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猪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is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穿着浅蓝色短袖衫的老人靠在码头栏杆上,右臂肘弯里横着一根扁担,扁担两头各担着一只竹筐,竹筐落在地上,每只筐里蹲着四五只鸡,白的,黑的,公的,母的。码头外就是长江,满满一江水,拍打着堤岸,哗哗作响,快要没过码头。那些鸡似乎没听见这浪涛声,仍旧缩着脖子,眯着眼睛打盹,一副万事不关心的样子。老人戴着顶旧草帽,草帽上像落了一层灰,和他的脸一样黑。过江的人都挤在码头上,只等着渡口的铁栅栏门一打开,就拥到船上去。天色昏暗,云层压得很低,把江密密实实地笼住,像是随时都要下雨。
  “鸡也让过江吗?”我和老人搭讪起来。
  “让的。”老人说着,点了点头。
  “过江去卖?”
  “去卖,去卖。”老人憨厚一笑。
  “为什么要到江南去卖呢?”
  “江南鸡贵,能多卖些钱。”老人似乎有点儿不好意思,咧嘴笑着。他一笑,嘴角、额头就布满一道道皱纹,如同爬上一条条黝黑的蚯蚓。那短袖衫也皱巴巴的,像穿了多日都没洗过。
  老人说,他就住在江北,平时养些鸡鸭鹅。鸡鸭鹅都是散养的,味道好,江南人肯买。
  “这么大年纪还忙碌?”老人看上去年逾古稀了,我觉得他应该是在家享清福的人了。
  “习惯了,能动就动动嘛。不动,坐家里闷得慌,骨头疼。”老人说着,嘿嘿笑起来。
  一声铃响打破了平静,码头上的人纷纷拿好自己的行李上船。老人身子微微一蹲,挑起担子,也跟着上船。我跟在老人的担子后面,鸡身上一股难闻的味道直往我的鼻孔里钻。
  登上渡轮,我挑右侧一处人少的椅子坐下,侧身看窗外的江水。江水滔滔,似千军万马在奔腾,江面下像是隐藏着一个令人心骇的神秘世界。卖鸡的老人把扁担放在我左前方的空地上,人就坐在细细的扁担上。
  “为啥不坐椅子上呢?”我说。
  “坐这儿自在。”老人笑道。
  “这种天气,您为什么还过江?”我指着江上涌起的白浪,问老人。
  “怕什么,只要能开船就行。”老人的语气很平静。
  老人说,眼下是梅雨季节,三天两头下,不下倒不正常了。他的口吻轻描淡写,可我心里却很不踏实。我发现轮渡被水流冲得斜着船头,直往下游飘,根本无法垂直横渡。船到江心,船身猛地晃了一下,歪向一侧,好多人没站稳,踉跄着要跌倒,有个中年妇女不偏不倚正好跌在老人的一个箩筐上,压得满筐的鸡扑腾着翅膀大叫,船舱里顿时乱作一团。
  “哎哟,好险!”我心里怦怦直跳,不由得惊叹一声,手紧紧地抓住长条椅子的边缘。
  我是第一次乘这种轮渡过江。我要过江去联系工作单位,这关系到我大学毕业后能否去江南工作。对方跟我约好了时间,我心里真有点儿担心,这样的天气能不能顺顺当当过江。要是万一有个什么闪失,那岂不就……尽管心头像压了一块石头,但我还是尽量装作若无其事,不让人看出我的胆怯。
  渡轮颠簸一阵后,渐渐平稳了一些。老人把箩筐里的鸡摆弄好,仍旧默默地坐在那根细细的扁担上。
  “这浪不算什么。年輕那会儿,我还在这样的风浪里游泳呢!”老人平静地说。
  “这样的天气,在江里游泳?”我瞪大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呀,那时候在水上打游击,整天在浪里游啊窜的,家常便饭。”老人说起往事,嗓门都大了起来。
  “打游击?”
  “是呀,打鬼子!”
  “打鬼子,没有船吗?”
  “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任务紧急,要过江,找不到船,就抱一根粗木头跳水里,扒着木头游过江!”
  “这么厉害!”
  “有什么厉害的,那时候像我这样的人多的是。不过,也有死掉的,在水里中枪,或者淹死的。我呢,命大,没死,老天爷关照我。”老人说着,哈哈大笑。
  老人跟我讲了许多打仗的往事:江水,巨浪,中枪,死人,血水,江猪,翻船……听得我阵阵揪心。
  “那时候,我们都有个外号,叫‘江猪’。江猪是土话,就是江豚,鬼子一听说‘江猪’来了就害怕,就用机关枪扫……”
  我一脸惊讶,眼前似乎全是染红的江水,那江水里不时冒出许多“江猪”,许多人头……
  “嘟——”一声汽笛刺进我的耳朵里,轮渡已经靠岸,乘客争先恐后下船。老人挑起两只箩筐,夹在乘客中,缓缓前行。
  上岸后,我和老人道别,各奔东西。
  天下起了雨,盆浇似的。我在街边一处屋檐下躲雨,看着雨中凄惶的行人,脑子里又想起老人说的打鬼子的故事。我仿佛看到许多“江猪”在江水里出没,一会儿冒上来,一会儿沉下去。
  “‘江猪’,打鬼子,养鸡……”我下意识地嘟囔着,脑子里又出现过江时遇见的老人的模样,而我自己找工作的事情,似乎早已忘到了脑后……
其他文献
儿子打电话说周末要回来,男人犹豫了一下,说,女朋友也带回来吗?  儿子在电话里嗯了一声,就挂了电话。  儿子大学毕业在省城找了份工作,到底是干什么工作,儿子没说,他也就没问。本来他是想让儿子回麻城找份事干的,在家里吃住,不用操心买房,又有个照应,压力小些。儿子不愿意,他宁肯在省城住着租来的十来平方米的房子,也不愿回麻城,他明白儿子的心思,也就不再勉强。儿子谈过几个女朋友,谈了吹,吹了谈。一个月前,
期刊
腾云  当我站在额尔吉斯河的支流,身后是林带,树长得苍天,树下灌木密集,但是挡不住大片大片的云在移动。云的移动,在此时是肉眼可见的。身前,是宽广辽阔的河流,河水汤汤,两岸边裸露出的河床,石头黝黑反光。  在水面之上,镶着洁白洁白的云朵。此时,恕我只能想起“洁白”这个词。这个一直用在作文里的词,已有多年未曾亲近。此时,在额尔吉斯河支流的岸边,再一次想到一个过去熟悉的词语,像是故人相逢在他乡。他乡遇故
期刊
1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上海乃至中国金融业、金币、金领密集丛聚的区域。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宁波银行、花旗银行、东亚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日本东京三菱银行、德意志银行、印度海外银行、荷兰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瑞士银行、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公司、安联保险……种种巨大或精致的机构标志
期刊
1  高铁的速度考验了张铭思考的速度,他还没拿定主意,G市站就到了。只有两分钟的上下车时问,他突然从座位上站起了身,对自己说了句什么,从行李架上拿下提包,就匆匆下了车。他买的并不是到G市的车票。  出了站,张铭对出租车司机说,去长江饭店。  司机是个年轻人,侧目望着他。没有长江饭店,他说,你是不是要去世豪大酒店,据说它过去就叫长江饭店,就是长江路上的那家。  那可是当年这座城市最高级的饭店。这话张
期刊
昨天晚上,老董被老高拽去喝酒了。  老董老高不仅是安徽老乡,还是当年补习班的难友,如今又先后来到深圳这一方热土,不约而同进了一家电子厂,如今还是邻居,这缘分,恐怕要一万年才能修得来吧。所以老高一喊,老董没讲二话,爬起来揉揉眼就拐过去了。  昨天是十月六号,还在“黄金周”里,中国人民正乐呵着。  原来是老高把他和黄丫的照片取回来了。  老董进门的时候,老高正站在凳子上,举着相框左右比划:快来帮我看一
期刊
我梦见了棉花。  一望无垠的棉田,秋阳硕硕,炸开口子的棉果上,棉花水流般漫出,又霜冻似的遮蔽了尖锐的棉壳。一朵、再一朵、一片、无垠……柔软和洁白盛大无比,它们蔓延梦境,遮天蔽地。接着,它们举起了我的身体。我坐在那片柔软洁白的云团上,抱着双膝,却瞌睡连天。  这是失眠状况下做的一个梦。梦短暂却稳妥,以至于醒来后,我长时间都陷在其间无法自拔。但是,我多少被安慰,长期失眠的人终于碰上了眠梦,有棉花铺呈的
期刊
在这个世界做一名作家,就和做一名侦探一样危险,须得行过坟场,对视鬼魂。   ——摘自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一  柯雨洛是近年我小说里常常用到的一个女性名字,如果你们读过我的小说,你们会知道她的。至于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女性人物,你们应该有所了解。但这个人物是我虚构的。这个人物的命名权不属于我。她是属于韦宁的。  有一天,我在写作,突然想给小说里的一位女性起个名字。写作这么多年,给人物起名字对我来说是一
期刊
一  “早上朋友们约我上丽娃栗妲摇船去;他们说那边儿有柳树,有花,有快乐的人们,在苏州河里边摇船是江南人的专利权。”这是1933年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的小说《公墓》里的一段文字。穆文提到的“丽娃栗妲”,就是华东师大人念兹在兹的丽娃河,毕业于华东师大的学者张闳认为这是关于丽娃河的最早的文学书写。其实不然,茅盾在《子夜》第18章中至少就有五处提及丽娃丽妲。在茅盾的笔下,丽娃丽妲河畔有许多被五四的青春召唤
期刊
一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和生活环境不同,对于故乡的依恋程度也会有所差异,但思念故乡的情怀应该是同样的。人总是那样,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尽管故乡给予自己的不一定是丰衣足食的岁月,也许有过太多的忍饥挨饿和衣不遮体,曾经想长出一双翅膀飞出去,飞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可是,当你真正离开家乡之后,故乡就成了一份温暖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抚慰。尤其是人到中年之后,怀旧与日俱增,对家乡的思念似乎就成了缕缕挥之不去的乡
期刊
1. 小先生奔前程去了  对于龙门,有的鲤鱼跳过去了,有的鲤鱼没有;对于龙门,有的鲤鱼去跳了,有的鲤鱼没有;对于龙门,有的鲤鱼听说过,有的鲤鱼不知道。跳龙门的,除了鲤鱼,还有别的鱼;除了鱼,还有其他。跳过了龙门的鲤鱼,有的变成了龙,画在画上;有的变成了年纪更大一点的鲤鱼,后来,它们或者在海里,或者在网里。  它们呢?有金盔银甲,是水中飞翔的鸟儿,或为盘中餐,或是砧上肉,或有五德之才,或在五脏六腑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