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社会互动的典型意义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rou1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社会的变化在语言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与新冠肺炎相关的高频词与抗击新冠疫情保持了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语言在疫情中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语言与社会的这种相互作用,让我们从语言理论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了语言的本质以及语言的社会属性。
  关键词:新冠肺炎 语言 社会 互动
  一、“新冠肺炎”及相关词语的使用情况
  语言是一种绝对的动态系统,语言三要素之一的词汇最明显地体现了语言的这种动态性。人们在社会的共同生活中需要互通信息,在面对突发的流行性疾病时,语言这种互通信息的交际功能便更加突显出来了。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并证实其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020年2月8日下午,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新冠肺炎(NCP)。肺炎是我们较为熟悉的,但是这一次,致病的冠状病毒是一种人们不熟悉的新型冠状病毒。虽然在疫情初期我们对该病毒了解不深入,但卫健委及时用能确定疾病性质的术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其命名,有助于人们快速了解这一病毒。人民网官网分别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新冠肺炎”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7月之间在人民网及相关平台的使用频率进行了统计,见下表:
  我们在人民网官网以“新冠肺炎”为关键词搜索到56174条相关信息,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关键词搜索到5420条相关信息。由上表可以明显看出,简称“新冠肺炎”由于语言的经济性的特点,其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网络也产生了一批新词或者提高了一批新词的使用频率,如“抗疫”“(N95)口罩”“消毒”“海鲜市场”“核酸检测”“聚集性疫情”“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我们也在人民网官网进行了相关的统计,数据统计如下:
  二、名称的争议
  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2月11日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中文译名为“2019冠状病毒疾病”。其名称中CO代表冠状(Corona), VI代表病毒(Virus), D代表疾病(Disease),19则表示疾病爆发于2019年。2020年2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修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命名事宜的通知,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保持不变。中国的这一决定,一方面在英文名上保持了与国际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符合汉语的习惯和语言约定俗成的特点。
  首先,从语言的经济性角度看:换词不经济。因为语言的任意性告诉我们,能指与所指的结合本质上是任意的,那么语言符号与事物的对应,只要社会约定俗成即可。我们没有必要在社会已经开始接受新冠肺炎这个名称时,再给它另起一个名字。当然像新冠肺炎这样的词在造词时具有一定的理据性更易被人们接受和使用。
  其次,从社会接受使用角度来看:换词不现实。我们国家为了应对新冠肺炎成立了中央应对新冠肺炎领导小组,每天召开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发布会等,如果更改名称,那么相关的机构均须修改名称。这样的改变也会让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以为除了新冠肺炎又产生了一种新的疾病,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最后,一种疾病的名称不应带有民族及地域歧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外交纠纷。如大家较为熟悉的甲型H1N1流感,在刚刚被人们发现时一度被称为“猪流感”,这个名称不仅欠准确,还造成了人们对猪的恐惧,对零售、旅游等行业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样,将这种疾病以发源地的名字命名,如“墨西哥流感”,也会带有一定的民族歧视,所以我们最后使用了甲型H1N1流感这个名称。
  三、“新冠肺炎”及相关新词的使用频率
  (一)语言被动地反映社会现实
  我们将前文中的新冠肺炎及相关新词在不同时间的使用频率,以月为单位进行了量化分析,总结出下表:
  我们没有做所有前文所列词语的对比,而是选取了最为典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抗疫”“口罩”“感染”“消毒”“疫情”“核酸检测”这八个词。没有分析“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因为这句话没有在我们考察的八个月中都出现,不够典型;“N95口罩”“戴口罩”我们用更有代表性、更普遍的“口罩”来代表;“海鲜市场”“健康码”“聚集性疫情”从统计的数字表现上欠明显,所以我们没有进行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抗疫”“口罩”“感染”“消毒”“疫情”“核酸检测”这八个词虽然具体的出现量在当月各有不同,但从2019年12月到2020年7月在人民网的出现趋势看呈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在2019年12月新冠肺炎刚刚产生时,这些词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使用频率上,但是到了2020年1月,我们开始认识到这个病毒的危害性和传染性的时候,这些词的使用频率也随着社会的認知产生了一样的高频变化。2020年1—2月,国家开始采取相应措施应对防疫时,疫情没有进一步扩散,保持了一个高位的较平稳的状态。而“戴口罩”“抗疫”却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在这一段时间内使用频率略微提高。2020年3—5月,疫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所以有一个明显的大幅下降。2020年5—7月,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是在过程中有小幅动荡,原因是其间分别出现了北京、大连以及新疆等地的小范围疫情传播,这时,我们监测的高频词也有相似的波形震荡。上面的分析充分说明,语言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语言与社会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   (二)语言能动地影响社会生活
  语言客观反映社会现实,从这一方面来说语言是被动的。但语言也能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影响社会的心态,影响社会协作方式,从这个方面说语言又是能动的。
  第一,语言可以影响社会心态。一方面语言可以塑造积极的社会心态,比如我们认为新冠肺炎是可以被治愈的,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就使用“抗疫”“阵地”“阻击战”等词语,通过语言的力量增强人们必胜的心理,营造出一种积极抗疫的社会心态。另一方面,有时语言在特殊时期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程度的恐慌。在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对新冠肺炎不太了解,通过媒体知道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状是乏力、低热、胸闷气短、嗓子疼等,提到这些词人们就会紧张、恐慌。
  第二,语言可以积极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抗疫。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我们建立了疫情日报制度并坚持召开新闻发布会,力争做到公开、透明,可以明显感觉到国家的各个职能部门对这次疫情的重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较为及时、公开的信息发布,才使得社会较为稳定,才有机会协调各方力量,帮助武汉在医疗、物资、信息等各个方面取得战疫的阶段性胜利。
  四、语言在抗疫时期的作用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语言的本质属性是反映社会的工具。社会生活中出现新事物,特别是大型、全球性突发事件时,语言能快速给新事物、新情况命名,满足社会认知的需求。这种命名可以是不完美的,或者是欠准确的。
  第二,语言的使用也会对社会产生反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我们在媒体宣传过程中要用好语言在调整社会心态、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功能,努力构建疫情期间的社会正能量。
  第三,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词语的使用频率与疫情事件的发展变化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当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生活的常态时,有些词语有可能进入常用词保留下来,有些可能会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比如云办公、七步洗衣手法、身体不适戴口罩等。
  第四,在突发事件、急性卫生公共事件中,事物的名称是否准确相较于对事件的应对和处理,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我们只要求使用这一词语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即可,当然也要注意不让这些词语带有歧视色彩、政治目的,不影响经济。
  参考文献:
  [1] 侯建波,孙静怡.概念隐喻与意识形态关系研究:以甲流话语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 钟舟海.“非典”——一个“非典型”的缩略语[J].北京:语文建设, 2003 (6).
  [3] 谷孝龙.“非典”个案与语言规划的原则和标准——兼与柯平、吴志杰先生商榷[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
  [4] 張树铮.“非典”时期社会语言生活的典型意义——从“非典”时期看语言与社会的互动[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5).
  [5] 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1-46.
其他文献
摘 要:台湾诗人洛夫被誉为“诗魔”,他的诗歌想象恣意、富于变化,这与其中“意象并置”的运用密不可分。洛夫的“意象并置”根植于中国古典作家与作品,汲取西方超现实主义意识,以“意象群”或“情感”为中心进行并置组合。在他的衔接缝合之下,诗歌呈现出或荒诞诡谲,或圆融空寂的审美效果,并被赋予深厚的隐喻意味。洛夫将古典意蕴与超现实融合的独创理念,使读者从炽热而饱满的意象中感受到其诗歌意境的巨大张力。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黄金时代》中山上的生存体验一直在被重复诉说。在这个雾气弥漫又日光澄澈的空间里,王二不仅从农场的逻辑管控中成功逃脱,并且开启了和陈清扬的狂欢世界。在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中,是本能生命力的释放,是性爱的舒展健康。但狂欢世界的相对性发生在权力默许之中,个人生存神话里携带着的是浓烈的乌托邦色彩。  关键词:山中世界 自然 狂欢 性爱  空间是具有独特性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梦境空间、幻想空间也是以现实
期刊
摘 要:卡夫卡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开山鼻祖,其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孤独迷茫的西方人在这个荒诞世界上的生存困境。他作品中的人物一方面在社会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心灵上失去对终极目标的渴望与追求,另一方面他们不能忍受被异化的世界消解和驯服,生存的本能使他们在畸形的城市现代文明中保持一种挣扎和坚持的态度。卡夫卡观察到社会与个体间的异化因素,他用隐喻的方式阐释这个内涵,以一种沉稳、自省的思考模式衡
期刊
摘 要:历史上,英国曾成为过世界的中心,以日不落帝国著称。但最终由鼎盛时期开始走向衰落。究其原因,在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弊端随之显现。本文概括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以狄更斯的《董贝父子》为个案,探究社会因素,分別从金钱至上和人道主义丧失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和比较。最后提出作者通过塑造年轻一代人的正面形象,寄希望于民族自省和调整。由此得出启示:任何民族应随时审视自身的缺点,根据自身情况不断进行社会改良
期刊
摘 要:《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小说中的主人公丁梅斯代尔形象更是令人深刻。论文从丁梅斯代尔身上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入手,试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从另一角度来剖析小说主人公深陷痛苦的原因,从而进一步阐释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母题在文学作品当中的又一复现。  关键词:霍桑 《红字》 丁梅斯代尔 弗洛伊德 “俄狄浦斯情结”  一、引言  《红字》是美国19世纪文学中最令人瞩目的杰作,被称为“美国第
期刊
摘 要: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模仿对象的界定作为一条“暗线”贯穿了《诗学》全篇,串联起模仿说、悲剧论、净化说三大美学思想。根据亚里士多德对模仿对象的定位与对悲剧的定义,可以分析出悲剧模仿对象三个维度上的特征:悲剧模仿对象是高贵崇高、令人敬畏、善良真实的“好人”,是引起观众“恐惧与怜悯之情”的人,是历史英雄人物与当下普通人的中和。  关键词:《诗学》 悲剧 模仿对象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开篇
期刊
摘 要:根据瓦尔特·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大陆神话魔幻剧在这个大数据与科技发达的时代,呈现出同质化与符号化的“机械复制”特征,已经成为典型的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化产品,而呈现这种特征的成因是“文化工业”式的生产模式和“不会反抗”的观众。  关键词:机械复制 神话魔幻剧 同质化 符号化  瓦尔特·本雅明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包含了他一生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他在文艺理论界与
期刊
摘 要:在早期电影发展史上,女性形象曾作为电影中的“奇观”之一,被赋予各种意义,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当代社会将更多的视角放在女性个人价值上,女性意识也不断得到升华和发展。《穿普拉达的女王》展现女性群像在职场中的表现,折射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独立性与价值,通过事件与情感发展的不断累积,从而探讨在男权社会下,女性在家庭与职业、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抉择。本文通过对片中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女性意识的呈现与
期刊
摘 要:柏格森关于直觉以及对绝对本体绵延的详细论述,深化了克罗齐对于非理性的理解,对研究现象学、存在主义、美学史都有重要的意义。而中国佛教禅宗的究竟法门“不二法门”及延伸出的“顿悟”心法,与“直觉”有相融共通之处,在“顿悟”的心法影响下,“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指导思想亦对中国佛教和美學史有重要意义。柏格森对于直觉系统、物质与记忆的关系以及绵延的描述都与禅宗“顿悟”“不二法
期刊
摘 要:宫崎骏的电影作品《千与千寻》与宫泽贤治的小说《银河铁道之夜》都通过虚幻空间中的铁道意象各自讲述了主人公的成长故事。虽有宫崎骏在创作时受宫泽贤治影响之说,亦有学者将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但还未有针对两部作品中的铁道意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本篇论文将两部作品联系起来,从虚幻空间中的铁道意象入手,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千与千寻》 《银河铁道之夜》 虚实结合 铁道意象  宫泽贤治(1896—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