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三兄弟院士:黎鳌、黎介寿、黎磊石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_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黎鳌:中国烧伤医学开拓者
  上世纪初,黎鳌、黎介寿和黎磊石三兄弟出生在湖南浏阳的一个教育世家。黎鳌生于1917年,比二弟长7岁,比三弟长9岁。1937年,父亲因病去世时,黎鳌已在上海读医学院,黎介寿和黎磊石还在上小学。1943年,黎鳌毕业后到江西医学院任教,黎介寿、黎磊石也结束了中学生活。为了能吃上饭,两人不得不放弃学机械制造的梦想,到江西读医学院,在那里可以得到大哥的接济。黎磊石曾坦言,当时只有两种院校不要学费:医学院和师范学院。
  学医,是黎氏三兄弟在那个年代里的无奈选择。然而多年后,他们却成为了从一个家庭中走出的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成就了中国医学界的一段传奇。
  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中国烧伤病人陡增。黎鳌意识到,烧伤是威胁民众生命健康的大患,他主动承担重任,提交了一份烧伤防治研究的请战书,第三军医大学当即决定由他牵头在普外科组建烧伤救治小组。
  1962年,黎鳌首先提出“从整体出发,维持机体抗病能力”的观点,整理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治疗烧伤方案。他还制定了适合中国人体的计算烧伤面积的中国九分法,首先总结了中国自己的输液公式等。这一整套措施和基本思想,在国内推广,为中国烧伤治疗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烧伤学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长期指导着中国烧伤救治工作。他领导的烧伤研究所,救治了上万例烧伤病人,治疗水平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1966年,四川合江一支钻井队不幸遭遇井喷,数10人被烧得面目全非。黎鳌率领一支精英救治小组赶赴现场,并迅速投入到抢救战役中。他本人更是几天几夜没合眼,将一个个烧伤患者从死亡线上夺了回来。
  1994年,黎鳌被美国烧伤协会授予“伊文斯”奖,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外科学及烧伤医学临床研究几十年,黎鳌成为中国烧伤医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创建了全军第一个烧伤中心和第一个烧伤研究所,并获批全国烧伤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和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1996年,黎鳌获全军重大科技贡献奖,后任第三军医大學教授,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主要专著9本,参与编著专著10部,发表论文300多篇。1999年,黎鳌去世。
  黎介寿:“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
  与大哥不同,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从事的是肠道研究。但相同的是,他和哥哥一样达到了医术和仁爱的至高境界。
  1924年9月,黎介寿出生在湖南。出生前一天,正是他母亲的生日。教书的黎父灵光一闪,想起《诗经》有云:“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意思是酿造好了春酒,为人祈求长寿。于是,黎父给孩子起名“介寿”,表达为母亲祝寿的意思。
  1934年,黎父就任两浙盐务管理局秘书,举家迁往杭州。1942年,黎介寿在广西桂林参加高考,尽管成绩很好,但考虑到学费、路费,黎介寿听从了大哥的建议,到医院当了练习生。医院管吃住,黎介寿边工作边学习,来年之后报考了医学院。
  黎介寿就这样走上了医学之路。
  1947年7月1日,黎介寿如愿分到南京中央医院外科,成了一名外科住院医生。他年仅25岁,就已经成了医院外科实力最强的住院医生。
  由于黎介寿的父亲英年早逝,家中中断了唯一的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苦。经过发奋攻读,黎介寿终于考进了可免去吃住、学费等一切费用的前国立中正医学院。1949年,他完成了大学学业,接着又考入南京中央医院(现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实习,从此步入了医学的殿堂。
  1949年南京解放之后,黎介寿加入了解放军的行列。他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后任解放军医学科委员会委员、外科专业学会主任等职。
  黎介寿是中国肠瘘治疗先行者,1960年代创造性提出了一整套肠外瘘的治疗原则和方法;1970年代,他提出了“设法使瘘自行愈合,手术是最后的治疗选择”的新见解。这一创新的治疗理论,使国内外医学界对肠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980年代,他研究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控制腹腔感染、处理瘘口、营养支持、手术技巧等完整的治疗方法,解决了带血蒂管肠浆肌层片修补复杂肠瘘手术的难题,创造了运用腹腔灌洗引流控制腹腔内感染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肠瘘的自愈率并缩短了疗程。
  1987年的一天深夜,一位因腹腔大出血、整个小肠被切除的小姑娘被抬到黎介寿面前。而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姑娘离开人世。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小肠移植这个世界性难题攻下来。小肠移植,当时这项手术不仅在国内,在整个亚洲都是空白。为了做试验,黎介寿和用于做试验的猪一起待了整整4年,甚至春节都和猪住在一起,因此被称为“猪爷爷”。
  1992年的情人节那天,黎介寿终于取得亚洲首次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从此结束了几年来与猪一起“相守”的日子。两年后,黎介寿为一位短肠综合征患者成功移植250厘米的异体小肠,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记录。
  在黎介寿的行医生涯中,不乏一些棘手的案例。一位浙江女患者仅有30厘米小肠,为正常人的1/15。在黎介寿的治疗下,她靠肠营养支持生下健康女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依靠肠内营养怀孕生育的案例。
  1996年,黎介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外科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德瑞克曾对黎介寿说:“你是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我们敬佩你。”
  黎磊石:肾脏病学一代宗师
  三兄弟中最小,和二哥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的黎磊石,开始研究肾脏病时已49岁。此前,他是研究寄生虫病的专家。这在当时实在难以理解。黎磊石一语道出心声:“经过这么多年发展,血吸虫病治疗在我国已经逐渐成熟,但肾脏病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我要做病人最需要的医生!”
  现代肾脏病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30年前几乎是一片空白,曾被列为10大死亡病因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黎磊石去澳大利亚参加肾脏病学术会议,作为中国代表,他没有发言和宣读论文的资格。他暗自发誓:一定要让中国的声音响彻世界医学论坛。
  病之所需,力之所能。黎磊石决定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探索肾脏病治疗的新路。一次,他在查房时发现,一位用雷公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治疗前并发的严重蛋白尿突然消失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激发了他的创新灵感。存在蛋白尿是肾脏病的表征,雷公藤能否治疗肾炎呢?带着探索医学奥秘的喜悦,他翻开一本本医学书籍,查阅了《本草纲目》等资料,却均无记载。
  雷公藤属毒性中草药,易引发急性中毒甚至死亡。为证实雷公藤对肾炎的疗效和临床安全性,黎磊石决定自己先试一试。对此,身边的人都想不通:“你经常劝导病人要珍惜生命,怎么自己拿生命开玩笑呢?”
  “神农为了治病尝百草,我尝一草又何妨!”黎磊石坚定地说。他用雷公藤煎汤,大胆试服,剂量由少到多……他注重科学,更注重科学思维所派生出来的理性感觉。结果表明,雷公藤根部毒性适中,能利尿、消肿,对蛋白尿具有治疗作用。接着,他将雷公藤成功推广到临床治疗,使慢性肾炎有效治疗率达84%。这一成果在国际上引起轰动。此后,他又将一批中草药应用于临床治疗,开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新路。1994年,黎磊石当选中科院院士。
  2005年,第十届国际血液净化学术会议闭幕大会上,伴着黎磊石洪亮的声音,巨大的屏幕上现出令人骄傲的文字:“血液净化术在发展中国家的未来———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验。”
  2010年3月16日,黎磊石因患肿瘤长期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4岁。黎磊石曾说:“如果不能工作了,我立刻死。”去世前,他几乎坚持行医到人生的最后阶段。
  (摘自《中国科学报》2014年8月29日,《长沙晚报》2010年3月17日)
其他文献
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可以说是家庭教育方面尤为成功的典型范例。梁启超说过:“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梁启超认为,教子之道还要贯穿“严”和“爱”两个字。“严”出于理智,“爱”则出于情感,二者缺一不可。在子女的学习和做人方面要“严”字当头;在孩子生活上要以“爱”相扶。  梁启超:育子有方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匡时济世上施展雄才大略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子女慈父般的培养教育。他所育的9个子女中
期刊
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多有才俊,出生在这里的,不仅有经济学家钱俊瑞、力学家钱伟长、环境工程专家钱易,而且还有对我国影响深远的台湾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而这个人杰地灵之地,还诞生了一位同样对中国物理学研究和发展影响深远的人物钱临照,以及其弟弟——工程力学专家钱令希,两人都是1955年的首批中科院院士。  钱临照: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  钱临照自幼在父亲钱伯圭任教的无锡荡口果育学校就读。在家风影响下,
期刊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曾设有北京、内蒙古、沈阳、兰州、乌鲁木齐、济南、福州、成都、广州、南京、昆明、武汉、西藏等10余个军区。随着部队建设情况与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军区设置时有变动。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中国人民解放军划分为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广州、成都七大军区,下辖陆军集团军、兵种部队、后勤保障部队和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  2016年2月1日,中国
期刊
中国空军34师的番号,有着强烈的神秘色彩。媒体形容西方情报部门“紧盯”这支“唯一”的部队,为何?因为这个师承担着中央领导人的专机工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专机师”,通俗地说,就是开“空军一号”的。任世信的整个军旅生涯都在34师,多年以后,他讲述了那段与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共飞的岁月。  新中國培养的第一批飞行员  任世信,1932年生,浙江东阳人。新中国成立前半年,任世信就被秘密征召入伍。一个山伢子,此
期刊
地学泰斗周廷儒:用脚步丈量祖国  周廷儒,富阳县人,地貌学家、自然地理学家、古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地理学报》副主编等职。他与施雅风、陈述彭撰写的《中国地形区划草案》,首次提出中国地形三大区划分的思想,被称为中国地理学界的“三剑客”。  周廷儒出生于浙江新登一个小商人家庭,9岁丧父,由母亲及兄长抚养成人。清贫的家境更促使周廷儒从小
期刊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基本沿用北洋时期的军衔制度。但由于当时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军衔的设置非常混乱,并且没有统一的军衔授予机构。既有国民政府授予的军衔,也有军事委员会授予的,甚至还有北洋政府加封的、南方政府加封的、军阀自封的。一时间上将满天飞。1933年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一次会议上,蒋介石说道:“国军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到了1934年,随着局势的稳
期刊
殷之文:材料科学家  殷之文,江苏吴县人,1919年出生于吴县甪直镇,父亲殷云林,母亲缪景萱,弟兄姊妹5人,他排行第一。  殷之文出生的甪直镇虽然古旧,民风却新。  1924年至1930年间,当他还在镇上念小学的时候,镇上人已自集资金办工业,特别像发电厂、电话局、轮船公司等公益事业都兴办了起来。更有不少人在本镇念完了小学就去外地读中学、大学,也有出国留学的,这使他从孩童时候起就滋生了“好男儿志在四
期刊
庄逢甘:追随钱学森走上“空动”研究之路  1925年,江苏常州一户以榨油为生的人家喜得贵子。也许是为了表达久旱逢雨的盼子之情,父亲庄德成为儿子取名“逢甘”。  1942年,庄逢甘进入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寻求航空救国之道。5年后,他远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在著名流体力学专家李普曼教授的指导下攻读航空工程和数学专业。当时,钱学森正好在该校担任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主任,于是庄逢甘不仅得到了钱学森的
期刊
李德仁:中国测绘界的泰斗  在江苏泰州市姜堰区溱潼古镇上的院士旧居,其厅堂悬挂着李氏80字家训:“爱我中華、兴我家邦、少小勤学、车胤孙康、弦歌雅乐、翰墨传香、尊师益友、孝德永彰、和亲睦邻、扶幼尊长、敬德修业、发奋图强、女红针黹、娴淑贤良、诗书共读、兰桂齐芳、扶贫济困、造福一方、克勤克俭、家道隆昌。”家训由李德仁三兄弟的曾祖父李贞发手书于1890年。  李家的子女从小就学到了要勤学读书、尊老爱幼、与
期刊
林同骅:航空及工程力学大师  原籍福州的林同骅(桦),1911年出生于四川重庆,1914年随父亲林若卿移居北京。1929年,林同骅入交通大学唐山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攻读土木工程系。不久,其父因病失业,他靠兄弟、叔伯接济,方完成学业。1934年,林同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攻飞机制造。1937年,他回国后到第二飞机制造厂工作。正值日本侵华,林同骅率领厂里同仁,在山洞仿造出20架苏式驱逐机和3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