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对艺术的最好忠告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min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位美国艺术家若在世,今年已经84岁了。而他对艺术的一些建议和沉思,至今仍启发着我们,让我们时常重温波普艺术的图像和记忆。沃霍尔对生活和文化中的一些矛盾冲突和歧义的探讨有着极大的兴趣,尽管他承认自己比较内向,但他从不乏妙语连珠,通常,他简洁又一针见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艺术的商业化,到艺术批评和寻找灵感,沃霍尔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这里我们搜集了他的观点。
  忠告一:关于在画室的工作
  “不要去想艺术,只是完成它。让其他人来决定它是好是坏,不管他们是喜欢还是厌恶。在他们做决定的时候,去做更多的艺术。”
  “我想我对‘工作’一词有着非常宽泛的定义,因为我觉得,人活着总是有很多并不想做的工作。出生就像是被绑架,然后卖为奴隶。人的每一分钟都在工作,即使睡着了,机械也始终在运转。”
  “我这样作画的原因是我想成为一台机器,不管我做什么都能像机器般,是我想要的。”
  “虽然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做了很多的垃圾,但我坚信空白是非常好的东西,不会浪费一点空间。而任何包含艺术的空间里,则随处可见被浪费的空间。”
  忠告二:关于艺术批评
  “不要理会别人怎样写你。用英寸去衡量它们。”
  “谨记,他们在之前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见过你。”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艺术家很特殊呢?艺术只是另一种工作。”
  “你是怎样的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认为你是怎样的。”
  “每个事物都有其美丽的一面,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
  “大部分美国人都认为‘艺术’是一个男人的名字。”
  忠告三:关于艺术买卖
  “能够优良运作的商业买卖,是一种最迷人的艺术……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良好的商业更是最好的艺术。”
  “艺术商业是紧随艺术后的一个步骤。我是工业艺术家出身,我想成为一个商业艺术家。”
  “我非常喜欢工业艺术的那种工作状态,他们会告诉你要去做什么怎么去做,你只要纠正错误就好了,他们会说yes或no。”
  “我发现:商业的东西真的很招人厌恶。一旦它成为商业大众市场的东西,便糟透了。”
  “我觉得应该有人能够为我做出我所有的作品。”
  “当支票清零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什么是艺术。”
  忠告四:关于寻找灵感
  “你要让平常会觉得厌烦的小事情突然刺激你一下。”
  “我喜欢在错误的地方做正确的事,在正确的地方做错误的事,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非常值得,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会时常发生。”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问我,‘你最爱什么东西?’于是我开始画钱。”
  “艺术的停滞孕育于保守。”
  忠告五:关于什么是艺术,成为艺术家意味着什么
  “艺术是能让人解脱的一个东西。”
  “一幅有着焦点和名人的图片就是我理解的好图片。”
  “照片意味着我能够明了每时每刻我在哪里,这是我要去拍照的原因,它是一个视觉日记。”
  “艺术家是这样一种人,他生产一些对人们来说并不必要的东西,而出于某种原因,认为将这东西带给人们是一个好主意。”
  忠告六:关于相信你的直觉
  “若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盯着一个事物,那么它便失去了所有的意义。”
  “我绘画的直觉告诉我,‘如果你不想,便是对的’。一旦你做了决定并开始选择,就是错误的开始。决定的越多,错的越多。”
  忠告七:关于依靠自然和技巧
  “我想拥有土地并不破坏它们是最美丽的艺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它。”
  “大地是最好的艺术品。”
  “我相信昏暗的灯光与幻像镜的效果。”
  忠告八:关于投入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想了解安迪?沃霍尔的全部,只要去看我及我的绘画和电影,那就是真实的我,并没有什么背后的东西。”
  “每天我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去工作去画画,尽我所能去产出更多的图片。”
  “当你‘玩’工作的时候,就是真的有社会病了。玩的唯一原因就是要努力工作,而不是大多数人所想的那样。”
  “我做艺术是因为我很丑,没有其他别的东西可以去做。”
  忠告九:关于对波普艺术的理解
  “一旦你接触到波普,你便永远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去看待同一个符号。一旦你想到波普,你也永不会再用同样的方式去看待美国。”
  “波普艺术是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
  “不管展示的是蒙娜丽莎、一个香蕉或是汉斯?里特曼的眼镜,事实是,它必须是波普。”
  忠告十:关于最好的绘画方法
  爱德华?露西-史密斯:为什么做30或40张图片要比做一张的快感要多?
  安迪?沃霍尔:这样我可以,呃,用像我现在戴的这个耳麦,听戏剧之类的东西。
  爱德华?露西-史密斯:这是否意味着你作画时不用思考吗?
  安迪?沃霍尔:不,你可以听真正好的音乐。
  爱德华?露西-史密斯:那么,画画是听好音乐的一个借口吗?
  安迪?沃霍尔:哦,是的。
其他文献
2012年12月,  一个由Asia Ruperto&Edoardo Gagliardi策划的关于“艺术与空间”的纪录片单元在北京杂家项目空间(zajia lab)放映。  从圆明园画家村到798艺术区,  抑或每一个艺术家曾经生活过的街巷邻里,  艺术家如何构想和规划他们周围的空间?  他们的生活、创造力与这个空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而是一个和呼吸一样重要的存
期刊
NO.1  卡莉·库什尼(Carly Cushnie) 米歇尔·奥兹(Michelle Ochs)  28岁/ 时装设计师  卡莉·库什尼和米歇尔·奥兹搭档创办了品牌“库什尼&奥克斯”,美国著名的时尚高端百货波道夫·古德曼百货公司买下她们首次推出的2009春季女装系列,让两位设计师获得了巨大的突破。目前在萨克斯百货、内曼·马库斯百货等各大高端百货中均可买到,这个高端品牌2012年的总收入约200万
期刊
2012年12月7日,音乐剧《猫》(Cats)中文版在广州大剧院迎来迎来最具有纪念意义的第100场演出。继首部世界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之后,音乐剧《猫》中文版成为又一部3月内就突破100场演出的音乐剧作品。而《猫》中文版此次巡演,与10来年前另一个版本的《猫》在中国的演出亦大有不同。  堆积如山的传奇数字  音乐剧又叫歌舞剧,其起源有诸如欧洲19世纪古典轻歌剧和喜歌剧、美国本土的山乡村歌
期刊
我在观看3D IMAX的HFR版本时,感觉画面更加的精致,也更加的流畅。如高潮戏时远征军团队进入了地底洞穴而与半兽人对决的那一幕,远景的全景的地底洞穴非常的壮观,加上48帧的高帧率让画面的层次感更为分明,再加上简洁的动作打斗场面、精巧流畅的镜头设计,这段戏的张力丝毫不亚于《指环王》系列。高帧率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咕噜这个角色。当年在《指环王1》时他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远景,到了《指环王3》时随着技术的
期刊
HFR给我的第一印象:不“真实”。这种不真实不是特效上的虚假,而是观感上的异感。不同于24帧,48帧能捕捉到几乎所有的动态细节并缩减视觉上的动态模糊。因此在摄像机移位以及拍摄高速变化的动作场景中,48帧能使画面显得更为流畅,画面的锐利度和清晰度也会提高。而正因为这几点,HFR版的《霍比特人》失去了电影传统意义上的质感,最终导致电影视觉观感上的不“真实”——它没有了电影的画面感,整体更像是场高清电视
期刊
人工棕榈岛、七星帆船酒店、迪拜塔,对游客和旅游业界来说,阿布扎比的知名度远不如其“邻居”迪拜,一般游客到阿布扎比主要是看两个建筑——谢赫扎伊德大清真寺和酋长皇宫酒店,而选择在阿布扎比住上一晚的游客则很少。不过到2015年,这种情况有望改观。  以文化为主题的萨迪亚特岛是旅游文化局正在重点打造的目的地,已经邀请四位顶级建筑师分别为萨迪亚特岛设计四座现代建筑,包括阿布扎比古根汉姆博物馆、阿布扎比卢浮宫
期刊
《魔戒》三部曲早已落幕,如今这部《霍比特人》是拍给那些依依不舍的影迷和魔幻爱好者的,额外的礼物自然是3D和48帧画面。彼得·杰克逊所要打造的“中土世界”,其实并不比十年前更为惊奇,因为那些矮人族、兽人族、精灵族,以及贪婪的咕噜木,都已经在前作中亮相,除了久违的熟悉感,这部影片更多的是去体会技术革命所带来的视觉体验。因为剧情相对简单,就是甘道夫带领着一队矮人去追打奔逃,而且片长将近三小时,多少让人有
期刊
密密麻麻、错落有致的碎石甬道,里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江南雨巷,然而又不尽相同。  这里的风情完全不同于江南的精致,暗红的墙壁正是欧洲古城最常见的。  从空中俯瞰时,  老里昂呈现的粉红和橙黄,让人有种置身罗马的错觉。  说起法国的河流,多数人会想到横贯巴黎、与古典和时尚交织的塞纳河,然而法国人会告诉你,他们拥有的不只是塞纳河。如若追随卢瓦尔河的足迹,便能饱览数之不尽的古堡。沿着罗纳河顺流而下,则可以
期刊
自由撰稿人,想一辈子,写5分钟。  在互联网浪潮的席卷之下,纸媒刊物终止印刷、关门倒闭的消息已屡见不鲜,但是当各种社交网络的信息流中开始滚动《新闻周刊》终止印刷版转投互联网的消息时,却还是不免让我下意识地感觉到纸媒行业走向没落的步伐突然加速了。  作为美国三大周刊之一的《新闻周刊》有着将近80年的历史,在2007年以前一直保持着稳定的销量,紧随美国旗舰周刊《时代》之后。但是从2007年开始,杂志的
期刊
采访时间  2013年1月10日  采访地点  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  采访对象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歌华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主任曾辉  2013“北京之光”迎新倒计时活动于2012年12月31日晚在中华世纪坛亮相。“北京之光”艺术装置由艺术家汪建伟运用艺术和科技相结合的理念创作而成。当晚,中华世纪坛打造了一个开放、互动的活动空间,为在北京迎新的人们创造了一个无国界的跨年时刻。为了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