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讲好一节地理课,需要多变的课堂教学艺术。如何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其注意,从而提高地理课堂的学习效率。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总结一些个人心得。
教态的变化
教态变化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就可以实现,它仅仅需改变教学中教师讲话的声音、眼神、体态语言等,它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变化技能。
通过眼神的变化来启发学生 眼睛是获取信息最多的感官,每个人面部表情的变化都能通过眼神的变化来表现。所以,在地理课堂上笔者利用目光的变化来感染学生,和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不同的班级,学生的性格参差不齐,思维方式也各异。课堂上,有些同学思维相当敏捷,注意力非常集中,对这些学生,要投以赞许、鼓励的目光;如果你对其不理睬,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没信心,以后上课,他们可能就会不吭气,慢慢地上课也不积极思考问题。有些学生上课喜欢说话,交头接耳或做小动作,课堂上看到他们不注意听讲时,笔者经常皱着眉头盯他们几秒钟,暗示批评他们。还有些同学天生胆小,上课不敢发言,课堂上,笔者就通过一些浅显的、难度不大的问题、用亲切的目光注视他们,给他们以鼓励,学生受到鼓舞,会克服胆小、羞涩的心理勇敢地站起来。与此同时,笔者也会从学生流露出的眼神来获得信息;如果学生听懂了笔者所讲的内容,他们的眉头就会舒展,笔者就按计划继续下面的内容;如果笔者所讲的内容,学生未听懂,学生就会眉头紧皱,笔者就适时调整自己的教法,直至学生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
在讲课的时候,笔者眼睛一般盯着中间一排的学生,因为此时,所有的学生感觉上都觉得老师在注视着他们。如果上课时老师目光四处游移,学生就会感觉老师不关心他。教师目光变化运用的好,同时又时刻从学生的目光中捕捉信息,就会给地理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教学效果自然会好。
通过声音的变化来感染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讲课的声音音量要适度:声音过低,对学生听觉的刺激较弱,就会让学生上课打瞌睡,不注意听讲;如果声音过高,使学生听课的过程中精力过度集中,时间一长产生疲劳感。同时,讲课时,语调要抑扬顿挫,如果一种声调讲到底,学生会觉得很乏味,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课中,笔者感受最深的就是语速问题,平时说话速度快,登上讲台,这个毛病也没一下子改掉,以致使本来很简单的内容,由于语速过快,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使简单东西复杂化,学生没接受好。后来,笔者讲课时,又故意把语速调得很慢,又发现讲课时,有些反应快的同学看起来有点不耐烦。现在,笔者又悟出讲课时语速也应该有变化,例如讲“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地壳中的元素按一定的规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降到“天然化合物”或“单质”时语速放慢,语调加重,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到这几个字上,随后,笔者马上问:“玻璃是矿物吗?”学生回答:“不是,因为他不是天然化合物。”可见,声音变化运用得好,同样能提高学习效益。
通过体态语言的变化与学生交流 在讲“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时,7月份,北半球陆地上气温高,海岸上气温相对较低,从而导致陆地上气压低,形成低压中心,海岸上气压高,形成高压中心。由于部分学生初中没学好地理,海陆分布状况不了解,所以,笔者先站在地图前,学生的目光也随之到地图前;然后,笔者用教鞭指北半球的海洋和陆地名称,学生的目光也随着指示而移动。进而笔者又提问,海洋和陆地上气压状况,有些学生就皱起眉头,笔者用手指示了一下,学生当即就反应过来了。这样,海洋和陆地上形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及名称,学生也记住了。
体态语言能对课堂教学起到催化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位置的变化更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和信息的传递,是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充满生机。
传递通道和教学媒体的变化
学生获取各种信息是通过各种感官来完成的,而作用于不同感官的媒体又互不相同,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通过不同的媒体转换来刺激学生不同的感官。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复习初中地理中的世界之“最”时,笔者先用实物投影展示喜马拉雅山、东方大裂谷、尼罗河等的景观图,同时介绍各自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然后把这些内容编成歌,配上学生平时最喜欢听的歌调唱了几遍,一些拗口的名称,十几分钟学生便记住了。
师生关系的变化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所学习的内容是客体,教师是媒介,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所以,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注意其变化,对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内容是固定不变的,而教师、学生及教学方法是可以改变的,所以,针对不同的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讲解、提问、谈话、讨论、引导学生展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变化技能,以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运用变化技能时也要适可而止,要有分寸,切不可乱用,频繁地使用或使用幅度过大,有时会喧宾夺主,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变化技能要“善用”,而不是“滥用”。
教态的变化
教态变化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就可以实现,它仅仅需改变教学中教师讲话的声音、眼神、体态语言等,它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变化技能。
通过眼神的变化来启发学生 眼睛是获取信息最多的感官,每个人面部表情的变化都能通过眼神的变化来表现。所以,在地理课堂上笔者利用目光的变化来感染学生,和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不同的班级,学生的性格参差不齐,思维方式也各异。课堂上,有些同学思维相当敏捷,注意力非常集中,对这些学生,要投以赞许、鼓励的目光;如果你对其不理睬,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没信心,以后上课,他们可能就会不吭气,慢慢地上课也不积极思考问题。有些学生上课喜欢说话,交头接耳或做小动作,课堂上看到他们不注意听讲时,笔者经常皱着眉头盯他们几秒钟,暗示批评他们。还有些同学天生胆小,上课不敢发言,课堂上,笔者就通过一些浅显的、难度不大的问题、用亲切的目光注视他们,给他们以鼓励,学生受到鼓舞,会克服胆小、羞涩的心理勇敢地站起来。与此同时,笔者也会从学生流露出的眼神来获得信息;如果学生听懂了笔者所讲的内容,他们的眉头就会舒展,笔者就按计划继续下面的内容;如果笔者所讲的内容,学生未听懂,学生就会眉头紧皱,笔者就适时调整自己的教法,直至学生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
在讲课的时候,笔者眼睛一般盯着中间一排的学生,因为此时,所有的学生感觉上都觉得老师在注视着他们。如果上课时老师目光四处游移,学生就会感觉老师不关心他。教师目光变化运用的好,同时又时刻从学生的目光中捕捉信息,就会给地理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教学效果自然会好。
通过声音的变化来感染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讲课的声音音量要适度:声音过低,对学生听觉的刺激较弱,就会让学生上课打瞌睡,不注意听讲;如果声音过高,使学生听课的过程中精力过度集中,时间一长产生疲劳感。同时,讲课时,语调要抑扬顿挫,如果一种声调讲到底,学生会觉得很乏味,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课中,笔者感受最深的就是语速问题,平时说话速度快,登上讲台,这个毛病也没一下子改掉,以致使本来很简单的内容,由于语速过快,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使简单东西复杂化,学生没接受好。后来,笔者讲课时,又故意把语速调得很慢,又发现讲课时,有些反应快的同学看起来有点不耐烦。现在,笔者又悟出讲课时语速也应该有变化,例如讲“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地壳中的元素按一定的规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降到“天然化合物”或“单质”时语速放慢,语调加重,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到这几个字上,随后,笔者马上问:“玻璃是矿物吗?”学生回答:“不是,因为他不是天然化合物。”可见,声音变化运用得好,同样能提高学习效益。
通过体态语言的变化与学生交流 在讲“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时,7月份,北半球陆地上气温高,海岸上气温相对较低,从而导致陆地上气压低,形成低压中心,海岸上气压高,形成高压中心。由于部分学生初中没学好地理,海陆分布状况不了解,所以,笔者先站在地图前,学生的目光也随之到地图前;然后,笔者用教鞭指北半球的海洋和陆地名称,学生的目光也随着指示而移动。进而笔者又提问,海洋和陆地上气压状况,有些学生就皱起眉头,笔者用手指示了一下,学生当即就反应过来了。这样,海洋和陆地上形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及名称,学生也记住了。
体态语言能对课堂教学起到催化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位置的变化更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和信息的传递,是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充满生机。
传递通道和教学媒体的变化
学生获取各种信息是通过各种感官来完成的,而作用于不同感官的媒体又互不相同,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通过不同的媒体转换来刺激学生不同的感官。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复习初中地理中的世界之“最”时,笔者先用实物投影展示喜马拉雅山、东方大裂谷、尼罗河等的景观图,同时介绍各自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然后把这些内容编成歌,配上学生平时最喜欢听的歌调唱了几遍,一些拗口的名称,十几分钟学生便记住了。
师生关系的变化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所学习的内容是客体,教师是媒介,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所以,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注意其变化,对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内容是固定不变的,而教师、学生及教学方法是可以改变的,所以,针对不同的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讲解、提问、谈话、讨论、引导学生展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变化技能,以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运用变化技能时也要适可而止,要有分寸,切不可乱用,频繁地使用或使用幅度过大,有时会喧宾夺主,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变化技能要“善用”,而不是“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