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邸制”不是灵丹妙药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t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日前发布《行政改革蓝皮书: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报告No.5(2016)》,一份以该书总报告形式同时发布的问卷调查显示,9成受访者认为我国目前实行官邸制的时机已成熟,建议抓紧相关条例的起草和制度构建,做好顶层设计,在不动产登记制等基础制度的基础上,抓紧建立官邸制。
  关于“官邸制”的讨论,此前已经热闹过好几次了。就像潮涌一样,来的时候阵势很大,而退去后除了一地鸡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都不会留下。很简单,在官员住房信息尚未清晰、不动产登记阻力重重的情况下,讨论“官邸制”,不免奢侈。不客气地说,这样的讨论或主张,甚至有转移话题的嫌疑。
  论者颇喜欢拿他山之石来错玉,找到一个“官邸制”,就如获至宝,以为是一个新词,不加选择地移植、嫁接过来。殊不知,任何制度都其来有自,都是从特定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绝非凭空而降。从这个意义上讲,“官邸制”不会是制约“以权谋房”的灵丹妙药。
  “官邸制”之所以让人觉得美好,首先是因为人家的制度基础中,官员财产并非秘密,已经实现可查、可看,透明度很高。其次,人家的“官邸”是流动的,在位即有官邸,明朝挂冠去,则“官邸”亦易主。


  反观我们,则不免沮丧。且不说官邸不官邸,那些分配给领导干部的住房,鲜有腾退出来的。在职时居住,退休后还住,自己死了子孙还在住。若是依照这样的思路搞“官邸制”,不仅不可能厘清权力的边界,反倒有洗白官员“以权谋房”的嫌疑。
  至于那些虽无官邸之名,而行官邸之实的情形,更是所在多多。有的官员,总是夸夸其谈“自己也买不起房”,实则早已通过权力廉价或者干脆以权力换取多套住房;有的官员,似乎没有自己的住房,却常年住在星级酒店的套房里,以酒店为官邸;还有的官员,则纵容部下把单位的办公房按照酒店标准搞成“官邸”,等等。
  也就是说,这些年来,在官员住房方面,领导干部一边享受着过度保障,一边却还在向西方看齐,搞什么“官邸制”。在整个社会贫富差距日渐拉大的背景下,这当然会加大社会内部的断裂和冲突。特别是,一些已经落马官员堪称过分、无度的生活享受,一经媒体曝光,更是激起了强烈、持续的民意反弹。在这样的情形下,再来讨论“官邸制”,未免荒诞。
  可见,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推动什么“官邸制”,而是在于执行和落实好目前已有的好的制度,比如官员财产公开、不动产登记制等。
  一方面,下决心推进财产公开制度,加紧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从技术层面降低监管成本,提高违规违法的成本。应该尽快构建住房信息等相关的数据平台,并向社会公开。目前,有媒体报道,全国很多大中城市都在建设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城市,不妨将官员以及政府机构的相关信息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若要做到这些“公开”,困难并不在于技术层面,而恰恰在于各级官员及相关政府机构有没有“自改革”的勇气,敢不敢向自己的利益开刀。
  另一方面,还应该继续清理官员的“住房腐败”,不仅要明确专人、专门机构对干部住房、办公用房、公车等的管理,也要强化对这些机构和人员的监督管理,务求将明文规定落到实处,而不是随意乱打折扣。这其中,除了制度体系内的正常监管之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辟出专门渠道,察纳雅言,督促落实。
  只有先把底数搞清楚了,权力也有清晰的边界了,以往的灰色房产透明可查了,則“官邸制”之类的制度创新,未必不可以尝试、探索。
其他文献
目前主流的历史街区保护大致有两条路子:一是文创及商业化的路子,在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中植入商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功能,比如上海新天地、成都锦里等;二是大量未开发的历史街区,还延续着原有生活,是一种“冰冻封存”的方式。我们不禁要问,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汇集了诸多诉求,是各方矛盾和利益集中的地方——老百姓有民生方面的诉求,要求改善居住生活环境,老旧设施、房屋需要得到修缮;政府有政府诉求
期刊
無论是天中大平原,还是塞外的草原,无论是西北大漠,还是东北的山间,每当我看到骏马奔腾的情景,就联想到祖国奔腾的豪迈!执著血脉的奔涌,江河为您鼓掌,鸟儿为您聆听,蝶儿屛住呼吸,胡杨为您坚守,草原在为您弹奏,相伴的鸿雁在蓝天下翱翔……  奔腾吧骏马!那身后的一片片绿浪,是绿色的阳光,印染生命的绿色,顽强给大地托出重生的生机;那一道一道的蹄印集聚着太阳的光环,光环下的万紫千红,印染百花争艳。祖国啊,那一
期刊
乡村文明是乡村治理的基石。关于乡村文明在乡村治理中的積极作用研究,省内外学术界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以论文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成果,对全社会产生了调研效应、理论效应、实践效应。  海兴离退休的“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党员、老模范)人员,在26年的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实践中,创造了司法与社会治安的奇迹:民风淳朴,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尽管人口在增长,但犯罪率在下降
期刊
暑假期间,读高二的外孙提议去衡水湖旅游,这里是记忆中的“千倾洼”。碧波荡漾与盐碱干淀,巨大的形象反差,却激起了我的极大游兴。  第二天八时出发,两小时的车程,自驾车直接开进湖区公园停车场。下车后,藏青色的门墙映入眼帘,时尚大气。进门后拐弯就见到开阔的湖面,水清而瑰,波光潋滟,竟产生了一种久违的隔世之感。  全家租用一艘小艇,几乎游览了整个湖区。万亩荷花景观,大多在湖滨浅滩区,碧绿的荷叶层层叠叠,浅
期刊
黄淮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在指导老师张玉奎的带领下到驻马店市遂平县后楼小学开展支教活动,招生工作于7月9日正式开始。  通过当地领导和学校的前期宣传,招生工作前,村民们便热切的向到来的志愿者团队咨询报名时间,招生报名工作开始时,村民顶着烈日带着孩子前来报名,短短三个小时的招生活动,已有150余名同学报名入学。  支教活动从7月10日正式开始,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
期刊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中贾府是个数百人口、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大家庭。可在这个大家族中,薛宝钗却在其中左右逢源,赢得了榮国府上下众人的赞叹,这一切,无不得益于她高明的公关艺术:真诚细致、善解人意、公平待人、理智处事、宽容忍让、善于自控、行为得体、顾全大局,同时,也与她公关语言的独特魅力分不开:说话做事以理服人,时刻懂得分场合讲分寸。  一个时代只关心一个时代的故事,薛宝钗也只是
期刊
“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环境破坏后悔恨的泪。”这句话深刻地提醒我们要爱护自己生活的环境。7月10日下午,黄淮学院暑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在后楼村进行了水质土壤调研活动。  头顶着骄阳,志愿者小分队开始了水质土壤调研活动。其中,志愿者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水塘、田地为测试地点,并进行了多次取样,测试其水质、土壤的PH值,并对其污染源头和水资源用途进行了探究调查。在路途中,志愿者们围绕调研主题与当地的村民
期刊
徐子桥 1964年2月出生,河北省清河县人,1983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先后研修于北京画院,中国国家画院。当代中国花鸟画名家。  艺术活动:参加文化部《首届北京国际扇面艺术展》;中国美协《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央视《全国名家邀请展》;北京画院《中国一流画家赴日中国画小品展》;第一、二、三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分获银奖,优秀奖。参加第十二、十三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
期刊
5月14日至15日,由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支持,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主办,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的第三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驻马店市嵖岈山温泉小镇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长孟庆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秦昌威、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邬国强、河南省
期刊
当代画坛,人物画家可谓摩肩擦踵、流派众多、名家不胜枚举。先贤和前辈们的艺术成就,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艺术创作过程中汲取营养的源泉。牛顿曾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之所以有一些进步或是成绩,很大的因素是受益于先哲和大师的启迪。为此,我常怀感恩之心,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敢有半点懈怠。印象派大师莫奈认为“营造事物的气氛(氛围)比捕捉事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