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一位公募基金固定收益大佬离职了。”11月23日,一位固定收益基金经理对《投资者报》记者透露,原华夏基金固定收益部投资总监杨爱斌于11月初离职。
杨爱斌成为近一个月内,继原华富基金固定收益总监曾刚、嘉实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刘熹之后,第三位离职的基金公司固定收益负责人。“这暗示着固定收益投资领域也进入了一个人才流动性较强的时期。”上述基金经理分析。
据记者了解,3位总监去处不尽相同。曾刚选择继续待在公募基金业,而杨爱斌和刘熹可能离开。
谈到离职,刘熹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未来会继续做债券投资工作,不过还没决定最终去处。”他说会先休息一段时间,想想债券投资更深层次的问题。而据接近杨爱斌的人士透露,他可能转战私募。
杨爱斌或投入私募
杨爱斌并非基金经理,所以他的离职不需公告。
资料显示,杨早期在平安保险集团从事债券投研工作。既管理过分红组合、团体退休金投资组合,还担任组合管理部副总经理,对年金等领域非常熟悉。进入华夏基金后,长期任固定收益总监和投资决策委员会(固定收益)成员,全面主持华夏的固定收益投资管理工作。
一位接近杨爱斌的人士分析:“杨爱斌是华夏固定收益投资部门的灵魂人物,他主要的贡献是对公募、社保、年金等领域债券品种大投资方向的把握上能力突出,离开后对该部门可能带来较大影响。”
杨爱斌对华夏固定收益投资部门影响较大的一次,是促成2005年5月华夏对债券基金发展的决定——“不和别人去比收益排名,要做低波动性、低风险的产品。”
当时,固定收益基金正遭遇困境,国内十多只债基多数规模都是越做越小。固定收益业务出色的美国富达基金,启发了杨爱斌,他们的主要管理手段就是保证债基的低风险、稳健风格,使其与投资者的期望相一致。
对于他可能转投私募,接近杨爱斌的人士认为:“现在债市投资机会明显,买点好些的企业债,做私募一年10%的收益还是可以做到。干个三五年不比其他私募做股票的差,也会好于在公募基金的待遇。”
三痼疾加剧人才流失
与杨爱斌同样备受关注的还有刘熹。刘熹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债券投资的专业人士,做债券相关工作约18年,做了9年债基经理。截至11月18日,由刘熹管理的嘉实稳固收益在77只二级债基中排名第6,嘉实债券在72只一级债基中排名第18。
进入嘉实前,刘熹曾在平安证券、平安保险、招商证券等公司从事债券研究。2003年2月加盟嘉实,开始任社保债券基金经理,后任公司投委会成员、固定收益部总监。
据上述基金经理分析,3位总监离开公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公募基金的竞争模式可能不适应未来市场。“现在公募基金拼相对业绩会有问题,比如很多债券基金也被要求做一些风险高的投资策略,这会让债基投资的本质受到改变。”
第二个原因是在基金公司做债券并不被重视。“基金公司对债券投资的重视程度不如股票,毕竟股票在收费、盈利模式的比例上大于债券。”
第三个原因是债券人才培养周期更长,债券投资更枯燥。“股票投资中每只股票不一样,一些新诞生的行业和新的盈利模式,都会带来新鲜感,而债券就稍微枯燥一些,做了那么多年还是那个样子。”
上述基金经理表示,目前愿意从事债券投资研究的人才偏少,加上资源的倾斜度也不够,债券基金经理可能会后继乏人。
债基前景或比股基乐观
在刘熹看来,未来债券基金的投资前景比股票基金更乐观。“中国资本市场环境比较恶劣,尤其是股票重融资、轻回报是不可持续的。而债券基金未来趋势相对股票基金会好些,它毕竟每年有利息收入,同时还能取得资本利得的收益。”
或许正因如此,不少专做股票投资的基金公司,最近两年都成立了固定收益投资部门,并拓展产品线。这既带来了债券投资部门地位的改变,也使得债券投资人才太少的局面暴露,加剧了基金公司的争夺。
债券基金被寄予厚望的一大原因,是占比仍太低。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二季度末,全球共同基金资产中23%为债券基金。相比之下,国内占比仅5.86%。
“美国债券投资市场很大,很大程度上在于可以使用的工具较多,如做一些掉期、期货、期权,这在国内少很多。”在刘熹看来,工具不完善是基金公司发展债券基金头疼的难题。
杨爱斌成为近一个月内,继原华富基金固定收益总监曾刚、嘉实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刘熹之后,第三位离职的基金公司固定收益负责人。“这暗示着固定收益投资领域也进入了一个人才流动性较强的时期。”上述基金经理分析。
据记者了解,3位总监去处不尽相同。曾刚选择继续待在公募基金业,而杨爱斌和刘熹可能离开。
谈到离职,刘熹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未来会继续做债券投资工作,不过还没决定最终去处。”他说会先休息一段时间,想想债券投资更深层次的问题。而据接近杨爱斌的人士透露,他可能转战私募。
杨爱斌或投入私募
杨爱斌并非基金经理,所以他的离职不需公告。
资料显示,杨早期在平安保险集团从事债券投研工作。既管理过分红组合、团体退休金投资组合,还担任组合管理部副总经理,对年金等领域非常熟悉。进入华夏基金后,长期任固定收益总监和投资决策委员会(固定收益)成员,全面主持华夏的固定收益投资管理工作。
一位接近杨爱斌的人士分析:“杨爱斌是华夏固定收益投资部门的灵魂人物,他主要的贡献是对公募、社保、年金等领域债券品种大投资方向的把握上能力突出,离开后对该部门可能带来较大影响。”
杨爱斌对华夏固定收益投资部门影响较大的一次,是促成2005年5月华夏对债券基金发展的决定——“不和别人去比收益排名,要做低波动性、低风险的产品。”
当时,固定收益基金正遭遇困境,国内十多只债基多数规模都是越做越小。固定收益业务出色的美国富达基金,启发了杨爱斌,他们的主要管理手段就是保证债基的低风险、稳健风格,使其与投资者的期望相一致。
对于他可能转投私募,接近杨爱斌的人士认为:“现在债市投资机会明显,买点好些的企业债,做私募一年10%的收益还是可以做到。干个三五年不比其他私募做股票的差,也会好于在公募基金的待遇。”
三痼疾加剧人才流失
与杨爱斌同样备受关注的还有刘熹。刘熹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债券投资的专业人士,做债券相关工作约18年,做了9年债基经理。截至11月18日,由刘熹管理的嘉实稳固收益在77只二级债基中排名第6,嘉实债券在72只一级债基中排名第18。
进入嘉实前,刘熹曾在平安证券、平安保险、招商证券等公司从事债券研究。2003年2月加盟嘉实,开始任社保债券基金经理,后任公司投委会成员、固定收益部总监。
据上述基金经理分析,3位总监离开公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公募基金的竞争模式可能不适应未来市场。“现在公募基金拼相对业绩会有问题,比如很多债券基金也被要求做一些风险高的投资策略,这会让债基投资的本质受到改变。”
第二个原因是在基金公司做债券并不被重视。“基金公司对债券投资的重视程度不如股票,毕竟股票在收费、盈利模式的比例上大于债券。”
第三个原因是债券人才培养周期更长,债券投资更枯燥。“股票投资中每只股票不一样,一些新诞生的行业和新的盈利模式,都会带来新鲜感,而债券就稍微枯燥一些,做了那么多年还是那个样子。”
上述基金经理表示,目前愿意从事债券投资研究的人才偏少,加上资源的倾斜度也不够,债券基金经理可能会后继乏人。
债基前景或比股基乐观
在刘熹看来,未来债券基金的投资前景比股票基金更乐观。“中国资本市场环境比较恶劣,尤其是股票重融资、轻回报是不可持续的。而债券基金未来趋势相对股票基金会好些,它毕竟每年有利息收入,同时还能取得资本利得的收益。”
或许正因如此,不少专做股票投资的基金公司,最近两年都成立了固定收益投资部门,并拓展产品线。这既带来了债券投资部门地位的改变,也使得债券投资人才太少的局面暴露,加剧了基金公司的争夺。
债券基金被寄予厚望的一大原因,是占比仍太低。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二季度末,全球共同基金资产中23%为债券基金。相比之下,国内占比仅5.86%。
“美国债券投资市场很大,很大程度上在于可以使用的工具较多,如做一些掉期、期货、期权,这在国内少很多。”在刘熹看来,工具不完善是基金公司发展债券基金头疼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