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安身立命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iqi_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揭题,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齐声读题。
  (生齐读课题)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自己先小声读一读,注意咬准字音。
  (师课件出示:裹 蓬乱
  纳闷 冷不丁 衣衫不整
  蓄 温柔 穿戴 手把手
  一塌糊涂)
  (生自由练读)
  师:第一行谁来读?(一生读)第三个词你给大家再读一遍,注意咬准字音。(生再读)知道它的意思吗?
  生:很好奇。
  生:形容吃惊而感到疑惑。
  师:两个同学,哪一个说得更确切些呢?老师请一个同学把书上的那句话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
  (一生读,余生思考。)
  师:听清楚了吗?你联系这句话想想,“纳闷”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有些不明白。
  师:能说得具体点吗?谁不明白?不明白什么问题?
  生:爸爸说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人,小女孩对此感到不
  明白。
  师:是啊,对一些问题感到不解、疑惑,我们就可以用“纳闷”来形容。哪位同学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生:我很纳闷他弟弟竟然比他还要高。
  师:是不是对这个问题感到疑惑不解啊?
  生:是!
  师:谁再来造一个句子?
  生:我很纳闷为什么小蝌蚪不像它的妈妈呢?
  师:说得非常好!这两个同学都是把“纳闷”这个词放在句子前面的,可以放到句
  尾吗?
  生:他们俩谁是哥哥,谁是弟弟,我一直很纳闷。
  师:可能这两个人是双胞胎,你一时难以分辨,经常搞不清,是这样的吗?谁再来说一句话?
  生:今天爸爸回来后像孩子一样又蹦又跳,这让我很纳闷,到底是怎么回事?
  师:说得多好啊,他把“纳闷”放到句子的中间去了。下面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第二行的字?
  (生读)
  师:听清楚了吗?最后一个词他是怎么读的?
  生:一(yī)塌(tā)糊(hú)涂(tú)。
  师:“塌”他念得很准,念第一声;但是这个“一”,在第一声的字的前面,它就要发生变化了。应该念第四声,一(yì)塌糊涂。你再读。一起读一遍。
  师:同学们,在这些生字中,有一个字笔画比较多。(出示:裹)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在书写的时候,怎么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得
  漂亮。
  生:“果”的最后一笔不是捺而是点。
  师:为什么要变成点呢?
  生:因为下面还有一个小撇,要让那个小撇。
  师:让下面的那个笔画好写一点是不是?观察得很好,这个时候的一捺要变成一点,要注意避让。
  生:“裹”最下面的一撇一捺要展开,托住上面的。
  师:一撇一捺要写得舒展,你观察得非常好。同学们,这个“果”要写得怎么样?
  生:要稍稍扁一些,小
  一些。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下面就请你拿出笔,在书上描一个,临一个。注意写字的姿势。
  师:都描好了吗?请看幻灯片,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一遍。(生齐读)下面老师再请同学们看一组比较有意思的词,自己读读。(课件出示:嘿 嘛 噢 呵)
  师:这些词都有一个相同点,是什么?
  生:都是口字旁。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都是语气词。
  师:你真了不起,它们都是表示语气的词语。同学们,你们不要小看这些语气词,它的作用可大了,读好它们,能够帮我们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你们相信吗?
  生:相信!
  师:我把它们放到句子当中了。请你小声地读一读,自己找找感觉,看看这些语气词究竟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明白了吗?自由读,开始!
  (师课件出示:
  “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呵,小教授,请你再教
  教我。”)
  师:第一句怎么读?想想看。请你读。
  (一生读)
  师:她刚才用了什么语气读的?
  生:她用了天真可爱的
  语气。
  师:她还用了什么语气?
  生:不敢相信。
  师:感到惊奇,不敢相信,是不是?所以“嘿”要读得短,再重一点,又短又重又高,自己读读看。
  师:谁再来读?(指名读)
  师:第二句谁来读?注意刚才我们念过这个字了,它读第几声?
  生:第一声。
  师:一起读一遍。谁再来读这句话?你来!他读出了什么样的语气?
  生:他读出了爱因斯坦并不觉得自己伟大这种语气。
  师:并不表示赞同,并不以为然,是不是应该读出这样的语气?所以这个词要读得轻
  一些,快一些,明白吗?自己读读看。
  师:谁来读?读得轻描淡写点,你来读。
  (一生读)
  师:再读轻一点,谁来读?你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三句,我请一个小姑娘来读。
  (一生读)
  师:同学们注意到这个“嘛”字她是怎么读的?
  生:她读得轻轻地,而且
  很短。
  师:短吗?你把它读长试试看,自己练练看,把它拖长一些。   (一生读)
  师:感觉找到了吧?我们一起来读,把它拖长一点就能体现出小姑娘的一种得意之情。
  师:很好!最后一句,你
  来读。
  (一生读)
  师:我听出了你亲切的语气。同学们,你们看,是不是把这些语气词读好了,就能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了?所以,以后我们再遇到这些语气词的时候就要格外关注。其实在以前我们就接触过这样的语气词,你知道吗?在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里它是大量出现的,叫《赶海》,是吧?
  师:同学们,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语文书,把这篇文章认认真真地读一遍。但老师有一个高的要求,这一遍读,希望你们字字入目,句句入心,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略读,理清脉络
  师:同学们读书读得非常认真,读书就应该这样。下面给大家一分钟时间,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找出来。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快又全又正确。开始!
  (生略读圈画,然后交流。)
  师:同学真了不起,我想问你们,你是怎么做到又快又正确的?
  生:我是慢慢找的。
  师:慢慢找,你可能要找十分钟,我计算了一下,把这篇文章读完起码要三分钟的
  时间。
  生:我是这样找的,读书的时候大概地扫一下,如果没有就不用画。
  师:你看她说得多好,就大概地扫一下,同学们,这就叫略读。略读就是要快速地扫视,或者跳着读,跳过那些无关紧要的地方,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捕捉自己需要的信息。略读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今后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都需要运用到它,所以现在我们得加紧训练才行。下面我们来看这四句话,老师请四位同学各读一句,其他同学思考,看看从这四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课件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生逐句朗读的过程中,师引导生提取出“撞上—遇上—等待—坐坐”这些关键词,并呈现在屏幕上。)
  师:从这几个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从这几个词语中,我发现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关系越来越好。
  师:是的,他们俩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越来越亲密。
  生:我觉得课文是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师:嗯,你读懂了作者写作的顺序。
  三、细读,揣摩写法
  师:同学们,请看第一句话,课文的第1~3自然段向我们详细地记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第一次相遇的情景。文章开篇,作者就用这么一句话写了爱因斯坦的长相。(课件出示: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你们见过爱因斯坦吗?
  生:没有。
  师:我相信大家都没有见过,我也没见过。(课件出示爱因斯坦的头像)让我们来看一下。请你仔细盯着他,注意观察,注意捕捉,他有什么显著的特征?
  师:看清楚了吗?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这句话,其余同学图文对照,看看你有什么感觉?
  生:描画得太像了!
  师: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你看三言两语就把爱因斯坦的长相勾勒出来了,高明在什么地方?
  生:他抓住了爱因斯坦面部与众不同的地方来写。
  师:是的!有没有写眉毛?鼻子?皱纹?
  生:没有。
  师:是啊,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了爱因斯坦的显著特征来写的。(板书:显著特点)还有什么高招?作者是怎么去写爱因斯坦的胡子、眼睛、头发的?
  生:加上了明显的形容词。
  师:我们来看看用了什么词,你来读给大家听听,描写胡子的。
  生:一撮短而硬。
  师:用了“一撮”,还有“短而硬”,是不是?能不能用“一把”?
  生:不能。“一把”说明胡子比较长,比较多。
  师:用“一撇”呢?
  生:不能,那样太少了。
  师:而“一撮”呢?数量不多不少。“短而硬”呢?
  生:说明爱因斯坦的胡
  子很短,而且给人的感觉是硬
  硬的。
  师:对,写出了胡子的长度和质感。“一撮短而硬”这五个字虽然平常,但用得却是非常精准。(板书:用词精当)那么,写眼睛和头发,作者又是怎样用词的?
  (一生说)
  师:读了这段文字,大家有没有疑问?看看写作顺序,感觉到奇怪吗?
  生:是从下往上写的。
  师:作者写作的时候讲究顺序,(板书:描写有序)但为什么要从下往上写,先写胡子,再写眼睛,最后写头发呢?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爱因斯坦的长相的?你发现了什么?
  生:因为她比爱因斯坦矮,而且她撞上去的时候只能先
  看到他的胡子,所以才从下往上写。
  师:对不对?把掌声献给这位同学。现在知道作者高明的地方了吧!谁来完整地说一说。
  (一生说)
  师:按照一定的顺序,用精准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显著的特征而不面面俱到,这就是作者高明的地方。你们想不想拥有这样的本领啊?
  生:想。
  师:好!下面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我的脸上,看看我有什么显著的特征?
  生:戴着眼镜,眼睛不大
  不小。
  生:头发茂密,有点卷。
  生:长着一对弯叶眉,但一点都不浓。
  生:皮肤不怎么白,有点黑。   ……
  师:刚刚同学们用漫画家的眼光捕捉到了我最显著的特征。请同学们从中选择三处最突出的特征,用一句话写一写刘老师的长相。写完后,注意跟屏幕上的这句话比对比对,注意推敲推敲用词。
  (生练写)
  生:刘老师的胡子又硬又短,不太上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银白色的眼镜,耳朵虽小,但耳垂蛮大。
  师:他刚才的写作顺序你们关注了吗?
  生:他也是按从下往上的顺序写的。因为我们是坐着观察你的。
  生:刘老师的皮肤有点淡黑,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头发很茂密。
  生:刘老师的头发卷曲,脸型略方,架着一副眼镜,胡子刚剃过,显得很有精神。
  师:第一次相遇的时候,作者不仅写了爱因斯坦的长相,还写了他的衣着,我们一起来看这段文字,自由读,你能发现它最大的特点在哪里吗?(课件出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
  事书里走出来的。”小女孩这
  么想。)
  生:我觉得写得很幽默。
  生:从衣服写到脚。
  师:小女孩看见爱因斯坦穿的衣服又肥又长。她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到了大被单。
  师:就是说在写衣着时,作者还展开了——
  生:想象。
  师:当她看见爱因斯坦穿的衣服像一张大被单,脚上还趿拉着一双拖鞋的时候,她产生了怎样的想法?你来读。
  (生读)
  师:是啊,这两句话写出了小女孩看了爱因斯坦衣着后的感受。也就是说,作者不仅写了小女孩的所见,还写了她的所感,这就让我们见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爱因斯坦。请你学着这样再接着写一写刘老师的衣着吧,注意不但要写出所见,还要写出所感。
  (生练写)
  师:我请同学读,其他同学注意听。
  生:他的衣着整齐,色彩搭配得当,脚下穿着一双崭新的皮鞋。“嘿,这个人真像一个公司的高级白领。”我这么想。
  生:刘老师穿着红白相间的衬衣……
  师:大家给你提意见了。今天我穿的不是衬衫,而是条纹T恤。请接着说。
  生:裤子上系着一条黑色的皮带,简直帅呆了。我想肯定会有很多女人去追他。
  师:这样的写法非常有意思,三言两语就把一个人的外貌写清楚了。今天回去以后,请你好好修改润色你的这个小片段,然后把刘老师介绍给你们的家人,好吗?
  四、精读,感悟文本
  师:同学们,如果单单去看爱因斯坦的外貌,我们会觉得他是一个邋遢的人。然而结合着他的言行举止去读的话,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读读这段文字,联系爱因斯坦的外貌去想,爱因斯坦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件出示: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说完,又低头向前走去。)
  生:爱因斯坦是个谦虚的人。
  师:小姑娘撞到他了,他
  对小姑娘说:“对不起,是我不小心。”这能说明谦虚吗?说明
  什么?
  生:很大度。
  生:和蔼可亲。
  生:宽宏大量。
  师:你看,我们结合人物的语言去读,对这个人的认识就更加全面了。再看,“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他爱思考,连走路的时候都在思考。
  生:爱因斯坦是一个科学家,他善于思考问题,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
  师:是啊,这就告诉我们爱因斯坦把精力放在了研究上,所以他有时间打理自己吗?
  生:没有!
  师:这就是这段外貌描写的作用。并不是每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都要去写人物的外貌,但是一旦去写,就一定要发挥它的作用,肯定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而服务的,是不是?刚才我们讲了,如果要了解一个人,不能单单去看他的外表,还要学会听其言,就是听听他说了什么;还要观其行,就是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做了什么;还要去察其色,就是看他流露出了哪些神态和表情。(板书:听其言 观其行 察其色)这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要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去分析人物的性格,清楚了吗?下面老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8自然段,圈画出描写爱因斯坦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 想想爱因斯坦是个怎么样的人。然后把关键词写在相对应的空白处,再和学习同伴互相交流。默读开始。
  (生默读、圈画批注;师巡视,并请生把相关词语写在黑板上:不拘小节、童心未泯、幽默、谦虚低调等。)
  师:刚才我们通过这样的方法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首先我们请这位同学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爱因斯坦是不拘小节的?
  生: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童心未泯”是哪位同学写的?你来说说。
  生: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
  师:你看,这就是人物的神态、动作。“两手一摊,肩膀一耸”,看出来爱因斯坦有一颗童心。哪位同学写的“幽默”?
  生: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
  师:他也是从这个地方读出来的,读出的是幽默,有道理。
  师:“谦虚低调”,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我是从这里读出来的。
  师:是不是很谦虚,很低调?我们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就全面了解了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还有一个主人公——小女孩,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课后和同学一起合作, 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 分析一下小女孩的性格特点。   五、总结,升华认识
  师:同学们,爱因斯坦在小姑娘爸爸的眼中是这样的一个人,读——
  (生齐读)
  师:你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说吗?能结合对爱因斯坦的了解说说看吗?
  生:因为他是一个物理
  学家。
  生:他创造了许多伟大的理论。
  师:同学们,让我们看看,那些同样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是怎么评价爱因斯坦的。
  师:冯卡门,他是钱学森的老师,被誉为“航天之父”,他说:爱因斯坦诚恳而善良的灵魂,这是我毕生所追求的。这是从为人的角度来说的。再看伟大的科学家,被誉为“宇宙之父”的霍金,他说:在过去的100年中,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在于政治,也不在于经济,而在于科学技术,没有任何科学家能比爱因斯坦更代表这种科学的先进性。由此可见爱因斯坦在科学界的地位是无比崇高的,所以也难怪父亲会这样说,一起读——“孩子,你今天撞到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是爱因斯坦。”
  师:这是爸爸眼中的爱因斯坦,那么在爱因斯坦眼中的自己又是怎样的呢?一起读!
  生:“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师:这是在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斯坦,读!
  生:“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师:爱因斯坦在我们的眼中是——读!
  生:不拘小节,工作认真,童心未泯,慈祥,幽默,谦虚低调。
  师: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我想同学们不要急于作判断,我们了解一个人还要再全面一些。老师推荐一本书给大家去阅读,这本书的名字叫《爱因斯坦传》。请你去读一读这本书,然后回过头来看一看这道题,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相信到了那个时候,你的见解会更深刻,你的理由会更充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
  挖掘文本语言资源
  重视语文本体性教学
  ——观刘荃老师《爱因斯坦
  和小女孩》教学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性质的定位告诉了我们,语文课就是要在语言文字综合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语文课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得像刘荃老师这样,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拥有正确的教材观——挖掘文本语言资源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是个怎样的例子?每个老师因为自身阅历、语文素养、教学经验以及对教学理念的不同理解而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指出:“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语文课程意识,教学每一篇课文必须选择好本体性教学内容,并且要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过程。”正如吴教授所言,作为语文教师,对文本应当有着特殊的敏感,对教材的阅读应当是一种“指向教学”的阅读,从字词的精准选用、标点的特别含义、句子和语段的独特表达、篇章结构的架构之妙等角度去揣摩作者的表现手法,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据我所知,刘荃老师在每执教一篇课文前,都会往深处、宽处、高处反复研读文本,如痴如醉,挖掘出其中的本体性语言资源,并为教学所用。例如,他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斯坦外貌时,就敏锐地抓住了描写顺序,从其不同寻常的自下而上的描写顺序上看出这符合一个孩子对成年人仰视的视角,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描写的方法;通过“一撮”“一把”“一撇”的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还有,刘老师还关注到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对话中的几个语气词,引导学生通过语气词的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情感。就算是字音,刘老师也没忽略,及时地点在了学生的易错之处——一(yì)塌(tā)糊(hú)涂(tú)。这些都是需要教者对文本的反复研读才能挖掘出的本体性的教学内容。
  二、拥有正确的语用观——语用与理解应相辅
  相成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当前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但在操作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把握语言形式的运用与文本内容理解之间的关系:有些教师仍然纠结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忽略了语言形式;有些教师将语言文字运用狭隘地理解为读写结合,不顾文本实际,一味地寻找读写结合点,将文本肢解;有些教师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忽略了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对文本内容尚一知半解,对写作方法自然是一头雾水;还有些教师将文本理解与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割裂开来,前半堂课理解,后半堂课仿写……其实,任何文本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没有深刻内涵的文本蕴蓄和没有得当表达的情感意蕴都是无法吸引读者的,更不可能选入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将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引领学生推敲不同的言语形式所达到的不同表达效果,使得学生充分感受语言表达出的内容魅力。让我们来看看刘荃老师是如何处理的。
  刘老师在“细读,揣摩写法”这一环节中不遗余力地带领孩子们学习人物外貌的写法,从面貌特征到衣着特征,并立即实践于笔端。之后,刘老师的两段引导让我们豁然开朗:
  师:同学们,如果单单去看爱因斯坦的外貌,我们会觉得他是一个邋遢的人。然而结合着他的言行举止去读的话,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读读这段文字,联系爱因斯坦的外貌去想,爱因斯坦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这就是这段外貌描写的作用。并不是每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都要去写人物的外貌,但是一旦去写,就一定要发挥它的作用,肯定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而服务的,是不是?刚才我们讲了,如果要了解一个人,不能单单去看他的外表,还要学会听其言,就是听听他说了什么;还要观其行,就是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做了什么;还要去察其色,就是看他流露出了哪些神态和表情。(板书:听其言 观其行 察其色)这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要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去分析人物的性格,清楚了吗?   原来,爱因斯坦邋遢的衣着是他专注于研究的结果,作者将爱因斯坦的外貌描写与其言语、行动、神色描写相结合就能充分地表现出爱因斯坦的不拘小节、童心未泯、幽默、谦虚低调等特点。刘老师下大力气在外貌描写的读写结合上下功夫,是渗透给学生言语表达技巧,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爱因斯坦的特点。可见,基于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的阅读教学并不排斥阅读本身,而是可以通过表达形式的学习来体会文本的内在涵义。
  三、拥有正确的训练观——语言实践的合理情境及多种方式
  “写”当然是基于语言运用的阅读教学主要的语言实践形式,随着语用训练这一观点的深入人心,日常教学中呈现出了大量的仿写练习,如排比句和拟人句的仿写、连动句的仿写、关联词的运用、篇章结构逻辑关系的迁移运用等,这些训练对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无疑是有效的。但言语表达是一种多层次、多要素、多成分的语用综合,它包括言语形式和内容。因此,我们不但要关注言语表达形式,更要关注言语表达的内容。而内容的表达需要有心的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话题情境,使其恰到好处。话题情境的设计既可以与文本情境相吻合,也可以和生活情境相吻合。刘荃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外貌描写时,就巧妙地将自己作为学生描摹的模特,将文本情境与生活情境完美结合。老师是学生最熟悉的人之一,又活生生地站在自己的面前,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将文本中抓住人物主要特点的方法运用在老师的身上,从眼镜、卷发等这些显著的特征中观察老师、描摹老师。由于同样是仰视,学生也自然地从老师的胡子开始写起,学会了文本中按照观察顺序进行描摹的方法。写完了外貌还不够,还要写服装,并且利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练习,保证了训练的效果。可见,刘老师并不满足于自己教过,而是立足于让学生真正学会,遵循了学生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这样的语言实践才是有效的,相信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后就能内化吸收并熟练运用。
  在刘荃老师的课堂上,写的训练并不局限于此,还有阅读批注。刘老师要求的是“圈画出描写爱因斯坦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想想爱因斯坦是个怎么样的人。然后把关键词写在相对应的空白处,再和学习同伴互相交流。”这样的批注,既是指向深化文本内容理解地写,又是训练学生概括地简洁地写,这样的语言运用实践也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写”并非语言运用的唯一形式,听、说、读也都是语言实践的形式。刘荃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语言实践训练就涉及了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例如:
  师:是啊,对一些问题感到不解、疑惑,我们就可以用“纳闷”来形容。哪位同学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生:我很纳闷他弟弟竟然比他还要高。
  师:是不是对这个问题感到疑惑不解啊?
  生:是!
  师:谁再来造一个句子?
  生:我很纳闷为什么小蝌蚪不像它的妈妈呢?
  师:说得非常好!这两个同学都是把“纳闷”这个词放在句子前面的,可以放到句
  尾吗?
  生:他们俩谁是哥哥,谁是弟弟,我一直很纳闷。
  师:可能这两个人是双胞胎,你一时难以分辨,经常搞不清,是这样的吗?谁再来说一句话?
  生:今天爸爸回来后像孩子一样又蹦又跳,这让我很纳闷,到底是怎么回事?
  师:说得多好啊,他把“纳闷”放到句子的中间去了。
  在这一片段中,刘老师先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理解“纳闷”,再让学生创设情境口头运用,并且不满足于常规的运用,频频给学生设置“障碍”,促使学生能在不同的语境中自如运用,学生的语言也就丰富了,表达能力也就提升了。
  著名特级教师潘文彬说,“让语文回归正常,就是要让语文回归到语言文字当中来……”我想,刘荃老师正是让语文回归了正常,回归到语言文字中来,让孩子们在含英咀华的过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江苏南京市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整本书阅读”是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一个任务群。作为第一个任务群并贯穿始终,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新课标中开宗明义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整本书经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整本书阅读有助于改变学生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和语文素养。  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常出现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态度上,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那优美动听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造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家喻戶晓的故事情节,深受人们的喜爱。三年前,京剧走进了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二小学,走进了学校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动听的京腔京韵,感受到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
爹妈都在生产队上工,我姐,弟弟,妹妹都上学去了,家里就剩下我一个人。屋子里静静的,整个村子都静悄悄的。木头窗棂上过年时糊上的白纸,早已破碎——是被我暗中一次次戳破的。八岁的我,虽整天不说一句话,内心里却充满着破坏欲。新窗纸糊上后,我奶奶看得紧,谁敢用手指挨一下,我奶奶就用笤帚疙瘩敲谁的脑袋。但我总能找到奶奶不在的短暂机会,用手指在不起眼处戳个小窟窿。那种轻微的纸纤维的断裂声,让我十分着迷。窗纸破烂
学生写作时,无论写人还是叙事,常常会遇到写作内容不具体的困难。仔细分析,很大程度上源于运用“外语神动心”(对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方法的简称)的人物描写方法不够。《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要达到这个要求仅仅靠作文课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日前,北京市顺义区天竺中学第三届导航杯“三学五环节”教学论坛隆重举行。本次论坛分为教师代表发言、校长主旨汇报、听课、专家点评四个环节。天竺中学教师代表张春杰、李娟、邵江华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在学科教学中如何運用“三学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范成海校长作“天竺中学‘三学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主旨汇报,从建模到用模再到出模,介绍“三学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缘起、落实方法以及未来规
为减轻学生负担,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每个教师都会思考如何导入才能更加轻松、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果导入得当,教学活动会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笔者认为“情境导入”:不同的学科,对于导入的要求不尽相同,往往都具有学科特点,各有所长。如今的课堂导入基本都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教师的个人特点、现实焦点问题、实际应用、目标内容、本地特点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与目标结合起来。  情境导入要为目标服
尊敬的刘鹤副总理,  尊敬的沈跃跃副委员长,  尊敬的万钢副主席,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十三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十四五”规划将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在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会点上,在举国上下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我们相聚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颁奖大会,向52位杰出
【片段】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跟书中的小朋友一样,也有一个幸福的家。请你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读到哪句话时你立刻想到了自己的家,想到了你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想到了吗?跟你的同桌或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说说你想到了什么,再听同学说说。  (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想到的事情与大家一同分享?  生:我读到“妈妈爱我”时想到了生病时妈妈带我去医院的情景。  
这是一片如潮涌动的创新高地,这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兴业之城。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勇立潮头,在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乘势而上,在烟台率先走在前列征程中奋勇争先,这就是烟臺高新区。  烟台高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首批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全国第一家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载体之一。区内包括核心发展区和APEC莱山园、福山高新园、AP
在人的一生中,如能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并为之奋斗,获得满足,便是最幸福的事情。在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教授张丹丹看来,自由成长、发现兴趣、坚持选择、勇于探索,便是她人生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张丹丹的求学以及科研之路,优秀总是如影随形。从“误打误撞”步入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随后又转入心理学研究,一路走来,她发现了自身更多的可能性。从未知到热爱,近年来,张丹丹在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及认知功能障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