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在茶外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tncx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到过福建的人,这里留给他们的印象,除了青山秀水碧海蓝天之外,最深刻的恐怕就是无处不在的茶香。
  从地图上看,这个12.4万平方公里的东南沿海省份就像一枚嫩绿的茶叶,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福建,茶史源远流长,名优荼品类丰富,是乌龙茶、红茶、白茶及茉莉花茶的发源地。茶,在福建人的生活中,就像阳光空气一样稀松平常,却不可或缺,尤其是工夫茶炽盛的闽南地区(指泉州、厦门、漳州及龙岩、三明部分地区),每天从一杯茶开始,又以一杯茶结束。
  工夫茶,源于福建,盛行于闽南、广东潮汕和台湾乃至东南亚一带,并由此形成闽式、潮式和台式三大“流派”。与其说它是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饮茶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它的沏泡与品饮,绝不仅限于解渴提神等生理需求层面的满足,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并蕴含着为人处世之道,简单而深刻。
  “工夫”在茶外
  源于武夷,制茶见“工夫”
  “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同乃兄苏轼一样熟谙茶道的苏辙,对福建茶叶不仅推崇备至,而且对其品饮工夫乐此不疲。这句诗,被许多介绍潮汕工夫茶的文章所引用。
  我们不禁感到好奇:此诗分明是咏闽茶,为何却被潮汕工夫茶奉为经典?清代徐珂《清稗类钞·工夫茶》云: “闽中盛行功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
  其实,不论是哪里的工夫茶,按照我们对它的理解,无外乎泡茶的学问和品茶的工夫。
  然而,追根溯源, “工夫茶”原指武夷茶,因制法讲究见工夫而得名。
  明末僧人释超全《武夷茶歌》云: “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武夷茶品质之优正是得益于它精细的制作工夫。
  在往后清人的著述中, “工夫茶”就非常具体地指向武夷岩茶。譬如,陆廷灿《续茶经》引《随见录》: “岩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日工夫茶。工夫茶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梁章钜《归田琐记》也说: “……今城中州府官廨及豪富人家竟尚武夷茶,最著者日花香……山中以小种为常品,其等而上者日名种。此山以下所不可多得,即泉州、厦门人所讲工夫茶。”再有郭柏苍《闽产录异》: “……又有就茗柯择嫩芽,以指头入锅,逐叶卷之,火候不精,则色黝而味焦,即泉漳台澎人所称工夫茶,甑仅一二两,其制法则非茶师不能。”
  可见,是品质,是制茶工夫成就了武夷茶的“工夫茶”之名。直到今天,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福建乌龙茶,其独树一帜的“岩韵”,除了天赐的产地环境外,与精湛考究的制作技艺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烘焙这道工序,十分考验工夫,故梁章钜盛赞道: “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茶必武夷,泡饮有“工夫”
  祖籍福建漳州的台湾史学家连横(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的祖父)对工夫茶有着相当精辟的见解: “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與福建一衣带水的台湾,多是来自漳、泉、潮三地的移民,喝工夫茶的嗜好基本相似。他还说:“武夷之茗,厥种数十,各以岩名……三州人嗜之。他处之茶,不可饮。”换句话说,工夫茶非武夷茶不可。
  武夷茶(武夷岩茶)之为工夫茶,既因制作之法见工夫,也因泡饮之法有工夫,二者相互缠绕,不分彼此。事实上,综观中华茶史,不难发现,每一个时代流行的饮茶方式总是与制茶技术息息相关,因为茶叶的色、形、香、味等品质特征是由制法赋予的,而呈现则通过饮法。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大致有煮茶、煎茶、点茶、撮泡法四种,与之相对应的是生(茶)叶(唐以前生羹煮饮)、团饼茶(唐煎茶、宋点茶)及散叶茶(明清撮泡)。尽管不同时代饮茶趣尚各异,但并非单一地存在,只是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罢了。就撮泡法而言,早在唐代就有,因当时风行煎茶而默默无闻。然而,自明太祖朱元璋下旨“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后,散叶茶开始大行其道,涌现出了龙井茶、六安茶、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多种名优茶,与之如影随形的撮泡法亦日渐流行,时至今日依然是主流。泡饮层面的“工夫茶”便以撮泡法为主,承袭并兼采了唐代煎茶法、宋代点茶法之长。
  清代的袁枚算得上武夷岩茶“工夫茶”泡饮法的最早记录者。他起初很不待见这种浓苦如药的茶。后来,他到武夷游赏,品了当地僧道所献的岩茶后,从其独特的泡饮方式中领略到岩茶的魅力: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他的精彩论述,虽只字不提“工夫茶”,但句句确有“工夫茶”之实。
  闽北武夷山产的岩茶及其制法、泡饮法,率先在闽南流传开,再一路南下,蔓延至同漳州接壤的潮汕地区,而作为泡饮方式的“工夫茶”在清代的文字中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经典者如俞蛟《潮嘉风月记》、寄泉《蝶阶外史》、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等等。此外,闽南潮汕虽分属闽粤两省,但地缘相近,且有很大一部分潮汕人的祖籍在福建,因而两地在语言、风俗、民间信仰、饮食习惯上都非常相似,甚至完全相同,与福建工夫茶一脉相承的潮州工夫茶便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了,潮汕地区自古也产茶,如时下备受爱茶人亲睐的凤凰单丛(乌龙茶),但在过去至少清中期以前,这一带所产之茶不足以供本地人饮用,故地方文献中多见“潮俗不甚贵茶,所给多闽产”之语。
  工夫茶在潮汕风靡的同时,也日益融入了当地文化元素,演化成为别具一格的本土文化,这充分体现在器具及泡饮程式上。据潮州著名茶文化学者陈香白归纳,正宗的潮州工夫茶,仅茶具就有茶壶、盖瓯、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水钵、龙缸、红泥火炉、砂铫、羽扇、铜筷、锡罐、茶巾、竹筷、茶几、茶担等侣种且缺一不可,烹法则更细致讲究了。   茶中工夫,亦闽人“工夫”
  “工夫茶,闽中最盛。”工夫茶这一雅俗共赏的品饮方式,因深植于寻常百姓生活而得以深远流传,且历久弥新。
  在第一道工夫茶开始的地方——福建, “茶店比米店还多”早已是城市里一道靓丽的风景,而茶香更是“无孔不入”。茶,从早泡到晚,是福建人习以为常的居家生活,有些爱茶人还会在家中专辟一个雅致的茶空间。游走街头巷陌,也常见街坊邻居在门前围坐,泡茶闲聊。如果到酒楼吃饭,包厢里也通常会隔出一小间茶室,一边泡茶,一边迎客。即便是上班族,办公室里也少不了一张泡茶桌和一套工夫茶具……可以说,如同饥来吃饭困来眠,泡茶喝茶是福建人近乎本能的生活习惯,而且一道工夫茶还深蕴着福建人为人处事的智慧。
  闽南人把喝茶称为“呷茶”,不论是待客迎宾,还是谈事谈生意,都会请你坐下先“呷”一杯茶。“呷”的字面意思是“小口喝,吸饮”,闽南语里的意思则是“吃”。望文生义, “呷茶”充满了闲情逸致,这样慢泡细品的饮茶方式似乎是当今快节奏生活的逆行。于是,当茶在盖瓯里泡开、斟出香馥的茶汤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气氛也渐渐融洽起来,大有“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的情怀。
  有趣的是,在福建,工夫茶还能化干戈为玉帛。不同于川蜀茶馆里“吃讲茶” “摆龙门阵”的“江湖气”,福建工夫茶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省高院曾受理过一起{昔综复杂的“连环案”。法官一改常规,把“法庭”设在了茶座,以泡茶品茶代替唇枪舌剑。一壶芳香隽永的工夫茶释矜平躁,消解了剑拔弩张的气氛。一边喝茶,一边调解,终于,在法官面前,当事人茶杯一碰,握手言和,纷争顿时烟消云散。这种很“接地气”的调解方式被高院院长陈旭称之为“司法工夫茶”,它的最初实践者是泉州晋江市人民法院,将工夫茶这一古老的饮茶习俗融入调解诉讼而诞生了“茶桌調解法”,堪称新时代工夫茶的一大创举。
  茶是故乡浓。纵然背井离乡,茶也是福建人戒不掉的乡愁。都说“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福建人”,泡饮工夫茶尽管悠闲惬意,但丝毫没有弱化闽人骨子里“敢拼会赢”的强大精神基因,并伴随着他们的足迹流布四海。在福建侨胞聚集的东南亚地区,街市上随处可见百余年历史的老茶行,就连包装也依然保留着古早的纸包。
  曾经,故乡茶和亲人们的干叮咛万嘱咐,一起被装进了行囊,然后挂帆而去,驶向未知的南洋。茶是慰藉,也是他们的生计,并在代代相袭中,成为游子牵系家国的情感纽带。直到有天异乡也成了“故乡”,茶还是会每每提醒着他们家的方向,而关于乡园故土的美好记忆和抹不掉的文化乡愁,也在一盏工夫茶的时光中不断生长。
其他文献
讲究形式与内涵的工夫茶,偶尔也会引发了一些不确定的说法和讨论,即是“工夫茶”还是“功夫茶”的问题。“工夫”与“功夫”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意思,有工夫才能练就出功夫。因此,我们说“工夫茶”也是“功夫茶”。鲁迅说: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受清福,首先就必须要有工夫,要有闲时间,其次是练就出来的特别感觉,技巧。也就是说:喝茶需要有工夫,也需要有练出来的功夫。  工夫茶是指需要有时间来
期刊
人们喜欢茶的真香,如果非要在茶里面增加花香,确实只有茉莉花最适宜的了。茉莉花与茶是天生“最佳拍档”,浪漫与清雅并存。  谈起茉莉花与茉莉花茶,福州是一座充满荣光的城市,她的芬芳已经千年了。茉莉花的故乡在印度,西汉初年陆贾的《南越形记》里就提到茉莉花。及至宋代,福州茉莉花就已与茶配伍,《调燮类编》等史料都记载了福州茉莉花茶采制与品赏等。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性生产。
期刊
2018年9月8日, “98”贸易洽谈会分会场“国茶荣耀盛典”在厦门盛大召开,众多茶叶界领导、专家、企业家欢聚一堂,见证闽茶史上值得铭记的“国茶档案”。  华祥苑作为福建茶代表,自去年9月份以来华祥苑一共7次助力了“外交茶叙”,分别是金砖会晤茶叙、宝蕴楼茶叙、中英茶叙、中朝北京茶叙、中朝大连茶叙、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十二国元首茶叙。不仅如此,华祥苑国宾茶还先后在金砖厦门会晤、中英领导人茶叙、中朝大连茶
期刊
这是我在南宁的最后一夜。  雖也是霓虹闪烁灯火璀璨,这座城市,却没有邻省广州的喧嚣,而是宁静秀美的繁华。  四天三夜八十一个小时,足以教人爱上一座城。但,并不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而是遇上一壶有年岁的老六堡。它的醇熟温煦,它那捉摸不透的槟榔香,使南宁从此深深地钤入我的脑海,就在这湿闷的暮春夜……  1  刚刚落幕的“中国(广西)六堡茶斗茶大会”上,凌敏以20500元的竞拍价将一款产于上世纪5
期刊
事茶有年,期间读了一些跟茶史有关的书,也加上自己偶尔跑跑茶区,对茶的共性算是有些认知。今年四月访茶去了恩施宣恩,据介绍,本地出产的伍家台贡茶,与西湖龙井问世的历史背景相同,而且有乾隆皇帝的御笔“皇恩宠锡”为证。同为御贡之茶,前者鲜为人知的根由,个中成因很多,值得寻味的是,每一款地方名茶,或长或短,或多或少,都会把自己纳为御贡的历史作为品牌营销的背书,这种做法,一方面符合茶叶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另
期刊
云南的乔木大叶种茶多酚含量丰富,酚氨比高,适制红茶。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制作的滇红工夫,一直广受欢迎。从保山、云县、凤庆一带开始的滇红,以其香高、味醇、甜美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古茶树所制的红茶,这几年来更是成为人们的宠儿。  用于制作滇红的茶树品种也很多样,但人们未及给予细分。就如普洱茶一样,制作普洱的茶树中,比如统称为勐海大叶种、勐库大叶种的茶树,要细分的话还可以根据不同叶形(圆叶、柳叶、
期刊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国家—级评茶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从事茶叶科研、教学工作40多年,主持选育出春兰、丹桂、瑞香、九龙袍、春闺等五个国家级、省级优良茶树新品种,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大奖。  1979 - 2010年,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以肉桂、铁观音等名优品种为亲本自
期刊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现任: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华文学会荼艺顾问。著作:《茶铎八音一茶文化复兴之声》、《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约会中国茶A Passage To Chinese Tea》  泡茶桌要选用木材做桌面,是哪种木倒无所谓,有些人用极老朽的
期刊
4月22日, “世界最薄陶瓷杯”世界纪录认证仪式在德化县祥窑陶瓷研究所举行。经世界纪录认证机构首席认证官DamirFirst现场严格缜密地认证、核实,最终认定德化县祥窑陶瓷研究所陈清宜制作的超薄蝉羽杯为“世界上最薄的陶瓷杯子”。  “世界最薄陶瓷杯”由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清宜于2017年3月开始投入研发,历时一年七个月的时间反复试验,于201 8年1O月研发成功。该陶瓷杯子制作工艺相当复杂,要经过
期刊
福建漳州人,业内人称“巧师”。和道工社创始人之一,金工锻造民艺复兴者,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2017年作品“炉瓶三事”入选“中国好手艺展”,同时也获得2017年福建省文创奖(CPCC)文创产品类金奖第一名  清瘦、透彻、充满质感,安静的时候,整个人像一尊幽暗角落里的太湖石,淡淡的光勾勒出他的轮廓。理论上用金石去形容一个人似乎有些不贴切,金石是冰冷之物,而人是充满温情和态度的。  聊天的过程中基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