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教育在文本解读中落地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yy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一类文本的解读需要重视。这一类文本思想性较强,对初中学生有较强的教育作用,但又因为其思想性较强,往往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像学习其他文体文本那样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这一类文本的教学而言,如何保证其有效性,值得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去研究。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文本解读(宏观层面则体现为教材解析),可以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精加工过程中,获得深刻的认知。《纪念白求恩》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思想教育意味较为浓厚的文本之一,本文就以《纪念白求恩》一文为例,阐述笔者的相关思考。

一、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不容易对思想教育意味浓厚的课文产生兴趣。《纪念白求恩》出自伟人毛泽东之手,伟人的思想与学生的认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难以完全站在毛主席的角度,去理解其写作心理;同时,白求恩又是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历史人物,绝大多数学生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事迹,因此尽管课文标题有“纪念”一词,但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仍无法形成思想上的共鸣。在这样的背景下,《纪念白求恩》的教学有时就难免显得有些生硬。笔者梳理了相关的教学案例之后,总结出如下一些教学现状。
  现状一:生硬教育型。这种类型的课堂上,教师就是结合考点以及教学参考书上的一些重要观点,直接向学生讲授。学生在课堂上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记录,然后记忆。如此课堂,自然谈不上有思想教育的效果。按理说,这样的课堂应该被摒弃,但是由于考试或者其他一些原因,其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甚至在考试成绩优异的情况下,这样的教学思路还会被强化。
  现状二:有名无实型。这种类型的课堂上,教师意识到生硬的讲授与传递不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因而会有意识地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建构,进而形成自己的认识。但是由于上面所提及的原因,《纪念白求恩》教学的情境创设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情境创设不当,学生的主动建构也就无从谈起。这样的课堂只具现代课堂的形,而实际上名不副实。
  这两点现状描述,是对思想教育类文本解读中出现的情形的概括,对于如何突破这样的教学现状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立足于文本解读实现思想教育


  基于以上两点分析,笔者以为像《纪念白求恩》这样的思想教育性较强的课文的教学,还应当向教学传统回归,要想办法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在阅读中咀嚼,在咀嚼中获得对文本的深度认识。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为笔者意识到文本解读,永远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选择。当然立足于文本解读,也不是说就忽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实际上将课文的主旨思想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还是能够寻找到教学的突破口的。
  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初中学生之所以对学习《纪念白求恩》难以产生直接的兴趣,主要原因就在于课文的描述内容以及思想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因此语文教师的第一任务就是要想办法消除这一隔阂。一个教学成本很低,但是教学效果却非常理想的方法就是到学生的生活中寻找白求恩,寻找白求恩精神。具体的做法就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输入“白求恩”和“白求恩精神”,让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和认识需要,去选择相关的内容链接。
  通过这一方法的运用,笔者发现初中学生对白求恩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其实是有着多重需要的。他们既想知道白求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想知道白求恩为什么能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既想知道白求恩在中国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又想知道为什么白求恩这样一个外国友人能够引起毛泽东主席的重视……正是因为学生的这些学习需要,使得他们对互联网上相关的内容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无论是文字介绍,还是相关的图片,学生都会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丰富对白求恩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旦得以丰富,他们再去读《纪念白求恩》的时候,感觉就明显不一样了。
  学生感觉的不同,可以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来。好多学生得知白求恩是因为伤口感染而去世之后,感觉到非常惋惜,于是对课文中的“不幸以身殉职”这一句话的理解就非常深刻。事实上这一理解还可以延伸。不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伤口感染之后不及时抢救?顺着学生的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地对课文进行拓展,让学生知道当时的革命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这就让学生真正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还有学生通过网络知道了一些关于“现代白求恩”的人或事。比如说不少学生对于冰壶运动比较感兴趣,而中国女子冰壶队曾经的教练丹尼尔·拉斐尔被不少人称之为“白求恩”,是因為这位加拿大籍教练曾经带领中国女子冰壶队创造了历史。通过这样的途径,“白求恩”在学生大脑当中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人。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历史中的白求恩与现代社会中的白求恩对照起来,大脑当中就经历了一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与迁移的过程。此时即使学生不能用语言表述“白求恩精神”,但内心一定能建构起对白求恩精神的正确理解。
  很显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教育的目的达成了。这不是教师生硬的讲授甚至是灌输的结果,而是学生在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并超越文本的过程中,自主建构而成的。

三、文本解读实现思想教育的关键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之一就是进行对比研究。对于同一文本而言,比较不同的教学取向下的教学过程与结果,可以有一个重要的发现,那就是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尤其是解读思想教育意味较为浓厚的文本时,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文本,尤其是需要预设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总之,思想教育类的文本解读,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需要预设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积极将抽象的文本与形象的学生生活相联系,在化解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的同时,让思想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
  《纪念白求恩》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教师必须认识到,所谓“经典”,往往指的是思想。不同时代的学生在阅读经典文本的时候,主动建构活动是不完全相同的,教师不能抱着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去实施教学。笔者坚信,只有坚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在接触到文本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认识,这些认识是如何影响学生进一步解读文本的,是如何建构认识的……才能够指导好学生真正读懂文本,思想教育的目的才能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真正得以实现。
  作者简介:江苏省高邮市汪曾祺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杜威曾说过:“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它饮水。”语文课堂就如同马儿饮水,不能局限于教师的备课中的预设,牵制学生的思维,应该善待那些课堂教学中的“不速之客”“不谐之音”,使之成为课堂生成的有效资源,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在语文天地里驰骋。百花齐放才是语文课追求的“春天”!一、巧用文本之“空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精粹,生动,富有高度的文化内涵,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会有意留下一些艺
期刊
散文之美如同一幅画。学习散文,不能仅从文章的表面去理解,更要体会文章的语言、情感和意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散文的内心,才能让散文散发出浓浓的清香。一、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文体知识  有些教师在教授散文时,所使用的方法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一样,都是先让学生去阅读识字,掌握中心意思,忽略了散文的文体特点。一些教师认为,散文文体和其他文体一样。例如,在学习《散步》的时候,教
期刊
“提问”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缺失了提问的课堂便成了“一言堂”,仿佛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和活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让“死水复活”,呈现叮咚滋润的生命活力,失败无效的提问只会适得其反。只有智慧、有效的提问才能激活课堂,让语文课堂趣味无穷,生机盎然,呈现出朝气蓬勃之态。说到有效提问,不得不提及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提问原则与提问策略,教师要基于学生特点、教学实况进行科学有效的提问。一、语文课堂
期刊
习作共同体即把学生作为主体,共同围绕着习作任务,构建平台提高学生的整体习作能力。习作共同体让学生的习作由被动地写变成主动地学,让习作从个人的事变成大家的事,由封闭的个人习作变成与他人交流对话,从而提升习作水平。一、搭建习作共同体平台  进入中年级,学生课程增加,任务变多,用在习作上的时间较少,如何有效地提升习作的效率,笔者首先尝试搭建习作共同体平台。笔者所在三年级共有50名同学,以每周上课5天计算
期刊
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而言,它有着更加明确的教学指向,同时也呼应着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多读书、读整本书的要求。  整本书阅读当然是指阅读整本书,但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高度紧张,因此不可能像普通的阅读一样,让学生对整本书进行闲读,而要讲究一定的方式,以提高阅读的效率、效能。本文以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为例,谈谈笔者对整本
期刊
“写好人物”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宽泛要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具体可行的措施。贴近生活去挖掘素材,在专题性写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行文构思能力。本次活动以“学写平凡的人”为写作专题,充分展现社会的关怀和责任。  我首先引导学生走进寻常巷陌,深入观察体验,思考对自己有所触动的人和事。 同时,开出相应的书单或印发相关主题的名家文章,在观察的视角和深度等方面对学生有深刻
期刊
反思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我们发现课堂的主动权、话语权仍然在教师。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而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是被牵着鼻子走的傀儡。本文围绕《湖心亭看雪》这一真实案例,着重阐述语文课堂应把解读文本的权利、说话的权利大胆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自主。  【课堂一隅】  师:通过预习,大家觉得张岱的这篇描写冬季西湖的文章美吗?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让我们一同分享。  (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交流)  ……
期刊
一、 教材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以下简称《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小说单元第一课,因此它的教学对后面几篇小说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林》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一个从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刻画。二、 学情分析  通过班级调查,我了解到多数学生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对《红楼梦》内容的了解大多来自影视剧,对主
期刊
[人物名片]  薛丽芬,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文学硕士,江苏省太仓市小学语文教研员。江苏省创先争优先进个人、苏教版实验先进个人、自学成才先进个人。苏州市名教师、小学语文带头人、教科研带头人、“双十佳”青年教师。发表论文130篇,执教公开课50次。引领太仓市小学语文发展,倡导“小学语文互动场”教学研究,出版专著3本,共一百多万字,教学成果两次获江苏省一等奖。主持5个省级规划课题。多次给于永正、贾志敏、
期刊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这一流传甚远的信条式命题,意在强调“即时教育、及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启蒙教育阶段,如何通过阅读活动培养儿童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在历经一段时期的实践、反思和沉淀后,初步总结出了一些做法和经验。一、“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与简要实践  丰富多元的“情境”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形象性、情感性、启迪性和挑战性等特征,是语文阅读启蒙教学的有效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