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多·利奥波德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goo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奥尔多·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和作家,其《沙乡年鉴》一书以生态中心主义和整体主义思想启迪着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其中蕴含的尊重生命、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奥尔多·利奥波德 生态中心主义 道德责任
  一.《沙乡年鉴》的创作背景
  19世纪,奥尔多·利奥波德生于1887年衣阿华州伯灵顿市的德裔家庭,1909年在耶鲁大学获得林学专业硕士学位,同年成为联邦林业局一位林务职员,后担任威斯康星麦迪逊市美国林业生产实验室副主任,此时他认为自然是一种资源的价值,对其管理是为了获取更多产品。1928年,在得到一家狩猎研究所资助后,利奥波德投身到野生动物研究中去。从狩猎狼、狮子中发现,经济型动物与天敌的平衡并不会因为人类的调控而绝对满足人类的趋利心,人类行为对自然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因而无论是“有用”亦或是“无用”的资源都应坚持保护主义原则;同时从土壤侵蚀问题中开始注意自然本身的内在联系,自然自身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动态关系,与人类是否参与无绝对关联,利奥波德资源保护主义思想逐渐向生态学思想转变。1933年,在成为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后,他开始将经济价值同生态价值相结合,逐步完善他的生态伦理思想,直到1935年的三件事才最终标志着他生态伦理思想转变的达成。
  首先,利奥波德与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罗伯特·马歇尔一同创建了“荒野学会”,他意识到人类的狩猎行为实际上是保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互利行为,与资源保护主义原则是一致的。其次,利奥波德因受资助而考察德国林业和野生动物,其中他惊讶于德国对于林业和野生动物的尊重,将人的道德关怀放大到自然中,深深反思以人类为中心的行为准则。最后,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废弃农场,荒野般的农场使他燃起恢复自然生态的斗志,远离现代文明的农场让他初成的生态伦理思想有了实践之所,由此开始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
  二.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思想
  20世纪,生态危机越来越突出,人类逐渐意识到生态问题的本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话题,而是价值取向即人性的话题。人类中心论思想尚且无法提供解决之道,而生态中心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多元的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开始认真、审慎地对待。正是在这个时期,利奥波德逐渐形成了他的生态伦理思想。《沙乡年鉴》一书中,利奥波德在通过他与自然的相互改造中,更加深刻地探索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喧嚣、忙碌的城市人能够理解自然之美,由生态之美体现出他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尊重生命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尽管有的个体与人类意识相别,但是我们不能以功利性的标准来判定其他个体是否应当存在。《沙乡年鉴》中,我看到的是一个80年树龄的好像树,从发芽、蜕皮,到经历风霜长成大树,乃至雷电终结了它的生命,而利奥波德却从雷电的手里接过了好像树的躯干,让它在火焰的光辉下化成白色的灰,回到了它生长的地方完成了好像树的轮回。
  言语间看不到对自然环境的告诫,但却又深深震撼于好像树的一生,敬重之意油然而生,人类此刻是渺小的,但是却有责任对于生命怀有敬爱之心。好像树追求阳光、养分的过程其实和人类的趋利心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人类和其他生物有同样活着的权利,所以对生命的尊重无疑是对生态中心主义最好的诠释。
  (二)和谐共生
  在《旅鸽纪念碑》一目中,利奥波德曾为旅鸽的消失而感悲恸,在他们那一代人中幼年时见过旅鸽的还是大有人在的,那是远比工业经济时代带来的舒适还要惬意的记忆。旅鸽已经灭绝,这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打破了原本物竞天择的进化过程,这使得不禁慨叹活着就是与万物共存的渴望,哪怕是一些与人类毫不相关的物种,人类都不该缄默。“自然创造了人类,不是人类创造了自然,自然不是为人类创造的”①,但是人类总是看重自己的历史,为自己的存在而骄傲,为自己的死亡而感到哀痛,却不曾历史的对待任何一种动植物,更不会为他们的死亡感到悲伤。直到人们想起他们的时候,已然见不到他们的身影,唯有碑文上:“该物种因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灭绝”警醒着世人。
  在经济人眼里,悼念旅鸽不过是一种怀旧之情的寄托,却无法诠释出物种的进化既是生态环境更加丰富的条件,又是生态环境丰富的结果,人类社会的进步不该以牺牲物种、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正如利奥波德所感,唯有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大自然,给与每个物种一定的位置,人类才能达到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否则总有一天一个和人类毫不相关的物种会让人类尝食苦果。对于其他物种的道德情怀是生态中心主义最有利的基石,道德责任是生态中心主义的保证。
  三.奥尔多·利奥波德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21世纪的今天,仅剩的荒野已然完成从征服到成为保护的对象转变,曾经的工业文明给原始荒野烙上了人类文化的印记。如今我们已然难以找到一个从未被人类活动所影响并且连续的荒野生态了,哪怕遥远的北极也难逃工业化进程,仅剩的荒野无一不接近消亡。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取决于区域性人口密度以及资源消耗程度。尽管是为了近5%功利性动植物而控制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但是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可再生资源不超过30%,不可再生资源不但不能够更新,而且还需要良好的环境辅以保护方得长久,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思想正是基于生态共同体的整体主义思想。
  利奥波德将土壤、水、动植物等地球组成部分看作是地球的各个器官,与人体一样具有特定的功能,将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与人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自然生态都只被看作是人类的财产,任何自然生態关系都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就如同俄底修斯的女奴一样,只是一种财富,而利奥波德认为地球上的人类、其他物种、自然生态都存在于这样的生态共同体中。共同体中的每个部分都同样拥有存在的权利,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好比人与共同体的关系,“自然、人和社会三者是有机联系的”②,由此激发人们对生态的热爱,从而产生道德责任感。   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包含人对于人以及人以外事物的道德总和,特别是大地上自然生态与人类的道德关系,大地上的各个部分都是处于整体之中,任何一个存在物都是不可分割有生命的。他认为,人是大地的一部分,自然生态才是价值中心而不是仅供人类的资源,由此提出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③当然也不是说整体中的每个个体都相等地被赋予价值,个体的价值是由其在自然生态中发挥的功能所决定的,特别是有机个体而且主要是高等动物才是道德扩大后的道德主体能够赋予其他个体道德关怀。人类是道德的先行者,但是近代社会的中心话语是对自然的征服,人类是其他个体的实际征服者,而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类在情感上要敬爱大地上的自然生态,而不是将其作为征服的对象,如此我们才是道德的。
  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需要将人类与地球的共同福祉放在首位,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整体主义思想无不与利奥波德的生态中心主义思想相吻合,同时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思想正是要求人类要拥有道德责任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正是我国对于生态环境道德使命的要求,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是责任也是义务,为高质量发展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创建有深刻的启发,正如曹顺仙所讲:“创新的目的不只在于趋利避害,更在于在义与利之间保持适度张力,以避免良知与良心的冲突,确保创新的良性发展”④,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剂良药。
  四.结语
  《沙乡年鉴》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的经历和思考,是其基于生态中心主义思想的结晶。在发展与生态依然不平衡的当下,每个人都应当提倡尊重自然、和谐进化的原则,在生态大循环中树立基本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①刘湘溶,曾晚生.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伦理意蕴[J].伦理学研究,2018(3).
  ②董中兰,曹顺仙.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三维化”评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100-114.
  ③[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舒新,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④曹顺仙,陈崇天.以“负责任创新”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创新发展[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2):51-56.
  (作者介紹:陈崇天,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从事道德建设研究)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诗歌的语言精练、高度艺术化,具有一种张力美。诗人往往通过节省虚词,构成只有实词组合的诗句实现诗歌语言的含蓄蕴藉,诗人还通过使用模糊语来呈现诗歌的张力美。  关键词:诗歌 语言 张力  诗歌语言的张力,是指诗歌语言的伸缩自如和变化多端。诗歌语言是高度艺术化的,文字的意象经营是张力结构式的,有极大的伸縮性和延展性,以精练的文字表现的各个意象之间,有大量的可供读者联想和想象的空白。  在诗歌创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需要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注重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的联系. 同时,尊重学生,允许学生不同看法与独特思维,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与主体意识.
影视及表演艺术专业的校园综合实训,涉及影视类、表演类各相关专业,相互配合环节多,过程复杂。受制于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需要在制度上予以明确保障。在实施过程中,必
本文结合作者自身对于《公差与配合》课程的教学经历,从该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Based on the author’s own
内容摘要:本研究以2014-2018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为语料,对比分析增强语使用的异同。研究发现:(1)2014-2018年美国国情咨文中增强语的使用频率总体高于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增强语的使用;(2)2014-2018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中,都很少使用名词类的增强语,都倾向较多地使用认知形容词和副词类的增强语;(3)2014-2018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大量使用情态动词
【摘 要】在近年来的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越来越注重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学习的过程、突出学习方法与策略的体验更成为了教师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初中数学;应用    新课程改革之后的数学课程,要求我们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
内容摘要:科举是男权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但女性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受到科举社会这个大环境的熏染,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其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生存状态。在科举社会中女性由被动的状态到女性与科举相互影响,再到女性主体意识价值观大幅提升,这表明了在两者的关系中,女性自我价值观的逐渐显现发展,这是长久受到约束女性的解放自我的诉求,是封建社会衰落和新社会新时期萌芽发展的象征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教育的深化改革,教育界人士在不断探索中也开始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注重能动性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学生成为了主体. 本文主要讲解了小学数学中如
【摘 要】本文对快乐学习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挖掘知识内容美,强化基本功训练,磨练意志,增强成就感是进入快乐学习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快乐;学习;体会    快乐学习是学习过程中是至高境界,作者一直致力于倡导并实践着快乐学习,这里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中感受快乐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独立、静止的过程,而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
内容摘要:镇江唐代诗学家殷璠开元天宝年间编纂的《河岳英灵集》为“唐人选唐诗”中的精品,其体现的选诗理念具有“兼容并蓄”的独特性,通过对其选诗理念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分析揭示其具有发掘镇江文化、推动中国诗歌理论发展以及引导唐人诗歌朝着积极健康方向前进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镇江 殷璠 诗学理念 《河岳英灵集》  殷璠,镇江丹阳人,唐代著名诗学家。开元天宝年间,殷璠编纂《河岳英灵集》,坦言“常愿删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