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于现实的心灵飞翔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周立波同志的生平及文学成就,然后介绍了其生活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动因,对周立波的现实追求及其对文学和艺术的思索和态度做了简要阐述,突出了其创作个性和美学追求。在文学的道路上,周立波坚守着一种文学精神,这种文学精神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不屈于现实的心灵高傲的飞翔。
   引言
   周立波于1908年8月出生于湖南益阳邓石桥乡清溪村,1979年9月病逝于北京。他一生文学活动丰富,30年代即投身左翼革命文学活动,创作了大量富有时代意义和崇高思想的作品,为我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他的一些文学观和艺术观更对当代的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时代浪潮
   周立波是一个从左联开始一直坚守左翼姿态,投身左翼革命文学活动的作家;一个坚持乡土创作并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作家;一个对多种文体进行实验的作家;更是一个对文学和艺术有着独到见解的作家。周立波“表里如一”的为人风格以及做学问风格,在当时也体现在他对革命的现实冲动与文学表达这两者所采取的同一形式:自由、坦诚、热烈而又敏感,从而奠定了一种偏重主观体验与表达的写作方式。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30年代左翼革命文学的兴起,对西方一些作家和作品的介绍与接受始终延绵不绝,这深刻地影响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只不过其间的联系比较曲折、隐讳,不是那么了。西方被冠以“唯美主义”的作家作品及其文学观念,与中国的现代文学实践从开始就构成一种张力关系,既有介绍,又有排斥,既有接受,又有保留,而非泾渭分明的局面。具体到周立波,他对世界文学潮流之变并不陌生,或者说他的写作实际上就建立在世界文学潮流基础之上。
   二、现实追求
   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一方面,现代革命浪潮使他弃笔从戎,真心实意地投身于民众的社会变革。另一方面,写作又是通向现代文学的必经之路,因为革命文学必须是面向现实,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不应该脱离时代,表现旧式文人的无病呻吟或顾影自怜。
   与一些西方唯美主义作家特别不同的是,周立波抗战时期的写作,不是要在对黑暗的诅咒中被黑暗吞没,而表现出强烈欲求冲破黑暗的“反叛”意志,这种在反叛中求生的意志是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前景联系在一起的。周立波所说的“抒情诗的幻想”,与唯美主义“借助客观事物的描写,以象征超越现实之美,使心灵与神明相契合”的主张又遥相呼应。 这种审美旨趣伴随周立波的创作冲动,逐渐形成鲜明的写作个性。
   周立波最初以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现代文学史闻名,作品描写1946年前后东北农村的土改运动。怀抱知识分子的美学理想,表现的却是与知识分子非常不同的人群——基层农民的生活,这种角色转换的微妙之处就在于语言。周立波历经千辛万苦,在底层实践中反复积累揣摩,终于通过掌握人物语言,把自己的“代言者”形象隐蔽起来,为克服几乎是左翼革命文学与生俱来的顽疾——公式化、概念化,实现了非常成功的探索。通过锤炼语言,使作品成为人物角色与身份的自然呈现,这是周立波小说最为用力的美学追求。
   三、精神世界
   简朴的生活,勤奋的写作,深沉的思考,几乎涵盖了周立波的一生。是小说构筑了他的生活,使他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执著地追求唯美,在唯美的追求中享受人生乐趣。而他所特有的唯美情愫正是以博学与精湛的文化鉴赏力为依托的。
   周立波小说的唯美倾向不仅在于他个人独具个性的文学气质;对“抒情诗的幻想”的推崇;对现代小说中语言问题独具慧眼的领悟,以及他把握和应用语言的能力;更在于他坚守着一种文学精神。在本质上,这种文学精神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不臣服于现实的心灵高傲的飞翔。这一点,在周立波建国后描写农村生活题材的小说中表现更为突出。周立波的历史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使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表达自我感受。周立波为人谦和,但他对于社会的黑暗势力嫉恶如仇,由于参加抗日战争,参加社会底层的革命实践,使他看到革命将使社会获得新生的希望。从写作的角度,周立波不是匍匐于现实生活的“反映者”,而是对他所期待的革命的“表现者”,那是他以身相许的一种审美境界,也是建立在丰厚的世界文化积淀的基础之上的审美乌托邦。
   四、结语
   以小说家的文学修养和艺术追求,对抗和平时期剑拔弩张的权利斗争;以清新自然的描写,对抗腐朽消极的人际关系,这不仅体现了周立波的作品在当时的时代意义,而且在文学史长河中,周立波对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更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精神,它在革命的浪潮之中,在不尽如人意、逼人就范的现实面前,高傲地让心灵张开自由的翅膀,翱翔在历史的天空,为当代的文学爱好者留下作家想象人性、感觉生活的文学艺术经典。
  
   参考文献:
   [1]余丹清.当代周立波研究及其意义.三周研究.
   [2]董之林.周立波小说的唯美倾向. 周立波创作与当代中国乡土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6(8).
   [3]吴格非. 周立波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J].徐州教育学院院报,1999(3).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
其他文献
岭南,有一种树     岭南,有一种树,一年四季只长叶子不开花。我不知道这种树的名称。  这里的夏天是漫长的,从四五月份开始,天气就一天热似一天,一直热到十月、十一月份。尤其是七、八、九几个月,在北纬20度回归线内热高压的炙烤和蒸腾下,热浪一浪高过一浪,加之空气中湿度大,从早到晚,那种燠热真让人逃也逃不脱,躲也躲不开。在这个季节,别说人受不了,花儿也蔫了,鸟儿也藏了,就连蝉声都暗哑了。这种天气,
期刊
郑墩镇位于福建省松溪县西南方,地处闽江支流松溪下游的丘陵盆地,毗邻政和、建阳境域。总面积176.47平方公里;总人口2.06万,15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96个村民小组。这里常年活跃着一支农民剧团。   一、郑墩戏曲文化概貌   郑墩镇民间群众文化活动历来以传统戏曲为主,传统“戏俗”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沿袭至今,渊源久远,底蕴深厚;从赣剧(江西路)戏班到越剧农民剧团,群众对
期刊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物雕塑,具有明显的程式化造型。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同古代埃及艺术家遵循正面率的原则来表现作品的造型特点具有相同之处。当时人们所要表现的不是人们所见的世界而是人们所了解的世界,所以绘画雕塑中追求的不是真实再现而是正确(全面)表现人物特征,通过信仰神力而达到美,把对自然的感受通过宗教的观念转化为形象。  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
期刊
本文以坐具这一设计的永恒主题为线索,以文化视角深入分析并得出中西方坐具设计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思考了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坐具设计的相关问题。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似乎是这样的情景:   “父亲坐在书房里靠窗的那堂软垫沙发上,双手捧着一盏新沏的铁观音,白烟袅袅……沙发的蓝绒底子洒满翠绿竹叶,衬着窗外一丝幽篁。” ——董桥《这一代的事》   “堂”字在中国语境之中,是道德的方正、谨敬、自重。因
期刊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经过对相关的资料的研究分析得出:在太极拳练习和名族音乐的结合可以使练习者在技术的掌握、呼吸的调整、节奏的把握上面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太极拳的练习质量。同时民族音乐的融入丰富了太极拳运动,有助于太极拳的进一步推广。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一直深受中老年人的喜欢。但是练习的群体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同时太极有自己内在的节奏,是一种很优美的运动,与音
期刊
保加利亚作家鲍·拉伊诺夫的名篇《黑天鹅》,通过意象、心理描写、大量对话等突出手法等多角度结合使用,深入剖析女芭蕾舞演员对艺术创造的向往与艰难探寻以及对自我人生价值思考历程,深刻地表现了现代人精神与生活世界失衡的状态。   2010年,当代著名保加利亚作家鲍·拉伊诺夫的名篇《黑天鹅》被改编成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式旋律的天籁电影经典:典雅气质的独立,崩溃节奏以及亦步亦趋的跟拍式摄影在传达舞蹈画
期刊
本文试在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指导下,以廖美珍译作《在亚当之前》为例,探讨译者如何通过一些隐喻汉译的策略,来减轻读者的认知努力,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性。   一、引言    隐喻是语言中最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之一,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理解隐喻的过程是寻求最大关联的过程,而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因而,翻译过程是译者努力追求译文寓意与原文语义最大关联性的过程。《在亚当之前》是美国著名小说
期刊
理查德·耶茨是美国文学史上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他精湛的叙述手法、对现代人焦虑的关怀,使得他的作品在艺术上、思想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耶茨对普通人的关怀中,对女性的注视是显而易见的,耶茨的知音库尔特·冯古内特称:“福楼拜以来,少有人对那些生活得苦不堪言的女性抱以如此的同情”。冯古内特的论断是极其精准的,耶茨的写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福楼拜的影响,尤其是《包法利夫人》。本文从耶茨小说《复活节游行
期刊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之一。戏剧以20世纪60年代为背景,通过对话以及疯癫的行为建构和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知识分子阶层的生存状态,即不愿面对现实,生活在各自编织的幻想中,在幻想与现实之间痛苦地挣扎着”。本文将运用新历史主义中的自我塑造这一理论观点挖掘出作品中所暗含的对主流意识形态权力反抗、颠覆这一重要命题。   一、知识分子选择   新历史主义的代表者格
期刊
满都麦是内蒙古自治区土生土长的蒙古族作家。他的小说作品内涵丰富、意蕴深厚,无论是在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现代创作手法的结合上,还是对小说的题材、结构的拓展上都有比较独到的创新和探索。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蒙古民族几千年来用生命、劳动和智慧浇灌而培养成的文化传统,并将其升华到人类理性的现代高度。满都麦在其小说作品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带有草原气息的人物形象:恋人形象、母亲形象、猎人形象、狼形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