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当前关键是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创造制度条件。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03-0036-0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加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防止经济大起大落。这表明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的指导思想。当前关键就是要在实践中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永续的利用,实现社会永续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在不牺牲未来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对发展内涵的认识达到的较高境界,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发展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所在。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总体上说比较粗放,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持续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单位能源使用产生的GDP,只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5到1/10;高能耗、高排放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恶化,耕地逐年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石油消耗快速增长,对进口的依赖逐年增加,一些矿产资源严重短缺,而人口总量大,在2030年前仍是正增长的态势,人均资源占有量还会有所下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存环境的要求都会进一步提高。因此,沿袭原有的发展模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今后我们的经济建设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创新体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长期效益和环境效益,靠市场和市场主体的自发力量是很难做到的。关键是深化改革,包括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形成合理配置资源的机制;包括政府职能转变,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一)建立科学核算体系,创新行政管理制度
多年来,GDP指标一直作为我国衡量各地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惟一一个综合性指标,各地发展排名都按照这一指标进行,GDP指标也就自然成为各地官员业绩考核的一面镜子。但是现行的GDP指标考核体系的弊端在于只考虑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如未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及其保护费用,更没有考虑人的福利和发展问题、经济与社会协调问题。1971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中就已经高度重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量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指标,1993年联合国有关统计机构正式出版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SEEA中,提出了生态国内产出EDP的概念,EDP就是“绿色GDP”,即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
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合理、可靠的制度保证。因此必须改革政治体制、行政管理制度、干部考核制度,而建立新的科学的经济核算制度是建立新型人事干部考核制度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作为改进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一步,要加快推广绿色GDP指标体系,在逐步完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能反映生产与消耗挂钩、经济与社会协调、物质与精神平衡发展等更具科学性的人类发展指数(HDI)。设计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则是考核指标执行过程的民主性、透明性、客观性和严肃性。
(二)创新投融资管理体制,加快市场化步伐
去年以来,我国部分行业投资超常规增长,如钢铁投资增长96.6%、电解铝92.9%、水泥121.9%,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一些投资项目有深刻的政府背景;政府缺乏科学、严格的投资进入标准;一些投资主体特别是国有投资主体产权约束疲软;一些金融机构放贷缺乏责任约束。靠扩大投资规模来拉动经济增长是有限度的,并非越多越好,因为,投资的边际收益是与投资规模增长呈负相关性的,关键还在于提高投资效率。而改变政府主导的投融资体制、加快投资市场化是保证投资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最佳出路。要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财务硬约束的投资融资机制。企业有投资权,但必要条件是财务的硬约束;政府有管理权,但必须基于公共利益。
政府除应用金融、财政、税收等手段对社会供需总量进行调控外,即便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性行政审批,对具体项目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加快技术进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加快推动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促进集约化的经营,改变粗犷性的经营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类的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要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工作,调整产业结构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引导生产,采取有力措施,使供给和需求做到大体的平衡,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深化建设。当前要注重阻止一些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
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大的希望就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优化升级而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增长潜力。要实现技术创新,关键在于改革科研体制。要解决我国科研体制阻碍技术创新的种种弊端,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民间技术投资研发与创新的积极性;由各种科研机构各自为政、平行用力转向强化协作、联合攻关;从偏重单纯引进仿冒转向注重自主开发创新;从轻视知识产权保护到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建立科研人员个人贡献和成果的产权激励机制。科研体制的完善和创新将会极大地推动技术创新并保证经济效益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环境
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作用,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环境。国家要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各级政府要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总之,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和监督市场运行的同时,要以更多的精力关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市场和市场主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作者:济南市副市长)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03-0036-0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加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防止经济大起大落。这表明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的指导思想。当前关键就是要在实践中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永续的利用,实现社会永续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在不牺牲未来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对发展内涵的认识达到的较高境界,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发展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所在。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总体上说比较粗放,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持续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单位能源使用产生的GDP,只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5到1/10;高能耗、高排放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恶化,耕地逐年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石油消耗快速增长,对进口的依赖逐年增加,一些矿产资源严重短缺,而人口总量大,在2030年前仍是正增长的态势,人均资源占有量还会有所下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存环境的要求都会进一步提高。因此,沿袭原有的发展模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今后我们的经济建设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创新体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长期效益和环境效益,靠市场和市场主体的自发力量是很难做到的。关键是深化改革,包括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形成合理配置资源的机制;包括政府职能转变,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一)建立科学核算体系,创新行政管理制度
多年来,GDP指标一直作为我国衡量各地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惟一一个综合性指标,各地发展排名都按照这一指标进行,GDP指标也就自然成为各地官员业绩考核的一面镜子。但是现行的GDP指标考核体系的弊端在于只考虑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如未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及其保护费用,更没有考虑人的福利和发展问题、经济与社会协调问题。1971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中就已经高度重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量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指标,1993年联合国有关统计机构正式出版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SEEA中,提出了生态国内产出EDP的概念,EDP就是“绿色GDP”,即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
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合理、可靠的制度保证。因此必须改革政治体制、行政管理制度、干部考核制度,而建立新的科学的经济核算制度是建立新型人事干部考核制度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作为改进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一步,要加快推广绿色GDP指标体系,在逐步完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能反映生产与消耗挂钩、经济与社会协调、物质与精神平衡发展等更具科学性的人类发展指数(HDI)。设计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则是考核指标执行过程的民主性、透明性、客观性和严肃性。
(二)创新投融资管理体制,加快市场化步伐
去年以来,我国部分行业投资超常规增长,如钢铁投资增长96.6%、电解铝92.9%、水泥121.9%,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一些投资项目有深刻的政府背景;政府缺乏科学、严格的投资进入标准;一些投资主体特别是国有投资主体产权约束疲软;一些金融机构放贷缺乏责任约束。靠扩大投资规模来拉动经济增长是有限度的,并非越多越好,因为,投资的边际收益是与投资规模增长呈负相关性的,关键还在于提高投资效率。而改变政府主导的投融资体制、加快投资市场化是保证投资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最佳出路。要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财务硬约束的投资融资机制。企业有投资权,但必要条件是财务的硬约束;政府有管理权,但必须基于公共利益。
政府除应用金融、财政、税收等手段对社会供需总量进行调控外,即便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性行政审批,对具体项目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加快技术进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加快推动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促进集约化的经营,改变粗犷性的经营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类的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要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工作,调整产业结构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引导生产,采取有力措施,使供给和需求做到大体的平衡,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深化建设。当前要注重阻止一些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
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大的希望就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优化升级而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增长潜力。要实现技术创新,关键在于改革科研体制。要解决我国科研体制阻碍技术创新的种种弊端,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民间技术投资研发与创新的积极性;由各种科研机构各自为政、平行用力转向强化协作、联合攻关;从偏重单纯引进仿冒转向注重自主开发创新;从轻视知识产权保护到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建立科研人员个人贡献和成果的产权激励机制。科研体制的完善和创新将会极大地推动技术创新并保证经济效益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环境
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作用,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环境。国家要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各级政府要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总之,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和监督市场运行的同时,要以更多的精力关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市场和市场主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作者:济南市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