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ICU长期卧床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并发症中较为常见,相比治疗,预防显得更为重要,但在临床护理中往往会忽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尤其忽略腹内压的控制等因素。本文通过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高危人群、预防措施及护理等方面进行叙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ICU;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向上扩展到下腔静脉,多数到达肾静脉水平面的远端,双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出现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表现[1]。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最初表现在下肢肢体肿胀、疼痛、发热和浅静脉曲张,进行发展到皮肤青紫等,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本病发病急骤,数小时内整个患肢出现疼痛、压痛及明显肿胀,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能会引起下肢肢体溃烂,严重时出现肺栓塞,导致死亡[2]。由于大多数ICU患者因疾病的原因需要长期卧床治疗,在诊疗中多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得到医护人员的更多重视。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分析
1.1血流瘀滞。由于ICU患者因引起废用综合征使肌肉失去泵作用,静脉血液回流缓慢,且长期处于被动体位,活动范围和能力受到一定限制,肌张力下降,导致静脉回流减慢。
1.2血管内膜损伤。下肢静脉穿刺血液,特别是反复穿刺或输入刺激性药物,受到侵入性操作的影响,加上ICU患者翻身约束或牵拉压迫损伤血管内膜,受到外部受力的影响。
1.3血液高凝状态[3]。ICU患者多半伴有肥胖、恶性肿瘤、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都会引起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遗传和吸烟也是引起血液高凝的重要因素。
1.4手术情况下机体的应激状态。在接受手术麻醉的过程中有部分患者会引起低体温或创伤,躯体会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 长期卧床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
2.1高龄人群。年龄的增长,会使的血液粘稠度和血管弹性变差,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增高。特别是>50岁人群,其发生率不断增加,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发生率不断递增。
2.2腹内胀气者。由于脑卒中、失能等原因而长期卧床的患者,其活动受限而引起胃管鼻饲营养不当或便秘,如鼻饲液温度过高或过低、注射速度太快等,均会导致患者出现腹内胀气现象,继而引起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3在下肢进行深静脉或浅静脉穿刺输液或采血者。若采用脱水剂、利尿剂或大分子药物输液治疗,会引起静脉炎等并发症,易导致血管内膜受损。
2.4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CRP水平升高,导致炎性因子激活;血浆蛋白原浓度、同型半膀氨酸较高,可导致血液高凝。
2.5合并三种及以上并发症的患者[4]。糖尿病、肿瘤、骨折、冠心病、感染、高血压、外伤、肺栓塞等;肥胖者血液高凝,长期吸烟者易形成栓子。
2.6被给予长期约束的患者。因压迫或牵拉导致血管损伤,被长期给予约束的患者。
3 预防措施
目前,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无统一确切的标准,处理情况各不相同。现将预防措施整理如下。
3.1药物预防。应用低分子肝素,一般选择法安明和速碧林。低剂量普通肝素,或口服抗凝药,即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等。
3.2康复预防。加强膝关节或足踝运动,可增加股静脉血流速度,预防作用较为理想,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3.3中医穴位按摩。应用穴位按摩治疗仪对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进行按摩,每次30分钟。取足三里穴位和三阴交穴可调节脾胃生理功能,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等功效,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3.4机械预防。主要包括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CP)、压力梯度长袜(GCS)、静脉足泵(VFP)等。其中压力袜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机械预防方式,适合症状还没有明确的患者,通过测量腿根部周径,若腿根部周径<63.50cm,则选择腿长型压力袜,之后测量小腿最粗部分周径,若其小于30.50cm,则选择小号压力袜。
4 预防护理
4.1体位护理。定时翻身,每隔2小时1次,必要时可垫高下肢,避免下肢垫硬枕。注意日常给予保暖和按摩,若已发生肢体肿胀,则需避免热敷或按摩。
4.2危险评估。采用量化评分标准定时评估,并做好相关记录。在观察病情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的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
4.3 常规护理。保持便秘通畅,避免发生腹内压过高现象。在通过胃管给药或进食时,应保持迅速推入,控制速度200ml/次左右,控制温度38℃左右,并做到每次使用凉开水冲管。对于消化不良、患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应及时通知医生,避免食用产气食物,空腹状态下不要食用香蕉。
4.4输液护理。尽量避开下肢输液,必要时可上下肢交替进行,对于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肢体,应尽量避开患肢,选择健侧进行输液[5]。
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研究进展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参考一下几点:①对于无活动能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推荐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CP)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②临床研究应加大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相關证据支持。③可适用普通肝素5000U,每天2-3次或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治疗。④对于具备了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指征患者,应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
参考文献:
[1]李焕新, 鲍鹤玫, 邵丽芳,等. 预见性分阶段干预在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 23(18):2361-2364.
[2]袁雪萍, 姚丽文, 吕伟波. 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中西医护理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 23(34):4420-4423.
[3]宣翠香, 陈世明, 谢路路,等. 简化电子化Caprini风险评估对ICU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效果分析[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3):120-122.
[4]鹿秀娟, 章红, 何翔,等. 高龄危重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 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7, 37(2):125-127.
[5]李雪阳, 张莉萍, 陈明霞.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床尾式下肢功能锻炼仪的研制[J]. 护理学报, 2017, 24(8):73-74.
关键词:ICU;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向上扩展到下腔静脉,多数到达肾静脉水平面的远端,双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出现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表现[1]。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最初表现在下肢肢体肿胀、疼痛、发热和浅静脉曲张,进行发展到皮肤青紫等,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本病发病急骤,数小时内整个患肢出现疼痛、压痛及明显肿胀,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能会引起下肢肢体溃烂,严重时出现肺栓塞,导致死亡[2]。由于大多数ICU患者因疾病的原因需要长期卧床治疗,在诊疗中多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得到医护人员的更多重视。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分析
1.1血流瘀滞。由于ICU患者因引起废用综合征使肌肉失去泵作用,静脉血液回流缓慢,且长期处于被动体位,活动范围和能力受到一定限制,肌张力下降,导致静脉回流减慢。
1.2血管内膜损伤。下肢静脉穿刺血液,特别是反复穿刺或输入刺激性药物,受到侵入性操作的影响,加上ICU患者翻身约束或牵拉压迫损伤血管内膜,受到外部受力的影响。
1.3血液高凝状态[3]。ICU患者多半伴有肥胖、恶性肿瘤、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都会引起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遗传和吸烟也是引起血液高凝的重要因素。
1.4手术情况下机体的应激状态。在接受手术麻醉的过程中有部分患者会引起低体温或创伤,躯体会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 长期卧床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
2.1高龄人群。年龄的增长,会使的血液粘稠度和血管弹性变差,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增高。特别是>50岁人群,其发生率不断增加,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发生率不断递增。
2.2腹内胀气者。由于脑卒中、失能等原因而长期卧床的患者,其活动受限而引起胃管鼻饲营养不当或便秘,如鼻饲液温度过高或过低、注射速度太快等,均会导致患者出现腹内胀气现象,继而引起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3在下肢进行深静脉或浅静脉穿刺输液或采血者。若采用脱水剂、利尿剂或大分子药物输液治疗,会引起静脉炎等并发症,易导致血管内膜受损。
2.4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CRP水平升高,导致炎性因子激活;血浆蛋白原浓度、同型半膀氨酸较高,可导致血液高凝。
2.5合并三种及以上并发症的患者[4]。糖尿病、肿瘤、骨折、冠心病、感染、高血压、外伤、肺栓塞等;肥胖者血液高凝,长期吸烟者易形成栓子。
2.6被给予长期约束的患者。因压迫或牵拉导致血管损伤,被长期给予约束的患者。
3 预防措施
目前,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无统一确切的标准,处理情况各不相同。现将预防措施整理如下。
3.1药物预防。应用低分子肝素,一般选择法安明和速碧林。低剂量普通肝素,或口服抗凝药,即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等。
3.2康复预防。加强膝关节或足踝运动,可增加股静脉血流速度,预防作用较为理想,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3.3中医穴位按摩。应用穴位按摩治疗仪对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进行按摩,每次30分钟。取足三里穴位和三阴交穴可调节脾胃生理功能,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等功效,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3.4机械预防。主要包括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CP)、压力梯度长袜(GCS)、静脉足泵(VFP)等。其中压力袜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机械预防方式,适合症状还没有明确的患者,通过测量腿根部周径,若腿根部周径<63.50cm,则选择腿长型压力袜,之后测量小腿最粗部分周径,若其小于30.50cm,则选择小号压力袜。
4 预防护理
4.1体位护理。定时翻身,每隔2小时1次,必要时可垫高下肢,避免下肢垫硬枕。注意日常给予保暖和按摩,若已发生肢体肿胀,则需避免热敷或按摩。
4.2危险评估。采用量化评分标准定时评估,并做好相关记录。在观察病情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的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
4.3 常规护理。保持便秘通畅,避免发生腹内压过高现象。在通过胃管给药或进食时,应保持迅速推入,控制速度200ml/次左右,控制温度38℃左右,并做到每次使用凉开水冲管。对于消化不良、患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应及时通知医生,避免食用产气食物,空腹状态下不要食用香蕉。
4.4输液护理。尽量避开下肢输液,必要时可上下肢交替进行,对于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肢体,应尽量避开患肢,选择健侧进行输液[5]。
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研究进展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参考一下几点:①对于无活动能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推荐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CP)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②临床研究应加大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相關证据支持。③可适用普通肝素5000U,每天2-3次或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治疗。④对于具备了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指征患者,应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
参考文献:
[1]李焕新, 鲍鹤玫, 邵丽芳,等. 预见性分阶段干预在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 23(18):2361-2364.
[2]袁雪萍, 姚丽文, 吕伟波. 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中西医护理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 23(34):4420-4423.
[3]宣翠香, 陈世明, 谢路路,等. 简化电子化Caprini风险评估对ICU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效果分析[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3):120-122.
[4]鹿秀娟, 章红, 何翔,等. 高龄危重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 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7, 37(2):125-127.
[5]李雪阳, 张莉萍, 陈明霞.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床尾式下肢功能锻炼仪的研制[J]. 护理学报, 2017, 24(8):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