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立场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104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和语文研究当前呈现出一个十分活跃的局面,其中语文立场的问题,成为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多数的语文专家、学者和教师都赞同“语文立场”的提法和主张。但在教学实践上,如何落实“语文立场”却往往不是那么容易。本文以《老王》的教学为例,揭示了部分专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相互背反的现象,并提出了落实“语文立场”实践上的个案性设想。
  语文立场 《老王》 愧怍
  所谓语文教学的语文立场,就是指语文教学要始终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目标。要立足对字、词、句、段、篇章结构、写作特点与表现手法等的教学。用语文界资深专家吴格明教授的话说,语文应该教“文何以载道”,而不是教“文以载道”中的“道”。
  一、语文立场的主张与实践的背反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立场”,这几年成了语文学界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个热门词汇。很多语文界的专家学者,都一致批评一些语文老师的语文教学偏离或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语文立场”。之所以发生这种偏离或背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陷入到语文课文的“内容”教学中去了,而没有站稳语文立场。
  十分吊诡的是,很多专家学者在批评一些老师的语文课没有站稳语文立场之后,自己的示范课或“下水课”又在一定的程度上犯了自己所批评的类似的错误。
  当然,专家们实践和理论的脱节或不一致,并不能认为是学者和专家的“不诚实”,或教学评价上的“双重标准”。而主要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专家学者本身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本身也不见得一定完全能齐头并进造成的。这就好比一个优秀的文学评论员,他未必能创作出比他批评的作品更好的作品,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他批评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以初中课文杨绛创作的名篇《老王》为例。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是因为当代语文界一批活跃的语文专家和学者都亲身登台示范了《老王》的教学,而且这些示范教学都被众多语文专业杂志和各种媒体进行了刊载宣传。拿这个课文的教学来说事,更具有示范意义。
  而就《老王》的教学来说,本文不打算具体指名引用哪位专家的教学为例,也不打算对哪位专家的或几位专家的教学作全面的分析,本文只是摘取一些专家共同采用过的对课文中的一个关键词“愧怍”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笔者发现,有好些专家都用了将近一个课时集中围绕“愧怍”展开教学,他们的教学大同小异。它代表了很多人一个类型的教法。
  二、专家们“愧怍”教学的非语文立场
  下面重点以某個专家的《老王》教学实录中的内容为例,示例性地展示专家们语文教学中的非语文立场,或者它是语文教学中的“内容立场”。
  其中一个著名语文专家围绕“愧怍”提出了两个问题:
  1.作者为何会对老王愧怍?
  2.作者愧怍什么?
  仔细看课文内容,这两个方面并没有本质区别。当专家将问题去展开的时候,实际就是将师生的注意视点转移到了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情节上去了。它是以“内容”立意的,而不是以语文立意的。
  正因为是内容立意的,结果师生在一节课上就大肆地从课文中找查细节和内容,以说明作者杨绛“为何愧怍”以及“愧怍什么”。师生活动的焦点和视野始终在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情节上。结果就把老王的“蹬三轮车”“瞎了一只眼”“侄儿没出息”“孤苦”“镶嵌在门框里”“送鸡蛋”“我拿钱”等一系列细节给翻出来对答和简单讨论。
  从内容立意看,这两个问题都不是真问题,因为作者杨绛在文章末尾写的很清楚:“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为什么愧怍?愧怍什么?本文中实际是一个问题,它们在文章末尾已经被作者概括得十分精准,其他任何的解释都是画蛇添足。
  如果是语文立意,那就要抓住“愧怍”作为一个特别语文词汇来进行教学。要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此处“愧怍”使用的巧妙处。
  然而,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包括很多一线教师,都在课文的内容中打滚,从内容到内容。教完之后,除了熟悉了课文的一些具体内容和情节,并没有取得教学效果。
  三、“愧怍”教学的语文立场尝试
  “愧怍”作为本文一个点睛之词,或者说关键词,教材的注释中就是解释为“惭愧”。而《新华字典》和《辞海》居然没有找到“愧怍”这个词条。通过上网百度找到的解释就是:
  愧怍,指惭愧;羞愧。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
  而作为语文老师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应该是放在对“愧怍”一词的深入、准确的理解上。
  先看上面这个词典的解释,如果光看这个词语解释,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这个词语解释本身的特点。
  1.关于“愧怍,指惭愧;羞愧”的解释方式
  教师首先问学生一个问题:“愧怍,指惭愧;羞愧。”这个算不算解释?学生一般肯定回答“算”。
  接着问:“这是何种解释方式?”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难度。
  教师接着启发:惭愧、羞愧跟愧怍是什么关系?它们在词性词义上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同义词(近义词)还是反义词?(不断降低难度或精准性的三个提问)
  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肯定会答出“同义词或近义词”,也就是会答出“同义关系”“相似关系”这样的答案。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这个解释方法就是用我们比较熟悉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来解释一个不太熟悉的、不太常见、陌生的词语的方法。
  然后归纳出一个重要的语文知识:用我们比较熟悉的同义词、近义词解释一个不太熟悉不太常见的词语,这是词语解释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2.关于“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的解释方式
  教学行进于此后教师再问学生第二个问题:“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这是一种什么方式的解释呢?
  逻辑学中将概念分成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简单地说,一个词语它所指称对象是外延,而它的意义、意思、性质或属性,则是“内涵”。   “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这是个解释,那么这个解释是一种什么方式的解释呢?由于老师做了一些知识讲授,学生就能回答出是从“内涵”来进行解释了。
  然后教师归纳出另一个重要的语文知识点:从词语内涵的角度去解释词语,也是词语解释的一种常见的方式和方法。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愧怍,指惭愧;羞愧。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这是将同义词解释法和内涵解释法结合起来使用的一种词语解释方法。这种方法是词语解释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当然,也还有将同义词解释法跟外延解释法相结合的方法。
  3.“愧怍”的教材含义与惭愧、羞愧的含义关系
  接着教师再问学生第三个问题:“《老王》中愧怍跟惭愧、羞愧是同义词吗?如果是,为何不直接用惭愧或羞愧而故意要用一个很生僻的词语‘愧怍’呢?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和体会课文的全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愧怍跟惭愧、羞愧应该只是“近义词”而不是同义词。因为它们的意思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完全相同,作者就没必要找一个生僻词来使用。因为,使用生僻词,其实不仅不能给作品提升价值,反而是一种写作的忌讳,是一种败笔,是会损害作品的价值的。
  正因为惭愧和羞愧并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文章中对老王的这种比较奇特的思想感情,所以作者为了精准地表情达意才使用了“愧怍”这个十分生僻的词汇。
  4.“愧怍”的引申义是否符合教材中“愧怍”的关系
  百度对愧怍的内涵揭示为:“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那么这个引申义或内涵,是不是跟教材的“愧怍”的内涵相符合呢?
  通过文本应该看出,作者是没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的。既然如此,这个“引申义”就跟教材的“愧怍”不一致。
  那么教材的“愧怍”内涵要如何解释呢?“我”既然沒有缺点和错误,我的这个“不安”是因为什么引发的呢?
  这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是你,你如果就是文章中的“我”,遇到这个情况,你根据自己与“老王”的这种关系,你会发生“不安”的心情吗?如果没有又是什么原因?
  通过讨论最终学生明白,一般的“愧怍”是由于缺点或错误引发的,而本文中的“愧怍”,则是由于“我”强烈的广大的同情心产生的,或者是由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古以来学人的美德引发的。从而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了“愧怍”的含义。
  5.词语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
  从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个十分重要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观点:词语或语词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问题。
  因为,“愧怍”虽然在历史上出现过,而在一般的字典和词典中都没有纳入,可以看出这是个不常用的词语。尽管他在历史典籍中出现过,但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对“愧怍”一词的运用也不同,要注重它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
  愧怍,惭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宋曾巩《又祭亡妻晁氏文》:“夙夜思惟,心颜愧怍。”明方孝孺《与黄希范书》:“千里遣徒,贐以束帛,而缺然无以报,不胜愧怍。”王蒙《杂色》:“这是一首曾经叫他落泪的歌曲,落泪之后他又惶惶不安,为自己的感情不健康而深感愧怍。”
  而当“愧怍”在以上典籍或作品中出现的时候,有的恰恰是可以跟“惭愧”同义解释,也是可以互换的。因为,“惭愧”这个词,在古代,在某些区域可能也不是那么常用,他们可能更流行使用愧怍。
  《老王》中的“愧怍”就应以教材文本为背景,在教材的语境中去切实领会“愧怍”的含义。而光是翻字典,甚至辞海,我们可能得不到答案。而教材的“惭愧”二字的解释,只是给了一个近义词,它是不能让我们准确理解“愧怍”的意义的。
  因此,教学中要明确,词语的含义要在文本的语境中去认真分析和体味,不能试图简单地依靠字典之类的工具书去掌握文本中的词语的含义,也不能简单地套用历史典籍上的含义和解释。因为典籍中的语境是一个特殊的语境。词语的含义是会随着作者和文本的不同,而发生一定的内涵变异与发展。如果套用新课程理论中的一个热门词汇,那么课文或文本的一些词语的意义是“生成”的,是在特定的文本语境中生成的,它并不是对躺在字典或词典中或历史经典中的现成含义或现成词语的简单照搬。
  如果这样去教学《老王》中的“愧怍”应该就是语文立场的教法了。
  【责任编辑 关燕云】
其他文献
【摘要】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儿童幸福人生的前提。阅读教学只有尊重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其发展才是有效的。本文以诗歌《秋天》的教学为例,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朗读和语言品味三方面来浅谈一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学习初中数学时,算术平方根、负指数运算等让我很头痛,九个特殊的三角函数值更让人难以记住。所以,我想把它们集中到一起记忆。  如何让记忆过程既有趣又高效?我想到了打扑克牌。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不仅将扑克牌与数学口算结合,还把一些成语、俗语及典故也放入扑克牌中,做成了一种趣味娱乐牌。  一、结构组成  1.口算计算模块  扑克牌一般分为红桃、黑桃、梅花、方块四种,而趣味娱乐牌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
【摘要】在当前浮躁的教学环境当中,高三语文老师必须要坚持一个原则,认准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让自己的教学落在实处,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高三;语文老师;教学;定力  【中图分类号】G633
ROLLOVA指尖电子轮尺让测量变得易如反掌。其內部由精密机械加工而成,最大系统误差控制在0.4%以下,且能自由实现英寸、厘米等多种单位之间的切换,兼具存储、校准等多种功能。   使用时,按住ROLLOVA背部的按钮,用侧面的橡胶皮套接触测量表面,轻轻地向前滚动,数值就会实时显示在屏幕上。ROLLOVA能滚到哪儿测到哪儿,不必考虑弧度、角度等问题,就算凹凸不平的表面也能轻松测量。
摘 要本文就华盛顿州实施的“开始起跑”计划的立法依据、申请条件、学生和家长需要了解的信息、学生的成绩记载方法以及参与活动与收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从中可以看出华盛顿州为该计划的有效实施所做的种种努力,有许多值得我国学分制改革借鉴的地方。  “开始起跑”计划 双元学分制 具体措施  1990年,“开始起跑”计划首先在华盛顿州开始试验,让高二和高三有条件的学生选修华盛顿州34个社区、技术学院及华盛
【摘要】语文学科是中考与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语文这门学科,本文主要围绕“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重点以《敬畏自然》一文案例讲述为重点阐述对象。探究式教学的另一种称呼为研究教学法,主要包含的是在整个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例与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与思考来达到独立探究与思考的目的,这与传统的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相比有着很大的提升,增强了学生的
【摘要】在八年级语文下册小说单元中,有两个典型人物令人过目不忘,一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是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这两个人,所处国度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自身个性也不相同,但通过对比阅读可以发现,这两个人其实都是时代的沉沦者,社会背景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让他们各自上演了一出悲喜剧。本文就将集中讨论这两篇课文中的人物,让学生体会出课文在塑造典型人物方面使用的方法,从而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  【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精心的培养,那么就有可能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如果将课本上的优秀文章加以细读,再加上课外的大量阅读,这些都将会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深远影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健全人格;课堂教学;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摘要】想要获取信息,最有效、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进行阅读,并且积极的情感也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当关注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积极开发课外教学资源,努力创新语文课堂是拓宽语文教学新领域的重要举措。结合语文教材,让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对联,把教学思维空间延伸到生活中去,让中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受到美的享受与教育。  【关键词】开发;课外教学资源;对联欣赏;传统文化;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