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面对无言的墓:周扬与他的发妻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0056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周扬(1908~1989年),湖南益阳人,著名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上世纪30年代,曾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厅长、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益阳板桥周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系三国东吴大将周瑜之后,人称“美男子”的中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周扬,1908年出生在这个大家族。2010年6月,现在位于益阳田庄湾的周扬故居,当年显赫的周家大宅院早已不存在,只剩下3间陈旧的老木屋。但我们似乎总看见一位美丽少妇的身影,看见一双忧郁哀怨的眼睛。
  她叫吴淑媛,是周扬的原配妻子,出身官宦人家,16岁时与周扬结婚,两人十分恩爱。1934年,周扬认识了复旦大学一位叫苏灵扬的女大学生,不久与她结婚后赴延安。一直在益阳苦等周扬的吴淑媛,7年后才偶尔得知这个消息,不久后去世,年仅35岁。晚年的周扬回忆往事时,曾痛哭流涕地对儿子周艾若说:“我对不起你们的妈妈”。2007年,是吴淑媛百年诞辰,已年过八旬的周艾若,专程回益阳为母亲扫墓,在墓前放声大哭。
  
  二少爷和娇小姐
  周扬是周家最小的儿子,人称二少爷。周扬在信义中学(今益阳一中)读书期间,房东姚仁涛是一位私塾先生,他有一个女弟子是吴公馆的小姐名叫吴淑媛,她和周扬年岁相当,人长得很漂亮。姚仁涛便对周扬的妈妈说:“一个好伢子,一个好妹子,正好一对。”据周扬的姐姐周玉润回忆,当年周扬邀同学到吴公馆看亲,当时吴淑媛正在绣花,梳一条黑油油的大辫子,周扬一看便满意,笑眯眯地回来了。
  吴淑媛乳名娇娇,人称娇小姐,见过她的人都说她长得很漂亮,难怪周扬一见倾心。小俩口感情好,形影不离,连喝水都要共一只杯子一把壶。周扬初中毕业后到长沙读高中,后来到上海搞地下工作,都是和淑媛双双相陪,相互照顾。周扬晚年对儿子周迈克说:“我那个时候在上海生活全靠你妈。你妈靠什么呢?靠你外婆给的首饰,金首饰一大包,就放在抽屉里,也不锁,没钱用了便取一件去换钱。”
  吴淑媛甘心做一个贤妻良母,她对丈夫的感情深信不疑。在上海时,她曾在丈夫的西服口袋里发现过异性写给丈夫的信,吴淑媛极为坦然地还给周扬。1928年,益阳有两个女共产党,因逃避追捕到上海寻求周扬保护,周扬与她们扮做夫妻和兄妹在一起另租房子住了20多天。这事情事先征求吴淑媛意见时,她也是不假思索欣然同意。周扬晚年在医院给儿子谈到这些往事时,总是要感叹:“你妈妈真是善良啊!那是人世间少有的善良。”
  
  1本信笺和7坛甘草梅
  1934年深秋,吴淑媛怀了三儿子约瑟。周扬送她带着两个孩子回益阳分娩。往常,周扬总要等到婴儿落地才返沪。但这次没有,他没有等孩子出生,就走了。临走时,他给吴淑媛留下一本浅绿色的信笺纸,说:“你要常给我写信哦!”吴淑媛万万没有想到,她和他之间以后只能是信笺上来往的夫妻了。她当时更没想到,此行一别,和丈夫竟成永诀。
  据梅志先生回忆,周扬在1934年从益阳再度返沪,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形象已经焕然一新,他已换下惯常穿的西装,着一件白绸长衫,戴一顶白色礼帽,身边有了另一个女人。
  转眼到了1935年春天,按理说,吴淑媛又该启程返沪了。这时,周扬来信,信上说,我暑假回益阳。于是吴淑媛放心等暑假了。
  淑媛托人买了最好的梅子,周扬喜欢吃她做的甘草梅子,她开始为周扬做分别后的第一坛甘草梅子。吴淑媛做的甘草梅子,又甜又脆,味道特别好。梅子做好了,孩子们想吃,但懂事,知道那是给爹爹做的。晒好的甘草梅子用一只粉彩瓷坛装着,放在雕花的红漆摆柜上。
  到了夏天,暑假来了,周扬却不见回来,那一瓷坛甘草梅子没有人动它。
  到了第二年春天,青梅上市,吴淑媛又开始为周扬做第二坛甘草梅子。这时,周扬又来信了,说今年暑假回来,但他又没有回来,也在这一年,他去了延安。
  到了延安,周扬仍保持与吴淑媛的联系,还给儿子捎过一件紫红色的呢大衣。到1938年,吴淑媛还收到周扬寄来的一本《安娜·卡列尼娜》,吴淑媛读着丈夫的译著,一边动手为他做第四坛甘草梅子。
  周扬的母亲这时写信责问儿子:是不是老婆孩子都不要了?是不是把家里的人都忘了?周扬立即给母亲复信,大意是:我现在在肤施(延安)当教育厅长,我不会做对不起家人的事。
  
  一张报纸结束了7年的等待
  有一天,正读寄宿中学的长子艾若从学校回来,感觉周家大屋气氛紧张。从乡邻到家人都在传一张报纸,那一张报纸令全家人失色。艾若再看妈妈,妈妈则是木然的,看不出任何表情,但艾若知道妈妈垮了。艾若一直不知道那是一张怎样的报纸,只知道那张令全家人失色的报纸透露了周扬的消息。
  那张报纸是桂林办的《救亡日报》,报上登了周扬给郭沫若的一封信,周扬在信上谈了解放区的一些情况,信的末尾附了一句:“苏已上抗大,小孩已进幼儿园。”信的末尾这一句,无疑是一声晴天惊雷。
  吴淑媛在7年苦苦相思中等待的爱情童话顷刻间瓦解,夫妻20年的情分,全被一张报纸否定。从此以后,吴淑媛病了。开始只是脖子上长淋巴,一串串,很快成荔枝大一颗颗,继之全身浮肿,卧病不起,受尽折磨。吴淑媛重病的时候,她腹部有地方痛,她不吱声,只是用被子摁着,那被子被她摁破一块。
  吴淑媛病危的时候,己经吃不下东西了,但想吃一种粉皮,想吃新鲜包谷,还想吃一种北方的大梨。当她弟弟好不容易托人买来一只新鲜大梨时,她已经吃不下了,弟弟俯身抱着姐姐,泣下如雨。
  
  奇异的牡丹花
  1942年春天,周家大屋东侧院花圃有一丛牡丹花盛开。那牡丹多年不枝不叶,偏偏那一年突然从地里冒出来,长出枝叶并开出花来。这牡丹开得有点蹊跷,老人们则以为是异兆,深感不安。就在这年深秋,吴淑媛死了。
  如今,人们再到田庄湾周家大屋时,半个世纪前发生的事无迹可寻。周家大屋的宅院早已不存在,顺着古老的院子墙基走,仍感觉这座院子的存在。吴淑媛的墓就在周家大屋宅院的后山,距老屋仅百米之遥。吴淑媛的坟头长满青草与灌木,没有墓碑。
  1980年春天,周扬回乡时,在田庄湾稍作停留,先看了老屋,在当地人陪同下再去看吴淑媛墓,墓地很近,几分钟可达。而且已经走了一半了,吴淑媛墓就在前面了,只需几脚便可抵达。不期这时下起雨来,不晓得是哪个随从建议:下雨路滑,还是别去了吧,周扬听从建议,退步抽身往回走。也许周扬不想当着众人的面去面对吴淑媛的墓。也许他想用回避了40多年的办法继续回避。他或许没有勇气面对吴淑媛,哪怕只是一座无言的墓。
  (摘自《三湘都市报》 作者:陈亚军)
其他文献
一般而言,人的口腔中有500多种,至少有2000亿个细菌,即使是非常注意口腔卫生的人,口腔中的细菌也不少于500亿个,而不注意口腔清洁的人口腔中的细菌会多达1万亿个。  人们吃东西之后,总会有食物残渣存留在牙齿表面和牙缝里,这就为细菌的生长提供直接的能量来源。而口腔内的细菌可以与唾液一起在牙齿表面形成牙菌斑,牙菌斑是引起龋齿(虫牙)、牙周炎(牙龈的炎症)等牙病的“罪魁祸首”。所以,保持口腔和牙齿的
期刊
引言 北京工商大学的沈致隆教授在给学生作报告时,讲述了许多人不知道的郭永怀的事迹。     郭永怀,1909年生于山东省荣成县农家,从小拾柴放牛,9岁上小学,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1940年到加拿大、美国留学,1945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任康乃尔大学教授,1956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副所长,第二机械部九院(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负责两弹一星的领
期刊
时隔多年,海岩终于又要出书了。这部20万字的小说《独家披露》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但作者一栏内,海岩的背后还跟着一个“金凌云”的名字。就连海岩自己也承认,新书改编自小说《包在纸里的火》。一部小说竟“改编”自另一部小说?《青年报》记者昨天展开调查后发现,中国文坛名家购买创意已屡见不鲜,而其背后是名家编故事能力的渐失。  金凌云是《独家披露》的原型小说《包在纸里的火》的作者,而他当时用的是笔名云飞扬。金凌
期刊
我们来到世上,就是为了经历生活。生活就是经历一个过程,这过程包含时间上的生老病死,功名上的毁誉成败,生活上的甜酸苦辣,情感上的喜怒哀乐。  它如同走路,从一个原点出发,一步一步走出去,不断延伸。时又返回,重新开始,再又出走,不断延伸,不断交叉,形成一张鱼网。这张鱼网印在纸上,叫做履历;这张鱼网印在脸上,就成了皱纹。  经历丰富是好事,但人们又不喜欢皱纹。仿佛皱纹会绊住他们的脚,使他们滞留在原地。更
期刊
引言 我衷心地希望人类能尽快改正对事对物都是只有3分钟热度的弱点,更希望人们能发自内心地保护小动物,热爱小动物!     当我还是一只小狗的时候,我的顽皮滑稽每每惹来你的笑声,为你带来快乐。虽然家里的鞋子和枕头都被我咬得残缺不全,你依然把我视为你最好的朋友,甚至把我唤做你的孩子。就算我调皮捣蛋,你也会对着我摇摇手指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呢?”不过最后你都会向我投降,玩闹着搓我的肚皮。  你忙碌的时候
期刊
“游客来参观我的房,凭什么收的钱归你?”凤凰古城内,商户与县政府的“冷战”还在继续。双方都在密切观察对方。  自2013年4月10日凤凰古城“关门收费”,游客锐减。商户们无生意可做,不断传出要停业抗议的消息。  凤凰古城旅游开发已有10余年。旅游带动经济,10年间县财政收入增加10倍。不过,在政府看来收益明显不够,收入都被“其他商户”赚走。  对古城收费,结合往年游客人数,“持股49%”的县政府,
期刊
引言 斯韦特兰娜·阿莉卢耶娃是斯大林唯一的女儿,也是斯大林最疼爱的掌上明珠。然而世事无常,这位原苏联“第一红色公主”后来却走上与苏联、与父亲彻底决裂的道路。不久前,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的记者有机会对斯韦特兰娜进行了采访,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出了关于她的两集纪录片。   1.“我永远不会回到俄罗斯”  与斯韦特兰娜交谈需要有足够的忍耐力。这位年迈的老人仍然性情多变,时而生气,时而暴怒,时而笑,时而哭
期刊
引言 因矿产资源滥挖滥采造成的农田重金属污染,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阿月是一位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姑娘,来自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某村。谈及家乡,阿月情绪复杂。  云南省个旧市被称作“锡都”,占地1587平方公里,人口45.33万,已探明锡的保有储量为90多万吨,占全国锡储量的1/3,全球锡储量的1/6。在这里,所有的人都与锡紧密相关。  阿月的爷爷曾在锡矿工作30多年,阿月的爸爸
期刊
1995年,南密西西比大学收到了一笔15万美元捐款。该款指明为青年学子们提供奖学金。对于该大学而言,15万美元捐款是极平常的。但当他们知道捐款人背景后,态度马上改变了。而这件事马上就成为美国全国性的大新闻,写这则新闻的记者还因此获得新闻界最高奖──普立兹奖。  人们感到震撼的不是15万美元,而是捐款人竟然是一位终生为人洗衣服和烫衣服的88岁黑人老妇人。  这是美国一位黑人洗衣妇奥莎拉·麦卡迪(Os
期刊
引言 拥有诸多响亮的头衔,无论是在中国大陆还是国际社会,林毅夫都是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林毅夫在台湾有个妻子,叫陈云英。  1978年,得知丈夫突然“失踪”,甚至可能去世的消息,身怀六甲的妻子陈云英遭受重大精神打击,终日以泪洗面。然而,内心倔强的陈云英始终不相信丈夫已经去世,即使家人都以为林毅夫已不在人世,还立了林毅夫的牌位,但她坚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因为她想起丈夫不久前曾跟他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