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
刘大爷:上世纪30年代生人,国企离休干部。
刘先生:刘大爷仲子,上世纪60年代生人,现就职于银行。
曹女士:刘先生之妻,上世纪60年代生人,幼儿园园长。
刘迎:刘先生之女,1992年生人,现读高二。
三十年前的中国,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再好的月色也只能回望。
一个时代结束,紧接着到来的是另一个时代。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依然日出而息,日落而归。今日与昨日的分界,能寻到的,只有流逝的昨日心里的激荡,与空气突然分娩出的新的陌生。老老少少的人们忙忙碌碌之间稍停的站台,会刻画在各自的记忆里。盼望的下一站,或许似曾相识,或许永不到来。对于偶像,1976年好似是一个标签,上面写着:中国的伟人时代已结束。就如一件古器被收进了博物馆,再也无法拥有它,但你可以一看再看。
刘大爷看待自己的偶像,好似瞻览一件本属于自己的文物。时隔30多年,当我问起,他仍然能描绘出每一处细节。那时的人们普遍崇拜政治领袖。政治领袖不但能带领他们奔向共产主义的美好世界,在并不美好的现实里,也能刺激人们的大脑,分泌出让精神愉悦的荷尔蒙。领袖们的陆续离开,让他们的依靠变为真空。当他们意识到美好生活只能靠身子贴着地面才能得到的时候,偶像的概念离他们远去。不过那时的记忆对于他们依然珍贵,如今提起他们必然伴随地还是“主席”、“总理”与“同志”。我问刘大爷喜欢邓丽君吗?他笑着说当时那就是靡靡之音的代名词。当我再提及“谢霆锋”,他甚至有些慌乱。这种反映让我清楚的明白了他对他们的了解。只有谈论到样板戏与革命电影时,刘大爷才能恢复从容。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在革命的世界中,身边的每一个元素都被印上了革命的意义。不革命,就没有存在的理由。现在这个在他看来思维混乱的世界,于他只是客观存在。他自己的世界似乎是这个世界包围着的一个气泡,看似透明,隔膜却颇严密。他知道的故事是《艳阳天》与《家》、《春》、《秋》,还有他经历的热血奔腾。
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现代中国最深刻的烙印。它无法抹去,一切都不会逆转。起起落落的人、事、物都随着所谓的大潮东流而去,其实一切不过是最为宿命的春夏秋冬,生老病死。只是步入了1978年后,这种宿命的循环似乎加速了。人们面对这种提速时,由开始的惊讶,很快变的习以为常,随之而来的是麻木与逃避。眼睛与耳朵的疲倦,甚至带来了些许的不自信。不过他们一直毫无妥协的坚持自己青春时代是阳光明媚的。他们的青春赶上了1978年后的第一个潮头,那种落差与力量,确实足以让他们一生难忘。
刘先生与曹女士同为那个时代的人。他们在70年代末开始绽放最为热烈的青春。《人民日报》要树立的典型不再是陈永贵,而是陈景润。战斗英雄已不再是第一选择,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家与工程师。"哥德巴赫猜想"不会证明没关系,但这个词要讲,还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不讲很没面子。否则即便在头发上涂了一瓶油,带上没撕掉标签的廉价墨镜,穿上五颜六色的喇叭裤,也无法在生机勃勃,崇尚科学的时代里挽回尊严。奔向共产主义不再是当务之急,需要惬意的听听歌,看看电影,这种生活情趣侵占了他们年轻的头脑。他们都曾偷听过邓丽君与李谷一,靡靡之音是温情悦耳的。“邓丽君好看”,这种语言允许从心底说出。港台不再是需要我们去解放的地方,那里的生活跟水深火热也没有关系。那里具体什么样子,刘先生夫妇当时可能也不清楚,但可以确定那里的人会拍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与《上海滩》风靡了那个时代。娱乐偶像的标杆也随之树立:男有周润发,女有翁美玲。《追捕》中的高仓健颠覆了日本鬼子的传统形象,不知道当时有多少中国女性在那个时代暂时搁置了中日争端,做了一回国际主义者;又有多少中国男人在王府井游荡时,期待着真由美赶着一群牛出现在他的面前。伴随它们到来的还有爱情。男人女人的互相吸引也不再是为了革命,就是为了自己与未来的人类。舒婷、北岛、海子闯入校园,作为他们爱情最高雅的见证。虽然爱好诗歌的刘先生一再说自己没有书写爱情诗篇吸引女孩儿,但我想借用北岛的一句诗告诉他:“我不相信!”
80年代的潮流至今仍时常被谈起,随着刘先生这一代人成为社会主力,80年代的偶像也成为经典,地位不可撼动,因为这些偶像的地位在这一代人的心中不可撼动。但成为经典,也意味着成为过去。这些偶像的到来可谓势不可当,填补了近似于神的伟人逝去后人们大脑的空白,摧枯拉朽般让蓝绿军装退出街头,向中国社会注入时尚观念。与过去不同的是,这是偶像第一次以人的形态进入人们的生活。人本位的生活观念在这一代人的心中也扎下了根。
与刘先生夫妇谈论他们女儿的偶像时,他们表现得理智、平静,还有一些谦虚。他们对当今走红的明星了解有限,并不接受。毕竟已过不惑之年,同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人,怎能让他们视作偶像。但他们也不武断否定,曹女士说:“他们跟这个时代好像就是很合拍。”
他们的女儿叫迎迎,今年上高二,是独生女。这一代人对家庭资源充分占有,此时的社会亦保护个性,鼓励特长教育,所以他们有机会尽情地尝试,满足一切好奇,对自己的眼光充满信心,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过去的同龄人都要深刻与完整。会演戏,能唱歌的帅哥靓姐已不能吸引他们。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力涉及到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幼儿园的小朋友把比尔•盖茨的头像贴在大腿上也不再让人诧异。若还有人说崇拜自己,这种把戏与品位在2008年只适用于学龄前儿童。狂欢的人群中,少年的额头印着的可能是贝克汉姆,也可能是切•格瓦拉,或者是罗杰•沃特兹。是这个世界乱套了吗?
迎迎很聪明,曾因出色的主持工作获得了"济南小名士"称号。也因为这段主持经历,让她特别关注《挑战主持人》。马东、撒贝宁与张绍刚这些名字从她的嘴里传入了我的耳朵。儿童时的声乐训练,让她一直喜欢宋祖英,并且理由清晰明确。偏爱英语的她对何振梁的兴趣与了解也到了让我无法理解的地步。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聊天中她清爽的笑声让我明白,她很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并正努力地装扮着它。她的世界欢迎你来看,但这是只属于她的世界。你应该明白。
正是因为迎迎他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偶像多得已不再像是偶像。任你出场费再高,你穿绿军装,全国人民都穿绿军装;你戴蛤蟆镜,全国人民都戴蛤蟆镜的时代已经过去。不管是他、她还是它,都无法让自己的影响铺天盖地弥散开。尼采的那声“上帝死了”直到今天才应验。一代一代的偶像,树起来又慢慢消散,每一个身后都有一段故事。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故事──不说也罢!
刘大爷:上世纪30年代生人,国企离休干部。
刘先生:刘大爷仲子,上世纪60年代生人,现就职于银行。
曹女士:刘先生之妻,上世纪60年代生人,幼儿园园长。
刘迎:刘先生之女,1992年生人,现读高二。
三十年前的中国,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再好的月色也只能回望。
一个时代结束,紧接着到来的是另一个时代。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依然日出而息,日落而归。今日与昨日的分界,能寻到的,只有流逝的昨日心里的激荡,与空气突然分娩出的新的陌生。老老少少的人们忙忙碌碌之间稍停的站台,会刻画在各自的记忆里。盼望的下一站,或许似曾相识,或许永不到来。对于偶像,1976年好似是一个标签,上面写着:中国的伟人时代已结束。就如一件古器被收进了博物馆,再也无法拥有它,但你可以一看再看。
刘大爷看待自己的偶像,好似瞻览一件本属于自己的文物。时隔30多年,当我问起,他仍然能描绘出每一处细节。那时的人们普遍崇拜政治领袖。政治领袖不但能带领他们奔向共产主义的美好世界,在并不美好的现实里,也能刺激人们的大脑,分泌出让精神愉悦的荷尔蒙。领袖们的陆续离开,让他们的依靠变为真空。当他们意识到美好生活只能靠身子贴着地面才能得到的时候,偶像的概念离他们远去。不过那时的记忆对于他们依然珍贵,如今提起他们必然伴随地还是“主席”、“总理”与“同志”。我问刘大爷喜欢邓丽君吗?他笑着说当时那就是靡靡之音的代名词。当我再提及“谢霆锋”,他甚至有些慌乱。这种反映让我清楚的明白了他对他们的了解。只有谈论到样板戏与革命电影时,刘大爷才能恢复从容。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在革命的世界中,身边的每一个元素都被印上了革命的意义。不革命,就没有存在的理由。现在这个在他看来思维混乱的世界,于他只是客观存在。他自己的世界似乎是这个世界包围着的一个气泡,看似透明,隔膜却颇严密。他知道的故事是《艳阳天》与《家》、《春》、《秋》,还有他经历的热血奔腾。
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现代中国最深刻的烙印。它无法抹去,一切都不会逆转。起起落落的人、事、物都随着所谓的大潮东流而去,其实一切不过是最为宿命的春夏秋冬,生老病死。只是步入了1978年后,这种宿命的循环似乎加速了。人们面对这种提速时,由开始的惊讶,很快变的习以为常,随之而来的是麻木与逃避。眼睛与耳朵的疲倦,甚至带来了些许的不自信。不过他们一直毫无妥协的坚持自己青春时代是阳光明媚的。他们的青春赶上了1978年后的第一个潮头,那种落差与力量,确实足以让他们一生难忘。
刘先生与曹女士同为那个时代的人。他们在70年代末开始绽放最为热烈的青春。《人民日报》要树立的典型不再是陈永贵,而是陈景润。战斗英雄已不再是第一选择,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家与工程师。"哥德巴赫猜想"不会证明没关系,但这个词要讲,还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不讲很没面子。否则即便在头发上涂了一瓶油,带上没撕掉标签的廉价墨镜,穿上五颜六色的喇叭裤,也无法在生机勃勃,崇尚科学的时代里挽回尊严。奔向共产主义不再是当务之急,需要惬意的听听歌,看看电影,这种生活情趣侵占了他们年轻的头脑。他们都曾偷听过邓丽君与李谷一,靡靡之音是温情悦耳的。“邓丽君好看”,这种语言允许从心底说出。港台不再是需要我们去解放的地方,那里的生活跟水深火热也没有关系。那里具体什么样子,刘先生夫妇当时可能也不清楚,但可以确定那里的人会拍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与《上海滩》风靡了那个时代。娱乐偶像的标杆也随之树立:男有周润发,女有翁美玲。《追捕》中的高仓健颠覆了日本鬼子的传统形象,不知道当时有多少中国女性在那个时代暂时搁置了中日争端,做了一回国际主义者;又有多少中国男人在王府井游荡时,期待着真由美赶着一群牛出现在他的面前。伴随它们到来的还有爱情。男人女人的互相吸引也不再是为了革命,就是为了自己与未来的人类。舒婷、北岛、海子闯入校园,作为他们爱情最高雅的见证。虽然爱好诗歌的刘先生一再说自己没有书写爱情诗篇吸引女孩儿,但我想借用北岛的一句诗告诉他:“我不相信!”
80年代的潮流至今仍时常被谈起,随着刘先生这一代人成为社会主力,80年代的偶像也成为经典,地位不可撼动,因为这些偶像的地位在这一代人的心中不可撼动。但成为经典,也意味着成为过去。这些偶像的到来可谓势不可当,填补了近似于神的伟人逝去后人们大脑的空白,摧枯拉朽般让蓝绿军装退出街头,向中国社会注入时尚观念。与过去不同的是,这是偶像第一次以人的形态进入人们的生活。人本位的生活观念在这一代人的心中也扎下了根。
与刘先生夫妇谈论他们女儿的偶像时,他们表现得理智、平静,还有一些谦虚。他们对当今走红的明星了解有限,并不接受。毕竟已过不惑之年,同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人,怎能让他们视作偶像。但他们也不武断否定,曹女士说:“他们跟这个时代好像就是很合拍。”
他们的女儿叫迎迎,今年上高二,是独生女。这一代人对家庭资源充分占有,此时的社会亦保护个性,鼓励特长教育,所以他们有机会尽情地尝试,满足一切好奇,对自己的眼光充满信心,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过去的同龄人都要深刻与完整。会演戏,能唱歌的帅哥靓姐已不能吸引他们。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力涉及到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幼儿园的小朋友把比尔•盖茨的头像贴在大腿上也不再让人诧异。若还有人说崇拜自己,这种把戏与品位在2008年只适用于学龄前儿童。狂欢的人群中,少年的额头印着的可能是贝克汉姆,也可能是切•格瓦拉,或者是罗杰•沃特兹。是这个世界乱套了吗?
迎迎很聪明,曾因出色的主持工作获得了"济南小名士"称号。也因为这段主持经历,让她特别关注《挑战主持人》。马东、撒贝宁与张绍刚这些名字从她的嘴里传入了我的耳朵。儿童时的声乐训练,让她一直喜欢宋祖英,并且理由清晰明确。偏爱英语的她对何振梁的兴趣与了解也到了让我无法理解的地步。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聊天中她清爽的笑声让我明白,她很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并正努力地装扮着它。她的世界欢迎你来看,但这是只属于她的世界。你应该明白。
正是因为迎迎他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偶像多得已不再像是偶像。任你出场费再高,你穿绿军装,全国人民都穿绿军装;你戴蛤蟆镜,全国人民都戴蛤蟆镜的时代已经过去。不管是他、她还是它,都无法让自己的影响铺天盖地弥散开。尼采的那声“上帝死了”直到今天才应验。一代一代的偶像,树起来又慢慢消散,每一个身后都有一段故事。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故事──不说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