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园丁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gen_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下,教育面临不断的改革,同时对人才的教育也提出了创新与改革。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到了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正在大力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从整体上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可见,时代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作为教学活动中关键因素之一的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作为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充分条件:
  1 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受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只管自己怎样教,不管学生怎样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一个个充满个性和灵气的孩子都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对此,广大的语文教师要注重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深切领悟时代要求,注重学法研究,变教案为学案,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素质的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启发式教学、民主讨论式教学、以自学为主式教学等方式,突出互动性,要由"一言堂"改为"群言堂",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语文教师自身要具有创造力,不墨守成规,还要能够树全新的学生观,把全体学生都看成学习的主人,创设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教学氛围。要尊重学生个性,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超越老师,具有能激发学生创造渴望的教学艺术。
  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深入,"以课堂为中心,以教为基础,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 注重营造课堂探究气氛,鼓励并激发学生想象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开放性,它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时间上的自由性,学生对学习活动有自由的选择性,学习材料丰富、课堂内容综合性,更多的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性。在教法上要避免千篇一律,课型呆板、单一,要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这就需要教师用心钻研教材,力争每一节课都与以往不同。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
  3 注重学法传授,充分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鼓励个性化的良性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学法指导要强调个性化,还必须通过思维训练,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充分发挥个性,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实现这一目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中,培养独立性的思维能力
  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多向交流,课堂方能真正"活"起来。
  3.2 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如果总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那么学生的整个思维活动就是在教师控制下被动完成的,哪谈得上自主发现、解答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挥个性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大胆而新奇的想象,使想象成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永不枯竭的动力。纵观中学语文教材,在很多课文的结尾都为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可以引起学生们不自主的联想,令人回味无穷。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空白特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为课文续编有可能发生的情节,使学生敢于发表新颖的、独特的见解。
  4 语文教学与课外活动实践相结合,拓展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那么,要开展哪些语文课外活动呢?可以通过课外阅读,个人活动以及兴趣小组活动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作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这些有利条件。
  5 积极评价,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朗读等。
  总之,创新教育的实践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教育活动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学习态度,为学生今后的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其他文献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215600)  主角介绍:  婷,被我认为是智商有问题的孩子。一年级的测试从来没及格过,通常在20-30分之间徘徊,最低的一次,连10分都未达到,  今天中午给小朋友分饭。  轮到婷,她说:"老师,我不能吃咸的东西。"  我没有理会,心想,她一定是不喜欢吃今天的鱼和冬瓜才这样说。于是,淡淡的回答:"鱼吃了聪明的,冬瓜吃了美容的。你多吃一点。"我的话中,多少含有些鄙视和讽
期刊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的美诗佳词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诗中的音乐美、画面美、思想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那么,我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古典诗词这种文学样式的优势渗透审美教育呢?    1 反复诵读,感受音
期刊
近年来,国内的心理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传统美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学生这些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特别在自我教育方面,以职高学生来看,由于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能力低下,很少有主动提出道德修养的目标,并且以实际行动完善和培养自己人格品质的,如果有,那也是极少数的学生。而道德修养、品格等的不健全,也成了影响和谐社会生活的一大隐患。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我教育,以
期刊
【摘要】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要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培养孩子学习的基本功,培养能力型人才,培养学习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能力培养;学习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最近看了美国老电影《音乐之声》,看了大概五次之多,使我感受至深,片中的玛利亚是一个聪明伶俐、能歌善舞的女孩,为什么修道院就容不下她呢?还骂她是小丑、疯子、恶魔等等。把她逼出
期刊
重庆市巴县中学 (401300)  1 教与学的现状  1.1 教师教得苦  令很多老师悲哀的是,自己在家里辛辛苦苦备课后在讲台上声  情并茂地讲课,可是学生--我们未来的接班人保持注意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学生中有些在梦游,有些在偷偷看杂书,有些在偷偷玩游戏(在手机上打游戏,或在本子上下五子棋)等等。我们的校长有时也很悲哀,尤其是政治学习的时候,政治学习时间本来就不多,自己真诚恳切地在主席台上讲话
期刊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枯燥乏味,只是死记硬背,甚至"谈史色变", 其实是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历史课知识内化的核心重在"记",贯穿整个历史学习过程的基本方法是善"思",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温故而知新"。何种方法有效,则必须靠自己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摸索总结:一是要有信心,即
期刊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发生了五大物质循环,有:大气环流、大洋环流、水循环、地壳物质的循环、水循环等,可以把这些循环归纳总结,进行对比分析,掌握各大循环的概念、循环过程、分布规律、作用,这样,在一图多用的题中,便可游刃有余,变难题为简单题。  1 大气环流  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循环过程:  1.1 三圈环流    1.1.1 低纬环流:属热力环
期刊
新课标的导向是教师角色的转化,教师由教变为导,教师成了课堂的掌控者,也是语文教学的首席学习者。语文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知识的获得需要学生自主的学习与互相的探讨完成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却感到有不少的困惑。  1 大语文观尚未形成,很难酿造出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看语文,语文学与不学关系不大,学多学少给高考的分值差距也不会太大。再说高考也不考课本上的东西,答案也不唯一。所以听老师
期刊
【摘要】小豆豆曾经由于过分淘气而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被退了学,后来妈妈把她送到了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里就读。小林校长独特的教学方式(对爱心、耐心、想象力等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知识的要求),亲切与充满关爱的为人,给巴学园的每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包括我这个读者。教育就要给孩子一个观察、表现、挑战的环境,让孩子充分地发挥个性、张扬自我。  【关健词】爱心;耐心;好奇心;想象力   暑假期间,我看
期刊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条经验是宝贵的。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之径。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的朗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第一,朗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不断积累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的文人墨客,像七步成诗的曹植,若非平时读得多背得多,学富五车,能文思泉涌,才高八斗吗?听说巴老十二三岁时就能背《古文观止》,茅公能背《红楼梦》等等,不多读多背,能写得出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