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畏难情绪,怎么办?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196091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 我女儿今年上小学二年级,正在学钢琴。但她有些畏難心理,每天一让她弹钢琴就说不要、不想、不会,任你怎么说,她都可怜巴巴看着你,软也不吃,硬着来她就两行泪。该怎么引导她呢?
  A 这位家长,我们不妨问自己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我尊重孩子的消化能力了吗?我能帮助孩子什么?
  生活中我经常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妈妈对刚开始学习钢琴的孩子愤怒地大叫:“刚才老师不是说了吗,就按这个键,你按啊。”孩子呆坐在钢琴旁,思考着该按哪一个键,这时妈妈又开始督促:“怎么不按呢?停下来干嘛,笨死了。好好想想,快按。”孩子无助地看着妈妈,不知所措。“看什么看,快按啊!”孩子更不知道该怎么弹了,开始哭泣。
  当孩子极度紧张或害怕时,大脑会放缓甚至停止思考。所以,当我们怒吼孩子,孩子是接收不到任何有效信息的。
  那么,什么样的方式会让孩子自然地接受呢?
  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在学习某种技能的时候,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有些信息他们可以直接消化吸收。
  除了容易紧张以外,低龄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也没有成年人那么强,当遇到困难时,很容易因烦躁自暴自弃。在他们感到烦躁和沮丧时,父母应当告诉孩子:“不着急,这件事确实很难,你可能感觉有些挫败感,妈妈理解。不过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努力,一定会克服的。来,妈妈陪你,我们再试几遍。”这就等于帮助孩子一起消化了他的焦虑情绪,他就更容易去关注弹钢琴本身,而不是花大量精力去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第二,是不是我的期待不现实,给孩子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有些家长会说:对啊,我也很有耐心,也帮助他消化了负面情绪,可他为什么还是要拒绝呢?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他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还是以弹钢琴为例,是他自己想要弹,还是感觉自己应该弹?
  前一种状态里,孩子和弹钢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游戏的心态,发现弹钢琴有趣,每次弹的时候,父母都很欣赏。他就会为自己感到自豪,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弹。
  后一种状态里,孩子和弹钢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发现弹钢琴是有乐趣的,但是只在满足父母期待的情况下。时间久了,如果孩子发现满足父母的期待很难,他们就会充满挫败感。对于一些接受能力慢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现象。“习得性无助”是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名词,是指人接连不断地遭遇挫折,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会有这样一种心理暗示:“我不要再努力了,无论怎么努力,爸爸妈妈都不会满意的。”最后,他们一般会过早地放弃,或者在父母的强硬要求下,痛苦地继续,直到考完钢琴十级,就再也不弹钢琴了。
  总结下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弹好钢琴,享受这个艺术活动,就需要做好两件事:第一,耐心陪伴,在孩子感到烦躁和沮丧时,消解他的负面情绪,用安慰的语言和行为来帮助孩子每次多努力一点点。第二,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出一个合理期待,不要太超前,也不要太落后,同时,给孩子更多的欣赏和认同,避免他们出现“习得性无助”,给予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陈天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其他文献
二十二岁那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在离家二十里开外的湖北省京山县白马中学教书。  白马中学位于白马小集镇边上,是个典型农村初级中学,站在校园高处望,到处是绿油油的水稻田。石墙围成的校园内,几排红黄砖瓦的平房,分作学生教室、师生寝室和食堂。二三百名学生,多是来自白马乡所辖的四个村。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是简陋和艰苦的,停电时,学生点蜡烛上晚自习;冬天没自来水,师生都到附近堰塘里砸开厚厚的冰提水淘米做饭,堰水
期刊
“妈妈,阳光好干净呀,我想在里面洗洗手……”大约五六岁时,铁头说出了这句话。那天是清晨,我们刚刚醒来,窗外有鸟鸣,阳光刚好倾泻进来,暖暖的、亮亮的。听到儿子说出这样的话,我特别激动,马上过去抱住他說:“儿子,刚才你说什么了?你想在阳光里面洗洗手,哇,你好棒,这句话是诗歌一样的语言,我的儿子也会作诗了!”我的肯定让孩子很开心,他笑吟吟地望着我,眼睛里都是喜悦。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脱口而出,
期刊
1  女儿是一名小学老师,有一天回家告诉我,学校里有个活动,要找几个学生录一段本地方言,全校千挑万选出来的选手,一说起方言,却还是“绕嘴大舌头”,听得人捧腹。女儿感叹说:现在会说方言的孩子实在太少了,别说他们了,我这一辈多数也是不会讲方言的。  我说,这点你得感谢我,是我一直坚持在家和你讲方言。  我是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在我看来,方言就是最乡土最本色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根。很多当地的文
期刊
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极其重视诗歌教育的功效。可以说,他为中华民族开创了一种诗歌教育的传统。现在的孩子刚学会说话,就开始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诗句。诗歌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基因,在我们的身体中永不停息地流淌。  一直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歌教育大国。今天的学校教
期刊
诚实地表达自己是件愉快的事情,又是一件很深沉的事情。  在教儿童写作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我一直视为最美的收获。  那是在一堂“怎么过生活,怎么写诗歌”的课程结束后,一位叫李霞的妈妈发来9岁儿子写的诗:  发出沙沙声的竹子  刮风了  学校楼顶的竹子往后仰  竹子们发出沙沙声  老师并不在意,可我却在意  因为每次无聊时  我都会注视着它们  妈妈告诉我,孩子说,写出这首诗很激动。  我认为这首诗已
期刊
校园是一枚楔子,妥妥地安插在一片绿色当中。无论杨树还是棕榈,还有我许许多多叫得出和叫不出名字的花草,都热情地伸出了双手,无比欢欣地接纳了校园的加入。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校园始终欢闹着葱郁的绿色和鲜艳的花朵,更有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穿梭游弋其中,俨然是一个缤纷的花园。  鸟儿也一眼相中了菁菁校园,它们呼朋引伴,陆续搬迁到校园里,筑巢安家生儿育女,流连盘桓在绿树与花草之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期刊
黄昏时,和女儿一起散步,女儿一路追逐着彩霞。我望着女儿小小的背影,眼前浮现的是儿时的场景。  那也是一个彩霞满天的黄昏,我和母亲在望不到头的棉花地里施肥。母亲挥起锄头刨一个坑,我就丢进一把化肥,母亲刨坑的速度又快又准,不会伤害到一棵庄稼,还会顺手麻利地拔掉苗根草,我跟随母亲的节奏丢肥,不一会就腰酸背痛,而母亲一笑,说小孩子家家的还没有长腰呢。  母亲说我们得赶在太阳落山前施完肥回家,我望着无边无际
期刊
不知道是真是假  说是夜里  仙人把礼物放进毛袜里  不知道是真是假  说是过节  仙人把玩具放在好孩子的枕头底下  我不顽皮,一举一动都好  就是在袜子里什么也没找到  亲爱的仙人,今天是除夕  你的火车一定开过这里  我心里就怕一件事情  就怕你的火车开过我们这儿不停  就怕你走过了穷人们的破房土窑  把我们这些好而窮的孩子漏掉  仙人呐,我们要感谢得了不得  如果你坐上一辆慢车  在有孩子等
期刊
摘 要:一提到赵树理的小说,人们总会对其中的语言发生兴趣。赵树理为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他的小说语言在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下,散发的是浓厚的山西山药蛋味儿。赵树理从民间传统中吸取养分,创造出适合农民看读欣赏的文学作品,其语言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本文针对赵树理小说中的惯用语、俗语、谚语、成语等语汇,从小说中这些语汇的结构、构成、心理、文化、及独特的审美方面进行探索分析。  关键词:赵树理语言
期刊
我的父亲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村干部、贫协主席等职务。父亲为人正直,秉性刚毅,办事认真,深得村民的敬重。  父亲会读报、写信、记账、打算盘,在我们村算得上响当当的文化人。从我记事起,经常看见父亲在本子上记着什么,有时候还要用算盘打一下,计算着社员的工分或是口粮。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参加了312国道建设,这是他一生当中最荣光的一段记忆。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话语不多,非常严谨,很少见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