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产渡人看大德与小惠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rui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国有个老百姓寒冬里过河,上岸后小腿都冻僵了。景差刚好路过这里,就把那人扶到陪乘位子上,并用自己的衣襟捂着那人的腿脚。晋国大夫叔向听闻后,不以为然地说,景差身为国相,这样做不是很浅陋吗?我听说,在贤能官吏管辖的地方,三个月就该修好沟渠,十个月就能架好桥梁。这样的话,牛马过河都不会湿蹄子,何况是人呢?
  这便是掌故“景差覆衽”的由来,见于刘向《说苑》。叔向的这番议论,很容易让人想到孟子的一段话。《孟子·离娄下》记载,子产掌郑国之政时,曾用自己的车子助人过河。孟子说,子产心肠好,却不知为政之道。如果十一月份建好行人的桥,十二月份建好通车的桥,百姓就不会为过河发愁了。君子修明施政,出行时让路人回避都可以,怎么能一一帮人渡河呢?管理国家政务的人,要让每个人都高兴,时间也不够用啊。
  “子产渡人”与“景差覆衽”情节相仿,孟子与叔向的批评略同。景差与子产的行为,于公是亲民爱民,于私是积德行善,本应受到好评和推崇,叔向和孟子却都不认可。在他俩看来,为政之道在于尚大德,识大体,办大事,而不必事必躬亲施小惠。
  这样的政治理念,也为后世所推崇。诸葛亮在处理蜀国政务时就说过,“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施政要从全局上解决普遍性问题,惠及大多数人,以小惠悦人不仅不可取,还有沽名钓誉之嫌。换成今天的说法,就是“作秀”。那么,景差与子产是在作秀吗?
  景差与子产都是一代名臣贤相,特别是子产,执掌郑国国政二十多年,深受百姓爱戴。《礼记》直接把他比作郑人的母亲,“子产犹众人之母也”。子产去世时,“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人们哭着说,子产离我们而去了,百姓将来依靠谁呢?孔子把子产身上表现出来的仁爱精神,看作是古代先贤的遗风,听到子产去世的消息,哭着说:“古之遗爱也!”子产死后,家中连发丧的费用都没有。百姓自发捐献赙仪,金银财宝不可胜计。可他儿子不肯接受,自己背土葬父于陉山。由此可见,子产爱民之举出于本心,并非作秀。那么,子产是否只注重亲民爱民的小惠,而缺乏经世治国的大德呢?
  春秋晚期的郑国,外有齐秦晋楚强邻环伺,内有七大家族明争暗斗,政局很不稳定。子产主政后,礼法并重,宽猛相济,在采取自强图存的外交策略稳定周边的同时,在国内推行了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变革。一是“作封洫”,就是划清地界,以防发生权属纷争;挖掘沟渠,以利排灌畅通;承认私田并按占有量征税,以限制贵族势力侵吞田产;健全户籍,合理编组,以形成良好的城乡社会秩序。二是“作丘赋”,就是建立与“作封洫”相配套的军赋制度,按土地占有量分担军需军备。三是“铸刑鼎”,就是把刑律铸在鼎上,公布于众。更难能可贵的是,子产主张广开言路,保留乡民自由议论朝政得失的场所,以便能够听到人们对国事的批评和建议,对的就坚持,错的就改正。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值得称道的开明之举。一千多年后,韩愈写下了《子产不毁乡校颂》,称赞子产是执政者的楷模和典范,不无惋惜地说,此举若能普及天下,该有多好啊!
  据史书记载,子产执政一年,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拎重物,儿童也不用干农活;两年之后,市场商人不虚抬物价;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不需服兵役。子产变革举措的实施,不仅刺激了郑国的经济发展,增强了郑国的军备和防务,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子产为政的古今议论中,焦点集中在大德与小惠的关系上。我的看法倾向于“为政不能止乎惠”,就是说,为政要抓全局性、长远性的大事,不能把精力花在局部的短效的“暖心工程”上,但也不应把大德与小惠对立起来,讲大德而废小惠。作为一国之相,在庙堂要抓大政以利国,到乡间要发善心以恤民,两者都是为政之德,怎么能绝然分开呢?就拿架桥来说,这本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善举,但也不是所有河流的所有区段都需要架桥,即使需要架桥的区段,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条件架桥,即使有条件架桥,也不是所有的地方官都能做到,即使地方官能做到,也要考虑投入成本和利用率。假如那条河是条浅窄的季节河,过河的人又不是很多,未必一定要架桥。子产身为国相,出行时无意间看到有人无法渡河,就施以援手,并非刻意而为,有何不可呢?不像现在有些领导干部,逢年过节,精心选择和预先安排几户贫民,进家坐坐,送上抚恤,不疼不痒地寒暄几句走人,这才叫典型的“作秀”,与子产渡人不可同日而语。
其他文献
吴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吴建权,后传给了吴图南老先生,吴图南先生9岁开始学习活到105岁,学习太极拳近100年,人称“太极泰斗”。他老人家也是我们的师爷,他创出了太极拳的一套训练方法,我们叫做“定式练习”,就是每一个动作都定在那里,定式练习法不复杂、易学,它动作非常简单。揽雀尾,他把它分成了9个动作,就是有9个定式,每一个定在那里然后身体放松。定式练习法是吴图南老先生对太极拳极大的贡献。  定式练习法
期刊
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中国是风筝的故乡,而潍坊是发明风筝和放飞风筝最早的地方,世界上第一只风筝就诞生在这里。  ◎潍坊风筝的起源  据考证,风筝起源于远古时期东夷人以鸟为图腾的原始宗教崇拜。  中国的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文献中“墨子削木为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和鲁班削竹木为鸢,“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到东汉蔡伦发
期刊
前几天读了这样一首诗: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银瓮储清酒,金刀脍素鳞。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阳春。  这首诗是说有一个国家同中国一样,身穿汉服,遵行唐朝的法令与制度,并且用的是汉的君臣礼仪,那里气候适宜,二三月的时候遍开桃花。  这首诗的主人是一位日本使者,他在明代洪武年间来到中国,向朱元璋献上国书,希望互通友好,谁知朱老板不买他的账,不仅没有向他表示友好,而且勃然大怒,并派使
期刊
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睛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他跳在长老的身上,后者是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仓皇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地等候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
期刊
无论是什么宗教,只要是正教,着眼点都会放在心灵的安宁上。心灵的安宁,不在于吃穿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善和正。如果超出人生这个界限来说,安宁也是第一位的。一个做人做得不好的人,在儒教不会成圣成贤,在道教不会成神成仙,在佛教不会成佛成菩萨,在伊斯兰教和耶稣教也不会上天堂;如果不着眼于内心的善和正,那么,会有太多的人成为罪犯或受害者,会有太多的人死后成为冤魂野鬼,会有太多的亡灵要超度,会有太多的人下地狱,会
期刊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祭祀节日,同时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尤为重要的养生节气。清明时节,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那么,清明节如何养生呢?  ◎注意“病从口入”  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认真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以及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为注意“病从口入”。  ◎
期刊
海尔的掌门人张瑞敏曾在企业内部会议上讲过一个故事。他说,“我总是在思考一个现象:1965年,我上中学时到青岛中山公园劳动,在喂狼的时候,给它一根骨头,所有的狼都上来抢。再扔一根骨头,这些狼又同时来抢这一根骨头。哪怕扔进去五六根骨头,它们也不会是每一只狼分一根,而是共同去抢一根,抢完了再抢另一根。”  这个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但它同时也道出了企业在这样的竞争中往往容易采取不智的做法。
期刊
民谣里唱,“三月三,荠菜煮鸡蛋”。古诗有云,“春在溪头荠菜花”。农历三月三,便是古代的上巳节。随着时间流逝,这个美好的节日连同它纯真的内涵一并湮没于历史的长河。还是让我们回溯长河之源吧,去听听先民的涵咏吟唱,再次品味这个节日的万种风情。  ◎春浴采花:万众祈福  上巳春浴的习俗,发源于周代水滨祓禊,后由朝廷主持,并专派女巫掌管此事,成为官定假日。《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期刊
鲁国有个人,为父(母)守丧,丧期结束的当天,就在家里唱歌。子路听到后,嘲笑他:“这个家伙太不像话,这么急不可耐吗?”  孔子一听,就批评子路:“仲由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苛责别人呢?三年之丧,他已经够苦了,你对人也太苛刻了。”  其实,这样确实不好。所以,子路走后,孔子也说:“如果再过一个月,就好了。”  孔子也知道那人有错,但不愿意批评。在他看来,别人有错,不是苛责的理由,恰恰是应该宽容的地方。
期刊
曹操千百年来褒贬不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成了历史上对曹操最著名也是最准确的评论。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东汉著名鉴赏家和评论家许劭给曹操的评语。而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治理天下,就是能臣,扰乱天下,就是奸雄。但不管是哪种理解,都从侧面反映出曹操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人。早在年轻时候,曹操本想做“能臣”的。“平定天下,匡复汉室”一直是他的人生理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