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学经典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代圣贤的思想智慧的结晶。初中阶段是人们记忆力最旺盛、学习能力最强的时期,若能广泛涉猎国学经典著作,对品德、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初中国学经典名著阅读研究在语文学界至今仍不多不深入。我校从2012年开始,增设了“国学经典名著导读”校本课程。本文结合笔者近年的教学实践,从教材选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提出国学经典名著导读指导策略。
【关键词】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名著;名著导读;指导策略
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诗词歌赋意蕴深邃,琴棋书画博大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在政府工作会议中强调,“要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把经典的古诗词、散文嵌印在学生的脑子里,通过学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確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做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人”。“传统文化”近年来成为炙手可热的词语。
国学经典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初中阶段是人们记忆力最旺盛、学习能力最强的时期,若能广泛涉猎国学经典著作,可以塑造良好品德,夯实文化功底,开发智慧潜能,对品德、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国学经典名著距今有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跨度,文字用语、社会风物等都与现代大不相同,初中生阅读起来,会产生一定的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与“快餐文学”相比,他们会更青睐后者。国学经典阅读教学遭遇了尴尬境地:一方面是教师“不懂教”,无从下手;另一方面是学生“读不懂”,不感兴趣。如何能在宝贵而有限的课内时间,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名著阅读的有效指导,成为笔者教学中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点滴收获。
一、针对初中生特点,选编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国学经典名著阅读”教材
国学经典从广义上讲,包括传承至今的经、史、子、集、琴、棋、书、画、医、武术等方面的内容。侠义的国学经典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儒家、道家等学派的经典著作,如《诗经》《论语》《孟子》《大学》等;二是广泛流传的古代蒙学读本,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三是优秀古诗文,如唐诗、宋词、元曲等。作为初中语文科校本教材,我校国学经典名著选编多指侠义上说的儒家、道家等学派的经典著作以及古代蒙学读本。教材选编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认知思维发展水平,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初中学段处于从小学向高中的过渡阶段。考虑到初三升学压力,我校仅在七、八年级开设国学校本课程。从七年级到八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认知水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材选文要把握学生发展的实际,逐级提高要求,增加难度。
七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初中,有了小学阶段的语文国学基础,可以阅读鉴赏一些较为浅显的叙事性国学经典名著,同时,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青春情愫逐渐萌发,他们开始关注好奇社会和环境。但受到文言文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限制,教材选编多是家喻户晓且通俗易懂且符合这一年龄段心理需求的作品。七年级的教材分为四篇,分别是:爱国篇、孝敬篇、诚信篇、友善篇。节选了《论语》《诗经》《礼记》《孝经》《孟子》《墨子》《老子》《弟子规》等著作中叙事性小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情感真挚。
升至八年级,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抽象思维发展,鉴赏理解能力提高,对社会的理解更深刻,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时期,教材选编所涉及的范围更广,内涵积极,具有人生的指引性。八年级的教材节选了几部国学名著,通过课内名著导读,与课外拓展阅读的形式。让学生学会看国学典籍、爱上看国学典籍。内容包括《弟子规》全文、《笠翁对韵》上卷节选、《曾广贤文》上集节选、《论语》节选、《道德经》节选、《唐诗选》《常礼举要》节选。
(二)贴近生活,富有教益
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教材所选编的国学经典名著,要做到真正“走进学生”,就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有亲切感、兴趣盎然。“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即一个人的阅读史。”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和智慧是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复制的遗传的,而是深藏在伟大的经典书籍之中。教材选编充分考虑符合初中生生活实际,富有教益。
(三)内容丰富,魅力无穷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初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汲取多方面的精神营养,收获不同的人生启迪。国学经典名著经历了时间的甄选,其文学价值和魅力是毋庸置疑的。我校校本教材选编的经典名著内容丰富,歌颂真、善、美,表达人们对真理、理想、正义和爱的追求。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动人的情感和高超的文学技巧,魅力无穷!
二、以教师为主导,构建弹性化的“国学经典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新课标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传统的国学经典名著而言,由于历时久远,与现代文相比,存在着文字用语、社会风物等诸多不同,初中生阅读起来,会感到障碍重重。因而,应突出教师的“导”的因素。
弹性化的教学设计,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教学情境,在教师“导”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将自己真实的、独特的生命意义置入文本,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情感活动中,感受作品的魅力,获得思想的启迪。师生共同构建弹性、开放、动态的教学设计。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设计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作为语文科的校本课程,国学经典名著导读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体现“语文味”,同时还应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学目标应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如《论语》的导读目标设计:
(1)学会用浏览的方式,从书的封面、目录、内容提要和序言中获得获得信息。
(2)阅读《<论语>节选》,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事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3)自主阅读《论语》剩余篇目,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文章的丰富内蕴,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这样的目标设计符合初一学生的实际学情,也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体现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综合平衡
国学经典名著导读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固化的,应考虑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综合平衡。預设性目标是具体明确的,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被实现的目标。预设与生成之间不矛盾,科学的预设能促成有效的生成,让课堂更具活力。
例如《<诗经>导读》课的教学目标预设:
从《诗经》中文学价值很高的“风、雅”各选两例:《卫风·木瓜》《召南·鹊巢》《小雅·鹿鸣》《小雅·采薇》为例,带领学生走进《诗经》,初步理解《诗经的》诗情、诗意,感受《诗经》之美。
预设目标具体明确为四首《诗经》作品,让教学有了实在的抓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讲到《卫风·木瓜》和《召南·鹊巢》时,由于两首都是抒写爱情的诗歌,初中学生青春情愫逐渐萌发,学习的兴致高涨。教师随机抛出一个生成性问题“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是相同的吗?”学生便会积极探究这里面的内容。文学功底较好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给出的重要字词注解,从这难懂的《诗经》文言用语中读出《卫风·木瓜》男女相互爱慕、互送礼物的内容,表现出情感是愉悦的;而在《召南·鹊巢》中,从“鸠占鹊巢”这一信息,学生读出内容是男子喜新厌旧,另娶新欢,所以传递出情感是哀伤的。这样生成性的目标得以完美实现。
(二)教学方法设计
1.教师的“导”为前提,学生的“读”为主体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名著阅读中,学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而对话的中心应该是学生。同时,受到时间的限制,整本名著的阅读不可能在课堂时间全部完成,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组织,搭建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自主阅读的桥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2.“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国学经典名著阅读对于初中生而言有其特殊性,加上阅读时间和精力有限,老师没必要要求学生整本书精读。据说大文豪苏轼先生读史书的方法是“每次读书,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例如,读《春秋》,要么是礼法,要么是史实,要么是孔子遣词用字的微言大义……因此,他成了治《春秋》的大家。同样的,我们要求学生读国学经典名著的方法是“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精读”是对文段进行精细深入的理解,对象是内涵值得推敲的章节、描写富有特色的章节、也可以是学生想重点了解的感兴趣的章节,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评价的能力。“略读”是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故事情节,可以培养学生默读和速读的能力。
(三)学习进程设计
整本国学经典名著的学习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虽然我们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但并非无规则的随意学习。教师应在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从整体上对学生从预习、上课、阅读、作业等环节做出明确的要求,对学生的阅读做出具体的指导。与学生共同规划制定出符合大部分学生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阅读学习进程,并在教学中努力实现。
如《<弟子规>导读》课设计这样的阅读进度表(如表):
三、教学相长,展开行之有效的“国学经典名著阅读”教学实施
教学相长,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它同样适用于传统国学经典名著导读。“导”和“读”这两方面不是单向性的,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师生双向互动的。名著导读活动是师生共读,相互交流、启发、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一)激趣导入作品世界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国学经典名著包罗万象,教师在进行“导读”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并有持续不断的阅读动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设计。
1.抓准学生心理,激发阅读兴趣
初中生处于思维发育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和表现欲强,但同时他们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也还处于起步发展中。当周围的“快餐文学”“消遣文学”蔚然成风,学生自然容易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选择浅显易懂、轻松有趣的文字去阅读。因此,教师在激发阅读兴趣时,要结合这些因素,创造贴近学生生活与兴趣的阅读契机。
例如,在进行《<诗经>导读》教学时,由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与学生有很多的时间距离与心理距离,我是这样设计导入:
首先,投影出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女科学家的相片,让他们猜猜是谁?学生很好奇,但都猜不到。我接着,揭晓答案——屠呦呦。学生一片惊呼。我进而问学生,“她的名字这么特别,大家知道她的名字出自何处吗?”我揭晓答案:出自《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学生顿时对《诗经》有了兴趣,成果点燃了他们学习《诗经》的热情。
2.挖掘作品之美,唤醒阅读兴趣
国学经典著作中的文字往往富有音韵之美,有的本身就可编成优美动听的曲子,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导入,带领学生进入一场听觉盛宴,唤醒阅读兴趣。在《诗经》《唐诗选》《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著作的导入课中,我搜集了大量根据作品相同内容改编的乐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受这些古文字的清新与温情,受到美的熏陶。 3.利用名人效应,引导阅读兴趣
初中生相信权威、崇拜名人,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家作品的权威地位、名人对国学经典作品的评价以及相关的一些名人轶事,激发学生接近国学经典的兴趣。
例如,关于孔子的轶事、关于《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名人们对它的评价、关于诸子百家的小故事等等,这些都是极其能吸引初中生眼球的。
(二)回顾感知作者世界
《孟子·万章下》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认为,阅读和评论作品的前提是了解作者,了解他的经历、思想、风格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倘要讨论文章,最好顾及全篇,且顾及作者,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不然,很容易近乎说梦。因此,教师在“国学经典名著导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书籍等途径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感知作者的世界,进一步挖掘作品的内涵。
例如,在导读《论语》时,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去搜集、了解关于孔子的生平、所处的年代和生活轶事等相关资料。那么学生读论语的收益就不仅仅停留在端正学习态度、改進学习方法了,进而会被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并效仿之。而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千多年来照亮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思想的一盏明灯。这样既延伸了经典的内涵,又带给了学生更宽阔的阅读视野,潜移默化地促成学生积极人生观的形成。
(三)方法升华阅读世界
刘勰的著名论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主张通过阅读大量的作品,培养语感,熟悉、掌握用语规律,提高语言能力。由于国学经典著作是文言作品,“导读”的重要价值在于,发展学生自主阅读文言经典的能力,通过大量阅读国学经典,帮助学生积累文言阅读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以下围绕三方面来谈。
1.有效率读书,略读、精读的教学
精读即研读,咬文嚼字的读。仔细琢磨文章写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认真揣摩文段的意蕴。教师在导读课时,可以选择教材中“精彩篇章”,在课堂上与学生共读,咀嚼作者文字中蕴含的深意,交流优美句段的赏析,点评作品中的人物,给学生具体细致的指导,并交给学生读文言文的必要知识。
略读即快速阅读,观其大略,了解大意。正本著作信息量很大,要实现高效阅读,学生要掌握略读的方法。如教会学生默读、快读、跳读,可采用定时训练的方法。即定时阅读一定量的文字,然后说出阅读内容概括或阅读感受。另外,跳读法对于学生阅读文言文帮助也很大。初中生往往由于文言阅读能力不强,而不愿读文言作品。初读时,让他们尝试用“跳读法”,即遇到不懂的不用停下了,一口气往下读,边猜意思边读,第一次没读懂,再读第二次,慢慢地,文言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精读与略读并非割裂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略读中自我调节速度:遇到疑问处,可停下思考;遇到触动心灵的文字,可细细品味;遇到文采斐然处,可精读咀嚼…..这样学生就能在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了!
2.有思考读书,深思、质疑的教学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的实质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是读了文字却不思考,是毫无意义的。教师导读国学经典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导思”。具体来说,可以创设情境,抛出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客观的评估与思考,并辩证的理解、质疑,进而提出自己独立的观点。
3.有笔记读书,批注、摘记的教学
俗话说得好,“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想把一本书读懂读透,必须动笔。一来有助于深入思考,透彻理解文字,促进深层次的阅读;二来摘抄记录甚至背诵精彩句段,有助于日后的写作素材所需。
阅读的笔记主要分为批注和摘记。2016版的部编新教材中要求初中生学习并掌握“批注”的阅读方法。“批”是点评,“注”是注解,边读边记录自己所思、所感、所惑,供自己日后深入钻研或者查阅。国学经典名著的批注主要包括:遇到不懂的文言字词,查古汉语字典,作注解;概括文段主要内容;随手记录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摘记,即对文章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进行摘抄。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摘抄积累,甚至能背诵所摘抄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4.有活动读书,形式多样的教学
由于国学经典名著较枯燥难懂,针对初中生精力充沛,好表现的特点,教师在导读课中可以尽量设计一些形式活泼的活动穿插其中,不拘泥于“讲授——习得”的传统课堂形式。例如,可以举办手抄报、读书笔记评比,开展诵读活动,组织话剧表演,举办读书沙龙等形式。
四、构建贯穿教学过程的“国学经典名著导读”教学评价
“国学经典名著”的阅读对于初中生而言的确存在很大的困难,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思考与表达
开展教学评价的前提是尊重与接纳学生。阅读是一个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同一部作品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角度和阅读体验。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个性表达的评价方式,允许学生选取感兴趣的方面展示阅读心得。
(二)重视评价的效度,丰富评价的形式
“效度”指的是评价工具能检测出它所需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要想评价“国学经典名著导读”的效度。我们需要了解这类文导读的教学目标,大致分为三类:作品内容的概括;作品主体和艺术形式的阐述;阅读方法的学习与运用;阅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收获。这些目标的达成,单靠一张试卷是难以评判的,教师应采取丰富的评价形式。如书面作业:读书笔记、读后感、小论文等;口头作业:交流展示、辩论演讲等;活动作业:话剧表演、诵读比赛等。
(三)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发展性评价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的一个热词,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国学经典名著导读”教学中发展性评价的也应该与此呼应。因而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应多采取鼓励宽容的评价,如师生共评,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坚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目的,实现教育的育人价值。
“经典的阅读,可以使年轻的一代从生命与学习的起点上,就占据一个精神的制高点。”在当下,关注学生的阅读,用国学经典滋养下一代,直接关系我们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命质量和精神质量,关系到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切实做好国学经典名著导读教学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
[3]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
【关键词】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名著;名著导读;指导策略
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诗词歌赋意蕴深邃,琴棋书画博大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在政府工作会议中强调,“要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把经典的古诗词、散文嵌印在学生的脑子里,通过学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確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做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人”。“传统文化”近年来成为炙手可热的词语。
国学经典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初中阶段是人们记忆力最旺盛、学习能力最强的时期,若能广泛涉猎国学经典著作,可以塑造良好品德,夯实文化功底,开发智慧潜能,对品德、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国学经典名著距今有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跨度,文字用语、社会风物等都与现代大不相同,初中生阅读起来,会产生一定的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与“快餐文学”相比,他们会更青睐后者。国学经典阅读教学遭遇了尴尬境地:一方面是教师“不懂教”,无从下手;另一方面是学生“读不懂”,不感兴趣。如何能在宝贵而有限的课内时间,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名著阅读的有效指导,成为笔者教学中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点滴收获。
一、针对初中生特点,选编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国学经典名著阅读”教材
国学经典从广义上讲,包括传承至今的经、史、子、集、琴、棋、书、画、医、武术等方面的内容。侠义的国学经典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儒家、道家等学派的经典著作,如《诗经》《论语》《孟子》《大学》等;二是广泛流传的古代蒙学读本,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三是优秀古诗文,如唐诗、宋词、元曲等。作为初中语文科校本教材,我校国学经典名著选编多指侠义上说的儒家、道家等学派的经典著作以及古代蒙学读本。教材选编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认知思维发展水平,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初中学段处于从小学向高中的过渡阶段。考虑到初三升学压力,我校仅在七、八年级开设国学校本课程。从七年级到八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认知水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材选文要把握学生发展的实际,逐级提高要求,增加难度。
七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初中,有了小学阶段的语文国学基础,可以阅读鉴赏一些较为浅显的叙事性国学经典名著,同时,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青春情愫逐渐萌发,他们开始关注好奇社会和环境。但受到文言文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限制,教材选编多是家喻户晓且通俗易懂且符合这一年龄段心理需求的作品。七年级的教材分为四篇,分别是:爱国篇、孝敬篇、诚信篇、友善篇。节选了《论语》《诗经》《礼记》《孝经》《孟子》《墨子》《老子》《弟子规》等著作中叙事性小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情感真挚。
升至八年级,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抽象思维发展,鉴赏理解能力提高,对社会的理解更深刻,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时期,教材选编所涉及的范围更广,内涵积极,具有人生的指引性。八年级的教材节选了几部国学名著,通过课内名著导读,与课外拓展阅读的形式。让学生学会看国学典籍、爱上看国学典籍。内容包括《弟子规》全文、《笠翁对韵》上卷节选、《曾广贤文》上集节选、《论语》节选、《道德经》节选、《唐诗选》《常礼举要》节选。
(二)贴近生活,富有教益
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教材所选编的国学经典名著,要做到真正“走进学生”,就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有亲切感、兴趣盎然。“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即一个人的阅读史。”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和智慧是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复制的遗传的,而是深藏在伟大的经典书籍之中。教材选编充分考虑符合初中生生活实际,富有教益。
(三)内容丰富,魅力无穷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初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汲取多方面的精神营养,收获不同的人生启迪。国学经典名著经历了时间的甄选,其文学价值和魅力是毋庸置疑的。我校校本教材选编的经典名著内容丰富,歌颂真、善、美,表达人们对真理、理想、正义和爱的追求。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动人的情感和高超的文学技巧,魅力无穷!
二、以教师为主导,构建弹性化的“国学经典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新课标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传统的国学经典名著而言,由于历时久远,与现代文相比,存在着文字用语、社会风物等诸多不同,初中生阅读起来,会感到障碍重重。因而,应突出教师的“导”的因素。
弹性化的教学设计,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教学情境,在教师“导”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将自己真实的、独特的生命意义置入文本,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情感活动中,感受作品的魅力,获得思想的启迪。师生共同构建弹性、开放、动态的教学设计。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设计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作为语文科的校本课程,国学经典名著导读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体现“语文味”,同时还应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学目标应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如《论语》的导读目标设计:
(1)学会用浏览的方式,从书的封面、目录、内容提要和序言中获得获得信息。
(2)阅读《<论语>节选》,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事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3)自主阅读《论语》剩余篇目,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文章的丰富内蕴,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这样的目标设计符合初一学生的实际学情,也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体现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综合平衡
国学经典名著导读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固化的,应考虑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综合平衡。預设性目标是具体明确的,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被实现的目标。预设与生成之间不矛盾,科学的预设能促成有效的生成,让课堂更具活力。
例如《<诗经>导读》课的教学目标预设:
从《诗经》中文学价值很高的“风、雅”各选两例:《卫风·木瓜》《召南·鹊巢》《小雅·鹿鸣》《小雅·采薇》为例,带领学生走进《诗经》,初步理解《诗经的》诗情、诗意,感受《诗经》之美。
预设目标具体明确为四首《诗经》作品,让教学有了实在的抓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讲到《卫风·木瓜》和《召南·鹊巢》时,由于两首都是抒写爱情的诗歌,初中学生青春情愫逐渐萌发,学习的兴致高涨。教师随机抛出一个生成性问题“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是相同的吗?”学生便会积极探究这里面的内容。文学功底较好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给出的重要字词注解,从这难懂的《诗经》文言用语中读出《卫风·木瓜》男女相互爱慕、互送礼物的内容,表现出情感是愉悦的;而在《召南·鹊巢》中,从“鸠占鹊巢”这一信息,学生读出内容是男子喜新厌旧,另娶新欢,所以传递出情感是哀伤的。这样生成性的目标得以完美实现。
(二)教学方法设计
1.教师的“导”为前提,学生的“读”为主体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名著阅读中,学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而对话的中心应该是学生。同时,受到时间的限制,整本名著的阅读不可能在课堂时间全部完成,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组织,搭建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自主阅读的桥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2.“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国学经典名著阅读对于初中生而言有其特殊性,加上阅读时间和精力有限,老师没必要要求学生整本书精读。据说大文豪苏轼先生读史书的方法是“每次读书,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例如,读《春秋》,要么是礼法,要么是史实,要么是孔子遣词用字的微言大义……因此,他成了治《春秋》的大家。同样的,我们要求学生读国学经典名著的方法是“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精读”是对文段进行精细深入的理解,对象是内涵值得推敲的章节、描写富有特色的章节、也可以是学生想重点了解的感兴趣的章节,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评价的能力。“略读”是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故事情节,可以培养学生默读和速读的能力。
(三)学习进程设计
整本国学经典名著的学习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虽然我们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但并非无规则的随意学习。教师应在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从整体上对学生从预习、上课、阅读、作业等环节做出明确的要求,对学生的阅读做出具体的指导。与学生共同规划制定出符合大部分学生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阅读学习进程,并在教学中努力实现。
如《<弟子规>导读》课设计这样的阅读进度表(如表):
三、教学相长,展开行之有效的“国学经典名著阅读”教学实施
教学相长,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它同样适用于传统国学经典名著导读。“导”和“读”这两方面不是单向性的,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师生双向互动的。名著导读活动是师生共读,相互交流、启发、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一)激趣导入作品世界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国学经典名著包罗万象,教师在进行“导读”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并有持续不断的阅读动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设计。
1.抓准学生心理,激发阅读兴趣
初中生处于思维发育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和表现欲强,但同时他们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也还处于起步发展中。当周围的“快餐文学”“消遣文学”蔚然成风,学生自然容易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选择浅显易懂、轻松有趣的文字去阅读。因此,教师在激发阅读兴趣时,要结合这些因素,创造贴近学生生活与兴趣的阅读契机。
例如,在进行《<诗经>导读》教学时,由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与学生有很多的时间距离与心理距离,我是这样设计导入:
首先,投影出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女科学家的相片,让他们猜猜是谁?学生很好奇,但都猜不到。我接着,揭晓答案——屠呦呦。学生一片惊呼。我进而问学生,“她的名字这么特别,大家知道她的名字出自何处吗?”我揭晓答案:出自《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学生顿时对《诗经》有了兴趣,成果点燃了他们学习《诗经》的热情。
2.挖掘作品之美,唤醒阅读兴趣
国学经典著作中的文字往往富有音韵之美,有的本身就可编成优美动听的曲子,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导入,带领学生进入一场听觉盛宴,唤醒阅读兴趣。在《诗经》《唐诗选》《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著作的导入课中,我搜集了大量根据作品相同内容改编的乐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受这些古文字的清新与温情,受到美的熏陶。 3.利用名人效应,引导阅读兴趣
初中生相信权威、崇拜名人,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家作品的权威地位、名人对国学经典作品的评价以及相关的一些名人轶事,激发学生接近国学经典的兴趣。
例如,关于孔子的轶事、关于《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名人们对它的评价、关于诸子百家的小故事等等,这些都是极其能吸引初中生眼球的。
(二)回顾感知作者世界
《孟子·万章下》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认为,阅读和评论作品的前提是了解作者,了解他的经历、思想、风格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倘要讨论文章,最好顾及全篇,且顾及作者,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不然,很容易近乎说梦。因此,教师在“国学经典名著导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书籍等途径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感知作者的世界,进一步挖掘作品的内涵。
例如,在导读《论语》时,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去搜集、了解关于孔子的生平、所处的年代和生活轶事等相关资料。那么学生读论语的收益就不仅仅停留在端正学习态度、改進学习方法了,进而会被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并效仿之。而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千多年来照亮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思想的一盏明灯。这样既延伸了经典的内涵,又带给了学生更宽阔的阅读视野,潜移默化地促成学生积极人生观的形成。
(三)方法升华阅读世界
刘勰的著名论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主张通过阅读大量的作品,培养语感,熟悉、掌握用语规律,提高语言能力。由于国学经典著作是文言作品,“导读”的重要价值在于,发展学生自主阅读文言经典的能力,通过大量阅读国学经典,帮助学生积累文言阅读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以下围绕三方面来谈。
1.有效率读书,略读、精读的教学
精读即研读,咬文嚼字的读。仔细琢磨文章写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认真揣摩文段的意蕴。教师在导读课时,可以选择教材中“精彩篇章”,在课堂上与学生共读,咀嚼作者文字中蕴含的深意,交流优美句段的赏析,点评作品中的人物,给学生具体细致的指导,并交给学生读文言文的必要知识。
略读即快速阅读,观其大略,了解大意。正本著作信息量很大,要实现高效阅读,学生要掌握略读的方法。如教会学生默读、快读、跳读,可采用定时训练的方法。即定时阅读一定量的文字,然后说出阅读内容概括或阅读感受。另外,跳读法对于学生阅读文言文帮助也很大。初中生往往由于文言阅读能力不强,而不愿读文言作品。初读时,让他们尝试用“跳读法”,即遇到不懂的不用停下了,一口气往下读,边猜意思边读,第一次没读懂,再读第二次,慢慢地,文言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精读与略读并非割裂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略读中自我调节速度:遇到疑问处,可停下思考;遇到触动心灵的文字,可细细品味;遇到文采斐然处,可精读咀嚼…..这样学生就能在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了!
2.有思考读书,深思、质疑的教学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的实质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是读了文字却不思考,是毫无意义的。教师导读国学经典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导思”。具体来说,可以创设情境,抛出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客观的评估与思考,并辩证的理解、质疑,进而提出自己独立的观点。
3.有笔记读书,批注、摘记的教学
俗话说得好,“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想把一本书读懂读透,必须动笔。一来有助于深入思考,透彻理解文字,促进深层次的阅读;二来摘抄记录甚至背诵精彩句段,有助于日后的写作素材所需。
阅读的笔记主要分为批注和摘记。2016版的部编新教材中要求初中生学习并掌握“批注”的阅读方法。“批”是点评,“注”是注解,边读边记录自己所思、所感、所惑,供自己日后深入钻研或者查阅。国学经典名著的批注主要包括:遇到不懂的文言字词,查古汉语字典,作注解;概括文段主要内容;随手记录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摘记,即对文章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进行摘抄。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摘抄积累,甚至能背诵所摘抄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4.有活动读书,形式多样的教学
由于国学经典名著较枯燥难懂,针对初中生精力充沛,好表现的特点,教师在导读课中可以尽量设计一些形式活泼的活动穿插其中,不拘泥于“讲授——习得”的传统课堂形式。例如,可以举办手抄报、读书笔记评比,开展诵读活动,组织话剧表演,举办读书沙龙等形式。
四、构建贯穿教学过程的“国学经典名著导读”教学评价
“国学经典名著”的阅读对于初中生而言的确存在很大的困难,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思考与表达
开展教学评价的前提是尊重与接纳学生。阅读是一个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同一部作品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角度和阅读体验。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个性表达的评价方式,允许学生选取感兴趣的方面展示阅读心得。
(二)重视评价的效度,丰富评价的形式
“效度”指的是评价工具能检测出它所需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要想评价“国学经典名著导读”的效度。我们需要了解这类文导读的教学目标,大致分为三类:作品内容的概括;作品主体和艺术形式的阐述;阅读方法的学习与运用;阅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收获。这些目标的达成,单靠一张试卷是难以评判的,教师应采取丰富的评价形式。如书面作业:读书笔记、读后感、小论文等;口头作业:交流展示、辩论演讲等;活动作业:话剧表演、诵读比赛等。
(三)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发展性评价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的一个热词,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国学经典名著导读”教学中发展性评价的也应该与此呼应。因而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应多采取鼓励宽容的评价,如师生共评,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坚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目的,实现教育的育人价值。
“经典的阅读,可以使年轻的一代从生命与学习的起点上,就占据一个精神的制高点。”在当下,关注学生的阅读,用国学经典滋养下一代,直接关系我们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命质量和精神质量,关系到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切实做好国学经典名著导读教学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
[3]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