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开始培养国家安全观念,是中国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局势的必需,也是为未来发展储备人才的根本前提。随着新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以及国家安全教育的法制保障和教育系统对此的持续关注,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开展愈发重要。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大部分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念意识淡薄,因此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势在必行。首先,强化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是储备国家安全能力的关键;其次,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是增强少年儿童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可从三个方面开展:(一)发挥学校教育的独特作用,创新开发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资源;(二)尊重少年儿童发展规律,协调多学科国家安全观知识的输出平衡;(三)构建国家安全教育资源支持力量,中小学一体化衔接共享发展。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国家安全教育;少年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8-0121-04
2020年9月28日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大中小学校园教育中对国家安全教育主题的重视,同时也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的要求,“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这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国家安全教育重视的体现,是中国处理更加复杂的国际局势的必需,也是为未来发展储备合格人才的根本前提。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新国家安全观一般指总体国家安全观。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上对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观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的总体国家安全观”[2]。新国家安全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有着循序渐进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开始重视国家安全观建设。经1983年第六届全国人大议定,“国家安全”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对国家安全的关键作用进行了阐释并提出必须充分重视对相关工作的领导。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转变,1997年中共十五大首提“国家经济安全”。进入信息时代,尤其是21世纪以来,国家安全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信息安全也成为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2012年十八大会议,对1983年以来“国家安全”概念的演变进行了回溯和归纳,并且基于此对“国家安全”概念展开全面完善,海洋、太空等领域的安全问题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聚焦。不仅如此,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召开中央领导小组会议,强调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在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中所处的战略地位,要求从国际国内的全局视野出发,统筹创新,展开网络强国的建设工作,“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2]。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大潮下,我国的国家安全内涵不断内延外伸,在时空领域上也获得了空前的扩展,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国际社会面临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需要我们时刻警惕和谨慎,坚持新时代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建设。
(二)国家安全教育的法制保障
国家安全处于国家利益的最重要层级。随着国家安全建设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安全被纳入我国法律体系。2015年7月1日,经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正式通过,确定了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險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3]。该部法律对国土、政治、军事等共计11个领域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明确阐述,并且在法律意义上确定了国家安全教育在国家安全建设中的地位,同时确定每年的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以彰显其重大意义。正如十九大报告所阐述的那样,国家安全教育的关键影响在于,将国家安全的概念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面向全社会进行传播,不仅要在全体党员更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只有这样,国家安全才能够在党和人民的共同推动下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基于此,国家安全教育的开展获得了法制保障。
(三)教育系统的持续关注
国家安全建设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指引,也离不开人民对此项工作的配合。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建设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就必须要在全社会培养对国家安全的关注意识,国家安全教育工作势在必行。为了促进大中小学系统、规范、科学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教育部颁布《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对安全教育主题的内容范围进行了精准定位,向各年龄段的在校学生介绍了我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常规领域的安全现状以及网络、核、太空等新型领域面临的挑战[4]。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纲要》对如何进一步建立起系统完备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教育进课堂的全面落实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划,切实体现了我国对国家安全教育问题的殷切关注。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的形成,是我国国家安全建设能力在长时段内持续获得提升的重要保障。
二、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实施现状及必要性
(一)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实施现状
国家安全教育在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我国教育体系一大组成部分,有相应的政策与之配合。然而,在现实中,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有关国家安全的教育是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进行的。受限于此,国家安全教育的主题仅仅出现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由于缺乏与其他学科体系的融合,以及教材中材料的选取缺少创新,国家安全教育在总体教学实践中显得较为单调[4]。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国家安全教育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培养,而是一味将国家安全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爱国教育。大部分授课教师对新国家安全观的内涵把握不准确,没有注意到国家安全的多领域性这一特征,仅仅将这一概念局限于对领土、军事等传统领域。在事例的选用上,即使是不同版本的教材也多倾向于反恐反间谍等内容,忽视了对国家安全在网络、太空等新型领域所面临的挑战。这些教育现状与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极不相称,导致大部分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念意识淡薄,对于国家安全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狭隘的层面,从而认为国家安全只与国家有关与自己无关,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中小学生思想与国家安全教育要求脱轨。因此,完善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式,是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强化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是储备国家安全能力的关键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国际社会的互动,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互联网的支持。网络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腾飞,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各式各样的电子设备进入千家万户。现代少年儿童,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从小就养成了通过电子设备接触信息的习惯。然而,随着网络的发达,各类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我国中小学生群体是年龄段处于6—14周岁的少年儿童,尚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刻,无法轻易分辨信息的真伪,很容易被误导。在这一境况下,西方许多霸权国家借助信息媒体的优势展开了舆论宣传和文化殖民,通过各种障眼法在网络上散布引导性的信息,大肆宣扬所谓的西方民主,贬斥攻击中国社会的人权等问题。导致青少年群体无法正确认识我国的国家形象。而且,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似乎模糊了国与国之间的物质和思想界限,现今的少年儿童自出生就生活在物质生活丰裕的和平年代,对于书中展示的曾经山河破碎、国家危亡的历史记忆非常陌生,缺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从而可能忽视现今国际社会暗流涌动的矛盾和冲突,在毫无警惕心的情况下被来者不善的信息所迷惑,甚至在无法预知自己行为后果的情况下做出于国家安全有害的事情。因此,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对青少年的国际安全教育迫在眉睫。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国外有心者的意识形态渗透,更加能够帮助少年儿童提高对不同信息的甄别能力,正确认识世界。
2.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是增强少年儿童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
国家安全教育的本质就是意识形态教育,国家安全问题往往先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的[5]。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崭露头角,成长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负责任大国,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各方的注目,在得到诸多肯定和赞誉的同时,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带有敌意的攻击和诽谤。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一改以往韬光养晦的策略,更加对外展现出自己的大国风范,而国家形象的树立,不仅表现在政府官方的表态,国民的认同和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国家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立起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感。通过系统化多样化的国家安全教育,使中小学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国的大国地位、面临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国民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激励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能力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化解国际困境、和平崛起发挥自己的力量。
三、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可行策略
(一)发挥学校教育的独特作用,创新开发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资源
在推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是其主要实现途径。而中小学初级教育阶段的安全教育更应受到重视。为了确保教育的高效性,学校应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信息网络开展创新教育。《纲要》指出建议小学作为讲授国家安全观的起点学段,主要依托的学科为思政。要想做好课程资源的创新开发,首先,教育者必须做好思政课程资源自身的开发与利用,在充分把握中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同时,不断开发丰富趣味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创新利用。其次,整合课程资源,开展多学科合作。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知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资源中蕴藏的丰富育人要素,从不同层面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教学资源,通过优化渗透方式、畅通渗透渠道的手段来不断拓展国家安全教育的知识空间,通过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以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對少年儿童国家认同的激励作用。
(二)尊重少年儿童发展规律,协调多学科国家安全观知识的输出平衡
《纲要》中对不同学段的主要目标进行了阐述: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初步启蒙,帮助青少年了解国家、民族以及国家安全领域,如领土、主权等基本概念的定义,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社会实际展开讲授,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情怀;而在中学阶段,随着学生认识了解世界的意愿增强,以及自我定位的逐步形成,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去思考国家与个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国家在个人成长中的角色以及个人之于国家的意义所在,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安全利益的认识。这也反映了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应该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遵循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以及教学规定。以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展开国家安全教育,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促使其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国家安全知识。例如,通过特定主题的授课和不同学科中发散性的介绍相结合,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生动传神;大力借助新媒体技术,将国家安全教育知识,以纪录片、微电影、短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增强少年儿童的直观体验。只有这样,少年儿童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习主动性,在吸收国家安全知识的同时,付诸实践,以更加清醒的目光来审视和甄别接触到的各类信息,并且在生活中更加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保卫国家安全的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家安全教育与其他各学科的发散结合中,要张弛有度,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传递国家安全理念,但要避免分工不明确,学科教师对本学科如何开展国家安全观念的定位不清晰,从而出现照搬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尴尬局面。《纲要》中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其指出在安全教育中,全学段主要学科为思政,相关学科为历史、语文、地理、科学。安全教育并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任务,实际上与各个学科都息息相关,除了在思政课上的重点教学,其他学科也应当在教材和教学中引入安全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认真探究指导纲要中指导思想,在讲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灵活结合学科特色联系国家安全领域现状,避免刻意生硬的信息灌输,做到与思政教育的配合,从而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同时由于结合国家发展实际,更促使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为祖国安全和平作出贡献。例如,历史课上,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列强入侵的历史事件时,可以以史为鉴,将当时中国的国际处境与今日的国际地位进行对比,以强调国家安全在国家利益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地理课上,可以结合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领土争端展开介绍,强调领土安全,还可以围绕资源危机展开对生态安全的阐述等;在物理课上,则可以更多聚焦核领域、太空领域的安全问题等。 (三)构建国家安全教育资源支持力量,中小学一体化衔接共享发展
教育本身是共享且开放发展的,它既不独立于任何学科之外又具有自身发展特点。在国家安全教育中,要遵循局部与整体的原则,在整体上,要树立大局观,注重教育教学目标的系统规划,在局部,要区别各学科的教学特点以及各学段的学习节奏。在充分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遵循《纲要》的要求,推动各学段安全教育的流畅推进和过渡。具体而言,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国家安全教育的效果并保证其长期性和延续性,不仅要在思想层面上予以关注,更要在实践层面建立起中小学一体化衔接的共享课程体系。中小学应当围绕安全教育所涉及的领域制定相应的课程主题,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主题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小学到中学阶段,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特点,逐渐加深讨论内容。例如,在小学阶段可就相关领域的国家安全问题做简单介绍,对学生的要求多以知道“是什么”为主;在中学阶段可就此问题产生的背景、形成原因、重大影响等,结合时事政治加以分析,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认可,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
总的来说,想要保证国家安全教育的實践效果,必须要在充分理解理论内涵的前提下,对教育体系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教学特点详细了解,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讲授方法,为国家安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找到合适的定位,实现国家安全教育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印发指导纲要指导大中小学系统规范科学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0-10-27).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0/
t20201027_496910.html.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9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5-07-01).
http://www.gov.cn/zhengce/2015-07/01/content_2893902.
htm.
[4] 马乔恩,吴玉军.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11).
[5] 许纪霖.国家/国民、国家/民族:国家认同的两个面向[J].浙江社会科学,2017(6).
作者简介:孙佳欣(1996—),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单位为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
孙钰华(1965—),女,汉族,山东安丘人,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
(责任编辑:易衡)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国家安全教育;少年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8-0121-04
2020年9月28日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大中小学校园教育中对国家安全教育主题的重视,同时也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的要求,“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这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国家安全教育重视的体现,是中国处理更加复杂的国际局势的必需,也是为未来发展储备合格人才的根本前提。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新国家安全观一般指总体国家安全观。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上对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观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的总体国家安全观”[2]。新国家安全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有着循序渐进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开始重视国家安全观建设。经1983年第六届全国人大议定,“国家安全”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对国家安全的关键作用进行了阐释并提出必须充分重视对相关工作的领导。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转变,1997年中共十五大首提“国家经济安全”。进入信息时代,尤其是21世纪以来,国家安全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信息安全也成为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2012年十八大会议,对1983年以来“国家安全”概念的演变进行了回溯和归纳,并且基于此对“国家安全”概念展开全面完善,海洋、太空等领域的安全问题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聚焦。不仅如此,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召开中央领导小组会议,强调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在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中所处的战略地位,要求从国际国内的全局视野出发,统筹创新,展开网络强国的建设工作,“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2]。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大潮下,我国的国家安全内涵不断内延外伸,在时空领域上也获得了空前的扩展,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国际社会面临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需要我们时刻警惕和谨慎,坚持新时代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建设。
(二)国家安全教育的法制保障
国家安全处于国家利益的最重要层级。随着国家安全建设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安全被纳入我国法律体系。2015年7月1日,经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正式通过,确定了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險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3]。该部法律对国土、政治、军事等共计11个领域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明确阐述,并且在法律意义上确定了国家安全教育在国家安全建设中的地位,同时确定每年的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以彰显其重大意义。正如十九大报告所阐述的那样,国家安全教育的关键影响在于,将国家安全的概念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面向全社会进行传播,不仅要在全体党员更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只有这样,国家安全才能够在党和人民的共同推动下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基于此,国家安全教育的开展获得了法制保障。
(三)教育系统的持续关注
国家安全建设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指引,也离不开人民对此项工作的配合。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建设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就必须要在全社会培养对国家安全的关注意识,国家安全教育工作势在必行。为了促进大中小学系统、规范、科学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教育部颁布《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对安全教育主题的内容范围进行了精准定位,向各年龄段的在校学生介绍了我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常规领域的安全现状以及网络、核、太空等新型领域面临的挑战[4]。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纲要》对如何进一步建立起系统完备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教育进课堂的全面落实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划,切实体现了我国对国家安全教育问题的殷切关注。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的形成,是我国国家安全建设能力在长时段内持续获得提升的重要保障。
二、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实施现状及必要性
(一)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实施现状
国家安全教育在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我国教育体系一大组成部分,有相应的政策与之配合。然而,在现实中,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有关国家安全的教育是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进行的。受限于此,国家安全教育的主题仅仅出现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由于缺乏与其他学科体系的融合,以及教材中材料的选取缺少创新,国家安全教育在总体教学实践中显得较为单调[4]。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国家安全教育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培养,而是一味将国家安全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爱国教育。大部分授课教师对新国家安全观的内涵把握不准确,没有注意到国家安全的多领域性这一特征,仅仅将这一概念局限于对领土、军事等传统领域。在事例的选用上,即使是不同版本的教材也多倾向于反恐反间谍等内容,忽视了对国家安全在网络、太空等新型领域所面临的挑战。这些教育现状与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极不相称,导致大部分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念意识淡薄,对于国家安全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狭隘的层面,从而认为国家安全只与国家有关与自己无关,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中小学生思想与国家安全教育要求脱轨。因此,完善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式,是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强化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是储备国家安全能力的关键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国际社会的互动,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互联网的支持。网络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腾飞,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各式各样的电子设备进入千家万户。现代少年儿童,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从小就养成了通过电子设备接触信息的习惯。然而,随着网络的发达,各类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我国中小学生群体是年龄段处于6—14周岁的少年儿童,尚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刻,无法轻易分辨信息的真伪,很容易被误导。在这一境况下,西方许多霸权国家借助信息媒体的优势展开了舆论宣传和文化殖民,通过各种障眼法在网络上散布引导性的信息,大肆宣扬所谓的西方民主,贬斥攻击中国社会的人权等问题。导致青少年群体无法正确认识我国的国家形象。而且,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似乎模糊了国与国之间的物质和思想界限,现今的少年儿童自出生就生活在物质生活丰裕的和平年代,对于书中展示的曾经山河破碎、国家危亡的历史记忆非常陌生,缺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从而可能忽视现今国际社会暗流涌动的矛盾和冲突,在毫无警惕心的情况下被来者不善的信息所迷惑,甚至在无法预知自己行为后果的情况下做出于国家安全有害的事情。因此,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对青少年的国际安全教育迫在眉睫。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国外有心者的意识形态渗透,更加能够帮助少年儿童提高对不同信息的甄别能力,正确认识世界。
2.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是增强少年儿童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
国家安全教育的本质就是意识形态教育,国家安全问题往往先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的[5]。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崭露头角,成长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负责任大国,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各方的注目,在得到诸多肯定和赞誉的同时,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带有敌意的攻击和诽谤。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一改以往韬光养晦的策略,更加对外展现出自己的大国风范,而国家形象的树立,不仅表现在政府官方的表态,国民的认同和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国家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立起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感。通过系统化多样化的国家安全教育,使中小学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国的大国地位、面临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国民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激励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能力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化解国际困境、和平崛起发挥自己的力量。
三、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可行策略
(一)发挥学校教育的独特作用,创新开发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资源
在推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是其主要实现途径。而中小学初级教育阶段的安全教育更应受到重视。为了确保教育的高效性,学校应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信息网络开展创新教育。《纲要》指出建议小学作为讲授国家安全观的起点学段,主要依托的学科为思政。要想做好课程资源的创新开发,首先,教育者必须做好思政课程资源自身的开发与利用,在充分把握中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同时,不断开发丰富趣味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创新利用。其次,整合课程资源,开展多学科合作。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知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资源中蕴藏的丰富育人要素,从不同层面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教学资源,通过优化渗透方式、畅通渗透渠道的手段来不断拓展国家安全教育的知识空间,通过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以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對少年儿童国家认同的激励作用。
(二)尊重少年儿童发展规律,协调多学科国家安全观知识的输出平衡
《纲要》中对不同学段的主要目标进行了阐述: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初步启蒙,帮助青少年了解国家、民族以及国家安全领域,如领土、主权等基本概念的定义,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社会实际展开讲授,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情怀;而在中学阶段,随着学生认识了解世界的意愿增强,以及自我定位的逐步形成,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去思考国家与个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国家在个人成长中的角色以及个人之于国家的意义所在,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安全利益的认识。这也反映了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应该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遵循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以及教学规定。以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展开国家安全教育,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促使其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国家安全知识。例如,通过特定主题的授课和不同学科中发散性的介绍相结合,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生动传神;大力借助新媒体技术,将国家安全教育知识,以纪录片、微电影、短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增强少年儿童的直观体验。只有这样,少年儿童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习主动性,在吸收国家安全知识的同时,付诸实践,以更加清醒的目光来审视和甄别接触到的各类信息,并且在生活中更加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保卫国家安全的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家安全教育与其他各学科的发散结合中,要张弛有度,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传递国家安全理念,但要避免分工不明确,学科教师对本学科如何开展国家安全观念的定位不清晰,从而出现照搬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尴尬局面。《纲要》中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其指出在安全教育中,全学段主要学科为思政,相关学科为历史、语文、地理、科学。安全教育并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任务,实际上与各个学科都息息相关,除了在思政课上的重点教学,其他学科也应当在教材和教学中引入安全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认真探究指导纲要中指导思想,在讲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灵活结合学科特色联系国家安全领域现状,避免刻意生硬的信息灌输,做到与思政教育的配合,从而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同时由于结合国家发展实际,更促使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为祖国安全和平作出贡献。例如,历史课上,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列强入侵的历史事件时,可以以史为鉴,将当时中国的国际处境与今日的国际地位进行对比,以强调国家安全在国家利益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地理课上,可以结合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领土争端展开介绍,强调领土安全,还可以围绕资源危机展开对生态安全的阐述等;在物理课上,则可以更多聚焦核领域、太空领域的安全问题等。 (三)构建国家安全教育资源支持力量,中小学一体化衔接共享发展
教育本身是共享且开放发展的,它既不独立于任何学科之外又具有自身发展特点。在国家安全教育中,要遵循局部与整体的原则,在整体上,要树立大局观,注重教育教学目标的系统规划,在局部,要区别各学科的教学特点以及各学段的学习节奏。在充分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遵循《纲要》的要求,推动各学段安全教育的流畅推进和过渡。具体而言,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国家安全教育的效果并保证其长期性和延续性,不仅要在思想层面上予以关注,更要在实践层面建立起中小学一体化衔接的共享课程体系。中小学应当围绕安全教育所涉及的领域制定相应的课程主题,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主题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小学到中学阶段,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特点,逐渐加深讨论内容。例如,在小学阶段可就相关领域的国家安全问题做简单介绍,对学生的要求多以知道“是什么”为主;在中学阶段可就此问题产生的背景、形成原因、重大影响等,结合时事政治加以分析,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认可,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
总的来说,想要保证国家安全教育的實践效果,必须要在充分理解理论内涵的前提下,对教育体系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教学特点详细了解,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讲授方法,为国家安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找到合适的定位,实现国家安全教育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印发指导纲要指导大中小学系统规范科学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0-10-27).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0/
t20201027_496910.html.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9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5-07-01).
http://www.gov.cn/zhengce/2015-07/01/content_2893902.
htm.
[4] 马乔恩,吴玉军.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11).
[5] 许纪霖.国家/国民、国家/民族:国家认同的两个面向[J].浙江社会科学,2017(6).
作者简介:孙佳欣(1996—),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单位为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
孙钰华(1965—),女,汉族,山东安丘人,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
(责任编辑:易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