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外二篇)

来源 :山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qq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要分出城市和乡村的区别,我认为不在风景,而在电影院。我们家从乡下搬到镇上以后,最高兴的是每天晚上可以到镇公所前面的坝子上看露天电影。露天电影院四周是很高的围墙,虽说是露天电影院,却是要买票的。那时,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端着板凳到电影院去占位置。天刚蒙蒙亮就去,也已经有一两张板凳摆在最好的位置了。
  卖票的窗口永远都挤,买了票的人被困在最里面,挤出来比挤进去更不容易。两个检票员,一边一个站在电影院门口等着检票,只有镇上最冷酷、最不讲情面的人,才能谋到检票员的职位。一天,瞎了一只眼睛的冯三伯挤到售票窗口,递给售票员五分钱。“一角钱一张。”售票员说。“是啊,但是我只有一只眼睛噻。”冯三伯慢条斯理地回答。
  一张电影票可以带一个孩子进电影院。所以每天晚上吃过晚饭,许多孩子都焦急地站在售票口,寻找手里拿着票的熟人。由大人带进门的时候,不买票的孩子都是半蹲着,缩头缩脑地进去。不过只要一进门,头就昂起来了,嚷着跑向自己白天摆好的那根板凳,稳稳坐下来。
  住在我家隔壁的岳小强比谁都聪明。他先爬上围墙,再从围墙上跳到一棵大树上,顺着树干滑进电影院,接着,假装出去上厕所,在检票员手里拿了票,把票退了,再从围墙到树上到电影院。
  露天电影院的土墙很厚,不过墙角还是被孩子们刨了个坑。专门负责清场的张老头每天放映前都要端一盆水把那个洞灌满,以免有人从洞里钻进电影院。根本不起作用!孩子们仍会奋不顾身。有一天,张老头端着一瓢粪水,阴险地站在洞口。不一会儿,只听“哗”的一声,一个小脑袋伸进洞之后很快又缩回去了。张老头幸灾乐祸地拿着一只空瓢站在洞口。那个带着恶臭的身影,在夜幕下没命地往大堰河跑。那个洞之后就相当于被堵上了。
  无论什么电影,看过几遍,我的兴致都不会有一丁点儿减少。坐在一阵轻过一阵的风里,电影情节常常让人不知所措。少年的心还没有长到能装下那么多痛苦和纠葛。在换胶片的时候往后仰,发现最后那排人全都站在板凳上。有时看着看着,胶片一下子给烧去一截,瞬间的黑暗立刻变成一束强光。个子高的就跳起来,把手或脑袋印在银幕上。等到胶片接好,给烧掉的、隐去的一截,每个人自己在心里接上。
  好几次,电影快开演了,二姐还在家里找手绢。因为在看电影之前,就准备好去痛哭一场。
  有时候,电影放到一半突然下起小雨来,人们就把外衣脱下来顶在头上,把身体尽可能压低,以免挡着后面的人。没有人离开。也有大雨把放映机淋坏的时候。因为是端着板凳撤离,越想挤出去,板凳与板凳越是卡得死死的,人都堆在门口。
  露天电影院的围墙、周围住户的窗口、阳台,什么时候都挤满了免费看电影的人,因为电影,白天的苦事儿都不苦了。
  有时电影开演好一会儿了,仍没有找到熟人,我只好硬着头皮,拽着不认识的阿姨的衣角进门,让检票员误以为我是那个阿姨的孩子。跨进门的一刹那,要是检票员把目光转向我,我就跟被开水浇了似的脸烫心焦。好在“鬼门关”一过就万事大吉了。
  有时虽然进了门,但是银幕前面和下面都挤满了人,就只好站在银幕的背面看反电影。字幕是反的,那场电影也怪怪的,说不出哪儿不对头。
  后来露天电影院搬到了粮店旁边,和我舅舅家只有一墙之隔,舅舅在我心里突然变亲了。几个表哥表姐也喜欢电影。每晚,我站在高板凳上,不敢多说一句话,生怕引起舅舅一家人反感。围墙很高,站在板凳上也要努力踮着脚,没有人感到不适。有一次电影结束后,二表哥忘了自己站在高板凳上,悬空踩下,扭伤了膝盖。第二天晚上,用“金鸡独立”的姿势,二表哥又准时站在板凳上了。
  再后来室内电影院取代了露天电影院,这着实让我这样的穷孩子痛苦了一番。傍晚极其难熬,站在门口,看着大人孩子三三两两往电影院方向走,就站在门口数数,去那个方向办事的,也把人家数进看电影的人数里去。
  我买铅笔和本子的次数少了起来。因为攒一张电影票钱并不容易。当我规规矩矩地坐在电影院的椅子上,恨不得所有的人都能看到我,以及我手里那张电影票。
  供销社的墙上随时都挂着一块牌子,提前公布当天晚上将要放映的电影。有时已经跑去看过三回了,牌子上写的,还是头天放过的电影,不知是在邻近的小镇上放映的影片没有送到,还是写电影名的谢姐姐有事耽误了,大家打听来打听去,好像天塌下来,也还是要等到看完电影再说。
  有天晚上,大姐带我去看电影,走在路上,我问她电影叫什么名字,她说《流氓》。一路上我都在纳闷,心想大姐怎么会带我看这样的电影呢?到了电影院,我们刚找到座位,就听见观众边拍椅子边喊“放错了!”“不是这个。”过了十多分钟,电影又从头开始放,可是观众还是边起哄边拍打椅子。最后,工作人员只好改放另一部武打片。原来,那天去看电影的人大都是街上的混混,都是冲着电影名去的。他们把《牛虻》听成了《流氓》,和我一样。
  《画皮》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恐怖片,那场阴森森的电影,把电影院弄得像坟地。有的女孩开演不久就不敢看银幕了,躲在同伴身后打听剧情,任何角落发出尖叫,她们都要跟着惊叫一声。很多人都经不起一声咳嗽或椅子的响动。等到剧终,灯光亮开,人们才仿佛从“墓地”走出来。
  《抓壮丁》是那个年代的“喜剧之王”,一阵一阵的哄笑无时无刻不是要将电影院的房顶揭下来。在潮水一样的笑声里,自己的笑声刚出口,就不知被卷到哪儿去了。散场的时候,因为笑得直不起腰而蹲着,像块石头似的挡着人流的,不止一个两个。“潘驼背”“王保长”第二天就成了某些人一生也没有摘掉的绰号。
  《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影片,因为邻近的镇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加映,我甚至对那个镇的人产生了不好的印象。电影名两个星期前就传到了我的耳朵里,在那样的心境下,一分一秒都似乎被任意拉长了。等一部片子有点像求雨,眼见天色变暗,乌云在滚动,雨就是下不下来。《妈妈再爱我一次》被盼来的时候,电影院门好像是道悲伤的闸门,在里面,不是被剧情弄哭,而是被旁人的情绪左右也说不定。我们是中午由学校组织去看那场电影的,散场的时候,刺眼的阳光像盐一样撒在眼眶周围。《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支插曲,让每个孩子从此有了一首自己的歌,到老都可以唱的歌。这部电影在我们镇放映了三天,一天三场,也就是邻近的镇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放映的时间。   《少林寺》开演那天,母亲买了一袋面粉,几斤肉,十几斤白菜,把乡下的亲戚全都通知到了,让他们到街上来,吃着饺子看电影,似乎那是世间最好的招待。每一场,我手里都差不多握着一两张电影票,在电影放映五分钟后才人场。因为总有亲戚晚到或者无法赶来。唏嘘声、叹息声、毫无遮拦的笑声和热泪,观众的喜怒哀乐似乎没什么两样。电影院的迷人之处是让你置身于情绪的海洋,一点点喜悦和恐惧,在这里都随了巨浪。你不是孤立的,而是推波助澜的一分子。电影院唯一的缺点是看侦破片的时候,唯恐身边坐着一个看过一遍的人,提前指认凶手。
  《瓦尔特保护萨拉热窝》《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流浪者》在我们的天空里,岂止是夜晚的星星?卓别林、高仓健、梦露、周璇,岂止是我们心中的太阳?
  以背电影机为职业的刘三爷说,露天电影院放映第一场电影的时候闹过这样一个笑话:当时放映的是一个战争片,电影结束以后,很多人跑到银幕下面去捡子弹壳。
  银幕上打出的“剧终”提示我们,什么都应该告一段落。记不清是在哪一场电影“剧终”后,我转过身,发现我的小学同桌,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姑娘。
  学生寝室
  我和妹妹在县城上高中的时候。刚开始住在大姐家,后来学校重修宿舍楼,我们便住进了学生寝室。
  站在门口往里看,学生寝室像个监狱,二十多张双层铁床挤在一间大屋子里,上铺连着下铺,中间仅留一个狭长的过道。挂着蚊帐的床铺看起来像两层白盒子整整齐齐地堆在屋子中间。管寝室的芮老师五十多岁,戴了一副仿佛有许多层玻璃的眼镜。她面无表情,说话的声音又沉又冷,很像警匪片里的监狱长。
  寝室一共住了二十二人,一个乡下姑娘当室长。室长从长相到眼神都像牢头狱霸,她学着芮老师的样子随时随地都板着脸,说出的每一句话都结了冰。住进寝室的第一天,我和妹妹分到连在一起的两个下铺,高兴得做什么事情都找不到头绪,几个小时了,还没有把衣物整理好。就在我们准备铺床单时,灯突然关了。我说了声“床单还没铺好”,立刻,一句凶巴巴的“不要讲话”让我住了嘴。我和妹妹摸黑上了床,一句没说完的话也给强行掐断。接着,一个人翻身,十多个人跟着翻身,铁床发出一连串吱吱嘎嘎的响声。我和妹妹睡不着,就像往常那样说了一会儿悄悄话。没有第二声喝令,也没有警告。第二天,我和妹妹的床位就被调开了,并且罚我们打扫一个礼拜的寝室卫生。
  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室长并非是不笑的,她对住在她左边和右边的两个女生很好。因为那两个女生的床头常常堆有零食。靠门的位置是室长行使权力的地方,谁露出不满的情绪,谁就被调到那儿,去挨着扫把、簸箕和拖把。每天晚上负责关门。
  每隔两个星期。芮老师就要组织大家训一次话,偷盗啦、邋遢啦、晚上偷偷起来煮吃的啦,总之是当着我们的面给室长树立威信,这样她这个“监狱长”就可以甩手什么都不管。
  有一次给我们训话,芮老师批评晚上悄悄起来“煮吃的人”。我们的室长就背着手,表情比芮老师还严肃,向站在一旁的男寝室的宿舍生们表明她是主持人,而不是煮吃的人,我和妹妹就暗地里给室长起了个绰号叫“煮吃人”。
  一个学期后,我发现熄灯后的片刻是最难得的。随着灯线弹回去的“啪嗒”声,什么都得收起,学业啦、前途啦、牢头狱霸啦,全都不再缠人。偶尔有磨牙的声音传来,仔细听才听出是有人在偷偷地嚼麻花;被窝盖住的电筒光在谁翻身的时候,闪电般地一闪就不见了:住在上铺的人说了几句梦话之后,下铺的那个不一会儿也跟着说起来……
  住在我旁边的袁欣欣和我一样恨“煮吃人”,她年龄最小,又是第一次离开父母,晚上想家的时候,只要哭出声来,哪怕那声音被压抑成了大口大口的呼吸,“煮吃人”也要厉声请她到外面去哭。
  一天夜里,于小丽的阑尾炎突然发作,尖叫声把全寝室的人都叫醒了。她从床上滚到地上,又使劲往床底下钻。仗着是芮老师的亲戚,平时她傲慢又骄横,连“煮吃人”也不敢冲她发脾气。但那一刻,大家似乎忘了于小丽平时的所作所为,七手八脚地把她抬到医务室。从医务室回来后,于小丽主动参加值日了,早晨起来也学会轻手轻脚的。
  有一个周末,“煮吃人”回家了,全寝室顿时觉出家长不在家的感觉。大家把自己的油辣椒一人倒一点在锅里,做了一锅火锅,然后关上门,等着天黑。寝室晚上才有电,而且是禁止用电炉的。饭下午就打好了,菜也洗干净了——一盆蒜苗。操场附近无菜可偷,我们就扯了人家差不多半块地的蒜苗。正吃着,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我们全都吓傻了,从敲门声来判断,不是“监狱长”就是“煮吃人”。大家赶紧把锅塞进床底,一个个躲进被子里装睡,留一个人开门。打开门才发现,原来是男生寝室的同学闻到了火锅味儿,故意敲门吓唬我们。门被重新关上,藏在床底的锅也以最快的速度端出来。突然,大家傻眼了,先前慌慌张张把锅往床底下塞的时候,不知把谁的一只鞋铲进了锅里。迟疑了约莫一分钟,一只手把鞋捞了出来,大家什么话也没说,继续吃起来。
  张佳英一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站在镜子跟前的。哪怕已经打了预备铃,只要她觉得不满意,也还是要把头发解开来重梳一遍。有天早上,我还没出寝室,张佳英就回来了,倒在床上就哭。我猜测一定是她家有人去世了,后来才知道,她早上穿衣服的时候,风衣帽子里装了一个乳罩就进教室了。
  冬天的寝室冷得像冰窖,谁进寝室的第一个动作,都是脱鞋进被窝。一个人感冒,大家都被传染。一关灯,寝室里全是咳嗽声。那种感觉很像在医院里。
  “煮吃人”比我高一届,在即将高考的那段时间,她的架子一天放一点下来。高考结束,她整个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和谁都笑着说话的人。在得知高考落榜那天,“煮吃人”收拾衣物准备离开。没有人安慰“煮吃人”一句,没有人与她道别。她的行李还放在寝室的一角,新选出来的室长已经把床单铺在了“煮吃人”的床铺上。
  新室长和“煮吃人”没什么太大的区别,芮老师根据多年管寝室的经验,已经把室长的人选,刻成了一个模子。   我和妹妹每顿只打一份饭菜分来吃,说是怕长胖,其实是每月的生活费只有一份。一次妹妹打饭回来,不小心摔进了寝室门口的阴沟里,倒下去的一瞬间,饭盒高举着,一颗饭粒也没有洒出来。
  寝室里没有几天是平静的,二十二个人的喜怒哀乐凑在一起,每件事都要沾上点别人的欢喜和忧愁。偷油辣椒、偷饭票甚至偷短裤,寝室相当于一个小社会。在那里的三年时间,我感到抵触、压抑和失望,离开时,却唯有不舍。
  久违了
  五舅去世,大姐、妹妹和我一起回到了从前居住的小镇——安底。一切已生疏:税务所搬到了新街后面,烟叶站搬到了环城路上,水巷子那口井连同它周围的几亩地,成了一座新型小区。当时的粮店已变成许多店铺里的许多米箱子——好在羊肉粉馆还在。
  我们从正街朝陡滩方向走,那里有许多成片的浅滩,石板被细流冲刷得很滑,也浸出了许多洞。只要你的眼睛盯着浅滩看上几秒钟,就会发现鱼和小虾在这个洞或那个洞里。“安底醋”刚开始是陡滩的一家小作坊生产出来的,如今这家小作坊已成了一间工厂,“安底醋”也远销国内外。安底人对醋的挑剔和偏爱因这家作坊而起。把调味的醋做到跟盐和糖一样重要,除了水源和配方之外,似乎还有开作坊的黄氏家族的性情在里面。曾有港商来找黄氏家族合作,要求做“安底醋”的外包装,接着做成上市公司。黄氏家族的负责人拒绝了,他说,“安底醋”之所以香,除了配方,跟水源有很大关系。如果做成上市公司,必然要迁到大城市,离开了陡滩,就等于挖了水源的根。
  我们吸着带酸味的空气,想起那个夏天,我和妹妹在陡滩旁边的小水沟里洗澡,下去才发现水浅得要命,就是趴着,也不能把身子完全泡进水里。我们赶紧爬起来,把身上的青苔和淤泥用手弄干净,尴尬地穿上衣服。而在下水之前,水上的亮光让它看上去完全可以把人淹死。
  白虎山还是那样高高屹立,我们站在山脚,搜寻着由灰和黄汇成的小路,灰色是石块,黄色是泥土,它们是被绿色挤出来的,不看绿丛,正好可以看出一条小路的曲折程度。听说上山的路如今已经修成了马路,车可以直接开到山顶。有一家人还在山顶开了间餐馆,想必那餐馆比寺庙还冷清吧?如今上山容易,人们反而去得少了。
  大姐提议到民校去看看——我们从前的家就在校园里。然而,民校已经完全变成了另一所学校,我们从前的卧室、厨房以及操场旁边的几棵老树,连影子也找不着了。从前,那几棵老树比教学楼还高,四五个人伸直双臂才能环住。有一年冬天,凝冻了,冰结了几厘米厚。杨老师的儿子小能在操场上玩,突然发现有只老鹰在树上一动不动。他捡起石头打树上的老鹰,只听“扑通”一声,老鹰直直地掉了下来。原来,夜里老鹰在树上睡觉,翅膀被冻住了。小能一吓唬,老鹰想飞又张不开翅膀,便从树上掉了下来。小能拾起地上的老鹰,飞快地跑回家报喜。杨老师听了儿子说的情况,断定树上还有老鹰,便带着儿子来到树下。果然,后来他们又用同样的方法,把另外三只冻僵的老鹰从树上吓掉下来。
  从民校下来,我们接着往新贵医院方向走,那里不仅有从前的“周末”,还有撇下我们独自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二姐。我们在新贵医院周围的树林里来回走了几趟,没有找到二姐的坟。这么多年过去了,坟墓的大概位置我们也回忆不起来了,只好在一个树桩旁烧了几沓纸钱。谁也没有掉泪。
  后来,我们去了小龙井。那里的温泉还是那么温和,只是被承包商圈了起来,每滴水都标了价。而在从前,没钱买票的孩子是可以在沟里的水流里洗热水澡的。那时澡堂的票价也不贵,两毛一张,水龙头把温泉大股大股地放出来,就一个开关——冷暖由大地调节。感觉太热,只能冲一会儿赶紧闪开……
  走回小镇,我们在做米皮出了名的尹叔叔家吃了一碗米皮,又买了三十多斤准备带走。住在尹叔叔家对面的时候,尹叔叔制作米皮的每一道工序都从不回避我们。那时,起床就能看见尹叔叔将一勺黏稠的米浆,倒在绷直的棉布上,慢慢滚成一个圆,然后放进蒸锅里蒸几分钟。再用一块竹条把成型的米皮挑下来放平整。所有工序当然还包括:把发霉的米磨细:无所谓地把一只苍蝇从米浆里捞出来:把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米皮择起来。把上面的头发和泥块择干净……无论哪一道工序,都不会降低我对米皮的喜爱程度。
  从尹叔叔家出来,我和妹妹站住了,大概我们同时想起了一桩事。有一天,妹妹睡得很早,过一会儿她起来上厕所,接着又回来睡了。不多会儿,有人敲门,听声音是对面卖糍粑的老头:“小幺妹在家没得?”接着是父亲的声音:“早就睡了,什么事?”
  “她赊了十个糍粑,我来收钱。”
  “不会哟,她天黑就睡了。”
  “她才在我摊子上赊的,你问她嘛。”
  我看见妹妹像条泥鳅似的从床上一骨碌爬到床底下。爸爸进屋看到被窝里没人,又看了看床底下说:“出来吧,我把钱给人家了。馋嘴。”我不敢相信妹妹背着我吃独食,两天没跟她说话。
  我们又继续走,看到了从前祖祖家住过的房子。祖祖当时是小镇的“五保户”(无儿无女且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和我们家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可因为祖祖和外婆同姓,母亲就把她当作亲人照管。记得有年春节,母亲让妹妹提着猪肝去给祖祖拜年,快到祖祖家时,不知从哪儿窜出来一条狗,一口把猪肝叼走了。妹妹提着手里的半截绳子,既不敢去祖祖家,又不敢回家,伤心地站在路上哭。
  另一条路——通向何校长家,有一年冬天,刘老师的儿子小王虎去给何校长拜年,王虎放下鸡蛋就慌慌张张往外跑,结果跌了一跤,哭着趴在地上不起来。等到何校长把他抱起来时,发现他裤兜里流出许多黄色的水汤——带去拜年的十个鸡蛋,小王虎不知什么时候拿了一个悄悄揣在裤兜里……
  另一条街上的徐五孃,应该已在去世的名单里。她并不丑,可不知什么原因终身未嫁。在我们搬到徐五婊家隔壁的第一天,白发苍苍的她见我端着碗站在门口,招手叫我过去,把锅里煮的灰灰菜夹了一筷子给我。我尝出一股很特别的味道,以后也多次在徐五婊家尝过那种味道。很多年后我才知道,那是猪油过期的哈喇儿味。
  一个雨夜,几声“救命”的呼喊把我从梦中叫醒,等我和隔壁的几个人跑过去。发现徐五孃家的门大大地敞着,她像个鬼魂似的坐在地上。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第三天大家才知道原委:徐五孃晚上从来不睡觉,只在每天中午躺一小会儿。那天晚上,两个小偷去她家偷东西,徐五孃听到了响动,吓得睁大眼睛,靠在墙上一动不动。这时,炸雷后面一个闪电,把披头散发的徐五孃的表情照得清清楚楚。两个小偷吓得走不了路,哭喊着爬出门去。几声凄惨的“救命”是那两个小偷喊的。
  在五舅的葬礼上,我们还见到了肖老表哥、周幺伯和齐孃孃,能认出来的,我们马上就跑过去打招呼:大部分看起来熟悉,想不起姓啥的,我们只好回避。那些惊喜的眼光,在我们装作没看见之后,似乎受到了伤害,再相遇时,就冷淡多了。
其他文献
“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掷地有声的话语,激发了每位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思政课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作为新时代的思政
期刊
新学年到了,对于新教师来说,无论有没有过校园工作经验,面对一张张新鲜面孔,面对一个崭新岗位,融入其中自然需要一个主动适应的过程。  新教师融入校园是一门“自我激励课程”。珍惜每一种“推介情境”,领略校园情谊,感受校园力量,让自己在“被感动”中尽快融入“导入课堂”。一是主动被诚挚关怀“感动”。欢迎仪式是新教师“导入课堂”的必备环节,欢迎标语、校长致辞、新教师介绍等致敬环节不可省略,尽可能使新教师充分
期刊
丰宇平,男,1978年9月出生,山西师范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现在山阴县古城镇中学任教。2004年8月,丰宇平通过了山阴县组织的教师招聘考试,被分配至山阴县马营庄乡中学任教,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  马营庄乡位于南山脚下,离县城30多公里,交通不便,非常闭塞落后。马营庄乡中学条件艰苦,设备陈旧、校舍简陋,办公室和教室在冬季没有暖气,教师和学生经常冒着冬天的寒风和雪花外出捡柴烧炉子来取暖。就是
期刊
业余时间我基本宅在家里,以翻书为乐,读得最多的当然是小说,偏爱卡夫卡、博尔赫斯为代表的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们的作品,读得多了,自然咂巴出些小说的“味道”,自然想牛刀小试,《奇点》和《五花山》两篇小说就是小试的结果。  我写《奇点》的想法,源于去年的黎平之旅。黎平绝大部分人都是侗族,但在那里,汉文化和侗文化可谓水乳交融,比如肇兴侗寨,五座鼓楼(侗文化代表)的名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而作为侗族聚
期刊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見》(以下简称“双减”)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关于“双减”政策的讨论热点,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对校外教培机构的冲击上,但仔细研读“双减”文件,不难看出,多数改革仍聚焦在校内,字里行间表露出的指导方向,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在笔者看来,“双减”政策能否落地见效,关键还是看学校如何积极
期刊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将对各地落实“双减”情况建立半月通报制度  为督促各地切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印发通知,拟对各地“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  《通知》明确,各地自2021年8月30日起,每月15日和30日前,报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汇总分析后形成专项督导半月通报。通报
期刊
爱永远是教育的真正内涵。如果没有爱,任何说教都无法开启一颗封闭的心灵;如果没有爱,任何甜言蜜语都无法打动一颗冰冷的心。唯有爱,才能点亮心灵的灯盏,收获希望。要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就要给他们一份特别的爱,那就是信任、鼓励和宽容。  后进生与一般学生的差异不仅仅在于行为,更在于心理。后进生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受到家长、教师和同学的批评,因而会滋生出一种抵触情绪。同时,由于后进生在改正缺点的过程中
期刊
题记:养大一个孩子,是一家人的长征,而高考,是长征的最后冲刺!孩子已经冲刺完了,而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由于家长的低级失误,还要让孩子再冲刺一次!  一  把孩子送到补习班,和班主任老师打了招呼,然后就冒着小雨回来了。这天也像我的心情一样,阴沉沉的,饱含雨意。  孩子今年高考,应届生,考得还不错:文史546分。高出一本线30分。今年也是个好机遇,录取比例很高。孩子能上一个不错的大学。  但就一个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特别强调,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泽州县教育系统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紧扣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主线,聚焦党员、教师、学生不同受众群体,树导向、强队伍,提质量、办实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中小学校走深走实,谱写我县“十四五”教育发展开局新篇章。一、聚焦政治导航,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推
期刊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全面的顶层设计和安排部署。太原市小店区迅速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并制定了117条详细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活动指引,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具体指导。《实施意见》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