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文这样“变身”高分考场作文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48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君:高考时评文愈发盛行,于是,许多老师拿报刊上的时评文作为范文,让学生阅读、借鉴、仿写。确实,很多时评文令人拍案叫好,但是直接模仿时评文写成考场作文,是不恰当的。一般时评文不等于考场作文,时评文有时评文的特点,考场作文有考场作文的特点,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借鉴、模仿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把时评文“变身”为高分考场作文?


一原文赏析


  成大事当养静气
  □刘绪斌
  ①“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以通俗之语把自然之美和童真童趣刻画得活灵活现,不着一“静”字,而境界全出。
  ②文静,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为美;心静,不单在经历,尤在觉悟透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莫不是广阔心胸的外在写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莫不是静夜游子的心灵呼唤?“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莫不是青山绿水的诗意寄情?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随手可及充满静美的细腻文字、传神之笔,因为静的心态、美的意境,早已融进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③从哲学意义上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自有其力量之美,而静,则是一种精神之美、觉悟之美、灵动之美。智慧无言,静,其实正是不经雕琢、不加刻意的恬淡境界。静之大美,缓若春风拂面,轻松怡然,又如空谷幽兰,轻灵恬淡,又像天人共语,化冥顽而向圆通。
  ④静,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状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陷于名缰利锁,何得心灵的自如?“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背负外物重负,怎会有真实的自我?在静的世界里,开展叩问心灵的对话,青涩消退,迷茫渐远,推开尘世间的权力情色、世故圆滑,复归生命的本原。静能涵养简约心态,美便升腾在胸间。
  ⑤静,一种厚积薄发的精神气度。身心之静,不同于孤独和寂寞。孤独与寂寞,是对自我处境的艰难咀嚼,如鲠在喉,如石压胸,有一种吐纳不出、吞咽不进的味道;身心之静,则是一种个体的内省和审视,若倒啖甘蔗,若曲径通幽,显示出内敛精神和进取气度。身心之静如射手屏气,若奔者弓身,时机既到,则毅然勇进气势如虹。《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以龙之变化喻世间英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种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气魄,正是静之深藏、静之积蓄的结果。
  ⑥静,不单是自然之美的精致呈现,更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句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翁同龢在一副对联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有静气、守静心,为的是恢复心灵的清明。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方能临大事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专注于探究本质、解析机理,从而抽丝剥茧寻找本质,让问题迎刃而解。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⑦静,如此之美,如此难得。
  存在问题:题目即为中心论点,可是文章强调、渲染得不够。也没有给中心论点以鲜明的位置凸显出来,夹在第⑥段里,实在委屈了它,如果说扣题不紧也不为过。另外题目中的“静气”,文章只说“静”也不恰切;结尾显得有些简单了,没有很好地完成总结、升华的任务。

二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翁同龢
  3.“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齐白石
  请根据上面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感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本题是一个多则材料作文,三则材料都围绕着一个话题:“静气”,或者说它从三个侧面诠释了“静气”。
  第一句说的是:修身、致远与静气。
  第二句说的是:临大事与静气。
  第三句说的是:事业可成与静气。
  可见是关系型作文。不写“关系”,视为离题。
  何为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静气就是心平气和、心性平和、态度冷静。
  就本题而言,“要求”中已经明确说了“请根据上面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如果脱离了材料,那么,就可能会离题。如写成外界环境宁静则跑题。
  “结合生活实际”,就是“联系实际”。就是写面对各种喧嚣忙碌、纷繁复杂的人事,面对大事、功名、事业,要保持内心宁静,平心静气,执着自己内心的追求成大器。

三按高考文修改


  【名师观点】
  刘绪斌的文章是为“人民论坛”写的,不是按照上边的作文题写的,不是考场作文,而是一般时评文。
  一般时评文与考场作文,包括高考时评文,最大的不同在于一般时评文是非命题的“自由写作”,而考场作文是命题的“限制性写作”,考场作文由命题者提供作文材料,给定了写作内容及含意,作文必须基于此产生。必须“按任务、要求作文”,考纲有要求、命题有限制、评分有细则。考场作文自由度较小,又有鲜明的应试性、功利性。
  考场作文,一般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有材料意识。材料是议论的起点,论点来源于材料,论证的依据。试题中常常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的要求,为写作划定了边界,超出这个边界就是“脱离材料”,就是离题了。材料作文写作时一定要用材料,而且非用不可。   因此,材料作文写作时一定要做到观点源于材料,论证围绕材料,结尾呼应材料。
  按照本题写成考场作文,修改如下。注:“[ ]”为增添内容,“()”为删掉内容。
  成大事当养静气
  □一考生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以通俗之语把自然之美和童真童趣刻画得活灵活现,不着一“静”字,而境界全出。)[改:何为静气?即“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静气就是心平气和、心性平和、态度冷静。翁同龢在一副对联中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成大事当养静气。]
  (文)静,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为美;(心静)[改:静气],不单在经历,尤在觉悟透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莫不是广阔心胸的外在写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莫不是静夜游子的心灵呼唤?“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莫不是青山绿水的诗意寄情?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随手可及充满静美的细腻文字、传神之笔,因为静的心态、美的意境,早已融进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添:也正因如此,沉淀了王维、张继的文学素养。]
  从哲学意义上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自有其力量之美,而(静)[改:静气],则是一种(精神之美、觉悟之美、灵动之美)[改:心灵之美、精神之美、觉悟之美]。(智慧无言,静,其实正是不经雕琢、不加刻意的恬淡境界。)[改:智慧无言,是面对大事时的恬淡、冷静、沉着。](静)[改:静气]之大美,缓若春风拂面,轻松怡然,又如空谷幽兰,轻灵恬淡,又像天人共语,化冥顽而向圆通。
  (静)[改:静气],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状态,[添:一种成大事的人的生命本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陷于名缰利锁,何得心灵的自如?“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背负外物重负,怎会有真实的自我?在静的世界里,开展叩问心灵的对话,青涩消退,迷茫渐远,推开尘世间的权力情色、世故圆滑,复归生命的本原。(静)[改:静气]能涵养简约心态,美便升腾在胸间。[添:涵养静气,事业可成。]
  (静)[改:静气],一种厚积薄发的精神气度,[添:一种成大事的胸襟涵养。]身心之静,不同于孤独和寂寞。孤独与寂寞,是对自我处境的艰难咀嚼,如鲠在喉,如石压胸,有一种吐纳不出、吞咽不进的味道;身心之静,则是一种个体的内省和审视,若倒啖甘蔗,若曲径通幽,显示出内敛精神和进取气度。身心之静如射手屏气,若奔者弓身,时机既到,则毅然勇进气势如虹。《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以龙之变化喻世间英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种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气魄,正是静之深藏、静之积蓄的结果。
  (静)[改:静气],(不单是自然之美的精致呈现,更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改:一种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一种成大事的临危镇定。]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句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翁同龢在一副对联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有静气、守静心,为的是恢复心灵的清明。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方能临大事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专注于探究本质、解析机理,从而抽丝剥茧寻找本质,让问题迎刃而解。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静)[改:静气],如此之美,如此难得。[添:更是启示今天浑身充满俗气、燥气、急脾气的人,想成事吗?养点静气吧,没点静的大气,是万万不能成大事的。因为静气是修养之气、大将之气。]
  【名师详解修改亮点】
  (1)开头、结尾增添、删掉的内容,主要是为了更加符合材料型作文题要求,是为了中心论点鲜明突出。作文材料要在作文中使用三次:开头引述材料,目的引出中心论点;中间论证引材料,目的以之为论据,材料是证明中心论点的“第一”论据;结尾再说材料,做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材料像一条红线贯穿文章始终。
  (2)考场材料作文的开头应该具有三个要素:情境(材料)+问题+论点。情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即作文材料的内容。问题:就是作文材料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冲突、疑难、任务等,即写作者必须给予回答、主要论述的核心点。如修改文在解释了什么是静气后,引翁同龢的对联,点出“大事与静气”的关系问题。论点:就是针对“问题”给予的答案,论点就是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态度、观点。这样文章就既有了针对性,又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
  材料作文的结尾也应该有三要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升华主旨。
  照应开头:开头简述作文材料“静气”,结尾也要再提作文材料“静气”,有头有尾,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总结全文:概括全文内容,得出最后结论,强化认识。如“养点静气吧,没点静的大气,是万万不能成大事的”。升华主旨:丰富和深化主旨的内涵,提高、加深主旨的意义,在更高的层次更高的境界上阐述主旨,提升主旨的普遍性。如“静气是修养之气、大将之气”。
  (3)④⑤⑥段首句分论点的增添、删掉的内容是为了紧扣题目,突出中心论点。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是静气,以及其意义、作用。三个分论点具体回答了什么是“静气”,然后加以阐述。三个分论点是从中心论点分解出来的,是中心论点的理论论据。分论点是从三个不同的侧面论证了中心论点。论证的主体部分设置分论点是优秀的考场作文常见的方法,是展开论证的常见方法。另外句式更加整饬、优美,增加了文采。
其他文献
得知抖音“害人”,尤其专害学生之后,作为一名家有学子的妈妈,我紧急刷了三天抖音,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抖音其实是内心的折射。  本以为打开抖音,各类低俗视频会按照点击量排出顺序,在那里跳着闪着,百般诱惑你去点它。不是的,你打开抖音之后,只有一个视频,最多15秒;如果你觉得好看,就把那颗白色的心点亮成粉红色,或者随便双击两下屏幕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如果你不喜欢,手指向上一滑,下一个15秒就来了。  
期刊
小时候,我什么都不会写,我就写日记了。我打开日记本,心事滔滔倾泻。我觉得日记本里面有一个小人儿等着我,听我诉说。有时候,我觉得那个小人儿就是我,我分裂成两个人就有了知音,不再孤独寂寞。我常常想念另一个我,写日记,就是为了跟他见面。  这样的日记我当然不愿意有第二个读者,可是迅翁说:“一个人言行,总有一部分愿意别人知道,或者不妨给别人知道,但有一部分则不然。然而一个人的脾气,又偏爱知道别人不肯给知道
期刊
昨天,老班宣布“每日一诗”活动从明天起正式启动,而她,是老师钦点的首位诗歌鉴赏员。虽然只能讲三分钟,但她依然激动了好久,一写完作业就赶紧准备起来。布满星子的深夜,虫鸣喑哑,背着背着,她累得伏倒在书桌上,睡着了……  她站上讲台,感受到同学们的目光像聚光灯一样聚集在她的身上。她搓搓手,望向窗外的梧桐,看到绿叶上流转的阳光。她清清嗓子,轻轻吐出一句话:“同学们,前不久播出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梁俊老
期刊
【原创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故宫博物院举办《清明上河图》特展时,观者如潮,还一度出现“赛跑”争观的场景,此情景经媒体报道后,“故宫跑”一词就此火爆。在这之后,在类似的文化展览活动中,“故宫跑”渐已成为一种常态,不论是《大英博物馆百物展》,还是《千里江山图》特展,从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出到北京人艺的《窝头会馆》都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排队争抢热潮。最热时,甚至出现了参观者排队5小时,却只
期刊
编辑部关于“梦”的讨论后,本编还真是有点小羡慕呢,可是作为一个从不做梦的宝宝,我也无奈啊。  不过,事情在当晚发生了转机,那!就!是!我也做梦了,你猜梦到什么?我竟然梦见自己去韩国洗头(别人梦到的都是明星,我梦到洗头是怎么回事)!洗头的小哥问我要用哪款洗发水,我想用去屑的,但是既不会说韩语,又不知道“去屑”用英语怎么说,真是好捉急啊!还在心里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怎么不好好学习英语呢???这时,
期刊
许多年前,在我的课堂上听了一年课的一个女孩子和我聊天,她说曹老师,你知道我冬天的晚上,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吗?我说我不知道,然后她告诉我,她说:“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吃完晚饭后洗碗。”她家住在山里,她拥有青山绿水,但同时又有让她感到心灰意冷的贫穷。贫窮到什么程度?贫穷到连几分钱一盒的蛤蜊油都买不起,她告诉我,她想通过洗碗,在手面上找到一点点油腻的感觉。这就是个人经验,这是我们的想象力根本无法到
期刊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题记  人们总说“少年强,则国强”。可身为青少年的我们,对前途还是有着些许迷茫,对即将迎来的重担和责任感到惶恐。我们不禁问道:“我们该往何处去?”  英雄自古出少年  少年常有着一股火在心中燃烧,他永怀着走遍千山万水的豪情与一颗不易倦怠的心。  李世民幼時便习文练武,后又南征北战,一统天下;霍去病十八岁便被武帝封为“骠骑将军”,打得匈奴闻风丧胆;莫扎特写著名的《
期刊
我与《王子与贫儿》  《王子与贫儿》是一本名著,被我读了无数次。这本书写了一个贫民和一个王子交换身份的故事。贫民叫汤姆,王子叫爱德华。他们在同一天出生,而且长得一模一样。因为好玩,汤姆变成了王子,爱德华变成了平民。但当他们饶有兴趣地过了几天对方的生活以后,又想变回去了,于是他们千辛万苦地找到对方,并换了回来。这本书挺有趣的,虽然读的时候我曾因搞不太清谁变成了谁而头晕,不过剧情非常精彩,贴近生活,我
期刊
我们五岁时  人们问我们长大后想做什么  我们的回答是宇航员、总统之类的  或者说,一位公主  当我们十岁时,他们又问一次  我们回答,摇滚明星、牛仔  或者說,金牌得主  但是现在我们长大了,他们想要真正的答案  学这个专业怎么样?鬼才知道!  现在不是做出艰难而仓促决定的时候  现在是犯错误的时候  登上错误的列车,困在某处  主修哲学,因为那是最没前途的专业  改变主意,再反悔,因为没有什么
期刊
【适用话题】贫穷与富裕自强不息幸福的定义  提笔时,我是有些许犹豫的。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讲起这个关于我自己、关于贫穷,以及关于希望的故事。 1 谈钱世俗吗?不  第一次直面贫穷与生活的真相,是在八岁那年。那年姥姥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一家人焦急慌乱,却难以从拮据的手头挤出救命钱来。姥姥的生命像注定熄灭的蜡烛,慢慢地变弱、燃尽,直到失去最后的光亮。一辈子勤勤恳恳的姥姥的离世,让幼小的我第一次感到被贫困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