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学庵笔记》中的蜀地风貌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88_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学庵笔记》与一般的林下闲谈之作相比,不论是史实记录的可靠性,还是社会生活的广泛性,抑或作品流传的深广性,考评人、事、物的谨严性,都算得上是宋代笔记的上乘之作。本文重点考察笔记中蜀地的民风民情、风采人物、繁荣经济和深厚文化等蜀地风貌,有利于人们了解宋代的社会状况。
  陆游在蜀八年,对蜀地了解甚深。在他眼中,蜀人勤劳智慧,蜀地民风淳朴,经济繁华,不论是蜀人的方言、饭蔬饮食、生活方式等风俗民情,还是蜀地的自然景观、奇花异果等所见所闻,陆游均了解颇多。《老学庵笔记》(以下简称《笔记》)共记载了105则蜀地的人事物景,内容丰博有趣,语言简洁典雅,读之久久耐人尋味。本文主要从蜀人的风采、蜀地的经济发展、蜀地的文化现象三个方面论述分析,并以《入蜀记》作补充比较,以冀还原陆游眼中的蜀地风貌。
  一、民风民情
  在陆游看来,蜀地民风淳朴,认为“蜀俗厚”。《笔记》卷九记载,“成都士大夫家法严”,可见蜀人严于律己的性格特点;另卷三记载了蜀人杜起莘入朝为官、蜀士何道夫奇文、施浑甫其弟代官的三则故事,赞美了以杜起莘为代表的蜀人心胸宽广、宽于待人的性格特点。陆游说,“可见向来风俗之厚”,这再次点明了蜀地民风淳厚,有力地辩驳了宋史卷八十九《地理志》说蜀人:“尚奢靡,性轻扬,喜虚称”的偏见。
  陆游也大加赞美了蜀人的勤劳智慧,蜀地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时时都有奇思妙想:孟蜀时,周世宗想攻取蜀地,蜀地的兵将把面捏成斧子的形状,是一种奇思;蜀人上山砍柴,先把柴锯成短粗状的木头,捆在一起拉回来,再用斧头劈开后才供烧火,是一种奇能;《笔记》卷一记载了蜀地一种竹炭——易燃,无烟,耐久,利于炼铁,是一种奇物。另外,蜀人在生产生活中处处有着智慧的光芒,在东汉卓文君的故里临邛(今四川邛崃),有一种“瓦棺”(卷五),具有保全尸体骨骼经久不坏的特点;而在汉嘉古城(今四川雅安市北),当地人民也运用智慧发明了一种灯盏——夹灯盏(卷十),这种灯盏具有省油的功能,可见蜀地人民勤劳智慧,富有创造力。
  然而,往来于川峡之间,陆游也曾感叹蜀地的民生艰难。《笔记》卷五载忠州在陕西,万州在重庆,白居易曾叹二州繁华,但陆游过此二州时,却不复往日繁华,变成最为穷陋的地方;《入蜀记》(卷六)也说两州每年收粮之少仅比得上吴中的一下户而已,县令之职也常空两三年没人到任,陆游对此充满了同情。宋朝虽然有着便利的水运,但疏浚河道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程,《笔记》卷二录其家乡镜湖侵耕殆尽,阆中南池也成为平陆,修成坟墓,成都摩诃池、喜州石堂溪的情况也很严重,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生活的困苦,陆游对此充满了忧虑。
  二、风采人物
  陆游赞美了蜀人勤劳淳朴,更清晰地记录了蜀地许多风采人物,借以表达他的思念之情和爱国之情。陆游欣赏豪放洒脱的苏轼;羡慕建功立业的武将;赞扬爱国之情的奇人等。《笔记》中提到苏轼的多达24则,多表现苏轼的豪放洒脱、与人交善和诗学成就等;也有记载吴玠、曲端、胡世将、李顺等受蜀人瞻仰的大将;此外还以小说笔法写了几则奇人奇事,表现了时人憎恨卖国求荣的秦桧、童贯等奸贼的强烈情感。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诗歌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尤其是他高蹈远引的坡仙风格,广受世人喜爱。《笔记》卷十也说,建炎(宋高宗赵构的年号)以来,人们非常崇尚苏轼的文章,而蜀地的文人在当时尤其喜爱苏轼的文章,陆游引用了谚语一则:“苏文熟,吃有肉。苏文生,吃菜梗”,来表现这种情感。
  苏轼不受拘束,享受天人统一,心与道冥的思想世界。《笔记》卷五、卷九和卷八中皆有他的诗词,多表现豪放旷达的心胸,如“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闲八丈龙”等。另一件生活小事也体现了苏轼的豪爽,他曾与苏辙同时被贬,相逢路上,买饼充饥,苏辙嫌它粗恶,吃不下去,苏轼吃完了还有心情开玩笑,大笑着离开(卷一),足以见他在逆流中宽广的胸襟气度。陆游选择坚定自己的理想,坚持爱国的信念,不受艰难时运的影响,也是受了苏轼这种旷达胸襟的影响。
  苏轼有一颗爱才之心,曾大力提拔后学之士。卷十写苏轼曾阅览李廌的诗文,李廌应举落第后就决意仕进,苏轼惜其“万人敌”之才,助他著书写文,有所成就,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苏轼也有一颗爱人之心,赠赵德鳞诗(卷五),与客交友(卷九),与友别离(卷六),与友吃饭(卷七),展现了苏轼平易近人的一面。而这些优秀的品质,无一不对陆游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陆游敬佩那些英勇不凡的将领,不论是《笔记》卷九、卷五中记载的农民起义的倡导者王小波、李顺,卷三、卷五记载的抗金名将曲端、吴玠,还是卷六记载的受蜀人敬仰的胡士将和成都帅张真甫,这些人物身上的传奇色彩和个人魅力,都让陆游钦佩不已。
  另外,《笔记》中的一些奇人奇事也表现了陆游的忠贞爱国之情。例如,青城山隐士上官道人,敢于戏谑秦桧的蜀人任子渊(卷二),龙破瞿塘峡峭壁颂词的奇闻,读来大快人心,亦有言外之意,大概是嫌恶那奸佞之人。又同卷“张枢密子功”条,载张涛入蜀四年,政绩颇著,从蜀地回到朝堂后却被闲居十三年,尽管尚有老骥伏枥的抱负,然报国之志也只有愤于书海。这种同辈人暮年的悲哀,只有陆游才能体会,只有陆游讲述出来才更加动人。
  细致观察生活时,不乏凡人琐事,包括入蜀做官的沈约文(卷一)、被赐丝鞋的蜀将吴珙(卷二)、路遇奇人的先太傅(卷五)、李白的诗风(卷六)、蜀人石耆公的回忆(卷七)、与范成大为成都的一所亭子取名字(卷五)、“谢景鱼涤砚法”(卷一)和“谢景鱼以名人手简换浮碳”(卷六)之事。陆游有一个文学的创作原则,“杂取种种,合成一人”,其笔下的这些人合起来,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的陆游——为了梦想而奋斗,为了生活而拼搏,为了人生而努力。
  三、繁荣经济
  人口的大量流动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蜀地经济的繁荣,蜀地的农业、印刷业、丝织业、运输业在宋代经济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入蜀记》中记载了大量渔业、运输业、小城镇专业市场经济的繁荣交易,这些都在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记》中也记载了蜀地便利的交通,如成都贵族妇女出行皆乘牛车(卷六)、陆游入蜀几番船运等。另外,蜀人有着精湛的织锦工艺,《笔记》(卷二)中曾把遂宁的越罗与会稽的尼罗相比较,越罗更好,不愧为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这些都促进了蜀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蜀地繁盛的经济和园林技艺的发展,使种花、赏花的风气盛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园艺经济,蜀地当时以成都海棠为园艺经济发展中心。而《笔记》中记载了较多陆游于巴蜀、吴越、荆楚等地见到的奇花果树,陆游所见的这些奇花因与众不同的特征具有更大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成都多奇花,如一株极尽葱郁的百合花皆并蒂(卷三)、像是垂丝海棠的小桃花(卷四)、开花时声如破竹的奇异木莲(卷四)、在成都出现过的唯一海棕(卷五)。海棕是椰木的一种。成都也多植荔枝,荔枝也一度成为蜀地重要的果树经济来源,且荔枝的嫁接技术还传到了陕西等地。陆游非常喜欢荔枝,他在成都任职时,一旦看见荔枝成熟了,就要和同伴上山游玩,尝荔枝之鲜美,叹大好之河山,极尽畅快;除了荔枝,陆游也喜梨,“美梨,大入升”《入蜀记》(卷六),“红梨不存矣”(卷四)。美、大、红等字从外形、颜色、感觉等方面写出了陆游对这种梨的喜爱和难以再见的惋惜。可见蜀地奇花异果繁多,物产丰富,不愧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蜀地繁华可以从一些节日风俗得到验证,每逢节日,陆游总会出门和百姓一起游乐。《入蜀记》中记载了蜀地的三种风俗节日:中秋观月放水灯、重九登高赏菊和七夕乞巧玩游戏。除此之外,《老学庵笔记》中也记载了三种蜀地的节日:浣花节、上元节和成都药市。浣花节,即四月十九日游浣花溪,祭祀冀国夫人,《笔记》卷一载浣花草堂这处风景名胜,每年到了这一天,杜甫都要游玩浣花溪,与百姓一起参加这最为盛大的民间活动(卷八),得到无限的乐趣;上元节,即元宵节,素来有元宵点灯结彩的节日传统,田登作郡(卷五)一则故事后来延伸出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典故,展现了社会等级的压迫性;成都药市,宋代成都药市一年举行三次,二月八日、三月九日的“观街药市”和九月九日“玉局观药市”,其中以重阳玉局观药市最盛,《老学庵笔记》卷六中更正了这一次药市的时间和名称。药市在当时已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商业集市,从《入蜀记》(卷四)中药物分用,也可以看到城镇经济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
  陆游常常乘船航行于长江一带,船运出入四川也是非常通用的方式,因此常见击鼓、划龙舟、表演等节目,这种击鼓行舟的方式在《入蜀记》中展现得最多,如《入蜀记》(卷五)[二十七日]就说闹腾腾的击鼓拍橹,使得船上的人和岸上的人都激情澎湃,拥挤着看热闹的人层层围叠像是一堵城墙。发达的水运交通不仅使人口流动速度加快,而且促进了商品的快速流通,为蜀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缤纷文化
  陆游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展现了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归其一处,便是蜀地文化包罗万象,而又缤彩纷呈。蜀地以其优美的地理风光和繁荣的经济文化,滋生了与众不同的语言文化、饮食文化、工艺文化、宗教文化、官制文化和地理文化。细察《笔记》,语言类9则,饮食类3则,工艺类7则,官制类4则,僧教类5则,景观类8则,共36则。
  (一)语言文化
  北宋建都开封,宋人往往以开封和洛阳作为当时的标准语音,而陆游却觉得蜀地的语言多有奇特。例如,“呜呼”是蜀人赞叹好的人和事物,“噫嘻”是鄙薄不好的人和事物(卷十);“虏子”(卷十)是蜀人对在蜀地做官的北方人的贬称;“火山军人”(卷十)是南郑人以火山作为军人的名号,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形成的语词;“老子”(卷一)是南郑人称呼父亲的俚语。“气风者”(卷三)指疯子。陆游更举出了一些诗学典故,来表达蜀地语言的奇特之处。例如,苏轼是四川眉山人,用乡音入诗“一朵妖红翠欲流”,陆游开始不理解鲜“翠欲流”是什么意思,后来问蜀人始知翠是指色彩鲜明的意思;卷八中载花蕊夫人的《宫词》:“红锦泥窗绕四廊”,陆游也读不通泥窗是何解,后来在蜀地生活后,才知道泥窗又叫糊窗;《笔记》卷二中又载黄庭坚词“爱听临风笛”,陆游久居蜀地,才明白俗本把笛改为曲是不符合诗人原意的,把笛读为独是四川人语音相混的语言现象,可见只有在蜀地生活过,了解蜀地语音,才能正确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
  (二)饮食文化
  蜀人饮食精美和营养,八大菜系中的川菜尤为出名。陆游在《笔记》中提到了两则东坡先生“发明”的文人菜:盘游饭和牛酥煎落蕊。盘游饭,又叫团油饭,这种食物类似于今天的什锦饭或盖浇饭,流行于唐宋岭南地区,是一种风味饭品,供富家女子做产妇时补充营养,《笔记》卷六又转述了盘游饭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牛酥煎落蕊,即东坡炸牡丹,所谓牛酥,是把煮沸的牛奶晾凉,揭去凝在表面上的一层奶皮,煎成油,再把鲜花的花瓣扯下,一片片地加以油炸,当作赏春应景美食。除了文人菜的雅致,亦有平民菜的可口,《入蜀记》因日记其事,细微之处便更加可考详实,河蟹鱼产、菱藕水产和野生动物资源等产量颇为可观。陆游曾记鱼类做法:烤鱼、炸鱼、熬鱼汤、蒸黄花鱼等,很是美味。《入蜀记》(卷五)中记有芦服,即萝卜,常言冬吃萝卜夏吃姜,萝卜又有小人参之称,虽吃得清淡却是吃得健康。另外,《笔记》卷六中记载了雪蛆这一药材,雪蛆不仅有治内热的功效,且是四川峨眉山的一种珍味,具有滋补的功用,但离雪后就会死去,要求把握时间对其进行加工保存。由此可见蜀地菜品之丰,制作方式之精,這样独特的饮食文化可谓实至名归。
  (三)工艺文化
  蜀人不仅勤劳智慧,而且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更产生了一些独特的、纯粹的工艺制品和工艺制作方式,形成了蜀地特有的工艺文化。例如,桂府面具,因样式繁多,制作精巧,在宋代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就连京城举行“大傩”这种大型活动也要到桂府进面具,后来有人以此为业,一值万钱,这种手工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而且提高了“桂府面具”这种工艺品的审美性;成都铜鼓,因制作工艺考究,铜鼓的花纹精美和珍贵,具有珍藏价值;《入蜀记》中还曾记陆游在江渎北庙见过女子梳同心髻的发式,在鄂西、巴蜀地,这种同心髻只限于未婚妇女使用,而已婚妇女多用青布裹头,蜀地有着精湛的刺绣文化,却用素布包裹一头清秀而美丽的头发,可见蜀地女性尤为勤劳朴素,心性纯洁。   (四)宗教文化
  宋代统治者皆多信仰,无论是儒道释,还是四渎野祭,一视同仁,大力提倡。宋儒对民众宗教信仰的态度也比较宽容,陆游在《入蜀记》中瞻仰了吴越入巴蜀的27处神祠、记述了五处祭祀祠庙之事。以江渎庙——宋代祭祀水神的场所为代表,陆游细观江渎西庙的牛车(《笔记》)、江渎北庙的妇人汲水卖酒情况、江渎南庙刻碑去滩害的记述(《入蜀记》卷六),可见庙宇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还有利于物质经济的发展。由庙宇衍生出的宗教文化,可见于《笔记》卷二梓潼神的神明文化和求签问卜的占卜文化,蜀僧吃饭的时间(卷三)、青城山寺庙的情况(卷四)、师塔的僧葬方式(卷九)、庙宇盛会的场景(卷九)等宗教文化……在陆游的眼里,这些不仅是宗教文化,更是蜀地特有的精神文化。陆游的好奇心使他无时不在观察蜀地这个奇妙的世界,蜀地的美和神秘,使他深迷的同时深化了爱国之情。
  (五)官制文化
  宋代的选官制度总体上承袭唐制,但始自宋太祖赵匡胤,宋朝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采取措施逐步削弱了百官權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出现了重文轻武的局面。由于“蜀道难”,蜀地形成了独立的官制、兵制和科举考试制度。例如,蜀地汉人买卖官位有史已久,南宋朝廷独在蜀地设立制置使,成都士人学舍冠亚诸郡等政治措施,都为蜀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六)地理文化
  山水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人文风景,超越自我的想象。陆游震撼于气象轩豁的泸州风光(卷三),感叹于高大修伟的后妃壁画(卷五),流连于神奇奥妙的邛州天庆观和鹄鸣山(卷六),惊奇于成都的石笋石、海眼和石犀(卷六),更悲愤于兵家必争之地的剑门关和潼关。剑门关因险要的地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陆游在诗歌《剑门中道遇微雨》中也感叹了如此险要竟能屡屡攻破的愤慨。天险并非胜战的决定因素(卷七),人的能动反应才是推动或阻止事物的发展主要因素。可见陆游为朝廷的做法感到气愤,又为不能实现抗金之志和爱国抱负而悲哀无奈。
  陆游入蜀历经六路十八州府,征途漫漫,又在蜀地生活了八年,时光匆匆。夯实的文学修养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使得《老学庵笔记》少了一般笔记随意而粗率的特点,多了一点真情和率真、谐趣和韵味。所以,本文没有对《老学庵笔记》的文学价值和消遣娱乐价值作专节论述,而是侧重于蜀地民俗文化价值的探究,三者有机交融,形成一种整体文化美的展现。笔者希望通过此文,能够还原陆游眼中的蜀地风貌,展现勤劳智慧的蜀人风采、繁荣发达的蜀地经济和缤彩纷呈的文化,对蜀地的研究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西藏大学)
其他文献
《长明灯》这篇小说艺术手法别致,思想先进且意象创造富有象征意味,鲁迅从被人们称为“疯子”的孤独的先驱者在象征着中国旧社会制度缩影的吉光屯里与庸众的对峙中,发现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文化对知识分子先驱者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囚禁”,象征性地渲染了在这个时代发出正确呐喊的斗争个体“疯子”的生存困境。  《长明灯》这篇小说充满了象征性的意味,在小说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这不但使其富有层次感,而且极大地
期刊
《被撞破了的脸孔》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的第一部寓言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我”因为参加政治活动而被送到看守所。监房好比一个小社会,犯人的等级秩序类似社会的尊卑之分,而监房中不同等级地位的犯人,最终所表现出的姿态同时也暗示着社会的变化,由此表达作者心中最深的渴望。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很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
期刊
他,她  你在人群里  没有看见我  都是近视的我们  时常保持对世界的警惕  却被这温柔的月色看穿  第一個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人  出卖了他的身份  他将时间拉长  一大片玫瑰花瓣的阴影覆盖在他身上  他将日子放快  一片沙漠虎视眈眈地盯死了最后一滴水  这个孤独的孩子自言自语 走出人群  多久 他们注定相遇  而现在 他可以提前爱她  也可以将尘世中的聒噪慢慢收集 侵扰她  然后在黄昏时 和
期刊
《心象组诗》是郑敏在解构主义影响下,对无意识领域一次较为成熟的诗歌创作。本文立足于《心象组诗(一)》,从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相遇”、心理的时空构建和具象化审美三方面捕捉诗人无意识里涌现的“浮光掠影”,分析诗人如何成功地“窃听”到“意识与无意识内容”的对话,顺利地完成无意识领域的探险。对“无意识”的探索是郑敏诗思延伸的出发点,现在“无意识”又作为语言之根成为她诗学语言观的重心,由此可以看出解构主义语言
期刊
一  哭泣像草原的风铃  摇出生命的交响  笑意似明媚的春光  温暖世界的风霜  清风渲染的模样  牛奶沐浴的芬芳  带上神圣的、不可遗忘的纯净  在星河的小船上飘荡  微微睁眼 惺忪看着爸爸的脸庞  时光像南瓜车满载着梦想  缓缓躺下 轻松靠在妈妈的膝旁  故事像叮咚泉汩汩地流淌  双亲的抚摸是催眠的小曲儿  而自己徜徉云雾 眨眼冥想  二  是火 也是冰  日子如瑰丽的花园  爱情则是炽热的玫
期刊
“文以明道”,就是强调艺术与善、与真的联系。艺术要明人道,要起教化作用,使人从思想境界上得到自由、解脱。禅宗追求一种超越有无、是非、得失的自由境界。这实质上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境界。由于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系早已取代奴隶社会剥削的体系,笔者结合现代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伪政治文化现象”,联系个人生活经历,来说明自己创作的《盆景·肉林》系列、《瓜分》《逝去的记忆·门》三件作品中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因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及文学自身的发展,以贫困农民、下岗工人为主的底层民众越来越成为作家所关注的群体。他们大多生活艰辛,为了生存甚至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但在杜光辉的《洗车场》中,读者既能读到底层生活的艰辛,也能感受到爱与坚韧,在辛酸中渗透着温暖的人文关怀,闪现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不仅再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也强化了文学作品的社会现实批判功能,提升了文学作品的哲理性,令人深思。  在中国文学漫长的发展过程
期刊
毕飞宇的《推拿》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盲人群体。在他的笔下,人们看到盲人需要的不是健全人的同情和关爱,他们需要的是来自健全人世界对他们的尊重。他们认为,尊严是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以盲人为写作对象,首次将处于偏僻角落的盲人放在主角的位置。他們是人们口中的瞎子、残疾人和弱势群体,但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们也在为了成功而奋
期刊
风景,是由光对物的反映所显露出的一种景象,包括自然和人文两大景观。如果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无数真实的风景,那么我要说的是胭脂茉莉的《真实的风景》。这是被放在《摊开画布的人》这本书开篇的第一首诗,可以说是诗人有意为之。在读者还不知道这些朴素的文字下,到底藏着什么的时候,诗人就先入为主地以文字的美工笔,描绘出一幅浑然天成的优美风景画,把读者的视线深深地吸引进来。“近处/被桃李花包围的村庄/赶着牛
期刊
畅销百年的《致加西亚的信》的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正如这本书一样传奇,年轻时曾毅然放弃一份好工作,进入哈佛大学,然后又辍学开始徒步行万里路,尔后成立罗依科罗斯特出版社,出版了《致加西亚的信》一书后,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该书的影响力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直到今天,军事界、商业界、教育界等众多领域都奉为经典,各界人士对该书的解读也是角度不同,深浅各异,但绝大多数都是站在管理学的层面,来解读企业、老板、员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