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40岁的北京高中历史老师袁腾飞的讲课视频自2008年上半年被传到网上后,获得了高达2500万的点击率,随后的2009年7月13日,袁腾飞所讲的《两宋风云》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家讲坛栏目正式播出,又获得较高的收视率,从此,袁腾飞讲课的方式及技巧成为广大高中教师所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在分析了袁腾飞的讲课特点之后,总结出三个主要特征以供历史教师借鉴。
一、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同时延伸历史课的文化内涵
在当今“分数至上”的教育大背景下,历史教学势必以学生高考分数为衡量标准,在这一指标的压迫之下,历史教学本应具有的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素质教育功能被忽略了,变成了一些僵硬的教条式教育。袁腾飞认为,中学历史是一门讲授社会发展演进的课程,不应当是公式化、抽象化的结论堆积和枯燥僵化的材料罗列,应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主动地将其思维活动起来,从而在学生头脑里形成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要充分通过历史典型材料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正义感,然后在兴趣的带领之下,让学生感悟历史,理解历史的进程,认识历史的本质,学会分析判断历史问题。
以袁腾飞讲授“维新变法”的内容为例,为了说明当时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的维新政策,他以一则光绪帝吃鸡蛋的故事为导入语,以此生动的事例来说明“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所带来的具体的变化,在此故事的引导之下,枯燥的历史活了起来,学生不仅理解了故事中所包含的变法道理,还学会了对历史事件意义的认知。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学习的价值之一在于人性化,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升华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要通过自身的感受和心灵的启迪,甚至是强烈的情感震憾才能获得,这也正是当今我国历史教育及其他的素质教育的追求。
二、以学生兴趣为中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按照现在教材设计,初中、高中阶段的很多历史课程内容是重复的,而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新鲜感和兴趣感。对于已知的内容,学生显然不感兴趣,听课的热情不高是必然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授课难度。历史课程本身的时间性、空间性,人物和事件的连贯性又要求高中历史课必须有一些内容上的重复和衔接,授课内容的重复似乎也无法避免。所以教师只有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才能真正讲好这一门课程,而在这一点上,袁腾飞幽默风趣的讲史风格为日益僵化趋向功利的历史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讲解层次分明,语言简洁准确”,这是首都师范大学附中校长石彦伦对袁腾飞的评价。袁腾飞在教学交流中曾经多次提到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他认为,优秀的历史老师要学会因势利导,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必须知道现在的中学生喜欢什么,以及他们惯用的思维方式。以袁腾飞讲“林则徐虎门销烟”为例,袁腾飞介绍林则徐采用的销烟方法是在海边挖池子,把海水引进来,然后投进石灰和鸦片搅拌,产生化学反应后销毁,而学生则认为这种方法不环保,不符合现代人的理念,而以这些学生的年龄、心理和人生经历就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后袁腾飞再说到虎门销烟,就会解释说:“林则徐这么做,现在看来不环保,但在当时还算高明的做法。”
在考试的实践中,袁腾飞认识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应试教育并不矛盾。如在学习“唐朝陶瓷艺术的代表作是唐三彩”的一课中,袁腾飞形象地讲解道:“唐三彩跟今天的纸人纸马一样,死人用的,活人不会用这东西。你看电视剧《孝庄皇后》里,满人进中原一路上抢了不少宝贝,拿出来一看,全是唐三彩。这不是胡说八道吗?谁把纸人纸马当宝贝挨家摆着?这是冥器,民国时农民刨出来都砸了,嫌晦气。宋朝人觉得浪费,改纸人纸马了。”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唐三彩的用途生动地讲解出来,学生一定会记得很牢。
三、以教材为中心,同时注重书本以外知识的讲授
袁腾飞的课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它文史兼备、信息量大,这与他颇具匠心的课程设计不无关系。他认为历史老师讲课一定要层次分明,板书言简意赅,语言简洁准确。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后看笔记时,只需看大小标题和摘记就能清楚勾勒出这一节课的层次和重点,把历史事件烂熟于心。
自高考改革以来,高考历史就涵盖于文综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历史课的份量,同时也增加了教师讲课的难度,2005年以来,历史科目的考题一直居难不下,成为高考中的一个新难点,很显然,传统的死记硬背学习方式已远远无法应对灵活多变的高考试题,因此对于学习方法和授课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如今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背景下,教师们正在尝试转变教学方式,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增强教学理论的钻研。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我们不断学习借鉴像袁腾飞这样优秀的历史教师的优点,潜心钻研,注意积累,才能把历史课讲得更加生动,更加有个性,也能让学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得到更多的精神收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
一、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同时延伸历史课的文化内涵
在当今“分数至上”的教育大背景下,历史教学势必以学生高考分数为衡量标准,在这一指标的压迫之下,历史教学本应具有的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素质教育功能被忽略了,变成了一些僵硬的教条式教育。袁腾飞认为,中学历史是一门讲授社会发展演进的课程,不应当是公式化、抽象化的结论堆积和枯燥僵化的材料罗列,应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主动地将其思维活动起来,从而在学生头脑里形成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要充分通过历史典型材料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正义感,然后在兴趣的带领之下,让学生感悟历史,理解历史的进程,认识历史的本质,学会分析判断历史问题。
以袁腾飞讲授“维新变法”的内容为例,为了说明当时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的维新政策,他以一则光绪帝吃鸡蛋的故事为导入语,以此生动的事例来说明“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所带来的具体的变化,在此故事的引导之下,枯燥的历史活了起来,学生不仅理解了故事中所包含的变法道理,还学会了对历史事件意义的认知。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学习的价值之一在于人性化,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升华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要通过自身的感受和心灵的启迪,甚至是强烈的情感震憾才能获得,这也正是当今我国历史教育及其他的素质教育的追求。
二、以学生兴趣为中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按照现在教材设计,初中、高中阶段的很多历史课程内容是重复的,而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新鲜感和兴趣感。对于已知的内容,学生显然不感兴趣,听课的热情不高是必然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授课难度。历史课程本身的时间性、空间性,人物和事件的连贯性又要求高中历史课必须有一些内容上的重复和衔接,授课内容的重复似乎也无法避免。所以教师只有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才能真正讲好这一门课程,而在这一点上,袁腾飞幽默风趣的讲史风格为日益僵化趋向功利的历史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讲解层次分明,语言简洁准确”,这是首都师范大学附中校长石彦伦对袁腾飞的评价。袁腾飞在教学交流中曾经多次提到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他认为,优秀的历史老师要学会因势利导,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必须知道现在的中学生喜欢什么,以及他们惯用的思维方式。以袁腾飞讲“林则徐虎门销烟”为例,袁腾飞介绍林则徐采用的销烟方法是在海边挖池子,把海水引进来,然后投进石灰和鸦片搅拌,产生化学反应后销毁,而学生则认为这种方法不环保,不符合现代人的理念,而以这些学生的年龄、心理和人生经历就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后袁腾飞再说到虎门销烟,就会解释说:“林则徐这么做,现在看来不环保,但在当时还算高明的做法。”
在考试的实践中,袁腾飞认识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应试教育并不矛盾。如在学习“唐朝陶瓷艺术的代表作是唐三彩”的一课中,袁腾飞形象地讲解道:“唐三彩跟今天的纸人纸马一样,死人用的,活人不会用这东西。你看电视剧《孝庄皇后》里,满人进中原一路上抢了不少宝贝,拿出来一看,全是唐三彩。这不是胡说八道吗?谁把纸人纸马当宝贝挨家摆着?这是冥器,民国时农民刨出来都砸了,嫌晦气。宋朝人觉得浪费,改纸人纸马了。”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唐三彩的用途生动地讲解出来,学生一定会记得很牢。
三、以教材为中心,同时注重书本以外知识的讲授
袁腾飞的课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它文史兼备、信息量大,这与他颇具匠心的课程设计不无关系。他认为历史老师讲课一定要层次分明,板书言简意赅,语言简洁准确。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后看笔记时,只需看大小标题和摘记就能清楚勾勒出这一节课的层次和重点,把历史事件烂熟于心。
自高考改革以来,高考历史就涵盖于文综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历史课的份量,同时也增加了教师讲课的难度,2005年以来,历史科目的考题一直居难不下,成为高考中的一个新难点,很显然,传统的死记硬背学习方式已远远无法应对灵活多变的高考试题,因此对于学习方法和授课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如今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背景下,教师们正在尝试转变教学方式,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增强教学理论的钻研。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我们不断学习借鉴像袁腾飞这样优秀的历史教师的优点,潜心钻研,注意积累,才能把历史课讲得更加生动,更加有个性,也能让学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得到更多的精神收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