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之前,许多人听到“公开课”这个词,第一反应可能是学校里某老师的公开授课,用来展示教学水平和交流教学经验。然而,从2010年初开始,一场网络公开课的热潮在中国兴起。从此,“公开课”的含义发生了决定性的逆转。
从MIT开始
2001年的4月4日,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院长查尔斯·韦斯特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该校网络课件开放工程(open Courseware)正式启动时,人们恐怕很难想到,这一举动将会影响深远,甚至波及到地球另一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活。
该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把MIT几乎全部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总共2000多门课程的资料制作成网络课件,分批放在互联网上,供全球任何地方的任何学习者免费使用。韦斯特说:“这个计划基于两个价值观:机会与开放性。这两个价值观让我们的大学与国家强盛,这两个价值观也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安全与繁荣。”
开放课程的工程进展得很快。目前,MIT已经实现将2000多门课程搬上网。这些课程的访问量每月平均达到100万次。
除了MIT,在美国已经有20多所大学加入这个行列,包括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等;在欧洲,自2006年英国启动开放大学的“开放学习”计划等三个开放教育资源实践项目;在日本,已经有16所大学公开了部分课程,其中包括东京大学等著名高校;在中国台湾,已有14所大学公开了其课程。此外,阿富汗、澳大利亚、奥地利、巴西也都不同程度地推出了相应的开放式课程,它们有的是拿出本校最拿手的课程,有的是将图书馆的一些资源开放。
不到10年,开放课程在全球已是燎原之势。
2010年年初,借由美剧翻译组的“无心插柳”,破除了语言藩篱的网络公开课才正式席卷中国。在当年11月相继推出公开课视频专区前,已有十多门、约六七十集翻译后的课程在网上出现,并在网民们之间通过美剧论坛、电驴、校内等网站口碑传播。网易、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都已建立起各自的公开课频道。
据称,目前公开课视频专区已成为视频中回访率最高的部分,达85%,甚至超过了影视剧。此外,国内部分高校的校内论坛上,也出现了公开课视频专区。而在豆瓣上,以“公开课”为关键词的小组一共有四十多个。其中“每天一小时,网络公开课天天上”小组成立于2010年11月4日,如今已经拥有10430位成员。
今天你“淘课”了吗?
在我们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淘课人”,他们多是年轻白领和在校大学生。对于国内大多数白领来说,开始或继续一种毫无功利性的学习并不容易。他们回不到象牙塔,外面又找不到资源。然而这一状况被公开课所改变。
北京的IT从业者林先生的自我评价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他已经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文凭,然而,“这和学位无关”。他决定继续学点什么,他考虑过报名在职研究生、自学考试,但发现这些都是些虚有其表,仅仅是获得文凭的途径。大批涌现的网络公开课对林先生而言如“雪中送炭”,扑面而来的开放课热潮让他兴奋不已,“我知道我有事儿干了”。
在广告界从业7年的李小姐一直有一个梦想,她想成为一名钢琴师。然而从小音乐基础教育的缺失,加上工作后的繁忙与漂泊,李小姐一直没有机会实现这个梦想。现在,她以每周两集的速度学习《聆听音乐》,并且决定,“开始学习钢琴,虽然我现在已经35岁了”。
“理科教学照本宣科,人文社科应付了事,既没有要培养你独立思考能力的意识,也没有增进你人文素养的环境,”山东大学的学生吴明对新生的“通识教育”颇有微词,“学生们孜孜不倦地吃草,为的只是有一天变成商品运出去——这里就像是一个大农场。”
在旅美学者薛涌看来,“通识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软肋。而网上的公开课则为中国引进一流的“原装”本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与其到处请高薪教授,为什么不以这些白来的高质量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呢?”
中国高校公开课
公开课把全球化带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国教育界也必须对之作出回应。
2011年11月9日,18所高校的20门课程被教育部打包,以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名义通过“爱课程”网(www,icourses,edu,cn)和其合作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根据教育部的规划,未来5年将建设1000门视频公开课,免费向大学生和社会公布。
首批上线的“公开课”课程以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为主,另外还有历史、哲学、科技、建筑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尚无法与在网上成名已久的哈佛大学“幸福课”、“公正课”匹敌,但整体点击量已逼近外国高校视频公开课。
学校和教授的知名度显然影响着网友的选择。全部的视频公开课根据点击量形成人气榜,目前排在第一名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千古明月》;其次是《演讲与口才》;排在第三的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由北京大学阎步克教授主讲。
深入浅出、语言生动的教学方式最被网友推崇,讲述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高深学问的《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课,被赵峥教授讲得很生动,被网友赞为“讲出了刘宝瑞、郭德纲的效果,真是大师本色”。
由于公开课的视频大都是教授上课时的课堂录像,因此沉闷的课堂气氛也同时被“晒”了出来。有网友评论:“看看外国高校那些课,学生席地而坐,而我们的课堂学生都恭恭敬敬,就像是校园版的‘百家讲坛’。”此外,课堂上屡屡出现的空座位也和“幸福课”、“公正课”爆满的课堂形成鲜明对比,让网友感叹国内高校学习氛围不浓。
清华大学的教师李向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不看好开放课在中国的发展:“MIT的开放课程有专门的工作小组,教师的时间负担就很小。清华的老师参与开放课花费精力很大。另外清华的课程建设还任重道远,这个日程表我就说不好了,总之我没看出有什么太大希望。”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北京日报》相关报道整理)
从MIT开始
2001年的4月4日,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院长查尔斯·韦斯特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该校网络课件开放工程(open Courseware)正式启动时,人们恐怕很难想到,这一举动将会影响深远,甚至波及到地球另一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活。
该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把MIT几乎全部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总共2000多门课程的资料制作成网络课件,分批放在互联网上,供全球任何地方的任何学习者免费使用。韦斯特说:“这个计划基于两个价值观:机会与开放性。这两个价值观让我们的大学与国家强盛,这两个价值观也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安全与繁荣。”
开放课程的工程进展得很快。目前,MIT已经实现将2000多门课程搬上网。这些课程的访问量每月平均达到100万次。
除了MIT,在美国已经有20多所大学加入这个行列,包括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等;在欧洲,自2006年英国启动开放大学的“开放学习”计划等三个开放教育资源实践项目;在日本,已经有16所大学公开了部分课程,其中包括东京大学等著名高校;在中国台湾,已有14所大学公开了其课程。此外,阿富汗、澳大利亚、奥地利、巴西也都不同程度地推出了相应的开放式课程,它们有的是拿出本校最拿手的课程,有的是将图书馆的一些资源开放。
不到10年,开放课程在全球已是燎原之势。
2010年年初,借由美剧翻译组的“无心插柳”,破除了语言藩篱的网络公开课才正式席卷中国。在当年11月相继推出公开课视频专区前,已有十多门、约六七十集翻译后的课程在网上出现,并在网民们之间通过美剧论坛、电驴、校内等网站口碑传播。网易、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都已建立起各自的公开课频道。
据称,目前公开课视频专区已成为视频中回访率最高的部分,达85%,甚至超过了影视剧。此外,国内部分高校的校内论坛上,也出现了公开课视频专区。而在豆瓣上,以“公开课”为关键词的小组一共有四十多个。其中“每天一小时,网络公开课天天上”小组成立于2010年11月4日,如今已经拥有10430位成员。
今天你“淘课”了吗?
在我们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淘课人”,他们多是年轻白领和在校大学生。对于国内大多数白领来说,开始或继续一种毫无功利性的学习并不容易。他们回不到象牙塔,外面又找不到资源。然而这一状况被公开课所改变。
北京的IT从业者林先生的自我评价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他已经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文凭,然而,“这和学位无关”。他决定继续学点什么,他考虑过报名在职研究生、自学考试,但发现这些都是些虚有其表,仅仅是获得文凭的途径。大批涌现的网络公开课对林先生而言如“雪中送炭”,扑面而来的开放课热潮让他兴奋不已,“我知道我有事儿干了”。
在广告界从业7年的李小姐一直有一个梦想,她想成为一名钢琴师。然而从小音乐基础教育的缺失,加上工作后的繁忙与漂泊,李小姐一直没有机会实现这个梦想。现在,她以每周两集的速度学习《聆听音乐》,并且决定,“开始学习钢琴,虽然我现在已经35岁了”。
“理科教学照本宣科,人文社科应付了事,既没有要培养你独立思考能力的意识,也没有增进你人文素养的环境,”山东大学的学生吴明对新生的“通识教育”颇有微词,“学生们孜孜不倦地吃草,为的只是有一天变成商品运出去——这里就像是一个大农场。”
在旅美学者薛涌看来,“通识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软肋。而网上的公开课则为中国引进一流的“原装”本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与其到处请高薪教授,为什么不以这些白来的高质量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呢?”
中国高校公开课
公开课把全球化带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国教育界也必须对之作出回应。
2011年11月9日,18所高校的20门课程被教育部打包,以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名义通过“爱课程”网(www,icourses,edu,cn)和其合作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根据教育部的规划,未来5年将建设1000门视频公开课,免费向大学生和社会公布。
首批上线的“公开课”课程以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为主,另外还有历史、哲学、科技、建筑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尚无法与在网上成名已久的哈佛大学“幸福课”、“公正课”匹敌,但整体点击量已逼近外国高校视频公开课。
学校和教授的知名度显然影响着网友的选择。全部的视频公开课根据点击量形成人气榜,目前排在第一名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千古明月》;其次是《演讲与口才》;排在第三的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由北京大学阎步克教授主讲。
深入浅出、语言生动的教学方式最被网友推崇,讲述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高深学问的《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课,被赵峥教授讲得很生动,被网友赞为“讲出了刘宝瑞、郭德纲的效果,真是大师本色”。
由于公开课的视频大都是教授上课时的课堂录像,因此沉闷的课堂气氛也同时被“晒”了出来。有网友评论:“看看外国高校那些课,学生席地而坐,而我们的课堂学生都恭恭敬敬,就像是校园版的‘百家讲坛’。”此外,课堂上屡屡出现的空座位也和“幸福课”、“公正课”爆满的课堂形成鲜明对比,让网友感叹国内高校学习氛围不浓。
清华大学的教师李向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不看好开放课在中国的发展:“MIT的开放课程有专门的工作小组,教师的时间负担就很小。清华的老师参与开放课花费精力很大。另外清华的课程建设还任重道远,这个日程表我就说不好了,总之我没看出有什么太大希望。”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北京日报》相关报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