“橙色革命”和“郁金香革命”中上台的政府。
  因此,今年担任独联体轮值主席国的俄罗斯,势必发力增强这种“向心力”。在本次阅兵中,9个独联体成员国首次派军人参加此次红场阅兵。
  
  热中国,冷英美
  
  此次红场阅兵式举行前后,一个重要的细节不容错过。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8日和9日分别与普京总理和梅德韦杰夫总统举行了会晤,而其他前来出席庆典的外国政要中,没有一人得到俄方高层如此重视。
  其中,胡锦涛和梅德韦杰夫的会晤是中俄两国元首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的第二次会晤——上一次是4月15日两人在巴西利亚出席“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
  对此次胡锦涛访俄并参加苏联卫国 战争胜利65周年庆典,俄《共青团真理报》的报道形象地描述为,欧亚大陆两个最大的、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的一号人物,出席了阅兵式,“检阅台上出现了一副最真实的地缘政治牌局,按照它可以毫不费力地推算出俄罗斯对外政策目前和未来的方向。”
  俄政府机关报《俄罗斯报》观察员奥夫钦尼科夫对本刊记者说,俄中两国背靠背地面对威胁和挑战,互为对方的战略后方;在发展问题上,两国则是面对面的,“这是很大的优势”。
  据法国《论坛报》报道,目前,俄罗斯80%的天然气和几乎同样比例的石油都出口到欧洲。在其他出口领域,主要是金属,最大的买家也是欧洲。“莫斯科不遗余力地想要改变这一结构。”
  俄罗斯《总结》周刊则载文称,俄罗斯正在向东转。若干年后,供应中国的能源将和西欧的进口量一样多。“对中国,你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唯独不能忽视”。
  与此同时,英国《卫报》指出,俄方在胜利日的庆祝问题上冷落了英国和美国。报道称,英国外交部提议派遣查尔斯王子替代因大选而无法赴俄的布朗首相出席庆祝活动,但被否决。“这表明普京仍因英國未能把批评克里姆林宫的前寡头别列佐夫斯基引渡到俄罗斯,而对英国感到气愤。”
  报道还说,普京也冷落了美国副总统拜登,后者曾计划前往莫斯科。拜登与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关系密切。在俄格战争中,普京曾对萨卡什维利发出威胁。
  
  斯大林被“冷处理”
  
  在俄罗斯与西方不断和解、努力改善自身国际形象的大背景之下,如何处理斯大林的“地位”问题,成为让本次庆典组织方比较手的—个难题。
  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和莫斯科市广告委员会主席马卡罗夫此前曾宣布,5月1日前在二战老兵传统聚会地点一俯首山、凯旋广场、剧院广场、马涅什广场等地,张贴斯大林及其他苏军将领画像。
  但斯大林画像却迟迟没有露面。俄《导报》援引亲政府的统一俄罗斯党高层人士的话说,追于克里姆林富的压力,卢日科夫的计划被取消。这位苏军最高统帅的画像随后被安排张贴在俯首山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馆和莫斯科博物馆内,而且并非单人画像,是其与美、英领导人的集体画像。
  《导报》援引俄政治学家维诺格拉多夫的话说,卢日科夫张贴斯大林画像的目的是希望提高自己在俄罗斯老一辈人眼中的形象,而老年人是选民中最积极参与投票的一部分。然而,国家领导人采取了同西方和解的方针并邀请北约成员国领导人出席红场阅兵式,因此,俄官方不希望在胜利日当天“外国媒体只是报道画像上的斯大林”。
  此外,与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庆典组委会领导接近的人士说,出现斯大林肖像违背国家领导人关于斯大林政权有罪的表态,也违背随后举办的一些活动的宗旨,比如俄国家档案馆在网站上公布了卡廷森林事件绝密档案资料。
  卡廷事件中处决2万余名波兰军人的命令就是斯大林当年下达的。因此,近期发生波兰总统卡钦斯基坠机身亡事件后,俄方显然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可能触痛波方神经的不愉快事件。更何况,无论梅德韦杰夫还是南京,已努力通过对波方表达同情而为两国关系和解制造契机。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时代》周刊网站刊登的文章中预测,波兰人与俄罗斯人之间逐渐达成的和解将成为更大范围内欧洲和解的又一座里程碑。他还进一步指出,如果能像俄罗斯和波兰这样把宿仇放到一边,美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也将更为顺畅。
  在俄罗斯与西方不断和解、努力改善自身国际形象的大背景之下,如何处理斯大林的“地位”问题.成为让本次庆典组织方比较棘手的一个难题。
其他文献
中美之间的这个“逆差”,恐怕比物质贸易的“顺差”更值得注意  拿到这本书时,正值北大招办负责人以“无稽之谈”四个字回应“北大清华二流论”,其理由是北大和清华的调档线远高于香港的高校。因此,“北大、清华仍是中国高校中最优秀的。”  也许,正如薛涌想在序言中告诉中国的大学教授、教育管理者的那样,高等教育全球化已经是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闭关自守办教育。对于当下的中国
衰退来临时什么最重要?稳定。经济处于周期中的高速上涨阶段时,分配的相对失序及其可能引起的矛盾和冲突往往被绝对的福利改进所掩盖。一旦发展的潮头稍减,困难和问题就尖锐如碎石般显现出来。此时,如果无视经济运行的周期规律,将遏制衰退的希望寄托于过往的发展模式,以不计成本投入的方式意图拉动增长,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完善社会保障、维持社会稳定才是应对经济危机局势恶化的关键。所幸的是,中央政府正意识到这一点并
美国政界人士对于中国的负面评论,中国人都看得很重。其实美国很多国会议员是为了讨好选民故意发表这些负面言论的,但这一点不是所有中国人都明白。    不管是在中国投资。跟中国人做生意还是与中国人争论问题,都需要以相互尊重为前提。  要知道,中国人对我们的了解要超过我们对他们的了解。  我们穿的衣服和发明的技术都在中国制造出来,但我们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新闻报道。他们看美国电影、跟踪NBA赛事、在KFC吃
新年伊始,来自新疆警方的一则消息令人震撼:经过严密侦查,新疆警方一举捣毁一个“东突厥伊斯兰运动”(简称“东伊运”)的恐怖训练营,击毙恐怖分子18名,捕获了17名。  这是沉寂数年后,“东突”这个恐怖名词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其实,在新疆及其周边,恐怖势力的“文攻武扰”从未停止。长期以来,新疆有关部门坚持“露头就打”的方针,有效打击和遏制各种暴力恐怖活动,但与境外恐怖势力秘密勾联的“东突”暴力团
为了实现全球性的战略,CNC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吸收各类社会资金,参与电视网的建设。    6月22日,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公开最新动向:CNC英文台将于7月1日正式播出。这意味着CNC将成为全球9家世界新闻电视频道之一。  事实上,自去年1月份开始,新华社计划创建电视台的消息,已见诸各大媒体。对于这家由通讯社来主办的电视台,人们充满好奇。  国际舆论也产生了诸多揣测,最集中的看法是:新华社
1947年3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指挥二十万国民党军,对陕北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大敌当前,刘少奇、朱德去河北平山组建中央工作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叶剑英、杨尚昆率领中央机关大部分工作人员到山西临县组建后方工作委员会。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带领一个精干的小机关,在陕北坚持斗争。  一年转战陕北的艰苦斗争,是一段传奇,鼓舞了陕北军民的斗志,拖住了胡宗南的精锐部队,配合了其他战场的行动。为什么中共中央机关
两国民众对于双方关系的未来并不悲观。接受调查的中日国民中,认为中日关系未来会继续恶化的人只占少数,目方为20%,中方是27%。相较于日本,中国国民对未来中日关系的改善更乐观,这个结论和前几次调查一致。日本方面有七成左右的民众认为两国关系会维持现状  迄今为止,《瞭望东方周刊》和《读卖新闻》以两国民众为调查对象的大型同题调查已是第五次了。前四次的调查结果.几乎见证了中日关系破冰迎春的整个航程:从20
人事部的公告中透露出对于高端“海归”的强烈渴求,而人们则对“海归”顺利进入体制效力产生更多期许  近日,人事部一纸公告引发外界关注,这份名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公告提出,中国将加大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十一五”期间,要使留学回国人员新增人数达到15至20万。    与此相应,今后几年,国家将实施“留学人才创业计划”,支持留学人员以专利、专有技术、科研成果
“国考”给最具基层工作经验,同时也可能是最不具学历竞争力的优秀工人、农民开了一扇门。  根据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10月13日发布的招考公告,在2011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中,开始试点招录优秀工人和农民。而此前,二者长期被排除在“国考”队伍之外。  从招收“家门、校门、机关门”的应届毕业生“三门干部”,到逐步扩大基层工作年限比例,再到招录最具基层工作经验的工农,
事实上就是有许多的大学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生),不仅干的活儿跟中学生和中专生一样,甚至还不如中学生干得好  眼下,大学生毕业供求关系紧张,僧多粥少,一个职位,成百上千多人争。去年我一个学生去了某著名报社,据他讲,他的这个位置有五万人争。在如此不平衡的买方市场的状况下,按道理用人单位应该很容易找到合适的人选,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单位依然抱怨挑不到合适的人,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纵然千挑万拣,最后也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