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的境界的几种分别》课例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chens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术语“隔”“不隔”“显”“隐”“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同物之境”“超物之境”
  2.理解王国维的观点,和朱光潜的新的解读
  3.理解文中诗词句的内涵
  4.理解本文最后一段
  教学重难点:
  1.朱光潜关于诗的境界的新的解读
  2.文中包含的美学内涵和朱光潜的美学成就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从前诗话家常拈出一两个字来称呼诗的这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严沧浪所说的“兴趣”,王渔洋所说的“神韵”,袁简斋所说的“性灵”,都只能得其片面。王静安标举“境界”二字,似较概括,这里就采用它。”(朱光潜——《诗的境界》)
  那么朱光潜先生顺着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他又有怎样独到的见解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两位大师思想花火的碰撞,去欣赏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章。(板書:碰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文的题目为《关于诗的境界的几种分别》,请问说了几种分别?
  生:两种。
  师:哪两种,同学仔细说说。
  生:第一种是“隔”与“不隔”,第二种“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师:那么朱光潜先生对于这两种意见的判断是?
  生:不同意。
  师: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他的观点呢?
  生:第一个观点用了“似有可商酌处”,第二个观点用了“很精微的分别,似待商酌”。
  师:对的,用了同一个词语“商酌”,可以看出朱光潜对于王国维的意见是有所保留的,那么他到底提出了怎样的新的不同的见解呢?接下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深入解读他的观点。
  三、深入文本、解读观点:
  (第一部分解读)
  师:王国维所提出的第一个观点是“隔”与“不隔”,请用王国维的话来解释何为“隔”,何为“不隔”?(板书:隔与不隔)
  生:隔如雾里看花,不隔是语语都在目前。
  师:很好,隔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仿佛读起来是凝滞的,不流畅的。不隔是说诗歌的形象鲜明生动,含义耐人寻味,读起来可以一气呵成。
  师:那么同学们能否用诗中的诗词句来阐释“隔”与“不隔”呢?
  生:欧阳修的《少年游》中的上阕的词句是不隔。
  师:能仔细地阐释下吗?
  生:行色苦愁人。表现了主人公的愁苦的心情。
  师:那么愁苦的心情从何而来?
  生:从题目《少年游》而来,少年在外,家里的人对他——
  生:思念之情。
  师:思念之情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呢?
  生:阑干十二。主人公倚靠在阑干边上,极目远眺。
  师:眺望什么?
  生:远方的人,表现了他等待时间之长,内心的焦急。
  師:很好,还有其他的例子吗?
  生:“谢家池上,江淹浦畔”是隔的诗句。“谢家池上”是用了“池塘生春草”的典故,“江淹浦畔”是用了《别赋》的典故。
  师:而且还用到了《别赋》的作者,南朝才子,江淹的名字的典故。
  师:所以,依我们看,隔与不隔的分别就是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上面看出的。情趣和意象相熨帖,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凌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表现出深刻的境界,便是隔。
  师:这样看来,从隔与不隔的角度去看,朱光潜是赞同的。但是为什么又说“似可待商酌”呢?他又从什么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呢?
  生:显与隐的角度。(板书:显与隐)
  师:那么作者是怎么说的呢?
  生:“显”则流于粗浅,“隐”是流于隐晦,这是大家都看得见的毛病。但是“显”也有不粗浅的,“隐”也有不晦涩的。
  师:那也就是说,显与隐是各有各的——
  生:妙处。
  师:什么妙处?
  生:显则轮廓分明,隐则含蓄深永,功用原来不同。
  师:对的,显与隐实则是平分秋色,各有功用,那这样看来,原来的王国维的“隔”与“不隔”似乎太看重“显”了。显与隐不仅各有功用,而且在不同内容的诗歌中也是有不同的作用的,能具体说一下吗?
  生:写景诗宜显,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但所寓之情则宜于隐。
  师:很好,接下来请同学用朱光潜的显隐说的观点来判断温庭筠的两首作品,觉得哪首词更好,哪一首你有不同的意见呢?
  出示PPT:温庭筠《忆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温庭筠《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学生讨论,回答)
  生:我觉得第二首更好。
  师:那你对第一首词有怎样不同的见解呢?
  生:我觉得第一首的最后一句“肠断白苹洲”有点过于显了,可以删去。
  师:为什么?
  生:这首词为言情词,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但所寓之情则宜于隐。所以最后一句可以删去。
  师:很好,同学已经会活学活用了。艺术最大的秘诀在于隐藏。但是我们只是从朱光潜的显隐的角度去看的,并不能否定诗词本身所存在的艺术价值。
  (第二部分解读)
  师:王国维先生除了提出了“隔”与“不隔”的观点外,还提到了“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先请同学用王国维的话来阐释这两个概念。(板书: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生:“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师:同学能否用自己的理解来阐释下呢?
  生:“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是有作者的主观情感的渗透的,而“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是客观的表述。
  师:同学可以用书中的诗句来证明下吗?
  生:“泪眼问花花不语”是有我之境。“泪眼,花不语”都有作者的主观情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是以客观景物的描绘衬托出内心的闲适。
  师:王国维认为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可是朱光潜用了一个词来表述他的想法。什么词?
  生:精微。
  师:对,朱光潜说这是一个很精微的分别,言下之意,就是两者几乎可以等同的。为什么朱光潜会这样说,请用作者的话来概括下。
  生: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其实就是移情的作用。“泪眼问花花不语,”就是例证。移情作用是凝视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所以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其实就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没有经过移情的作用,所以其实就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
  师:正是如此,就因为这两者是近乎相同的,所以他就提出了新的概念,什么概念?
  生: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板书: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
  师:关于这两种境界,你怎么理解?(学生似乎比较难说清)
  师:(PPT展示)有我之境,所谓有我,就是有我的主观情感的渗透,即有移情的作用,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就是“同物之境”。而无我之境,无我是没有我的主观情感的渗透,没有移情作用,纯粹是作者的妙悟所得,即为“超物之境”。同学能否用相关的诗句来解释下呢?
  生:“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这里用了清苦两字,用主观的情感,是同物之境。
  生:“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写老鹰飞到了天上,鱼跳出了深潭,是超物之境,写万物各得其所的状态。
  师:非常好,同学找到的例子相当正确。让我们再看看上面的板书,王国维认为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而且两者是有高下之分的。他更倾向于的是——
  生:无我之境。
  师:那么,朱光潜认为“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有没有高下的分别?
  生:没有。
  生:各有千秋,不可一概而论。
  师:好的,辨别了这些概念之后,请同学来看下面的几句诗词,用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来判断,是“同物之境”还是“超物之境”,并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师:我们小组合作,四个同学为一组,时间为4分钟,现在讨论开始。
  師:出示PPT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汉》)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师:好,时间到了,我们先请全体同学来判断一下,上面的四句话是属于哪个概念的?
  生:第一句是同物之境,第二句是超物之境,第三句为超物之境,第四句为同物之境。
  师:同学判断得很准确。下面请同学来说说,你最欣赏的是哪句话?
  生:我最欣赏第四句。第四句为“同物之境”,通过“太匆匆”“无奈”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师:那么他“匆匆”“无奈”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诗句中说到了“林花谢了春红”,可能是季节的转换造成的情绪吧。
  师:再看看这首词的作者。
  生:也可能是帝王生涯结束的无奈吧。
  师:说得真好。无奈的不仅仅是春天的逝去,更重要的也是他人生命运的无奈吧。
  生:我喜欢第一句,也是同物之境。
  师:哪里看出来呢?
  生:孤月,有作者的情感的介入。
  师:这里的孤月和片云还有怎样深层的含义呢?
  生:其实说的也是自己。
  师:解读得很好。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57岁高龄了,此时他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各地,北归无望,漂泊异乡,穷困潦倒。所以,诗句上的“片云”“孤月”其实暗指的就是他自己啊。
  生:我喜欢第二句,为超物之境。这句描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它的玲珑可爱。
  师:对,这句话连国学大师王国维都称赞为“得荷之神韵”。
  师:难道没有人喜欢王维的这句诗吗?
  生:学生微微一笑。
  师:王维诗歌的最大特色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句话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看到这句话,我们似乎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生:幽静、宁静、空旷的氛围。
  师:大家都分析得非常好!大家发现,有同学喜欢同物之境的这句,也有同学喜欢超物之境的那句,这也印证了朱光潜所说的,不同境界的诗词各有妙处,实在不易品定高下。
  四、探究质疑,知人论世:
  师:那么本文到此为止应该已经结束了,可是这最后一段的出现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纷纷思考中。
  师:那我们一起先来朗读最后一段,来体会一下。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请同学来说说这最后一段的作用。
  生:我觉得是总结全文的作用。
  师:总结全文的哪些内容呢?
  生:(学生沉思,似乎有点回答不上来)
  师:这个问题好像有点难度。我们发现,最后一段说到了移情的作用,移情诗词出现的年代,同物之境在古代之所以不多见的原因。作者对于诗歌的鉴赏不仅仅停留在诗词句本身上,他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文化的高度,这也是一代美学大师成就突出的原因。
  师:在朱光潜之前,许多诗词的评论都停留在作者本人对于诗词的解读上,可能是过于感悟性的,也可能是不成体系的,零碎的。但是朱光潜先生不仅汲取了很多前人的优秀的经验,如王国维先生和蔡元培先生,在近代美学家中,他对王国维心仪最久,直到耄耋之年还难以忘怀王国维给过他的启蒙。一部《人间词话》在朱光潜的著述中不知留下了多少钦佩的感激。他自己也说过“似以王静安《人间词话》为最精到。”(板书:继承)
  师:可是他不仅仅满足于此,1925-1933年先后在英國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大学钻研了文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精通英、德、法、俄等几种外语。在他深厚的国学基础上又加入了西方文化的汇通与融合,(板书:融合)
  诗学在中国不甚发达的原因大概不外两种。一般诗人与读诗人常存一种偏见,以为诗的精微奥妙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经科学分析,则如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段。其次,中国人的心理偏向重综合而不喜分析,长于直觉而短于逻辑的思考。谨严的分析与逻辑的归纳恰是治诗学者所需要的方法。(《诗论》序言)
  泛论文艺我另外写了一部《诗论》,应用本书的基本原理去讨论诗的问题,同时,对于中国诗作一种学理的研究。(《文艺心理学》)
  努力从深层的诗学理论上将诗论纳入较为严整而科学地理论体系之中,所以他的文艺理论就有了一定程度的超越,显得更加理性、科学,到了一种审美的高度,不愧为是“美学界的泰斗”。(板书:超越)
  (图片展示他的主要著作)
  师:(课堂小结)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创了诗词评论的一个新境界,朱光潜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又提出了新的看法,用科学的手段给诗的事实寻出理由。他们创新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但愿我们能够也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不让这些文学理论做苍茫大地上的独语,而是永不停止的回音。
  师:在课堂的最后,老师有两本书送给大家,一本是朱光潜先生的《诗论》,另一本是他的《文艺心理学》,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从课堂走向更深远的地方。下课!
其他文献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已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进一步研究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对景观格局指数有效性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指数的尺度效应、指数之
Nodes in th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 are prone to failure due to energy depletion and poor environment,which could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normal o
藏北高原平均海拔4500m以上,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高寒草地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具有生态环境脆弱性和对外力作用响应敏感性特点,在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影响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严
作为全球最大碳权供应方的中国,碳汇基金是一项新颖而诱人的融资方式,更是一个刚刚开启的“金矿”。然而《京都议定书》只是约定2012年之前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此后有无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科学论断,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每个党员都要自觉地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三个代表”是对新时期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
受自然气候的长期波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必然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粮食安全、极端气候事件、冰冻圈、水循环系统以及人类社会的经济
玉米新品种一、仲玉1号1.选育单位四川蜀龙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仲衍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品种来源用自选自交系546-130作母本,与外引自交系21-ES作父本组配育成。3.特征特性四
中国的“城中村”出现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快速城市化与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产生,是中国特有体制下的城市化产物。城中村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土地资源
专家认为,烧钱获取市场的思路,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创业模式,因为基于中国的国情和消费者现状,通过烧钱买用户买市场的行为短期内把产品和服务覆盖更广,迅速做大做强。所以说
本文对房地产开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干扰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城市活动的基础背景,为城市的生存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和保障。生态环境往往成为衡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