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和他的两个儿子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7391555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独秀5岁时过继给叔父陈衍庶,陈氏家庭因陈衍庶的经营而成为安庆的名门望族。陈独秀虽是陈家的唯一继承者,可是,他向来不问家事,视家产如敝履。1909年,陈衍庶因不识外文经济协约,中了英商圈套而败讼,不得不变卖财产,家业也因之衰落。如此大事,陈独秀虽通晓英文,却如无事人一般,听之任之,不闻不问。他在北平时,叔父开设的崇古斋古玩铺的掌柜,竭力想巴结他,多次恭请他赏个面子,到铺子去一趟,可他却淡然地说:“铺子不是我开的。”就是不肯去,决意不染指父辈留下的私产。
  陈独秀按照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方式,教育儿子。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把17岁的延年和13岁的乔年带到上海。兄弟俩寄宿在亚东图书馆,白天在外做工,饥了吃块大饼,渴了喝口自来水;晚上,在法语班补习法语,过着“冬仍衣袷,夏不张盖”的艰苦生活。既是姨妈又是继母的高君曼看到他们面容憔悴,整日劳累,常常喟然长叹,唏嘘流涕,每每想开口让他们回家食宿,可又恐陈独秀不允,只得找到陈独秀的老友潘赞化,求他代为说情。陈独秀听后,紧蹙双眉,生气地说:“妇人之仁,徒贼子弟,虽是善意,反生恶果。少年人生,叫他们自创前途可也!”
  1917年后,延年和乔年在上海读书,时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陈独秀,给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来信,让从自己的稿费中,每月支付10元钱给延年和乔年,供他们读书和生活。每月,他们都要来书店取父亲给的钱,从不多支一文,来了还主动帮助书店干些杂活,诸如打包、送书、站柜台、开发票等。一次,乔年替工友打包,因使劲太大,竟把裤带崩断,他哈哈一笑,顺手从地上拾起麻绳,熟练地搓了几下,便往腰间一束。有人问他们,在学校吃些什么,乔年风趣地说:“啃上几块面包,如果塞住了,就浇上一点自来水,还不行的话,再加上一点盐。”
  两个孩子相差4岁,外貌性格迥异。延年个头不高,皮肤黧黑,性格沉郁;乔年身材瘦削修长,皮肤白皙,性格开朗、活泼。兄弟俩感情甚笃。1919年12月,他们同去法国勤工俭学,像大多数旅法的中国留学生那样,他们也曾倾向无政府主义。但是,当他们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很快就抛弃无政府主义,改而信仰马克思主义,且毕生不改初衷。
  1922年6月,他们出席在巴黎召开的中国少年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不久,他们认识了阮爱国(即胡志明)。经阮爱国介绍,他们加入法国共产党,后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次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他们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一年后,他们相继回国。延年任中共广东区委组织部长,后又接任周恩来的区委书记职务。乔年任中共北京地委组织部长,北方区委组织部长,直接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工作。延年和苏兆征、邓中夏等直接领导了省港大罢工。乔年和李大钊、赵世炎等共同领导和参加北京“三一八”示威游行。在中共五大上,兄弟俩都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延年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党内同志都称他们为“陈氏俩英豪”。
  延年工作认真,生活俭朴,为保持和工人群众的联系,常把头发剃得光光的,穿着和工人一样的服装,吃睡都和工人在一起,外人很难辨认出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留学生。他整日为革命奔波操劳,无暇顾及个人生活和私事。他的生活方式,被同志们概括为:不照相、不看戏、不沾烟酒、不下馆子、不讲穿着、不谈恋爱。同志们赞誉他是党在广东“开疆辟土的拖拉机”。旅居广州的外国革命家都愿和他交朋友,如胡志明便经常去广州区委找周恩来和他商谈越南革命大事。
  乔年在北方区委工作时,才23岁。他是北方区委中最年轻的领导者。他理论水平高,并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党初建时缺少组织工作经验,他便摸索着设计许多表格,发到基层填写。他的方法受到中央表扬,所设计的表格被推广到全国。乔年在北京时,尽管过着清贫的生活,可是,他却从不跨进崇古斋的门槛,更没从铺中支过一文钱。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全国弥漫着血腥味。此时,陈延年正在上海,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6月,他在党的机关工作时被捕,当时,他穿着短裤,腰间系着草绳,敌人一直以为他是干粗活的工人,后经叛徒指认,才知他是大名鼎鼎的陈延年。敌人对他施尽酷刑,他坚贞不屈,没有泄露党的半点机密。7月4日,在上海龙华监狱被敌人杀害,他至死都骂不绝口。
  延年牺牲后,乔年又于年底到上海工作,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1928年2月16日,他在成都路参加党的会议时,被敌人逮捕。监禁中,他被敌人折磨得血肉模糊,仍然谈吐诙谐、风趣幽默,经常给难友讲中外古今故事,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的罪行。6月6日,敌人在龙华监狱枫林桥旁,将陈乔年枪杀,临刑前,他嘱咐难友:“努力学习,坚强战斗!”并乐观地说:“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带来的幸福吧!”
  陈独秀和他的两个儿子,都是中共的重要领导者。在家中,延年、乔年成人后,陈独秀平等相待之,以“民主作风”见长,不以“父父子子”的纲常,压抑儿子的个性发展。在党内,他把他们当作独立的个人,以同志、朋友相待。延年、乔年给父亲写信时,也多以“独秀同志”相称。他们从不掩饰父亲的错误,在大的原则问题上,不徇一点私。1926年,中山舰事件发生后,陈独秀接受蒋介石的“整理党务案”,使250多名共产党员被迫退出国民革命军和黄埔军校。陈延年对此极为不满,批评父亲是“书呆子”、“老糊涂”。他还和广东区委的同志说:“我和老头子虽是父子关系,但我是共产党员,我要坚决站在党的立场,反对向蒋介石妥协退让的政策。”“八七会议”后,陈独秀虽然离开了领导岗位,可是,他不甘寂寞,频频给中央写信,提出自己的政治意见和主张。党内推行“左倾”路线的人,根本不把他的话当回事。陈乔年同情父亲的处境,常抽空看望他,并劝他不要再给中央写信,因为,他的信已被中央一些人“当作笑话宣传”。陈乔年要父亲相信中央,相信党内大多数同志。陈独秀听从儿子的劝告,在一段时间里再没有给中央去信。
  延年牺牲时,陈独秀悲痛不已,整日不发一言,亲近的人都避而远之,唯恐在他的面前提及延年的名字。乔年于1926年和史静仪结婚,并生下一男孩,取名红五。乔年被捕后,史静仪多方奔波、营救,已无精力抚养幼儿,红五便夭折在襁褓中。不到一年的时间,陈独秀连失二子一孙,他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巨大悲痛。
  1932年10月,陈独秀又被国民党逮捕,囚禁于南京第一模范监狱。他在囹圄寂寥中,除勤奋读书、潜心著述外,更多的是思念两个儿子。“西安事变”发生后,他竟如稚童般地高兴,托人打酒买菜,对人说,我生平很少喝酒,今天我要痛饮一杯。他斟满一杯酒,高举齐眉,深情地说,大革命以来,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请受奠一杯,你们的深仇大恨有人给报了。说完便把酒奠酹于地。接着又斟了第二杯,颤抖着呜咽起来:延年、乔年,为父的给你们酹此一杯……
  抗战爆发后,陈独秀获释出狱,并随安徽难民流寓四川江津。国民党千方百计拉拢他,相继派了胡宗南、戴笠、丁默村、张国焘等去游说,均遭到拒绝。一天,蒋介石派朱家骅去游说,并答应供给10万元经费和5个国民参政会委员的名额,要他组织一个新党。他嗤之以鼻,对朱家骅说:“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现在大敌当前,国共第二次合作,既然国家需要他合作抗日,我不反对他就是了。”明确表示,决不做蒋介石的反共枪手。
  日落黄昏,山间小道。寂寞苍凉的陈独秀独自漫步,往事不堪回首,儿子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延年、乔年自幼随叔祖父陈衍庶长大,成人后,虽然他们父子同在中共党内,但是他奔走革命,南来北往,来去匆匆,难得长聚,全无世俗的天伦之乐。每每忆及,不免惆怅和凄苦。失子之痛,刻骨铭心。陈独秀晚年贫病交加,生活艰难,两个儿子“先我而去”的痛苦情结,时时折磨着他本已孤苦的心灵,使疾病缠身的他如雪上加霜,每况愈下。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因病不治而逝世。
其他文献
下州村是寿阳北乡的一个富庶的村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寿阳十大户大都集中在寿阳北乡,仅下州村就有阎、聂二家。此外北邻羊头寨赵家,西邻范村袁家和桑窳王家,南邻宗艾张家和河底郝家。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就有七大户。下州村,古称下周,又称“都维”。清代举人聂毓湘的诗中有“君不见,都维之乡冠上游,富室沿街排已求;又不见,都维之乡领北鄙,贵人隔巷挺而起”的诗句,就是说这一带的富庶情况。  下州村聂姓是在清代乾隆年
期刊
如果把98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比作一颗落地华夏的星火的话,那么经过98年的燎原劲吹,这一颗璀璨的星火,早已形成了神州大地上冲天的振兴中华民族之神火,照耀着中华民族继续前行。98年的风雨征程,中国共产党以她扎根群众的坚实基础,服务人民的崇高宗旨,科学发展的博大胸怀,致力于民族复兴的自觉担当,在血雨腥风和艰苦岁月中发展壮大,帶领全国人民抗击日寇、建立政权、抗美援朝、建设新中国,创立下了巍巍的不世之功。今
期刊
新修建的炎帝大殿  在今年立夏之日,《山西日报》刊出了一篇题为《己亥年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典礼》的宏文。该文通栏标题,大气磅礴,内容精彩,异常醒目地写道:这项活动将于“5月12日(农历四月初八)在高平炎帝陵举行”。  这篇占了整整一块大版的长文,配发了四分之一版面、高大巍峨的炎帝大殿巨照。那飞檐高挑的大屋顶,那一级级漂亮的白玉石台阶,那雕刻精细的汉白玉围栏,和那颇为精巧的配殿及隐约可见的远山绿
期刊
1976年1月5日,李春鸣先生在重庆逝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领事司获悉后给四川省革委会外事组发去唁电,要求转送给李春鸣晚年客居重庆的家属,唁电如下:  省革委会外事组:  惊悉李春鸣先生逝世,谨致哀悼!  李先生热爱祖国,在国外长期为华侨进步教育事业服务,并作出了贡献,获得爱国侨胞的赞扬!  请你组代表我司向李先生的家属表示慰问。  外交部领事司1月20日  李春鸣何许人也?  李春鸣,字霆震,
期刊
庐山相逢    张乐怡小姐系庐山人,1907年生于避暑胜地云中山城牯岭。她是闻名九江、庐山的建筑企业老板张谋之膝下千金小姐。张乐怡自幼聪明伶俐,20世纪20年代初毕业于基督教创办的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后回到庐山,参与张家企业管理。  张乐怡的父亲张谋之,字若虚,原籍九江,木工出身,先在九江英国亚细亚煤油公司(金鸡坡详油站)任工地管事及总把头,买办起家,后又在九江新坝上(今庐山路)开办平民汽车行。外国
期刊
素有“小三峡”之称的广西桂平大藤峡,是个风光秀丽的好去处。然而,人们对大藤峡的史实、开发利用和远景规划可能知之不多,特别是毛泽东曾亲笔手书“大藤峡”三个字一事,就更鲜为人知了。  大藤峡位于黔江下游,其出口弩滩距桂平城区8公里。峡从桂平、武宣交界的横石矶入口,弩滩为出口,全长44公里。相传当年有大藤如斗,横亘南北江岸,两岸瑶民可以攀藤而过,故此得名。明代官军镇压大藤峡农民起义时,砍断了渡江大藤,故
期刊
惠民工厂,是抗战时期在高平城内鼓楼里兴办的一家规模最大、设备最为先进的丝织印染厂。它由城南邢家创办,后被日伪霸占,直至1945年6月22日日伪撤离高平,先后历经7年之久。现根据邢家后人邢惠民、邢才生于2008年8月24日所提供材料、笔者采访邢印生(小名四闺女,80岁,才生胞兄,惠民从兄)资料和有关档案资料,简述其大概情况如下。邢家与惠民工厂的创办1.邢家简史  邢家祖居高平城内东城兴隆街招贤坊(招
期刊
“民国元年章太炎先生在北京,好发议论,而且毫无顾忌地褒贬。常常被贬的一群人于是给他起了一个绰号,曰‘章疯子’。其人既是疯子,议论当然是疯话,没有价值的了,但每有言论,也仍在他们的报刊上登出来,不过题目特别,道:‘章疯子大发其疯’。有一回,他可是骂到他们的反对党头上去了,那怎么办呢?第二天报上登出来的时候,那题目是‘章疯子居然不疯’。”  引文是鲁迅的话,精辟地道出当时国学大师、革命先驱、“精神病患
期刊
五、赵瑞火线起义  一场恶仗,整整打了一天,粉碎了敌人连续五次大反扑,阵地内及前沿,横七竖八,像谷个子似的留下敌人千余具尸体,塌堰前好几处,死人竟堆成了斜坡。我们给了蒋军三十军和阎军八總队歼灭性打击。虽将敌人打退,我们也伤亡很大,牺牲的战友堆满了地下深处的防炮洞,我想给他们留个全尸;伤员挤满了淖马深沟西边的窑洞。阵地上仅剩下二十几个人,几乎全是些挂彩的伤员,个个浑身上下溅的、染的都是血,烟熏火燎的
期刊
雷德容  雷德容,号向予,出国时化名刘岩,是山西平遥县城内人,1913年生于原籍。因受胞兄雷任民(1927年参加革命,解放后曾任我国对外贸易部常务副部长)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1935年她来到北平,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奔走于北平知识界、教会及社会基层,向劳动妇女宣传救国救民的道理,并唤醒妇女觉悟,摆脱封建枷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重庆参加邓颖超等人领导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