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b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186例妇科手术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3例,对照组采用妇科术后常规护理,干预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的DVT预防性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干预减少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词:妇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DVT)是妇科手术后的一种并发症,主要症状为下肢肿胀、疼痛、行走困难,发生率约为7-45%[1],严重的可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其护理干预十分重要。以186例妇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以及常规护理基础上的DVT预防性护理干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我院妇科的186例手术患者,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7岁。其中开腹手術92例,腹腔镜手术47例,宫腔镜手术15例,阴式手术3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3例,两组患者术前生活均能自理,无交流障碍,术前无血栓性疾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妇科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术前进行口头宣教,嘱患者术后勤翻身,尽早下床活动。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 心理干预 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告知DVT的高危因素、形成机制、发生原因、常见症状、主要危害等。告知预防DVT的重要性,使患者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护士的干预措施。
  1.2.2 术前风险评估 术前采用静脉血栓栓塞症评分表进行风险评估,低风险的患者以术后早活动为主;中风险的患者除了术后早期活动外,术中要穿上弹力袜,术后6小时后应用气压泵治疗仪;高风险的患者除以上措施外,必要时根据医嘱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
  1.2.3 使用医用弹力袜 对于中风险以上的患者,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使用弹力袜。护士根据患者的大腿、小腿中部及踝部周径选择合适的弹力袜压力、长度、型号,术前就开始使用弹力袜,术中、术后继续使用。护士随时观察穿着情况,保证穿着有效,避免局部压疮,穿弹力袜过程中仍需进行系统的肢体活动与锻炼。
  1.2.4 气压治疗仪[2]的应用 术后6小时后应用气压治疗仪,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气压治疗的意义,每日2次,每次20分钟,使用过程中观察患者的耐受程度及肢体末梢情况。
  1.2.5 术后干预 术后回病室后指导家属按摩双下肢、足踝运动及下肢被动屈伸运动,一次15分钟。2小时后协助患者床上翻身,术后6小时适当抬高床头,指导患者做踝泵运动[3],协助患者床上多更换体位。经常观察患者下肢颜色、感觉、温度等,避免下肢输液。
  1.2.6 抗凝药物应用 根据医嘱术后第一天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日一次,密切观察有无异常出血情况。
  1.2.7 D-二聚体检测 血液的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的标志。发生静脉血栓,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术后第1、4天检测D-二聚体水平。
  2 结果
  对照组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2例,下肢肿胀2例,干预组没有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包括血流瘀滞、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内膜损伤。妇科手术易发生DVT,一方面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清洁灌肠后导致患者血容量下降,造成血液浓缩,形成高凝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女性盆腔静脉丛十分密集,手术过程中容易对血管形成损伤,从而使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出现活化现象,刺激凝血系统,发生DVT。妇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在盆腹部,部分患者采取截石位,小腿下垂时间长,影响静脉回流,导致下肢;另外,妇科手术多采用硬膜外麻醉,周围血管扩张,下肢肌肉松弛,使下肢血流放缓,增加了DVT形成风险。下肢静脉血栓是妇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组通过使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对93例妇科手术患者通过心理干预、术前风险评估、术后干预及气压治疗仪等护理措施,使患者提高了对DVT的认识,积极配合护理措施的实施,降低了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护理干预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肿胀疼痛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患者。
  参考文献:
  [1]康铁焱,李晓娟.围手术期系统护理干预预防妇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1,23(32):3629.
  [2]程丽楠,崔文香,郎延梅.住院卧床患者应用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1,31(1):51.
  [3]梁光红,量化踝泵运动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9,11(17):2382.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急性肾衰竭患者对其血清SCr、BU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肾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Cr、BU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HR水平低于对照组,MA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肾衰竭患者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可有效改善血清SCr、BUN水平及血流动
介绍张闻东教授运用通调针刺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张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督脉痹阻,元神不安,心神不宁,脏腑功能失调,其采用“通调针刺法”,以神庭、百会、四神聪为主穴,通督脉、调元神,益元气、调脏腑,调节经络气血阴阳,同时辨证加减取穴,临床疗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供参考.
目的探讨多媒体结合回授法在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行起搏器植入术的60例患者,根据术后功能锻炼指导方法不同分为多媒体+回授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常规组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宣教指导,多媒体+回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多媒体结合回授法,比较两组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多媒体+回授组术后早期知识掌握程度和功能锻炼技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媒体+回授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
摘要:生产社会化、科学社会化,促进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工作是一项有着专门理论支持的专业工作,是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社会现象,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护理工作和社会工作的结合在缓解患者病体疼痛,帮助术前准备和术后恢复的同时能够帮助患者适应社会,改善人在患病中的社会关系,使社会机体更加健全。将社会工作理念渗入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中的社会工作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取出上消化道异物的临床护理。方法:选自漳州市医院2013年4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76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采用内镜取出上消化道异物,以异物的位置和特点为依据,术前做好准备,术后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术后给予护理指导。结果: 76例患者通过采用内镜取出上消化道异物,整个过程十分顺利,只有3例患者术中出现食道粘膜损伤和创面少量渗血,其余患者均无出现大出血以及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期刊
目的探讨康复管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126例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肺康复组,n=63)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组,n=63),实验组根据不同的康复管理方式又分为实验1组(常规治疗+呼吸功能训练,n=21)、实验2组(常规治疗+呼吸功能训练+全身运动训练,n=21)和实验3组(常规治疗+呼吸功能训练+全身运动训练+生活方式改变,n=21),并根据2018年GOLD指南中慢阻肺病情分组方案将实验组分为B组(轻度,n=21)、C组(中度,
目的探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系统检测培训前后牙体预备的质量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招收的20名本科医学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前牙系统性牙体预备培训,在培训前后分别完成牙体预备各2颗,并利用数字化软件Cerec 4.6系统分析培训前后预备体与标准模型预备体重合率。结果培训后,预备体与标准模型预备体的重合率均高于培训前(P<0.05),更符合标准。结论系统性培训能整体改善牙体预备的质量,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系统的引入对于未来指导临床椅旁口腔教学应用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应对措施。方法:将我院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00例产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生产后抑郁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科学、有效地产妇的护理措施有助于培养产妇良好的心理情绪,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结论:采用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其有助于产妇病情的恢复,避免产后抑郁的发生,应广泛推广。  关键词:产后抑郁;相关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了解质量控制在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措施与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这一时间段内,我院院前急救的患者共计160例纳入本次临床研究范畴当中,通过数字随机表的方式分组,两组分别设置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患者均为80例。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指导下接受院前急救,实验组在护理风险管理中引入质量控制措施。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到达现场时间方面的差异,同时了解急救满意率
期刊
目的探讨PBL+LBL教学法在诊断学体格检查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苏州大学2017级卓越班3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9—12月均进行诊断学体格检查教学,所有学生首先共同进行理论学习,学习结束后进行随堂测试,随后在实践课随机分为LBL组和PBL+LBL组,每组15名。LBL组采用传统教学法,PBL+LBL组在LBL组基础上联合PBL教学法。比较两组理论和实践考试成绩及对教学的满意度。结果两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BL+PBL组实践考试成绩高于LBL组(P<0.05)。L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