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玉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you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内蒙古赤峰农民张凤祥,在果林里修梯田。铁锹碰到了一块石头,张凤祥弯腰一摸,发现了一个似乎是人砌的石洞。
  张凤祥:我捡开石头,揭开石板。里面净是土,还有石头,石头都小碗那么大。
  张凤祥所在的村子,叫三星他拉,是个老村子。张凤祥听老人们说过,这儿发现过古人祭祀用的东西。张凤祥把石块弄开,想看看究竟。
  他在石洞底下,摸出一块钩子摸样的东西。这东西质地坚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张凤祥以为是块废铁,能到废品收购站卖几个钱,收工的时候,就把它带回了家(图1)。
  
  


  (1)果园里挖出的“铁家伙”竟是个宝
  
  张凤祥:拾回来以后,也没当好东西,扔到一边去了。
  他弟弟张凤良当时只是个六七岁的孩子,把哥哥扔下的铁钩子一样的东西,用根绳子绑紧,拖着它,跟小伙伴在村里玩耍。
  张凤祥:我兄弟活蹦乱跳地拖着玩,七八天后就拖出了亮光,太阳一照能看出是个玉。
  张凤祥发现这是一件玉器,就来到翁牛特旗文化馆。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给了他30元钱,把东西收下了。可是,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也不清楚什么年代的,只认为可能是个老物件,办理了入库登记,就锁到箱子里了(图2)。
  
  


  (2)震惊考古界的“玉龙”现世
  
  13年后,文化馆来了一位叫贾宏恩的新馆长。他对这钩子一样的东西很好奇,想弄明白到底是什么,找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老专家。专家拿过手里一看,那真是两眼放光啊!这是条5000年前的玉龙,通体碧绿,雕工传神,无足、无爪、无角、无鳞,26厘米高,1千克重,是当时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龙。这消息一传出去,好多考古工作者都非常兴奋,纷纷来到了赤峰地区,准备在红山边上再发现些稀世珍宝。刘国祥当年是考古队里的小子辈,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高材生。毕业以后,直接参加了社科院考古所的考古队,风风火火到赤峰来了。
  刘国祥是蒙古族人,又是赤峰人,小时候曾在那个红色石头山上玩过。当他听说国宝文物就出在自己的家乡,心里很兴奋。自己熟悉当地环境,没准儿能找到比玉龙还宝贵的东西(图3)。
  
  


  (3)考古的圣地——红山
  
  刘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我们的文化遗产很丰富,史前遗址很多,只要肯下功夫, 就可能有重大发现。
  刘国祥来到了赤峰,看到几十年来发现的大大小小玉器:有玉龙、玉鳖、玉鸟、玉马蹄箍形器,共300多件,每一件都是稀世珍宝。
  刘国祥:我当时有个心愿,通过我的考古工作,能亲手把玉器挖掘出来。
  但是,刘国祥在赤峰找了好几年,虽然发现了陶片、石器,也找到了5000年前红山人居住的遗址和墓葬,就是没找到一件红山玉器。
  刘国祥:农民种地的时候,偶尔有玉器出土。上世纪80年代以前,都被博物馆收藏了。
  摗?几十年来,出土的文物,大多数都交给了国家。但是让刘国祥心里最不是滋味的是,1935年日本考古学家滨田耕作,在侵华日军的护卫下,来到了红山。他带着日本兵,对红山遗址疯狂地挖掘。
  滨田耕作把上千件文物带走了,拿回日本京都大学。3年以后,出了一本《赤峰红山后》的考古报告。滨田耕作带走的这批珍贵的红山文物至今留在日本,没有归还中国。
  刘国祥:看到当时发掘的资料和照片,感觉心里很不舒服。出土的东西都被日本人掠夺走了,确实令人心痛。
  因为日本人的劫掠,红山文物大量流入海外。现在,世界很多大型博物馆里,都存有雕工精美的红山玉器(图4)。
  
  


  (4)流失的红山文物不可计数
  
  刘国祥:有人说考古学是个遗憾的学科,有时有意外发现,有时候你想要找的东西却找不到。我没有亲自发掘出来,也感到有些遗憾。
  张国强(内蒙古赤峰学院历史系 教授):科学有时候就是这样,发现具有偶然性,但红山文化的玉龙也不都是偶然发现。辽宁的牛河梁遗址,就是通过考古发掘,发掘出了玉猪龙。赤峰地区是红山文化的中心,一定有大量的遗存,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发现更多重要的文物。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玉器和其他文物同样重要。文物价值的大小,不在于材质。
  ?刘国祥在赤峰坚持不懈地寻找着。一天,他的老师杨虎说,考古队在离红山200公里外的敖汉旗兴隆洼找到一片遗址。这个遗址距今已经有8000年了。这个地方是藏在山洼里的小山坡,所以没被挖掘、破坏过,很可能有重大发现。刘国祥听到这个消息,连夜准备铁铲、手铲、洛阳铲。第二天天没亮,就向兴隆洼的小山坡进发了。
  刘国祥:我们穿过了几片沙棘林,很多人的衣服被挂破了,有的都扎出血来了。
  走了9个小时,刘国祥一行才走到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山坡前。考古队把大本营安在了山坡旁边的村子里。刘国祥走上山坡一看,可高兴坏了。他看到山坡上的荒地里,一个一个灰色的圆圈。在考古人员的眼里,这些圈可不是一般的圈,它不是自然形成的,每个圆圈都是一处珍贵的古代遗址啊(图5)。
  
  


  (5)地表露出好兆头
  
  他们赶紧拉线、布方,开始挖掘。挖到30厘米深的时候,刘国祥就见到一块陶片,但是这小小的陶片,却成了刘国祥的大麻烦。
  刘国祥:陶器都酥了,手指一杵就碎了,用竹签和小刷子清理时,一定要把握好力度,否则竹签的头就会把陶罐的纹饰碰坏。
  为了文物的安全,他们从天亮干到天黑,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一干就是6个月。兴隆洼遗址全貌渐渐展现出来。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遗址基础显示房子都横成排、竖成列,整整齐齐地围绕着中间的两间大房子。遗址周围,还有类似护城河的壕沟,刘国祥发现,这是中国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8000年前的村落(图6)。
  
  


  (6)兴隆洼“小区”颇具规模
  
  刘国祥:面积非常大,有一万多平方米,非常壮观。发现的陶罐、生产工具都是集中摆放的。
  发现了中华第一村,出土了大批的陶器、石器还有骨器,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但刘国祥总不甘心,因为,刘国祥始终没发现墓葬。这时已经到了深秋,内蒙古的冬天天寒地冻,根本没法挖了。刘国祥又一次来到考古工地,想最后再仔细寻找一下。
  刘国祥:内蒙古敖汉旗的晚秋时节,两个月没有下雨,地面非常干。我们就雇车拉水,往地面喷水后,发现靠近房址的角里,出现一个长条形的痕迹。
  刘国祥感觉这地方可能埋着什么东西,赶紧叫人拿来洛阳铲,想看看地底下究竟埋着什么?
  刘国祥:打到50多厘米的时候,听见“咔”的一声,探铲一上来,发现了骨渣。我们就感觉豁然开朗了,这肯定是一座墓葬。
  原来这房子里藏着古人的墓葬,这让刘国祥非常兴奋,小心地开始了清理墓葬(图7)。
  
  


  (7)考古需要信心、耐心、决心、恒心
  
  刘国祥:我们判断这是一座墓葬,这座墓葬埋上后,这个房子继续住,这是很神奇的。
  这样的墓葬,刘国祥从没见过,刘国祥的老师也从来没听说过。他们推测,埋在这房子里的,一定是地位很高的祖先,他始终在房屋里,保佑着后代的平安。这和咱们在屋里挂上先人的遗像,有点类似。这种房子里的墓,叫作居室墓,在中国很少发现。现在发现了墓,就应该有随葬品,古人一般是把最好、最珍贵的东西,和死去的人随葬。这个墓,意味着可能会出土特别重要、特别珍贵的文物。
  刘国祥:可这座埋藏在房子里面的墓葬中什么也没有。这个8000年前的墓葬,却没有随葬品,实在令人失望。
  确认没有文物后,刘国祥和考古队员们决定把这具人骨取回驻地,即便是具人骨,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摗?刘国祥:按照程序,把骨架提取出来作为标本。当时天已经黑了,好多人都已经下山了,只留了几个专业人员和技工,在这儿提人骨。
  就在手电光照到人的头骨的一刹那,刘国祥惊呆了,白天没有看到的土壤深处,竟然隐隐地透出了绿色的光泽。这种光泽,是刘国祥一直苦苦寻找了好多年的光泽,是碧绿的玉光(图8)。
  
  


  (8)眼前一亮的惊喜发现
  
  刘国祥:刚托起头骨的一瞬间,发现耳部露出一块晶莹剔透的绿莹莹的东西。大家就心里一亮,在手电筒的光照下,用竹签稍微一剔,一个圆圆的绿色的东西出来了。我们感觉这是一件玉。
  玉的发现,让刘国祥非常激动,他苦苦寻找了多少年的玉器终于找到了,而且是在距今8000年的墓穴里发现的。刘国祥用手电把墓主人的头骨另一侧照亮,他惊喜地发现,在头骨另外一边,同样的位置还有一个一模一样的玉器。
  刘国祥:发现这个晶莹剔透、绿色的玉的时候,我的呼吸都急促起来,异常兴奋。真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是一对大小相同、成色一样的玉。古人把开了小口的玉环称为玉。考古队员们一时间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把这对8000年前的稀世珍宝拿下山。刘国祥看到同事王瑞昌的衣服上有两个对称的口袋。
  刘国祥:我们就把它们分别装在两个口袋里,拉上拉锁,几个人簇拥着他回到住地。
  那一夜,整个考古队都为珍宝的发现而沸腾了,大家争相传看着这个差点错过的重大发现。刘国祥在兴奋之余,在电子秤上,发现了这对玉的另一个让人惊讶的秘密。
  刘国祥:这对玉,每个都重23克。这使我们都非常惊奇,不但大小一致,重量竟然一致,这真是件了不起的事(图9)。
  
  


  (9)专家们也感到不可思议
  
  即便在最精密的电子秤上,仍然称不出差别。8000年前的远古人,竟能将一对玉,做得如此分毫不差,远古祖先的智慧和工艺简直不可思议。
  刘国祥感到,这里面一定有很多远古的秘密,需要破解。其中,最让刘国祥感兴趣的是,这对玉是干什么用的?古人把玉放在脑袋两侧,有什么特殊意义?
  刘国祥:玉放在死者的耳部,我们就自然想到可能是墓主人耳部的装饰品,所以我们叫它玉耳环。
  刘国祥大胆的推想,让很多人大吃一惊,谁都难以相信8000年前就有玉做成的耳环。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教授):玉的发现意义重大,把中华文明,尤其是玉文化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玉也是红山玉龙的前身,因为玉龙也是中间开了小口。所以有人把红山玉龙称为兽形。
  刘国祥的大胆假设,开始根本就没有人信。要让人相信,就必须说明白这玉是怎么佩戴在耳朵上。正在刘国祥设法求证答案的时候,一个好朋友给他发来了一组照片,刘国祥一看照片中的老太太,高兴得一晚上都没睡着觉。
  这是一组海南黎族老人的照片。照片上老人的耳朵上,挂着一副银做的。80多年的时光,沉重的银已经把她的耳孔越拉越大,即便这样,老人仍然每天高兴地把银戴在自己的耳朵上。看到这对当代人佩戴的银,刘国祥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更加坚信这对玉,一定是8000年前的玉耳环(图10)。
  
  


  (10)遗风尚存
  
  这项重大的考古发现,让考古队员都很兴奋。大家卯足了劲,想在入冬之前,把所有的居室墓都挖掘清理完,也许里面还有更加惊人的发现呢。
  在清理一个居室墓时,刘国祥发现这个居室墓骨骼凌乱,尸骨不是平躺在墓中,而是直立的。更让刘国祥感到不理解的是,这个墓葬里,只有一个玉。
  刘国祥:当时用玉非常规范,有一定的制度,佩戴耳环一定是一对。
  刘国祥知道,古人对玉非常崇拜。玉器怎么用、用多少,是有严格规定的。这个墓里的另一个哪里去了?难道那一件玉失窃了?
  刘国祥:挖掘现场24小时不离人,晚上安排了两个值班的。因为考虑到这种墓葬可能出玉器,所以一般人员不允许靠近墓葬现场,不太可能被人拿走。
  正当刘国祥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负责清理遗骨的工人突然高声地喊了起来。
  刘国祥:我赶紧过去,只见他手里捧着个人头骨,我说怎么了,他朝我喊,玉嵌在右眼眶里(图11)。
  
  


  (11)眼眶里的玉令人费解
  
  这枚珍贵的玉竟然平平整整地镶嵌在死者的眼眶里,这让刘国祥大为惊讶。古人为什么要在人死后,在眼眶中嵌入这样一枚玉呢?刘国祥为解释这个现象,可以说是伤透了脑筋。突然,他想到了1983年出土的一尊6000年前的女神像。那女神的眼睛,是用玉片镶嵌而成(图12)。
  
  


  (12)女神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
  
  刘国祥:原始人的观念,认为万物都是有灵的。可能这个墓主人生前眼睛有病, 把玉嵌到他的眼眶里,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眼睛能看到光明。这是一种美好的寄托。
  摗?后来,在兴隆洼遗址里,刘国祥陆续找到了5对玉。现在已经证明,玉是远古社会最早的玉器,是中国玉文化最早的源头。这让刘国祥感到,在兴隆洼这片荒山上,得到了丰硕的收获。
  刘国祥:我们不但发现了玉器,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器,世界最早的玉耳环。对我个人而言,内心非常满足,多年的梦想得以实现。
  刘国祥和他的同事,用了14年的时间,在兴隆洼文化遗址挖掘,出土了44000件文物。
其他文献
晶晶是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所研究员王丁教授在2000年收养的一头小江豚。  江豚的外形很漂亮,素有“长江美人鱼”之称,是中国长江的特有生物(图1)。      (1)长江美人鱼——江豚    20世纪90代以前,长江里随时都能看见江豚的身影,估计至少有4000头。然而,2006年的科考归来,王丁教授很不乐观地说,长江江豚数量急剧下降,只有2000头左右了。   在养殖基地的标本馆,收藏着王丁和同事们
期刊
一段被称为“第二次长征”的高原行军一群充满理想的花季少女  她们是绽放在雪域高原上的幸福之花激情燃烧的岁月青春与梦想的征途新中国首批进藏女兵的故事——    孙常瑜:首批进藏女兵 76岁 16岁参军,跟随部队徒步走到了拉萨(图1)。      (1)首批进藏女兵孙常瑜    郭蕴中:首批进藏女兵 80岁 1950年跟随部队进入西藏,后留在了江孜工作(图2)。      (2)图组:(2-1)年轻女
期刊
神秘的青藏高原,  美丽的青海湖畔,  诡异的自然奇观,  人鱼之间演绎了怎样的离奇故事?    几条小鲤鱼,几经曲折,终于越过了高大的龙门,看到了新的世界。这是一个在中国流传了很久的童话故事(图1)。      (1) 动画片《小鲤鱼跳龙门》    大坝下翻滚的浪花中不断有小鱼腾空而起,它们前赴后继,一个落下,一个又跳起。这情景可不是童话,而是在青海省刚察县可以亲眼所见的自然奇观,当地人把它叫作
期刊
他是太行山区的一个普通少年,一场家庭变故使他突然离开了教室。10多年后他走进同一间课堂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是什么让他的命运发生了逆转?    1996年,亚特兰大第26届奥运会火炬传递,3个中国孩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的男孩叫张胜利,两个女孩分别是胡晶晶和藏族女孩让英。一项在中国社会参与最广、影响最大的公益事业——希望工程,让他们有幸成为传递奥运圣火的火炬手。他们3人代表的是当时希望工程救助的1
期刊
一座看似普通的墓葬,墓主人是一位生活在6700多年前的远古先民。在发掘的过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了一些陪葬的小物件:研磨用的石器很像砚台;陶杯的口沿上残留着红色;陶杯里还装有一块看似颜料的东西。经专家辨认,这分明是一套制作彩陶的工具。这位墓主人生前是否就是一位专门从事制陶的工匠呢?    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的陈列大厅里,人们看到了远古人类制作的各种不同用途的陶器和丰富多彩的纹饰。  与大批彩陶一起出
期刊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玉器在宋、元、明时期,发展变化都不大。过去对宋到明的玉都不作明确区分,专家或者行家拿起玉说,这大概是宋到明的,他不作详细判断。  什么原因呢?因为宋代理学发达,约束了人们的行为,精神层面上变化不大。  宋代有一种玉器开始流行,是我们常说的玉坠。玉坠俗称“疙瘩件”,古玩行里说有一疙瘩件,可以攥在手中,这就是玉坠。  一般情况下,玉坠是用子玉雕刻的,它随形。不管
期刊
在四川省的大英县有一种古老的制盐方法,这种鲜为人知的方法使用的是被西方科学家誉为最古老的机械钻井方式。  一个晴朗的日子,一位普通的老人开始踏动一种奇怪的木制轮车,轮车收起了一条结实的用竹条结成的绳子,将一节长长的竹筒从一个海碗口大小的井里提起(图1)。竹筒看起来非常沉重。打开竹筒的一头,能清晰地看到,一股乳白色的水喷涌而出。另一些工匠不停地踩动大转车,把这些水提到竹棚顶端的一个木制容器里,进行晒
期刊
一场没能及时准确预报的暴雨:一个从来没有发生过地质灾害的古老村寨,灾难为何突然从天而降?自然灾害又给人们留下了怎样的伤痛和教训?这场灾害让人们领略了——    在湖南邵阳市西南部的崇山峻岭间,隐居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花瑶。花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因其服饰艳丽多彩而得名。千百年来,他们居住在封闭的大山里,过着平静的生活。  这里四面环山,村民们在坡度较缓的山坡上开垦梯田,种植水稻。而房子大多只能
期刊
古稀老人,另辟蹊径寻经络,  小小银针,针灸穴位察玄机,  影像技术、科技手段,能否揭开经络谜团?    复旦大学的费伦教授(图1),退休前一直从事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可退休后竟然对和他专业没啥关系的中医经络学说产生了兴趣。      (1)费伦教授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就系统地对经络进行了描述,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人体组织、器官
期刊
浙江省桐乡市,每日凌晨天刚微微亮,就有人骑着三轮摩托车在城市的街道上开始了工作。他们从街道两边的下水井里一勺一勺地捞取地沟油。他们干得非常熟练。很快,一眼一眼下水井里的地沟油被捞得所剩无几(图1),车上所带的油桶全部都被装满了。      (1)从街道边的下水井里捞取地沟油    然后,三轮摩托换成了卡车,车上装着地沟油。他们要将这些地沟油运送到哪里去呢?由于过去地沟油去向的不良记录,人们难免心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