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起答《精武》编者问(二)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yrab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李仲槐先生是怎样引领你步入八极拳殿堂的?
  答:我练武术二十七年来,只有一个老师,就是李仲槐先生。
  当年我老师也只比我现在大两岁,是中年人。那天,我被一个师兄领到老师面前。“你要跟我学……我不会飞……”老师开口说,这是我老师跟我说的头一句话。
  不会飞,意思是他不会老百姓传说的那些神乎其神的功夫。后来我知道,“我不会飞”也是吴秀峰师爷早年的口头禅。一上来先表明自己不会某某功夫,其实反衬的是一种自信,是对自己的功夫的自信。同时,也是对神功绝技之类的蔑视和否定。
  我老师和我都坚持武术是实实在在的打人的功夫,这种拳术观上的一脉相承,是否可以理解为我老师对我的引领?
  下面我再讲一些我老师说过的话,大家就更好理解我老师是怎么引领我的了。
  “就得多打,光知道怎么使不行。动手时你没有时间想,”如果我不告诉你这话是出自我老师之口,很多人怕要以为是我说的了。
  1982年电影《少林寺》铺天盖地、深入人心那会儿,我老师说:“电影里的那些东西,练行,打人使不出来。”我现在就只认打,不认演练。
  “你这腿只能踢树,踢不了人。”二十多年前,某人在我老师面前用侧踹腿咣咣踹树,炫耀他的腿功,我老师当场赠给他这么一句。当时我不懂老师话里的意思,我觉得这人腿踢得不错,劲够大。我老师给我解释:“踢死物踢得再吓人也没用,中间儿还有好些活儿他没练过,踢人的腿是踢人练出来的。”我何以坚持对抗训练?大家该找到一些活水源头了吧。
  “文学,谁练你也练不了,你没型啊。”1985年,在孟村给吴秀峰立碑那几天,我老师数落某名家后裔。当年我老师说话就这么直愣,不给人留情面,我是否受了影响?现在我老师脾气有所收敛,提到我写的东西,他说:“别逮嘛都往外扔,自己知道就完了,说出来多得罪人。”当然老爷子也有豪情不改的时候,某人因为我的文章不高兴了,跑好几百里地到我老师家来发牢骚。事后我得知,对老师说:“文章是我写的,让他们找我来。”我老师道:“当时就让我给顶回去了,我跟他说‘x x x不乐意拉倒,他那些事我说出去,他武术馆就得关门’。”
  “打人就得狠,‘当场不让父,举手不留情’,像你这样儿打,还不得打五分钟?打五分钟,人都累死了。”当年我老师这么教诲我,现在我也这么提醒年轻人。
  “动手时,胆要大,心要稳。”熟悉我文章的人都知道,我是把“胆量、心理、斗志”放在武术训练的第一要义的。“胆大心稳”这话我从年轻时就开始听。
  当然,我现在的武术观念和训练方法,有我老师早年的引领,此外也有我个性和认知方法的烙印。譬如我老师讲:“八极拳练三四年就能打人。”我的训练方法更简洁直接,练一年就能打人。
  
  问:韩先生生平所敬佩及遵循的人生格言是什么?你信奉哪些成名武术家的格言吗?
  答:遵循人生格言,在年轻人是必不可免的偏好。我虽然有些理想主义倾向,毕竟已经46岁了,还需要有格言耳提面命地活着吗?
  至于成名武术家的格言,有关人生类的,我一句也想不起来。也许他们的书里有,但我得现翻书才能知道。就不提了。不过,有些人说的话,事过好多年我仍记得,譬如我老师前几年跟我说:“我这辈子把武术练好了,就没白活。”还有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戈尔丁的一句话: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去工作,是人类的不幸。还有一位只有二十四岁、在房产中介工作的小伙子说的一句话,也让我当场给他竖起大拇哥,他说的是:“人一辈子能弄明白一件事,就值了。”
  我还能记住的,是已故作家王小波在小说《万寿寺》里的两句话:“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对于我,诗意的世界就是武术。
  我老师那句话,让我重新认识了我原以为十分熟悉的老师,他这句话让我感动、让我敬佩。读戈尔丁那句话时,我才三十岁出头,他的话让我恐怖,心里激灵一下子。
  钱是好东西,绝对的好东西。人如果活在诗意的世界又能挣到很多钱,当然两全其美,无奈达此目的的人极少。何况在多数的情形下,追逐金钱和诗意的世界难以同时进行。人活着是需要钱,但需要的数目往往不大,也并不难挣到。难的是对诗意的世界的拥有。对于我来说,我拥有了诗意的世界,因此我就很难想像,假如我丢失了这个世界,我该怎么活。
  
  问:赵道新眼里没大师,你眼里有大师吗?你认为究竟应如何为大师下定义?
  答: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恐怕会带有很明显的天津人的特点。大家看天津相声了吗?特别生活化、世俗化、也不过分夸张。天津的老辈练家对待武术也是这样的风格。不管名气多大的人,哪怕他是张占魁、吴秀峰,也一律管他们叫 “练武术的”。在这样市井味道浓郁的氛围里,别说“大师”,大家连“武术家”这个词听着都别扭。十几年前我有一回跟我老师说:“杂志上都有人管师爷叫大师了。”我老师听了愣了好一会,琢磨了一下,才挺认真地对我说:“你师爷得算武术家了。”看了吗?我老师根本不习惯“大师”这个词。我也一直不习惯,我觉得练武术的不比踢球的、摔跤的人档次高,能落个“武术家”的称呼,够体面的了。大师?像纸糊的高帽似的,怎么看怎么别扭。
  
  问:韩先生当年在天津都踢过哪些大师的场子,“脚风”顺吗?
  答:我频繁地跟人交手,主要集中在1990年至1994年那三四年。不过要说明,这种交手尽管有时很激烈但仍属于切磋性质,我没踢过别人的场子。这一点我跟我老师一样。我老师虽然热衷动手,踢别人场子的事却从来不干。至于“大师”,我上面说过,天津武林有浓郁的市井风气,练武术的只是“练武术的”。
  我找人切磋,是为了提高动手能力。在那之前,我打对抗的圈子主要在师兄弟里,我尤其经常拉着一个关系特别近的师兄打。现在想来可怕,我们俩只戴着自制的垫一层海绵的拳套,打上生疼生疼的。1990年他结婚,住得又远,于是我开始到外面去打。我出手重,以前跟师兄打,他就常骂我“愣子”。跟外人打,我还是戴那副自制拳套,也有时事先没准备,俩人就光手打。这样的切磋,难免会受些外伤。我打伤过人,也被别人打伤过。那些年我大概打过几十次。
  因为有点小名和当老师的人总爱吹自己当年如何了得,人们就把赞颂送给承认自己输过的人。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像说王芗斋、吴秀峰、赵道新输过,这事太正常了,连泰森、巴西队、王楠都输过,练武术的怎么会没输过?难道练武术的不是人?只有“从来没输过”,才叫不正常。
  人在武功的成长期,即武功从低到高的漫长过程,只要他经常打对抗或切磋,他就必然挨过揍。跟师 兄弟对抗,他会挨师兄弟的拳头,跟外人对抗,他会挨外人的拳脚。哪怕你是王芗斋、吴秀峰呢,也不例外。王芗斋、吴秀峰的武功水平也是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这么一路提高上来的,当他们处于初级水平时,难道就没有比他们水平高的师兄弟?跟外人打,难道也没遇上水平在初级之上的外门人?与理不通嘛。
  武术家在成熟期,只要跟强手打,他也肯定会输。巴西足球队够强大了吧?你翻翻它几十年的战况,仍然不时地输球。武术家(包括球队)要想不输,只有两个前提,一个是只跟比自己弱的人打;再一个,从来不打。满足不了这两个前提,任何一个武术家——甭管他是王芗斋、吴秀峰、赵道新还是谁谁,他必然输过。
  我的学生练对抗时,遇上我指令要他们练习某个进身动作,他们有时问我:“这么往里钻,太危险了巴?”我说:“没错。使这个动作就得有点玩命精神,敢冒险,我年轻时为使这个动作就挨过打。”
  我对学生这么讲,现在,对广大的武术爱好者,我也要毫不含糊地告诉大家:我挨过打,而且不止一次。
  
  问:你爱武术,武术爱你吗?武术带给你的是烦恼多,还是快乐多?
  答:我是极少数爱武术而又得到回报的人。人们练武术,多是冲着技击来的,想练一身能实斗的真功夫。绝大多数的人苦练多年甚至一辈子都没学会动手,我却练出了实战的功夫。所以,不能不说我是极少数的幸运者。
  另外,我又是这极少数幸运者中的幸运者,有人有实战真功,却一生默默无闻,我却因武术杂志而获得很大的名声,有很多崇拜者和追随者,有武林之外的大众媒体采访我,有向来对武术不感冒的报刊让我撰写武术内容的稿子,武术给了我这些,该算是它对我的爱了吧?何况,抛开世俗名声和物质利益来讲,练武术(包括钻研武术),这事本身对我就是快乐的,构成我上面所提的“诗意的世界”。除非特殊情况,我每天都练,一天两练,过年也不例外,练武术以来过的26次大年三十,我没有一次空过不练。没有人逼我,也跟毅力什么的没有关系,我就是喜欢练,不练浑身不得劲、别扭。我不看电视剧,不打麻将不上网(也不会这两样),练武术(加上看书)就是我的娱乐。
  钻研武术的过程当然有烦恼,就像搞艺术,哪个搞艺术的人他一生的创作会是一帆风顺的?没有。
  
  问:韩先生对目前武术界、武术家在辱没“武术”文化二字的怪现象时,你眼里装不下沙子,并经常加以特别批评,是羡慕“武术家”们用武术换取了好处后的酸葡萄情感,还是抱着选择与其被强奸,还不如反抗而死的态度?
  答:用“辱没武术”的方式能换来多大的好处?我听说过有些人搞“辱没”发了点小财,不过更多的“辱没武术工作者”,费劲巴力也没“辱没”出几个钱。还不如找份工作挣得多呢。
  辱没武术的人,他们蒙骗单纯的小伙子行,糊弄不了我,我跟他们谈不上反抗不反抗。何况,想通过“辱没”浑水摸鱼的人如同骗子、小偷,永远不会绝迹。我数落他们也是一乐。
  
  问:个别读者对你阐述赵道新这一武术现象,持有非议,认为你是哗众取宠,属于那种侃武术却江郎才尽而不得不从死人嘴里挖东西的武术“啃老族”,你认为他们说的对吗?
  答:如果谈历史人物和他们留下的文字就是哗众取宠,那么,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及所有研究历史及古典文学的人,都是哗众取宠。如果谈“死人”就是“啃老族”,那么上述所有谈历史及古典文学的人,也都是“啃老族”。但这两种逻辑成立吗?
  以为我谈赵道新是由于江郎才尽的人,大概没看到我在《搏击》上发的“八极拳的‘逆思维’格斗训练”系列,它和《精武》的“重读《道新拳论》”系列,最近半年来一直在同时进行。这叫江郎才尽吗?如果哪位先生肯出稿费,我还能再开一个系列,不谈死人也不“啃老”,不信你就试试。
  
  问:在“网络武林”与“杂志武林”里,多如牛毛的大师打着“现实武林”的幌子,要不然假惺惺地谦虚,要不然赤裸裸地吹嘘,他们不是对武术有热情,而是对金钱有热情,闹得大家愁绪难排,好像武术的末法时代一样,这是当今武术界的悲哀,韩先生才华见识不下赵氏,对此可有高论?
  答:有的人为了金钱都不惜去杀人、去盗卖国宝文物,还在乎神吹武术去骗几个钱吗?这种现象就如同我前面提到的骗子、小偷现象,绝迹不了。
  如果武林骗子过多,上当受骗的人过多,则确实是武术的悲哀。从挽救武术的角度来说,武术除非像拳击、泰国拳那样搞正式搏击赛,由政府操作宣传,把武术格斗的本来面目一点点打人大众的眼球,否则武术只能像眼前这样,跟个流浪儿似的,任由居心不良者摆布。
  武术爱好者是能拯救武术的一大力量,爱好者毕竟是为自己而练,如果他知悉某一拳术宣传是骗人的,他不会去上当。关键是,很多爱好者分不清哪些练法是真的、哪些练法练了不能打人。怎么鉴别虚假的练法,这问题我谈过很多次,简单地说:某种拳术,假如你练了三五个月还没安排对抗训练,你就可以放下它走人。别管它拳论、演练,包括掌故、说手忽悠得多么迷人。真武术是看训练效果的,看爱好者的普遍动手能力,看那些每天练一小时以上、每周训练不少于五次,持续训练一年以上的人,是否有半数以上能打(具备基本的格斗能力)。鉴别真伪的方法当然还有其它标准,但是否“几个月后就安排对抗训练,而且日后以对抗训练为主”是最可靠的鉴别方法。武术和足球、拳击一样,离开对抗练不出实战功夫。武林至今没有一个“不进行对抗训练而练出实战功夫”的人。
  
  问:凡是靠一张嘴发迹的武术家都不足论,凡是被一张嘴吹捧出的武术家也不例外,韩先生认为这样的武术家多吗?
  答:我认可的武术家是这样的:(一)他如果是拳手,应该具有一流的实战能力。遗憾,对于民间武林人物,考核其实战能力属于哪一等级非常难;(二)他如果身为教练,应该掌握一套能普遍提高大众格斗能力的训练方法——只擅长培养尖子拳手也行;(三)他如果以著作显名,那么就留待历史给他做出评定吧,看他是否当得起武术家这个称谓。
  什么人具备了上述其中一条,就勉强可算武术家。这样的标准不算高,但即便如此,你说,能称得上武术家的人多吗?
  
  问:在当今武术界,个别人靠宣传武术技击的暴力来换取自己的私利,搞出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函授来,什么几小时就能让人成为高手的鬼话层出不穷,数不胜数,简直就是对武术的一种阉割:韩先生有何看法?
  答:武术就是暴力的,拿武术去犯罪是暴力,拿武术以暴力抵抗暴力,说到底也是使用暴力。多数的西方国家允许公民用枪自卫,现今中国的法律不允许,携带管制刀具也 不行。在这样的前提下,老百姓遇上事只能用拳脚(或偶尔落在身上的剪刀、菜刀或周围的器物)保护自己。锁喉踢裆虽然凶狠一些,但看你跟谁比,跟更凶狠的自卫手段——比如发射导弹、原子弹比,锁喉踢裆凶狠?不值一提吧?对待抢劫犯、杀人犯,就该狠,有菜刀还照他们脑袋上招呼呢。
  至于函授武术,纯属扯淡。武术跟足球、摔跤等等对抗运动一样,只能老师手把手地教,尤其对抗训练,比单纯的学技术动作更难。函授学不会任何一项对抗运动。
  几个小时练成高手?我问大家,天下可有哪一门技能,是几个小时能练成高手的?是烹饪、钳工能,还是足球、散打能?哪一门技能不是五年、八年才熬出来。说到“高手”,我不得不提醒大家,多数爱好者练不成高手,这跟练多少年没有关系。大家想必清楚,任何一个行当里,高手永远是少数。这就像小孩子学踢球,最后能踢上职业队的能有几个?一百个人里也不见得出仨俩吧?对于多数的武术爱好者来说,首先求的应该是能打——掌握基本的格斗技能,进而再像爬楼梯那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提高水平。能练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一个有良知的武术家,是应该跟爱好者交这个底的。回避“高手难成”的事实,甚至向人暗示:练他的功法,人人都能成为高手。摆明是糊弄人。另外,武术也不存在“下几年苦功就能平地坐飞机直飞到顶”这种事,练武术就像我前面说,是爬楼梯,得一级一级地上。
  
  问:有些年轻的读者还沉浸在狂热的崇拜状态下,不太可能明了你的一番苦口婆心,甚至会吸收你的“偏激与情绪”,从此把传统武术推向更偏离轨道的方向上去了,您认为有这种可能吗?
  答:我偏激吗?我不知道啊。我只知道我喜欢明辨是非,道出事实真相,就像早年徐悲鸿到燕京大学任教,他张口就对学生说: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已极矣。这是尊重事实还是偏激?至于情绪,是否指我文章里的一些幽默嘲讽?幽默往往是一种不得已,当很多人在一本正经地嚷嚷“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是从西边出来的。”你难免会发出苦笑——幽默里有苦笑的成分。
  不管是“偏激与情绪”还是“明辨是非与幽默”,如果真能影响无数人。把所有人的拳术观整个翻过来,我倒是很高兴的。不过我从来不相信这种事,别说几篇小文章,就是几本大书,它也掀不起颠覆什么的大浪来。
  说到传统武术该沿着什么样的“轨道”发展,我给大家推荐已故的大画家刘海粟对于美术发展的一种主张,刘老认为:绘画创作应该“新到极点、古到极点”。这话完全可以搬到武术上来,武术的发展也应该“新到极点、古到极点”。新,指的是在训练方法上不断创新,追求高效率;古,指回归远古武术的搏击本质。
  说到更新旧的武术训练法,我老师的师弟吴连枝先生也表达过类似的意见,譬如他在1998年1期《精武》上说:“……拳击有针对性的训练确实比武术练习更规范、更系统,中国武术由于套路的长期影响,在技击上走了很多弯路,不如拳击训练有严谨的科学性。”
  武术训练既然不如拳击训练规范、系统、有严谨的科学性,则表明旧的武术训练有问题,不能高效率地提高技击能力,有改进的必要。改进,则必然告别旧的传统。狂热的武术崇拜者认为旧的传统完美无比,若真是完美无比当然无须改进,但我不知道旧的传统完美在哪里?是完美在能大面积地提高爱好者的实战能力?还是完美在拳术文字(包括演练、说手)里?
  完美在哪里的问题,涉及到武术的发展轨道,是往看得见摸得着的格斗上发展?还是往虚无缥缈的“拳论掌故演练说手”上发展?
  虽然“拳论掌故演练说手”派在武术的本质问题上也和实战派一样,坚持“武术的本质在格斗”,但具体到训练,整个两种思路。实战派是实战指挥训练,而“拳论掌故演练说手”派则是训练指挥实战。
  以训练指挥实战,具体到每天的练习上,就是只在口头上叫喊技击,训练中一点看不到技击的影子,教师爷手中挥舞着“拳论掌故演练说手”的指挥棒,以“拳论掌故演练说手”指挥训练直至实战——“拳论掌故演练说手”指挥实战,就是你怎么打要听“拳论掌故演练说手”的而不是听实战的。如果说这是正确的技击轨道,那么在训练的轨道里,我们怎么看不到他们喊得很凶的技击呢?
  实战派的路数是,武术的本质既然在技击,那么具体到练习中,就以实战监督训练,练得对不对听实战的,“拳论掌故演练说手”也在实战监督范围内,一旦“拳论掌故演练说手”偏离了实战轨道,就纠正它。
  由此我们看到,武术的发展轨道问题,实际是个由谁监督训练的问题。
  至于狂热崇拜的人,现在有,过去也有,我练武术二十七年来,见过无数把“拳论掌故演练说手”当做真武术的人,他们人到中年、老年,仍没有练出实战的功夫,其情悲惨。一句话,武术神话害人。
  有一个现象,大家看我说得对不对,就是:凡狂热崇拜武术神话的人,往往是没练出实战功夫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大家琢磨琢磨。
  
  问:韩先生在文章中谈到形意拳外功训练的说法,是在吊读者胃口,还是你或者你的武友在此方面有深层次的探索,能否有点深度地谈谈?
  答:对这个问题,借用我的练形意拳朋友的话给大家谈一谈。
  朋友讲:形意拳是实用武术,也应该是内外兼修的,有些形意拳家也强调所谓的外功,但也确有些拳家不大强调那些所谓的外功。前一种拳家作为基本功要练抖大杆子、举重物、蹿蹦跳跃、以及灵活身手腰腿的各项训练,有的甚至还要练铁砂掌、磕胳膊等功夫,这些都是强化身体素质,增强肌肉力量、硬度和速度的训练。后一种拳家则更侧重于站桩、五行拳以作为根本。当然前一种拳家也不会忽视练站桩、五行拳。以前的拳家是否练这些外功,不大好讲。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有的人练一些外功,有的人根本不练所谓的外功。在这两种不同的训练内容下,具体的练习效果如何,大概也是因人而异的。实际上外功训练普遍存在于各种拳术中。
  韩起:大家看了吗?这又是一种关于形意拳的说法,你听说过吗?
其他文献
我们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大转型、大调整、重组合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但如何处理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怎样做到
目的:对恩氟烷中微量杂质进行定性。方法:GC/MS。结果:1°杂质为CCl2FCF2-0-CHC1F,2^#杂质为CHC1FCF2-0-CHC1F。结论:通过跟踪检测寻找到了杂质产生的原因,并加以控制。
洪式太极拳源于陈式太极拳,经太极拳理论家、技击家洪均生先生几十年的研究,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其它拳法之优,并融自己的研究、技击心得创编而成,其结构更加科学合理,简洁实用。整个拳法以螺旋缠丝劲为基础,以“怎么练就怎么用,怎么用就怎么练”为主导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为学者开辟了一条走向掌握太极拳技击奥妙的必南之路。  金刚捣碓是整个拳法的母式,本文介绍的技法是洪式拳的第一个金刚捣碓的应用。洪式
武术,总体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套路,另一个是散手。套路多用于表演,具有观赏性,注重动作的规范,形体的美观;而散手重视的则是它的实用性。  何为散手?窃以为散手即是武术技巧的运用(体能方面姑且不论)。因笔者酷爱武术,所以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央视的“武林大会”、黑龙江电视台的“演武堂”节目几乎是每期必看,从中也有颇多感悟。一个好的散手运动员,他(她)的套路演练并不一定是出类拔萃的,但必须要有坚
在没有内丹之前,中国养生术里就有了吐纳,道家内丹术出现后,就开始运用呼吸的方法作为入道的门径。传统武术和当代竞技武术也十分注重呼吸的方法。2008年4月,全国武术冠军刘
期刊
赵道新的哪句话,最能弥补大师们的失误?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提到了“《道新拳论》弥补了前辈大师的很多失误”这样的话题。因为大师们回避了很多的要紧话,故而赵道新的这种“弥补”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必要手段,是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形成的土壤,是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养成的催化剂。近年来我校针对原有学生管理的薄弱现状,反复分析探索,达成“学校教育最有
在航电方面,霍尼韦尔一直注重成体系的全方位航电产品的打造,产品之间实现相互衔接.相互关联,给业界带来很好的行业价值和用户体验。
2017年9月11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共同主办,中国服装协会承办,天津宝盈电脑机械有限公司协办并冠名的“2017年中国技能大
教育管理的教科书上都有教学管理的章节内容。对教学计划、课程、授课、教材、学生学习等都有清晰的论述。学校在教学管理中,也有自己的常规模式。但仔细研究,这虽是必须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