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校院企的协同创新,能把学校、医院、企业连结在一起,这种结合形式能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亦能进一步了解医院和企业的用人要求。成立为医院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产科高端技术应用协同创新基地,与协作各方共享创新中心基地,实现校院企互动、互利共赢、产教研合作、工学结合。本文通过产科高端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基地的建设意义进行分析,并就基地创建实践方式展开阐述。
[关键词] 产科高端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0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8)22-0119-04
[Abstrac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connect schools, hospitals and enterprises together. This combination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employment in hospitals and enterprises. Established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se for high-end obstetrics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for hospital services, corporate services, and social services, and shared a base of innovation centers with all parties involved in collaboration to achieve mu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hospitals, enterprises, mutual benefit, cooperation in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nd work-study integ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at the high-end servic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the obstetrics department, and elaborates on the practice of base creation. .
[Key words] Obstetrics high-end servic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se construction
協同创新是指多个主体的协同作用和资源分享,从而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协同效应,作为一种新的产学研合作理念,近来年广泛受到关注[1]。“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指以协同创新中心基地建设为基础,包括科学前沿创新、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创新和区域发展创新[2]。在协同创新机制下,通过建立校院企产业联盟等手段,实现以高职院校为中心的多个主体联合,促教学改革,优化人才的培养模式[3-4]。我校作为一所地方医学院校肩负着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妇幼保健人才和促进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担[5]。产科高端服务体系是一种新兴服务模式,强调以母婴为主体,做好产前、产时和产后的全程高质量服务,全方位个体化地为孕产妇提供服务[6]。已有大量研究调查证明[7-11],使用高端服务技术,能够减少分娩过程中的医疗干预,有效改善产科服务质量。实训实践是职业院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2-13]。我校建立产科高端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促进助产技能实训及整体课程改革,培养适合社会和医疗发展的助产技术人才服务社会。本文对建立产科高端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基地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就基地创建实践方式展开阐述。
1 产科高端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基地存在的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的提高,女性对分娩体验的幸福感要求不断提高,如果助产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不能提升,就不能满足大众对生殖健康的需求。近年来,随着“一对一”陪伴分娩及分娩全程多方位的个性化分娩服务模式的推行,导致高素质助产技术人才需求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助产人才严重短缺,助产专业教育工作停滞不前,因医患关系紧张,学生在临床上现场实境下的观摩教学减少,同时医院新入职的低年资助产士实训的动手的机会下降,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接触新知识新发展的机会少,协同创新中心的创建有利于改善当前情况。产科高端服务模式有别于传统的产科服务模式,在产科服务中要求服务人员懂得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去进行服务,包括营养学、心理学、生理医学、运动医学等学科。产科高端服务应用技术主要包括了孕期宣教沟通技术、孕期运动操、非药物无痛分娩技术、拉玛泽呼吸减技术、自由体位分娩技术、导乐分娩技术、新生儿水育技术、母乳喂养指导技术等。产科高端服务模式减少会阴侧剪率及剖宫产率、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有效缩短产程,提高产妇对分娩及产后护理的舒适感,提高产科质量[14]。我国全面开放生育两孩,因生育需求集中释放,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在一定时间内会继续上升,需要我们增加妇幼保健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国家计生委颁发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妇幼健康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15],意见提出要求加快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设立助产技术培训基地,多手段增强助产专业人才队伍力量。为了适应新的服务模式,与妇幼健康相关的临床医学、护理及助产等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建立协同创新基地,加强校院企合作,提升人才质量,更好服务于社会。 2 产科高端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2.1 产科高端协同创新中心基地的建设基础
院校企的协同创新涵义应包含校内外两个方面,学校内部主要是指高职院校高校内部各学科的资源整合,通过分享信息、技能、技术等,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共享平台,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共同创新;与不同主体单位的协同创新核心是地方高职院校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事业单位及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共同构建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产科高端协同创新中心基地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并与合作院企实行深度融合,并为院企的发展提供技术力量,达到协同创新[16]。我校省重点专业有护理專业、临床医学专业、助产专业,其中护理专业是省示范性专业、临床医学和助产专业也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我校是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发文确定的《我国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7]。现在助产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课程设置欠合理,教学方式及手段单一,仿真实训少,情景教学欠缺等缺点;通过建设产科高端服务应用技术基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与医院和企业的合作、更新教学理念,以高端产科服务为导向,构建新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融合、有特色办学,推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与院企需求对接。紧紧依托院企、加快产教融合、携手合作办学,实现高素质妇幼健康人才培养目标。
2.2 产科高端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机制
协同创新首先是要求体制机制的创新,优化体制来保障协同创新人员及资源等开放共享。从我校自身特色出发探索出一个高效创新的产学研用模式。学校领导重视协同创新基地的建立,由分管校长进行牵头组建,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领导小组负责基地的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并在全校贯彻协同创新的理念,强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确保在学校内部之间和院校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确保协同创新的动态性和协调性,并对运行过程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价[18-20]。
(1)健全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机制,形成系统、完整、规范化的中心整体管理模式。校院企成立助产职业教育联盟教学工作委员会,制定相关细则明确中心建设思路与目标、协同单位的权利与责任,中心建设中的分工与任务,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分学期制定中心的运行重点和具体任务等。
(2)建立校院企成协同机制。以合作协议、项目合同等契约形式与合作单位建立协同创新关系。明确合作目标,对各方诉求形成共识,为合作共赢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保证中心合作机制的有效性、可复制性及长期性[21]。并健全中心的进入及退出机制。
(3)建立了团队建设机制。各方开展产、学、研合作,真正体现高职教育开放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共同构造“工学结合2 1”的课程体现。聘请中心协作单位的专家担任教学顾问或学科带头人,助产职业教育联盟教学工作委员会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实训基地、教学改造、教师发展等方面进行指导,并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注重“双师型”的校内外教学团队建设,优化师资,培养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通过短期或长期进修培训及参加国内访问学者访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兼职教师有丰富临床一线经验,具有医疗系列副高以上职称的的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助产士或儿科护士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必须获取高校教师资格证,与校内专任教师结成双人互助教学小组,授课前进行教学培训,懂得有基本的教学基本技能,可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主要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和理论教学任务。
(4)建立科研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的科研合作管理机制及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实施科研开发和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我校2016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的科研中心占地600多平方米,已总投入700多万元建设经费。其中仪器设备总值约450万元。可为协作单位提供一个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平台,依托我校的科研优势,实行科研共享,让科研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在教学工作中,并向院企开放我校科研平台,实行多学科参与协同科教创新,打破校内学科和院系的壁垒,整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平台,融入产科高端服务创新中心,提升院企的科研及教学能力。从而做到校院企科研结合、实践基地与创新基地三结合[22-23]。
3 产科高端协同创新的内涵
(1)加强产科协同创新中心实训设施的建设,根据职业特点,打造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的,可比拟真实环境、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和医院妇幼健康服务人员提供专业化的技能,并为社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校内的助产实训中心是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建设项目、并获得华夏基金、香港沈艾达基金捐资共建,共有22间具有模拟和仿真条件的实训室,装备了先进的设备,可进行临床技能技术、急救技术、孕期瑜伽、非药物无痛分娩技术、拉玛泽呼吸减技术、自由体位分娩技术、导乐分娩技术、新生儿水育技术、母乳喂养指导技术等训练。根据产科高端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基地的要求,按照产前、产时、产后的3个服务理念,重新改建了助产实训中心,使用真设备操作,使用真情景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做到校院企互助合作、产教对接、学做一体[24]。
(2)采用院校企联合发展驱动模式,校院企成立职业教育联盟教学工作委员会,实行委员会领导下的管理机制和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制。根据社会、行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工作任务,组织团队开展项目申报和研究,由教学学术委员会负责项目质量控制。中心进行相关交叉专业学科队伍的整合和研究条件的建设,校内外不同协同单位的资源整合,工作中取得行业优势,为中心提供了工作基础和能力保障。围绕中心建设任务构建协作框架、组建工作团队,主要负责以产科高端服务为导向,结合国际助产联盟和我国助产行业标准,负责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形成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对已有的助产教学策略进行改革和创新,确保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专业能力都得到提升,为行业提供高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并推动行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协调发展。通过运用我校已经建成和通过验收的随身课堂自主学习平台,对助产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合理规划,共建教学资源,让学生、医院在职人员及社会培训人均员受益。 (3)协同创新促教学改革,积极发展规范化助产教育,增强助产专业学生核心胜任力,促进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业中的不同主体通过对助产专业剖析,对该专业的知识结构、核心能力、综合素养要求进行评估,推进核心课程的改革。结合学科的发展,结合临床需求,将产科高端服务理念渗透到课程改革,并对实践教学项目进行重新构建,增加综合性的实践项目。进行校内学科之间的协同,整合各学科的内容,将孕期营养、心理学、母婴保健、医学运动与优生优育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使课程更符合产科高端服务模式的要求。并制定助产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对助产专业的职业能力考核的科学合理方法,使考核做到持续性和全程化,从而健存考核评价体系[25-27]。
(4)协同创新服务社会,协同创新中心除全面开放校内学生开放,亦应向医院和社会开放,加强社会服务功能,体现中心的开放性,而不能成为学校及专业的专用场所[28-29]。①中心要面向学校全部学生开放,学生通过学校的随身课堂平台进行预约,可在基地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关实训项目;我校肩负着粤西地区临床医护人员及相关专业的继续学历教育,中心亦要向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令到协同中心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实训技能练习场所。基地要向基础及临床各学科教师开放,为校内教师提供教学研究条件和科研工作的保障;与社会共享协同创新基地,为基层医院妇幼保健人员及协作医院专科人员提供理论及技能培训,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产科高端服务模式,更好地服务临床。④与协作的社会企业一起拓展创新中心的社会服务职能,已开展五级、四级、三级育婴师、母婴护理员(月子保姆)等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通过校企合作,拓展学生的就业范围,增加助产专业对接行业、能更好服务于地方,促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人民享有健康保障的能力。
构建创新教育模式,改革发展创新教育,进行校院企的协同创新,把学校、医院、企业连结在一起,这种结合形式能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亦能进一步了解医院和企业的用人要求。协同创新已成为我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院企合作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30]。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办学应避免同质化,办学要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和医疗事业,这就要求从我们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为院校所在地方的医疗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秀的、更具能力的人才[23]。我校助产专业的定位是培养能从事临床助产、母婴保健和临床护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产科协同创新实训基地由单纯的校内实训基地转变为学生服务、为医院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协同创新基地。承担高端产科服务模式、服务规范和技术标准的相关制定以及应用推广任务,探索“产学研”结合,通过与行業协同办学,形成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助产专业教学,体现高职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同时承担行业“母婴护理员”“育婴师”“催乳师”等3项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通过创建产科高端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基地,完成了助产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了课程设置,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助产人才;基地同时承担了本地区高端产科服务体系的推广,努力改变传统分娩的弊端;并且承担本地区的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为本地区培养高质量的母婴服务人员。在合作创建的过程中,提高了我校助产专业的综合水平,提高了学校的地区影响力,有利于助产人才的发展,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有利于地方医疗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32(7):18-21.
[2] 唐年亚,张岳,赵政,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协同创新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6):7-8.
[3] 陈正权.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5):95-97.
[4] 叶莉,王芸芸.高职院校主导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及其运行机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8,32(1):32-34.
[5] 柳亮.地方医学院校“全程化、分层次、多平台、广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17):57-60.
[6] 杜娟.奥地利产科及新生儿科健康服务对我国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B),2017,38(2):95-97.
[7] 关伟丽,黎佩兴,麦结贞,等.国际产科服务模式在孕产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8):4-6.
[8] 黎佩兴.国际产科服务模式促进产妇自然分娩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88-89.
[9] 范志红.国际助产新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6,6(4):73-76.
[10] 罗玲,张小宴,汤桂华,等.国际产科服务模式对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3):182-184.
[11] 王婷婷.以高端服务为导向的高职助产教育策略分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8,(1):30-31.
[12] 张婧婧.协同创新视域下医学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37(8):74-76.
[13] 黄婧.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16,(10):179.
[14] 姚水洪,孟雪,钱一分.基于产科高端服务体系的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2):87-90.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计生委.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妇幼健康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4-5-28. [16] 何新凤.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1(5):92-95.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确定职业院校开展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的工作通知[Z].2003-12-3.
[18] 李亚芳,熊冬梅.高校协同创新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思考——以医学院校协同创新为例[J].社科纵横,2013, 28(8):163-166.
[19] 陈健.协同创新,提升地方综合性院校医学学科建设水平[J].医学教育管理,2016,2(5):668-672,681.
[20] 陈录赐.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构建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6(6):483-486.
[21] 董怡辰,刘震,李亚彬,等.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研究——以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实践为例[J].考试周刊,2018,(5):193.
[22] 姜怡邓,高源,杨晓玲.地方医学院校“科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师,2017,(2):101-102.
[23] 叶晓宪,潘华峰,王正,等.协同创新背景下“三合共建医学实验平台”的探索[J].卫生软科学,2015,29(2):103-105.
[24] 李素君,何咏祥.高职助产专业《助产技术》实践技能课程的改革[J].科技展望,2015,25(32):268.
[25] 马江平,贺利平,张瑛,等.本科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 38(15):1817-1820.
[26] 赵国玺,郑长花,何小玲.广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1,(4):13-14.
[27] 李雪静,黄芳艳,罗琳雪,等.基于能力本位构建高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7,(8):76-78.
[28] 黎祺,张少华,陈建刚.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實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206-208.
[29] 孟彩霞,周丽霞,高颖.临床医学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16,25(1):78-80.
[30]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深化产教融合笔谈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16-32.
(收稿日期:2018-03-28)
[关键词] 产科高端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0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8)22-0119-04
[Abstrac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connect schools, hospitals and enterprises together. This combination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employment in hospitals and enterprises. Established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se for high-end obstetrics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for hospital services, corporate services, and social services, and shared a base of innovation centers with all parties involved in collaboration to achieve mu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hospitals, enterprises, mutual benefit, cooperation in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nd work-study integ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at the high-end servic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the obstetrics department, and elaborates on the practice of base creation. .
[Key words] Obstetrics high-end servic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se construction
協同创新是指多个主体的协同作用和资源分享,从而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协同效应,作为一种新的产学研合作理念,近来年广泛受到关注[1]。“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指以协同创新中心基地建设为基础,包括科学前沿创新、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创新和区域发展创新[2]。在协同创新机制下,通过建立校院企产业联盟等手段,实现以高职院校为中心的多个主体联合,促教学改革,优化人才的培养模式[3-4]。我校作为一所地方医学院校肩负着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妇幼保健人才和促进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担[5]。产科高端服务体系是一种新兴服务模式,强调以母婴为主体,做好产前、产时和产后的全程高质量服务,全方位个体化地为孕产妇提供服务[6]。已有大量研究调查证明[7-11],使用高端服务技术,能够减少分娩过程中的医疗干预,有效改善产科服务质量。实训实践是职业院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2-13]。我校建立产科高端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促进助产技能实训及整体课程改革,培养适合社会和医疗发展的助产技术人才服务社会。本文对建立产科高端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基地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就基地创建实践方式展开阐述。
1 产科高端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基地存在的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的提高,女性对分娩体验的幸福感要求不断提高,如果助产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不能提升,就不能满足大众对生殖健康的需求。近年来,随着“一对一”陪伴分娩及分娩全程多方位的个性化分娩服务模式的推行,导致高素质助产技术人才需求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助产人才严重短缺,助产专业教育工作停滞不前,因医患关系紧张,学生在临床上现场实境下的观摩教学减少,同时医院新入职的低年资助产士实训的动手的机会下降,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接触新知识新发展的机会少,协同创新中心的创建有利于改善当前情况。产科高端服务模式有别于传统的产科服务模式,在产科服务中要求服务人员懂得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去进行服务,包括营养学、心理学、生理医学、运动医学等学科。产科高端服务应用技术主要包括了孕期宣教沟通技术、孕期运动操、非药物无痛分娩技术、拉玛泽呼吸减技术、自由体位分娩技术、导乐分娩技术、新生儿水育技术、母乳喂养指导技术等。产科高端服务模式减少会阴侧剪率及剖宫产率、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有效缩短产程,提高产妇对分娩及产后护理的舒适感,提高产科质量[14]。我国全面开放生育两孩,因生育需求集中释放,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在一定时间内会继续上升,需要我们增加妇幼保健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国家计生委颁发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妇幼健康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15],意见提出要求加快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设立助产技术培训基地,多手段增强助产专业人才队伍力量。为了适应新的服务模式,与妇幼健康相关的临床医学、护理及助产等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建立协同创新基地,加强校院企合作,提升人才质量,更好服务于社会。 2 产科高端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2.1 产科高端协同创新中心基地的建设基础
院校企的协同创新涵义应包含校内外两个方面,学校内部主要是指高职院校高校内部各学科的资源整合,通过分享信息、技能、技术等,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共享平台,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共同创新;与不同主体单位的协同创新核心是地方高职院校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事业单位及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共同构建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产科高端协同创新中心基地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并与合作院企实行深度融合,并为院企的发展提供技术力量,达到协同创新[16]。我校省重点专业有护理專业、临床医学专业、助产专业,其中护理专业是省示范性专业、临床医学和助产专业也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我校是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发文确定的《我国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7]。现在助产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课程设置欠合理,教学方式及手段单一,仿真实训少,情景教学欠缺等缺点;通过建设产科高端服务应用技术基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与医院和企业的合作、更新教学理念,以高端产科服务为导向,构建新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融合、有特色办学,推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与院企需求对接。紧紧依托院企、加快产教融合、携手合作办学,实现高素质妇幼健康人才培养目标。
2.2 产科高端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机制
协同创新首先是要求体制机制的创新,优化体制来保障协同创新人员及资源等开放共享。从我校自身特色出发探索出一个高效创新的产学研用模式。学校领导重视协同创新基地的建立,由分管校长进行牵头组建,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领导小组负责基地的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并在全校贯彻协同创新的理念,强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确保在学校内部之间和院校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确保协同创新的动态性和协调性,并对运行过程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价[18-20]。
(1)健全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机制,形成系统、完整、规范化的中心整体管理模式。校院企成立助产职业教育联盟教学工作委员会,制定相关细则明确中心建设思路与目标、协同单位的权利与责任,中心建设中的分工与任务,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分学期制定中心的运行重点和具体任务等。
(2)建立校院企成协同机制。以合作协议、项目合同等契约形式与合作单位建立协同创新关系。明确合作目标,对各方诉求形成共识,为合作共赢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保证中心合作机制的有效性、可复制性及长期性[21]。并健全中心的进入及退出机制。
(3)建立了团队建设机制。各方开展产、学、研合作,真正体现高职教育开放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共同构造“工学结合2 1”的课程体现。聘请中心协作单位的专家担任教学顾问或学科带头人,助产职业教育联盟教学工作委员会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实训基地、教学改造、教师发展等方面进行指导,并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注重“双师型”的校内外教学团队建设,优化师资,培养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通过短期或长期进修培训及参加国内访问学者访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兼职教师有丰富临床一线经验,具有医疗系列副高以上职称的的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助产士或儿科护士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必须获取高校教师资格证,与校内专任教师结成双人互助教学小组,授课前进行教学培训,懂得有基本的教学基本技能,可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主要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和理论教学任务。
(4)建立科研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的科研合作管理机制及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实施科研开发和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我校2016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的科研中心占地600多平方米,已总投入700多万元建设经费。其中仪器设备总值约450万元。可为协作单位提供一个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平台,依托我校的科研优势,实行科研共享,让科研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在教学工作中,并向院企开放我校科研平台,实行多学科参与协同科教创新,打破校内学科和院系的壁垒,整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平台,融入产科高端服务创新中心,提升院企的科研及教学能力。从而做到校院企科研结合、实践基地与创新基地三结合[22-23]。
3 产科高端协同创新的内涵
(1)加强产科协同创新中心实训设施的建设,根据职业特点,打造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的,可比拟真实环境、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和医院妇幼健康服务人员提供专业化的技能,并为社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校内的助产实训中心是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建设项目、并获得华夏基金、香港沈艾达基金捐资共建,共有22间具有模拟和仿真条件的实训室,装备了先进的设备,可进行临床技能技术、急救技术、孕期瑜伽、非药物无痛分娩技术、拉玛泽呼吸减技术、自由体位分娩技术、导乐分娩技术、新生儿水育技术、母乳喂养指导技术等训练。根据产科高端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基地的要求,按照产前、产时、产后的3个服务理念,重新改建了助产实训中心,使用真设备操作,使用真情景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做到校院企互助合作、产教对接、学做一体[24]。
(2)采用院校企联合发展驱动模式,校院企成立职业教育联盟教学工作委员会,实行委员会领导下的管理机制和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制。根据社会、行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工作任务,组织团队开展项目申报和研究,由教学学术委员会负责项目质量控制。中心进行相关交叉专业学科队伍的整合和研究条件的建设,校内外不同协同单位的资源整合,工作中取得行业优势,为中心提供了工作基础和能力保障。围绕中心建设任务构建协作框架、组建工作团队,主要负责以产科高端服务为导向,结合国际助产联盟和我国助产行业标准,负责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形成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对已有的助产教学策略进行改革和创新,确保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专业能力都得到提升,为行业提供高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并推动行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协调发展。通过运用我校已经建成和通过验收的随身课堂自主学习平台,对助产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合理规划,共建教学资源,让学生、医院在职人员及社会培训人均员受益。 (3)协同创新促教学改革,积极发展规范化助产教育,增强助产专业学生核心胜任力,促进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业中的不同主体通过对助产专业剖析,对该专业的知识结构、核心能力、综合素养要求进行评估,推进核心课程的改革。结合学科的发展,结合临床需求,将产科高端服务理念渗透到课程改革,并对实践教学项目进行重新构建,增加综合性的实践项目。进行校内学科之间的协同,整合各学科的内容,将孕期营养、心理学、母婴保健、医学运动与优生优育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使课程更符合产科高端服务模式的要求。并制定助产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对助产专业的职业能力考核的科学合理方法,使考核做到持续性和全程化,从而健存考核评价体系[25-27]。
(4)协同创新服务社会,协同创新中心除全面开放校内学生开放,亦应向医院和社会开放,加强社会服务功能,体现中心的开放性,而不能成为学校及专业的专用场所[28-29]。①中心要面向学校全部学生开放,学生通过学校的随身课堂平台进行预约,可在基地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关实训项目;我校肩负着粤西地区临床医护人员及相关专业的继续学历教育,中心亦要向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令到协同中心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实训技能练习场所。基地要向基础及临床各学科教师开放,为校内教师提供教学研究条件和科研工作的保障;与社会共享协同创新基地,为基层医院妇幼保健人员及协作医院专科人员提供理论及技能培训,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产科高端服务模式,更好地服务临床。④与协作的社会企业一起拓展创新中心的社会服务职能,已开展五级、四级、三级育婴师、母婴护理员(月子保姆)等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通过校企合作,拓展学生的就业范围,增加助产专业对接行业、能更好服务于地方,促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人民享有健康保障的能力。
构建创新教育模式,改革发展创新教育,进行校院企的协同创新,把学校、医院、企业连结在一起,这种结合形式能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亦能进一步了解医院和企业的用人要求。协同创新已成为我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院企合作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30]。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办学应避免同质化,办学要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和医疗事业,这就要求从我们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为院校所在地方的医疗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秀的、更具能力的人才[23]。我校助产专业的定位是培养能从事临床助产、母婴保健和临床护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产科协同创新实训基地由单纯的校内实训基地转变为学生服务、为医院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协同创新基地。承担高端产科服务模式、服务规范和技术标准的相关制定以及应用推广任务,探索“产学研”结合,通过与行業协同办学,形成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助产专业教学,体现高职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同时承担行业“母婴护理员”“育婴师”“催乳师”等3项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通过创建产科高端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基地,完成了助产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了课程设置,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助产人才;基地同时承担了本地区高端产科服务体系的推广,努力改变传统分娩的弊端;并且承担本地区的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为本地区培养高质量的母婴服务人员。在合作创建的过程中,提高了我校助产专业的综合水平,提高了学校的地区影响力,有利于助产人才的发展,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有利于地方医疗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32(7):18-21.
[2] 唐年亚,张岳,赵政,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协同创新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6):7-8.
[3] 陈正权.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5):95-97.
[4] 叶莉,王芸芸.高职院校主导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及其运行机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8,32(1):32-34.
[5] 柳亮.地方医学院校“全程化、分层次、多平台、广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17):57-60.
[6] 杜娟.奥地利产科及新生儿科健康服务对我国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B),2017,38(2):95-97.
[7] 关伟丽,黎佩兴,麦结贞,等.国际产科服务模式在孕产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8):4-6.
[8] 黎佩兴.国际产科服务模式促进产妇自然分娩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88-89.
[9] 范志红.国际助产新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6,6(4):73-76.
[10] 罗玲,张小宴,汤桂华,等.国际产科服务模式对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3):182-184.
[11] 王婷婷.以高端服务为导向的高职助产教育策略分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8,(1):30-31.
[12] 张婧婧.协同创新视域下医学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37(8):74-76.
[13] 黄婧.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16,(10):179.
[14] 姚水洪,孟雪,钱一分.基于产科高端服务体系的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2):87-90.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计生委.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妇幼健康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4-5-28. [16] 何新凤.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1(5):92-95.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确定职业院校开展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的工作通知[Z].2003-12-3.
[18] 李亚芳,熊冬梅.高校协同创新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思考——以医学院校协同创新为例[J].社科纵横,2013, 28(8):163-166.
[19] 陈健.协同创新,提升地方综合性院校医学学科建设水平[J].医学教育管理,2016,2(5):668-672,681.
[20] 陈录赐.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构建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6(6):483-486.
[21] 董怡辰,刘震,李亚彬,等.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研究——以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实践为例[J].考试周刊,2018,(5):193.
[22] 姜怡邓,高源,杨晓玲.地方医学院校“科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师,2017,(2):101-102.
[23] 叶晓宪,潘华峰,王正,等.协同创新背景下“三合共建医学实验平台”的探索[J].卫生软科学,2015,29(2):103-105.
[24] 李素君,何咏祥.高职助产专业《助产技术》实践技能课程的改革[J].科技展望,2015,25(32):268.
[25] 马江平,贺利平,张瑛,等.本科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 38(15):1817-1820.
[26] 赵国玺,郑长花,何小玲.广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1,(4):13-14.
[27] 李雪静,黄芳艳,罗琳雪,等.基于能力本位构建高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7,(8):76-78.
[28] 黎祺,张少华,陈建刚.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實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206-208.
[29] 孟彩霞,周丽霞,高颖.临床医学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16,25(1):78-80.
[30]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深化产教融合笔谈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16-32.
(收稿日期:2018-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