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周立波同志的生平及文学成就,然后介绍了其生活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动因,对周立波的现实追求及其对文学和艺术的思索和态度做了简要阐述,突出了其创作个性和美学追求。在文学的道路上,周立波坚守着一种文学精神,这种文学精神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不屈于现实的心灵高傲的飞翔。
引言
周立波于1908年8月出生于湖南益阳邓石桥乡清溪村,1979年9月病逝于北京。他一生文学活动丰富,30年代即投身左翼革命文学活动,创作了大量富有时代意义和崇高思想的作品,为我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他的一些文学观和艺术观更对当代的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时代浪潮
周立波是一个从左联开始一直坚守左翼姿态,投身左翼革命文学活动的作家;一个坚持乡土创作并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作家;一个对多种文体进行实验的作家;更是一个对文学和艺术有着独到见解的作家。周立波“表里如一”的为人风格以及做学问风格,在当时也体现在他对革命的现实冲动与文学表达这两者所采取的同一形式:自由、坦诚、热烈而又敏感,从而奠定了一种偏重主观体验与表达的写作方式。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30年代左翼革命文学的兴起,对西方一些作家和作品的介绍与接受始终延绵不绝,这深刻地影响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只不过其间的联系比较曲折、隐讳,不是那么了。西方被冠以“唯美主义”的作家作品及其文学观念,与中国的现代文学实践从开始就构成一种张力关系,既有介绍,又有排斥,既有接受,又有保留,而非泾渭分明的局面。具体到周立波,他对世界文学潮流之变并不陌生,或者说他的写作实际上就建立在世界文学潮流基础之上。
二、现实追求
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一方面,现代革命浪潮使他弃笔从戎,真心实意地投身于民众的社会变革。另一方面,写作又是通向现代文学的必经之路,因为革命文学必须是面向现实,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不应该脱离时代,表现旧式文人的无病呻吟或顾影自怜。
与一些西方唯美主义作家特别不同的是,周立波抗战时期的写作,不是要在对黑暗的诅咒中被黑暗吞没,而表现出强烈欲求冲破黑暗的“反叛”意志,这种在反叛中求生的意志是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前景联系在一起的。周立波所说的“抒情诗的幻想”,与唯美主义“借助客观事物的描写,以象征超越现实之美,使心灵与神明相契合”的主张又遥相呼应。 这种审美旨趣伴随周立波的创作冲动,逐渐形成鲜明的写作个性。
周立波最初以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现代文学史闻名,作品描写1946年前后东北农村的土改运动。怀抱知识分子的美学理想,表现的却是与知识分子非常不同的人群——基层农民的生活,这种角色转换的微妙之处就在于语言。周立波历经千辛万苦,在底层实践中反复积累揣摩,终于通过掌握人物语言,把自己的“代言者”形象隐蔽起来,为克服几乎是左翼革命文学与生俱来的顽疾——公式化、概念化,实现了非常成功的探索。通过锤炼语言,使作品成为人物角色与身份的自然呈现,这是周立波小说最为用力的美学追求。
三、精神世界
简朴的生活,勤奋的写作,深沉的思考,几乎涵盖了周立波的一生。是小说构筑了他的生活,使他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执著地追求唯美,在唯美的追求中享受人生乐趣。而他所特有的唯美情愫正是以博学与精湛的文化鉴赏力为依托的。
周立波小说的唯美倾向不仅在于他个人独具个性的文学气质;对“抒情诗的幻想”的推崇;对现代小说中语言问题独具慧眼的领悟,以及他把握和应用语言的能力;更在于他坚守着一种文学精神。在本质上,这种文学精神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不臣服于现实的心灵高傲的飞翔。这一点,在周立波建国后描写农村生活题材的小说中表现更为突出。周立波的历史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使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表达自我感受。周立波为人谦和,但他对于社会的黑暗势力嫉恶如仇,由于参加抗日战争,参加社会底层的革命实践,使他看到革命将使社会获得新生的希望。从写作的角度,周立波不是匍匐于现实生活的“反映者”,而是对他所期待的革命的“表现者”,那是他以身相许的一种审美境界,也是建立在丰厚的世界文化积淀的基础之上的审美乌托邦。
四、结语
以小说家的文学修养和艺术追求,对抗和平时期剑拔弩张的权利斗争;以清新自然的描写,对抗腐朽消极的人际关系,这不仅体现了周立波的作品在当时的时代意义,而且在文学史长河中,周立波对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更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精神,它在革命的浪潮之中,在不尽如人意、逼人就范的现实面前,高傲地让心灵张开自由的翅膀,翱翔在历史的天空,为当代的文学爱好者留下作家想象人性、感觉生活的文学艺术经典。
参考文献:
[1]余丹清.当代周立波研究及其意义.三周研究.
[2]董之林.周立波小说的唯美倾向. 周立波创作与当代中国乡土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6(8).
[3]吴格非. 周立波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J].徐州教育学院院报,1999(3).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
引言
周立波于1908年8月出生于湖南益阳邓石桥乡清溪村,1979年9月病逝于北京。他一生文学活动丰富,30年代即投身左翼革命文学活动,创作了大量富有时代意义和崇高思想的作品,为我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他的一些文学观和艺术观更对当代的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时代浪潮
周立波是一个从左联开始一直坚守左翼姿态,投身左翼革命文学活动的作家;一个坚持乡土创作并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作家;一个对多种文体进行实验的作家;更是一个对文学和艺术有着独到见解的作家。周立波“表里如一”的为人风格以及做学问风格,在当时也体现在他对革命的现实冲动与文学表达这两者所采取的同一形式:自由、坦诚、热烈而又敏感,从而奠定了一种偏重主观体验与表达的写作方式。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30年代左翼革命文学的兴起,对西方一些作家和作品的介绍与接受始终延绵不绝,这深刻地影响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只不过其间的联系比较曲折、隐讳,不是那么了。西方被冠以“唯美主义”的作家作品及其文学观念,与中国的现代文学实践从开始就构成一种张力关系,既有介绍,又有排斥,既有接受,又有保留,而非泾渭分明的局面。具体到周立波,他对世界文学潮流之变并不陌生,或者说他的写作实际上就建立在世界文学潮流基础之上。
二、现实追求
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一方面,现代革命浪潮使他弃笔从戎,真心实意地投身于民众的社会变革。另一方面,写作又是通向现代文学的必经之路,因为革命文学必须是面向现实,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不应该脱离时代,表现旧式文人的无病呻吟或顾影自怜。
与一些西方唯美主义作家特别不同的是,周立波抗战时期的写作,不是要在对黑暗的诅咒中被黑暗吞没,而表现出强烈欲求冲破黑暗的“反叛”意志,这种在反叛中求生的意志是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前景联系在一起的。周立波所说的“抒情诗的幻想”,与唯美主义“借助客观事物的描写,以象征超越现实之美,使心灵与神明相契合”的主张又遥相呼应。 这种审美旨趣伴随周立波的创作冲动,逐渐形成鲜明的写作个性。
周立波最初以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现代文学史闻名,作品描写1946年前后东北农村的土改运动。怀抱知识分子的美学理想,表现的却是与知识分子非常不同的人群——基层农民的生活,这种角色转换的微妙之处就在于语言。周立波历经千辛万苦,在底层实践中反复积累揣摩,终于通过掌握人物语言,把自己的“代言者”形象隐蔽起来,为克服几乎是左翼革命文学与生俱来的顽疾——公式化、概念化,实现了非常成功的探索。通过锤炼语言,使作品成为人物角色与身份的自然呈现,这是周立波小说最为用力的美学追求。
三、精神世界
简朴的生活,勤奋的写作,深沉的思考,几乎涵盖了周立波的一生。是小说构筑了他的生活,使他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执著地追求唯美,在唯美的追求中享受人生乐趣。而他所特有的唯美情愫正是以博学与精湛的文化鉴赏力为依托的。
周立波小说的唯美倾向不仅在于他个人独具个性的文学气质;对“抒情诗的幻想”的推崇;对现代小说中语言问题独具慧眼的领悟,以及他把握和应用语言的能力;更在于他坚守着一种文学精神。在本质上,这种文学精神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不臣服于现实的心灵高傲的飞翔。这一点,在周立波建国后描写农村生活题材的小说中表现更为突出。周立波的历史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使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表达自我感受。周立波为人谦和,但他对于社会的黑暗势力嫉恶如仇,由于参加抗日战争,参加社会底层的革命实践,使他看到革命将使社会获得新生的希望。从写作的角度,周立波不是匍匐于现实生活的“反映者”,而是对他所期待的革命的“表现者”,那是他以身相许的一种审美境界,也是建立在丰厚的世界文化积淀的基础之上的审美乌托邦。
四、结语
以小说家的文学修养和艺术追求,对抗和平时期剑拔弩张的权利斗争;以清新自然的描写,对抗腐朽消极的人际关系,这不仅体现了周立波的作品在当时的时代意义,而且在文学史长河中,周立波对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更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精神,它在革命的浪潮之中,在不尽如人意、逼人就范的现实面前,高傲地让心灵张开自由的翅膀,翱翔在历史的天空,为当代的文学爱好者留下作家想象人性、感觉生活的文学艺术经典。
参考文献:
[1]余丹清.当代周立波研究及其意义.三周研究.
[2]董之林.周立波小说的唯美倾向. 周立波创作与当代中国乡土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6(8).
[3]吴格非. 周立波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J].徐州教育学院院报,1999(3).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