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对在理工科大学生中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高等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其基本内容是培养大学生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以及包括理想、情操、人格、文明在内的精神品质。对理工科大学来说,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要加强人文教育,使大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具备正确的以理想、信念、责任、道德、法律意识等为主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系。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单一的专业教育,特别是理工科院校,除了政治理论课之外,很少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内容,加上多年来重理(工)轻文习惯的影响,使理工科院校的教育局限在狭小的专业圈子里,给人才的培养造成一定的缺陷。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要求也相应的应有所提高,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造就合格的人才。
注重文化素质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开始进入更加成熟的现代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协调并重的时代。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质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大学的教育目标。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要求将大学本科4年制课程中的1/4时间用于全体学生要学习文学和艺术、历史、社会分析和哲学分析、外国语言和外国文化、数学和科学等五个领域的基础知识,目的是“保证所有学生,不管他们主修什么学科,都能获得具有普遍与持久价值的知识、技能与思考习惯”。美国一些名牌大学都十分强调要开设社会科学的选修课,理工科学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已占大约30%,并且被认为是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1990年,日本发表了题为《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面向21世纪迈进的教育方针》的教育白皮书,提出了在世界发展的新形势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适应生存能力,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并且加强基础能力的训练。日本大学审议会于1998年提出了大学改革的方案中深刻体现了重视对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相结合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科的高度的分化与综合。在学科分工日益细化的同时,却需要人才素质的综合化。即在广博的知识教育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有所创新。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普遍较少,从2006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对本科院校人文课程进行了规范,设立了四门统编教材,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生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其他人文课程就很少了。而对上述课程的学习,由于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兴趣等原因,对大学生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很难确定。因此,强化人文教育,不只是开设几门课的问题,而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广泛知识教育和理想、信念、人格塑造的系统工程。需要开设系列的人类哲学、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
2.被动教育与主动教育相互动
“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教育自己”。高等学校通过开设更多的人文课程选修课,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例如专家人文讲座、文学、音乐欣赏、读书会、书画展览、英模先进报告会、各种业余爱好培训班、演讲比赛、校园文艺演出及各种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活跃学生的文体生活,于潜移默化中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品位。给学生开列一系列的人文必读书目,并列入选修课范畴。例如电影欣赏,东西方文化思想史,科学伦理学,大学语文写作。鼓励他们阅读励志类图书、爱国主义教育类图书、心理学与美学类图书、传记类图书,文学名著类图书。通过广泛涉猎各种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达到扩充知识面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3.智商与情商发展的相协调
大学生的智商较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情商的高低却是参差不齐的。不论是为人处事方面的欠缺,还是价值观、人生观及心理素质的不健全,都给我们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理工科大学教育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媒体不断曝光的大学生自杀问题给我们的人文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敲响了警钟。学习的压力、生活贫困的压力、就业前景的压力、感情问题的困扰及网络的成瘾性,考验着一批批的大学生。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考验着一代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因此,对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而言,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与道德及心理素质教育同样重要。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更需要人文关怀。高等学校应为其成材提供优良的环境和氛围,在构筑良好校风、教风、学风、考风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关心集体、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自立自强、敢于创新、积极进取的优良品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生活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心理调适能力,使大学生的智商和情商、素质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德育与美育的相辅助
审美素质,是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素质作为人的一种素质,是一个比文化道德素质更为突出的文明的标志。德育教人辨善恶,美育教人辨美丑。审美素质教育,即美育,就是要培养一种高尚的情操,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净化。美不仅仅存在于艺术领域,它同样存在于自然、社会生活、技术、工艺和科学之中。因此美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美育的实施必须借助于现实美而实现。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在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的感染下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因此,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美学教育,不仅能提高其美的辨别能力,更能提高其道德素质,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格修养更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庆海,袁红梅.哈佛大学课程设置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2]程颖,马绩伟.国内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
[3]田小千.由传统向创新的转变—日本高教改革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科技致富向导,2011(2)
[4]徐奇明,陈琳.理工科院校学生的艺术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图书馆 山东济南)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高等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其基本内容是培养大学生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以及包括理想、情操、人格、文明在内的精神品质。对理工科大学来说,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要加强人文教育,使大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具备正确的以理想、信念、责任、道德、法律意识等为主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系。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单一的专业教育,特别是理工科院校,除了政治理论课之外,很少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内容,加上多年来重理(工)轻文习惯的影响,使理工科院校的教育局限在狭小的专业圈子里,给人才的培养造成一定的缺陷。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要求也相应的应有所提高,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造就合格的人才。
注重文化素质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开始进入更加成熟的现代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协调并重的时代。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质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大学的教育目标。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要求将大学本科4年制课程中的1/4时间用于全体学生要学习文学和艺术、历史、社会分析和哲学分析、外国语言和外国文化、数学和科学等五个领域的基础知识,目的是“保证所有学生,不管他们主修什么学科,都能获得具有普遍与持久价值的知识、技能与思考习惯”。美国一些名牌大学都十分强调要开设社会科学的选修课,理工科学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已占大约30%,并且被认为是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1990年,日本发表了题为《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面向21世纪迈进的教育方针》的教育白皮书,提出了在世界发展的新形势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适应生存能力,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并且加强基础能力的训练。日本大学审议会于1998年提出了大学改革的方案中深刻体现了重视对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相结合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科的高度的分化与综合。在学科分工日益细化的同时,却需要人才素质的综合化。即在广博的知识教育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有所创新。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普遍较少,从2006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对本科院校人文课程进行了规范,设立了四门统编教材,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生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其他人文课程就很少了。而对上述课程的学习,由于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兴趣等原因,对大学生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很难确定。因此,强化人文教育,不只是开设几门课的问题,而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广泛知识教育和理想、信念、人格塑造的系统工程。需要开设系列的人类哲学、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
2.被动教育与主动教育相互动
“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教育自己”。高等学校通过开设更多的人文课程选修课,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例如专家人文讲座、文学、音乐欣赏、读书会、书画展览、英模先进报告会、各种业余爱好培训班、演讲比赛、校园文艺演出及各种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活跃学生的文体生活,于潜移默化中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品位。给学生开列一系列的人文必读书目,并列入选修课范畴。例如电影欣赏,东西方文化思想史,科学伦理学,大学语文写作。鼓励他们阅读励志类图书、爱国主义教育类图书、心理学与美学类图书、传记类图书,文学名著类图书。通过广泛涉猎各种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达到扩充知识面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3.智商与情商发展的相协调
大学生的智商较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情商的高低却是参差不齐的。不论是为人处事方面的欠缺,还是价值观、人生观及心理素质的不健全,都给我们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理工科大学教育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媒体不断曝光的大学生自杀问题给我们的人文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敲响了警钟。学习的压力、生活贫困的压力、就业前景的压力、感情问题的困扰及网络的成瘾性,考验着一批批的大学生。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考验着一代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因此,对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而言,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与道德及心理素质教育同样重要。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更需要人文关怀。高等学校应为其成材提供优良的环境和氛围,在构筑良好校风、教风、学风、考风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关心集体、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自立自强、敢于创新、积极进取的优良品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生活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心理调适能力,使大学生的智商和情商、素质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德育与美育的相辅助
审美素质,是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素质作为人的一种素质,是一个比文化道德素质更为突出的文明的标志。德育教人辨善恶,美育教人辨美丑。审美素质教育,即美育,就是要培养一种高尚的情操,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净化。美不仅仅存在于艺术领域,它同样存在于自然、社会生活、技术、工艺和科学之中。因此美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美育的实施必须借助于现实美而实现。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在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的感染下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因此,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美学教育,不仅能提高其美的辨别能力,更能提高其道德素质,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格修养更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庆海,袁红梅.哈佛大学课程设置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2]程颖,马绩伟.国内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
[3]田小千.由传统向创新的转变—日本高教改革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科技致富向导,2011(2)
[4]徐奇明,陈琳.理工科院校学生的艺术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图书馆 山东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