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186例妇科手术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3例,对照组采用妇科术后常规护理,干预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的DVT预防性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干预减少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词:妇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DVT)是妇科手术后的一种并发症,主要症状为下肢肿胀、疼痛、行走困难,发生率约为7-45%[1],严重的可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其护理干预十分重要。以186例妇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以及常规护理基础上的DVT预防性护理干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我院妇科的186例手术患者,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7岁。其中开腹手術92例,腹腔镜手术47例,宫腔镜手术15例,阴式手术3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3例,两组患者术前生活均能自理,无交流障碍,术前无血栓性疾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妇科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术前进行口头宣教,嘱患者术后勤翻身,尽早下床活动。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 心理干预 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告知DVT的高危因素、形成机制、发生原因、常见症状、主要危害等。告知预防DVT的重要性,使患者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护士的干预措施。
1.2.2 术前风险评估 术前采用静脉血栓栓塞症评分表进行风险评估,低风险的患者以术后早活动为主;中风险的患者除了术后早期活动外,术中要穿上弹力袜,术后6小时后应用气压泵治疗仪;高风险的患者除以上措施外,必要时根据医嘱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
1.2.3 使用医用弹力袜 对于中风险以上的患者,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使用弹力袜。护士根据患者的大腿、小腿中部及踝部周径选择合适的弹力袜压力、长度、型号,术前就开始使用弹力袜,术中、术后继续使用。护士随时观察穿着情况,保证穿着有效,避免局部压疮,穿弹力袜过程中仍需进行系统的肢体活动与锻炼。
1.2.4 气压治疗仪[2]的应用 术后6小时后应用气压治疗仪,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气压治疗的意义,每日2次,每次20分钟,使用过程中观察患者的耐受程度及肢体末梢情况。
1.2.5 术后干预 术后回病室后指导家属按摩双下肢、足踝运动及下肢被动屈伸运动,一次15分钟。2小时后协助患者床上翻身,术后6小时适当抬高床头,指导患者做踝泵运动[3],协助患者床上多更换体位。经常观察患者下肢颜色、感觉、温度等,避免下肢输液。
1.2.6 抗凝药物应用 根据医嘱术后第一天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日一次,密切观察有无异常出血情况。
1.2.7 D-二聚体检测 血液的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的标志。发生静脉血栓,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术后第1、4天检测D-二聚体水平。
2 结果
对照组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2例,下肢肿胀2例,干预组没有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包括血流瘀滞、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内膜损伤。妇科手术易发生DVT,一方面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清洁灌肠后导致患者血容量下降,造成血液浓缩,形成高凝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女性盆腔静脉丛十分密集,手术过程中容易对血管形成损伤,从而使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出现活化现象,刺激凝血系统,发生DVT。妇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在盆腹部,部分患者采取截石位,小腿下垂时间长,影响静脉回流,导致下肢;另外,妇科手术多采用硬膜外麻醉,周围血管扩张,下肢肌肉松弛,使下肢血流放缓,增加了DVT形成风险。下肢静脉血栓是妇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组通过使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对93例妇科手术患者通过心理干预、术前风险评估、术后干预及气压治疗仪等护理措施,使患者提高了对DVT的认识,积极配合护理措施的实施,降低了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护理干预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肿胀疼痛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患者。
参考文献:
[1]康铁焱,李晓娟.围手术期系统护理干预预防妇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1,23(32):3629.
[2]程丽楠,崔文香,郎延梅.住院卧床患者应用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1,31(1):51.
[3]梁光红,量化踝泵运动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9,11(17):2382.
关键词:妇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DVT)是妇科手术后的一种并发症,主要症状为下肢肿胀、疼痛、行走困难,发生率约为7-45%[1],严重的可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其护理干预十分重要。以186例妇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以及常规护理基础上的DVT预防性护理干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我院妇科的186例手术患者,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7岁。其中开腹手術92例,腹腔镜手术47例,宫腔镜手术15例,阴式手术3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3例,两组患者术前生活均能自理,无交流障碍,术前无血栓性疾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妇科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术前进行口头宣教,嘱患者术后勤翻身,尽早下床活动。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 心理干预 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告知DVT的高危因素、形成机制、发生原因、常见症状、主要危害等。告知预防DVT的重要性,使患者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护士的干预措施。
1.2.2 术前风险评估 术前采用静脉血栓栓塞症评分表进行风险评估,低风险的患者以术后早活动为主;中风险的患者除了术后早期活动外,术中要穿上弹力袜,术后6小时后应用气压泵治疗仪;高风险的患者除以上措施外,必要时根据医嘱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
1.2.3 使用医用弹力袜 对于中风险以上的患者,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使用弹力袜。护士根据患者的大腿、小腿中部及踝部周径选择合适的弹力袜压力、长度、型号,术前就开始使用弹力袜,术中、术后继续使用。护士随时观察穿着情况,保证穿着有效,避免局部压疮,穿弹力袜过程中仍需进行系统的肢体活动与锻炼。
1.2.4 气压治疗仪[2]的应用 术后6小时后应用气压治疗仪,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气压治疗的意义,每日2次,每次20分钟,使用过程中观察患者的耐受程度及肢体末梢情况。
1.2.5 术后干预 术后回病室后指导家属按摩双下肢、足踝运动及下肢被动屈伸运动,一次15分钟。2小时后协助患者床上翻身,术后6小时适当抬高床头,指导患者做踝泵运动[3],协助患者床上多更换体位。经常观察患者下肢颜色、感觉、温度等,避免下肢输液。
1.2.6 抗凝药物应用 根据医嘱术后第一天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日一次,密切观察有无异常出血情况。
1.2.7 D-二聚体检测 血液的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的标志。发生静脉血栓,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术后第1、4天检测D-二聚体水平。
2 结果
对照组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2例,下肢肿胀2例,干预组没有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包括血流瘀滞、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内膜损伤。妇科手术易发生DVT,一方面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清洁灌肠后导致患者血容量下降,造成血液浓缩,形成高凝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女性盆腔静脉丛十分密集,手术过程中容易对血管形成损伤,从而使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出现活化现象,刺激凝血系统,发生DVT。妇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在盆腹部,部分患者采取截石位,小腿下垂时间长,影响静脉回流,导致下肢;另外,妇科手术多采用硬膜外麻醉,周围血管扩张,下肢肌肉松弛,使下肢血流放缓,增加了DVT形成风险。下肢静脉血栓是妇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组通过使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对93例妇科手术患者通过心理干预、术前风险评估、术后干预及气压治疗仪等护理措施,使患者提高了对DVT的认识,积极配合护理措施的实施,降低了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护理干预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肿胀疼痛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患者。
参考文献:
[1]康铁焱,李晓娟.围手术期系统护理干预预防妇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1,23(32):3629.
[2]程丽楠,崔文香,郎延梅.住院卧床患者应用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1,31(1):51.
[3]梁光红,量化踝泵运动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9,11(17):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