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社会生活中的大事业,教师是社会舞台上的小角色,小角色从事大事业,则需要大德大智慧,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这台大戏,在激昂弦律中闪亮登场。因而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自己的角色。
【关键词】教师; 角色转变
人们一直称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的“蜡烛”, 是辛勤“园丁”等等,这些颇具特色的比喻,让教师们沉浸在自豪和幸福之中,但在新时代里,我们培养的学生却变成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这和新课改的要求相差甚远。
因而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自己的角色。
1 有效的促进者,谦虚的倾听者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老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只有教师认识到这个角色,那才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转变,是教师角色特征的核心特征。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人的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生动活泼、快乐自由的发展。
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真正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使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 真诚的赏识者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赏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学生一丁点儿的优点,我们就要加以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表扬的尺度我们要把好。赏识孩子不能只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赏识时要关注一些小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具体有:(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 得体的协调者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打破学科壁垒,这就需要打破区域界限,努力造就“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需要我们的老师能适应多种环境,协调各种关系,具有“外交家”的能力。协调者要具有宽广豁达的胸怀、热情服务的意识,要有交往的技巧,要善于挖掘家长资源,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要有双赢的策略。
协调者必须诚信为本,真情为叶,智慧为花。
4 扎实的研究者,资源的开发者
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努力打造自己的人生辉煌。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脱节的,不利于教师的发展成长。老师要尽快使自己从“教书匠”迈入“研究者”的行列。研究者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投入研究,行动起来,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更明确、更扎实、更持久。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课程意识十分淡薄。课程只是政府和专家学者的事,课程和教学分成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新课程理论认为,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大纲、计划、课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我们要努力营造“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我们的课程建设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
5 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6 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关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现就是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 7 教育的享受者
享受教育,就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就不会看作只是凄苦燃烧、耗尽最后一滴泪的蜡烛;就不会看作是蠕动着躯壳、痛楚地抽完最后一根丝的春蚕,就会追求快乐的教育,就会享受教育的快乐!
教师并非是神仙,不是生来就吃苦的。许多教师把满腔的热血、亮丽的青春都献给了教育。“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成了老师默默追求的信条。深夜在凄风孤灯中朦胧定格的是教师批阅作业的身影,吊针刚拔下血渍新鲜就慷慨上班的是教师。确实,伟大的教育事业需要老师赤诚的烧烤,需要老师血汗的浸润,否则,难以撑起冉冉上升的教育蓬勃……
所以教师享受生活,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生活的斑斓、时代的风云。享受生活就要珍惜自己、善待自己、敬畏生命,用生活点燃生命,力求自己“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会享受教育就能还给学生真实的生活,才能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就会呵护孩子的情感,就能关爱孩子的生命。教育才不会是驯兽式的冷酷。老师关注的目光才会在孩子的心灵升起灿烂的太阳!
8 教师角色转变应采取的措施
(1)思想的转变:每一次改革都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应对世界形势发展的基本国策,开展深入持久的教育改革。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国家很多老师还坚持着旧思维,旧的教育模式,这显然和我国执行的素质教育不相符,所以教师就得转变教育观念,就是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对我们的影响和束缚,由基础教育为“金字塔”服务,变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同时,不断的注入新的知识,与时俱进,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有新的目标,从一个“教书匠”成为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享受者。
(2)人才观的转变:由传统的专业人才观转变为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观,即由以分数论人才,唯升学者是人才转变到多渠道成才,多规格育人。长期以来,教师中存在着以考分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唯一标准的观念,这也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产物。而素质教育的人才观,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学生各方面基本素质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着眼点。因此对人才的评价更具有全面性和发展性。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防止重智育轻德育,重智力轻能力的倾向。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体现了客观的人才观。
(3)施教观的转变,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由只对少数学生负责,只对学生升学负责,转变到对每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终身负责。因为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有受到最好教育的权利,即“机会均等”。不管他先天素质如何,就其本身而言,都应该通过受教育的过程,在各方面获得最好的发展。为此,要面向施教的全体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群体素质。教师只有心中装着每一个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也能让学生认识到他们都是知识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指挥棒下的工具。
【关键词】教师; 角色转变
人们一直称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的“蜡烛”, 是辛勤“园丁”等等,这些颇具特色的比喻,让教师们沉浸在自豪和幸福之中,但在新时代里,我们培养的学生却变成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这和新课改的要求相差甚远。
因而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自己的角色。
1 有效的促进者,谦虚的倾听者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老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只有教师认识到这个角色,那才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转变,是教师角色特征的核心特征。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人的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生动活泼、快乐自由的发展。
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真正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使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 真诚的赏识者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赏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学生一丁点儿的优点,我们就要加以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表扬的尺度我们要把好。赏识孩子不能只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赏识时要关注一些小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具体有:(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 得体的协调者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打破学科壁垒,这就需要打破区域界限,努力造就“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需要我们的老师能适应多种环境,协调各种关系,具有“外交家”的能力。协调者要具有宽广豁达的胸怀、热情服务的意识,要有交往的技巧,要善于挖掘家长资源,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要有双赢的策略。
协调者必须诚信为本,真情为叶,智慧为花。
4 扎实的研究者,资源的开发者
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努力打造自己的人生辉煌。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脱节的,不利于教师的发展成长。老师要尽快使自己从“教书匠”迈入“研究者”的行列。研究者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投入研究,行动起来,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更明确、更扎实、更持久。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课程意识十分淡薄。课程只是政府和专家学者的事,课程和教学分成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新课程理论认为,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大纲、计划、课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我们要努力营造“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我们的课程建设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
5 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6 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关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现就是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 7 教育的享受者
享受教育,就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就不会看作只是凄苦燃烧、耗尽最后一滴泪的蜡烛;就不会看作是蠕动着躯壳、痛楚地抽完最后一根丝的春蚕,就会追求快乐的教育,就会享受教育的快乐!
教师并非是神仙,不是生来就吃苦的。许多教师把满腔的热血、亮丽的青春都献给了教育。“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成了老师默默追求的信条。深夜在凄风孤灯中朦胧定格的是教师批阅作业的身影,吊针刚拔下血渍新鲜就慷慨上班的是教师。确实,伟大的教育事业需要老师赤诚的烧烤,需要老师血汗的浸润,否则,难以撑起冉冉上升的教育蓬勃……
所以教师享受生活,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生活的斑斓、时代的风云。享受生活就要珍惜自己、善待自己、敬畏生命,用生活点燃生命,力求自己“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会享受教育就能还给学生真实的生活,才能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就会呵护孩子的情感,就能关爱孩子的生命。教育才不会是驯兽式的冷酷。老师关注的目光才会在孩子的心灵升起灿烂的太阳!
8 教师角色转变应采取的措施
(1)思想的转变:每一次改革都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应对世界形势发展的基本国策,开展深入持久的教育改革。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国家很多老师还坚持着旧思维,旧的教育模式,这显然和我国执行的素质教育不相符,所以教师就得转变教育观念,就是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对我们的影响和束缚,由基础教育为“金字塔”服务,变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同时,不断的注入新的知识,与时俱进,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有新的目标,从一个“教书匠”成为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享受者。
(2)人才观的转变:由传统的专业人才观转变为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观,即由以分数论人才,唯升学者是人才转变到多渠道成才,多规格育人。长期以来,教师中存在着以考分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唯一标准的观念,这也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产物。而素质教育的人才观,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学生各方面基本素质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着眼点。因此对人才的评价更具有全面性和发展性。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防止重智育轻德育,重智力轻能力的倾向。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体现了客观的人才观。
(3)施教观的转变,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由只对少数学生负责,只对学生升学负责,转变到对每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终身负责。因为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有受到最好教育的权利,即“机会均等”。不管他先天素质如何,就其本身而言,都应该通过受教育的过程,在各方面获得最好的发展。为此,要面向施教的全体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群体素质。教师只有心中装着每一个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也能让学生认识到他们都是知识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指挥棒下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