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兵不可重伏?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anwe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子兵法》上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不过刘伯承元帅在指挥战斗时,并不全将古代兵法视为金科玉律,一成不变,而是视实际情况而定,有时甚至利用敌人对古代兵法的盲目迷信,有意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战胜敌人。1937年10月26~28日,由刘伯承指挥的、发生在山西平定县七亘村地区连续两次打击日军的伏击战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国难危急,刘伯承临危受命
  
  “七·七”事变后,日军加紧了侵吞中国国土和资源的脚步,他们总是循铁路线推进,不断扩大其占领范围。1937年10月,日军在占领石家庄后,为了配合晋北战局,派了两个师团的兵力沿正太铁路西犯,企图攻占太原,掠夺山西的煤炭资源,瓦解国共两党的晋北抗日联盟。他们在娘子关前将负责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击溃,一时间晋北危急。
  为了牵制日军,减缓其进军速度,我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率师部及三六八旅挥戈东征,进至山西平定地区,准备从侧面攻击西进之敌,遏制敌军攻势。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卫立煌上将听闻,顿感惊诧和内疚。他与刘伯承通话说:“国民党正规军装备好,熟悉阵地战术,尚不能阻遏日军侵晋,且竞相后退。八路军兵微械弱,缺医短粮,施行的游击战能跟日军相匹敌乎?盼将军谨慎行事……”刘伯承凛然答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反击日寇侵略,甘捐血肉之躯!”
  在刘伯承的亲自指挥下,我军三六八旅于10月22~28日,先后在长生口、东石门、马山村、七亘村一带连续作战,取得了显著战果。其中,七七二团三营于10月26~28日在七亘村连续开展的两次伏击战,不仅成为伏击战战术应用的经典战例,也成为刘伯承元帅活用兵法取得成功的典范。
  
  精心选点,果断进行第一次伏击
  
  日军为了控制正太铁路路南的平行大道,开始加紧从井陉至平定的小路运兵运粮。10月25日,我军收到情报,日军第二十师团的迂回部队向平定开进,其辎重部队约千人在测鱼镇宿营。
  刘伯承当即决定在敌人的必经之路打一场伏击战,钳制日军的迂回进攻。经过一番细致的实地考察,他选定了七亘村附近的山间谷地作为伏击地点。七亘村位于平定县东部的山区,是井(陉)平(定)小道的必经之地。从七亘村往东到石门村的绵延山路,要经过一段长达十余里的峡谷,谷深数十米,底宽不过三米左右,地势十分险要,是进行伏击的理想地形。
  此外,就在两天前的10月23日,我军七七三团刚刚在七亘村一带受到日军的袭击,伤亡三十余人。日军逞新胜之余威,决不会想到我军在刚刚受过挫折的地区会采取如此积极的军事活动。
  10月26日凌晨,驻扎在测鱼镇的日军辎重部队在两百余名步兵的护卫下向西开进。9时许,日军进入伏击区。担任伏击任务的我军七七二团三营巧妙地隐蔽在谷顶两侧。看到日军进入火力范围后,他们并没有贸然开火,而是机警地寻找最佳战机。他们有意放过了敌人的先头前卫部队,等到处于中间的辎重部队和护卫部队进入伏击圈后,三营官兵突然发起攻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由于地形选得实在太便利了,陡坡顶上的机枪、步枪“哗哗”地往日军的人堆里倾泻枪弹,手榴弹只需要打开保险盖,垂直往下扔即可。日军顿时像炸了窝的马蜂似地乱碰乱撞,死的死,伤的伤,还有不少被挤下了深沟。一阵短促猛烈的火力袭击后,三营战士们随着一片喊杀声,奋勇跳入敌群,跟日军展开了白刃战。两个多小时后,枪声、喊杀声渐渐沉寂下来。日军除少数逃回测鱼镇外,其余全部被歼。我军以伤亡十多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三百余人、缴获骡马三百余匹和一大批军用物资的较大胜利。
  八路军痛击日军的消息很快在周围的村子传开了,附近孔氏村、南泉村、北泉村的村民推选代表,纷纷带着馒头,抬着大肥猪,到三八六旅给八路军庆祝胜利。
  
  诱敌误判,大胆进行第二次伏击
  
  第一次伏击取得胜利以后,敌人的作战计划被打乱,南下部队的后勤保障无法跟上,对辎重的需求更为迫切。此时,我军又收到情报:正太铁路西段的日军正向东行动,娘子关右翼的日军也正继续向旧关抄袭。刘伯承师长分析后认为:日军的目的是要尽快打通正太铁路,从背后对太原形成威胁;日军在平定地区的部队急需补给,将会以全力尽快向前方运送辎重物资。因此,七亘村仍然是日军输送补给的必经之路。
  根据以往与日军进行作战的经验以及日军目前阶段的作战特点,日军在一连串胜利以后,会一鼓作气向前进击,而不会在乎个别战斗中的小失败和损失。更何况,日军的指挥官精通中国古典兵法,深知“战胜不复”的道理,决不会想到八路军会在同一个地方两次开展伏击战。于是,刘伯承大胆地决定,再次在七亘村给日军一个突然袭击!
  为了迷惑日军,当27日日军派兵到七亘村来收尸时,刘伯承让第七七二团主力当着日军的面佯装撤退,给敌人造成七亘村无兵把守的假象。实际上七七二团三营绕了一圈又返了回来,集结在七亘村西改道庙公路南侧山地里。
  28日晨,敌人的辎重部队果然循原路过来了,前后有一百多骑兵、三百多步兵作掩护。他们毕竟吃过亏,一路加强了搜索警戒,遇有可疑处便发炮轰击。到了七亘村附近,他们更加小心翼翼,朝村里村外进行了反复炮击。七七二团三营的指战员们隐蔽在灌木、草丛和石洞里,沉着镇定,不发一枪。
  11时许,日军进入了伏击地域。七七二团三营的机枪、步枪一齐响了起来,形成了严密的火网。这次日军已有心理准备,一遇打击便就地组织抵抗。三营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仍英勇出击,将日军截成两段。由于负责增援的二营因雨天路滑,没能按时赶到,导致三营没能将敌全歼。战至黄昏,敌人乘夜色朦胧,突围而出,小部分向西逃往平定,大部分向东退回测鱼镇。
  这次伏击,我军共击毙日军百余名,缴获骡马几十匹,我军仅伤亡二十多人。同时,这次战斗也牵制了敌人,使困在旧关以南的国民党曾万钟部队一千余人从敌人的包围中解救了出来。
  我军在同一地点三天之内先后两次设伏,均大获全胜,共歼灭日军四百余人,给西犯之敌以沉重的打击,创造了连环设伏的伏击战奇迹。这类战例在战争史上也不多见,生动地体现了刘伯承元帅高超的指挥艺术。后来,刘伯承把缴获的战马、军刀、大衣、罐头、香烟等战利品,送给卫立煌一部分。卫立煌赞叹不已,称此战为“战史上的奇迹”,誉刘伯承为“当之无愧的名将”!
  
  三点经验,铸就“重叠待伏”经典战术
  
  七亘村伏击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实施伏击作战的经典战例,也是刘伯承元帅战术指挥的一个亮点。这次战斗体现出了三个突出的特点供指挥家学习和借鉴。
  
  第一,从战略全局研判战场走势,详细掌握日军情况,判断准确,料事如神
  刘伯承元帅指挥作战的一个重要特 点,就是在作战时具有极强的全局意识,这在七亘村伏击战的策划和指挥过程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时任一二九师师长的刘伯承,并没有把正太铁路沿线的敌人孤立看待,而是把他们在正太铁路附近的军事行动和整个晋北地区的战局以及日军的全盘战略部署、作战意图联系起来,由此选择了七亘村这个既可以影响日军整个进军计划,同时又是日军进军中的薄弱环节作为进攻点,集中力量,狠狠痛击,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同时,刘伯承师长还十分重视对日军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他常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何为“五行”?“五行”,即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掌握这五要素是战争取胜的基础和关键。所以,在每次重大战役前,刘伯承元帅都要对这五要素进行认真分析,从而以奇制胜。七亘村战斗也不例外。在日军急于南下、驰攻太原的前提下,两次伏击的战机可谓稍纵即逝,如果情报稍有延误或指挥员稍有犹豫,都不会有这次战斗的胜利。而刘伯承师长从日军进驻测鱼镇时就对敌人密切关注,还根据敌人进攻部队进军过快、给养辎重急于前运的特点,判断出日军必然要经过七亘村运送辎重。第一次伏击成功后,刘伯承元帅又根据情报,判断出日军将会在七亘村再次通过,从而大胆地下定作战决心,再次在同一地点伏击成功,做到了判断准确,料事如神!
  可以说,战斗胜利的取得,与刘伯承元帅良好的全局观和对敌军情报的准确掌握是分不开的。
  
  第二,通过诱敌、惑敌,利用敌人的错觉和不意,反常用兵
  指挥员的胆识和魄力,是影响作战决心下定的重要因素;指挥员的智慧和谋略,则是形成作战战术安排、引导战斗走向胜利的首要条件。刘伯承元帅在指挥中高人一筹的智慧和谋略,在七亘村战斗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古人在兵法中强调“战胜不复”,认为重复使用同一种计谋或战术,会使敌人产生警惕,难以收到出其不意的作战效果,也就难以取得胜利,这是战争的常理。然而,当敌人也根据“战胜不复”的道理推测我军行动时,我军偏偏来个“如法炮制”的“战胜有复”,又恰恰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这就叫灵活用兵,不拘常规。
  刘伯承元帅善于打破常规,能够从实际出发活用原则,创造性地用谋施计,对前人的经验“师其意而不泥其迹”,为后人树立了灵活用兵的典范。
  
  第三,充分利用有利地形,部队行动隐蔽突然
  战场地形的选择是伏击战能否取胜的关键。七亘村伏击战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村附近特殊的地形条件,这为我军作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刘伯承元帅在选择地形时亲历亲为,十分谨慎。经过细致侦察、现场勘测,他们选中了七亘村附近狭长的峡谷地带、日军行进的必经之路。这里路窄、谷深,回旋余地小,队形调整难,日军经过时,左右无从遮蔽,首尾不能相顾,是我军进行伏击的理想战场。选定地形后,刘伯承元帅又指挥我军伏击部队轻装简行,利用茫茫夜色和太行山山势的掩护,悄悄潜伏在预定战场周围,给予路过的日军突然打击,最终成功创造了我军在三天之内两次伏击成功的光辉战绩!
  后来,刘伯承元帅亲自把这次伏击战的经验总结为“重叠待伏”战术,为我国兵法的发展添上了光辉的一笔。
  
  编辑/郑双雁
其他文献
本文上篇展示了缴获的美国M1A1爆破简、日式爆破筒以及我国自主研制的1959年式、1959-2式、1968年式爆破筒,下篇为您介绍国产爆破筒的使用方法以及我军战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使用爆破筒的英雄壮举,并展示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我国研制的新式爆破筒——GBP112型柔性爆破筒……    爆破筒的使用方法    根据爆破目标的不同,爆破筒可以单独一节使用(一般用于爆破单个碉堡),也可几节串联或捆扎并联使
旭 东 编译    美国陆军正在研制下一代轻型反装甲武器。  早在2005年,美军驻伊第82空降师就向总部发出了一份紧急需求报告。报告声称需要一种比M72和AT-4性能更好、更适应反游击战的肩射式反装甲武器。  美军目前使用的M72A7轻型反装甲武器系统是在M7266mm肩射式反装甲武器的基础上研制的,虽几经改进。但仍无法满足密闭空间发射要求;AT-4虽能在密闭空间发射,但其主要用于对付轻型装甲车
美国瓦尔特公司PK380 0.380英寸手枪
1990年代,美军陆军在海湾战争中实施了被人们称为“左勾拳”的地面机动打击行动,震惊了世界。其实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就有了自己的“左勾拳”行动,这便是第二次战役中打出军威、国威的志愿军三所里、龙源里穿插迂回战斗。    战斗一气呵成    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场对侵略北朝鲜并企图向我国边境进犯的美侵略军进行了第二次战役。这次战役的目的是,利
1996年,世界上最大的两家手枪生产商 ——德国的瓦尔特公司和美国的史密斯-韦森公司通力合作,共同研发了新一代警用/自卫手枪,先后在德国和美国分别推出了P99手枪和SW99手枪。而本文介绍的SW990L是史密斯-韦森公司在SW99的基础上最新推出的新式警用/自卫手枪。    P99和SW99     P99和SW99手枪的研发始于1994年。当时,瓦尔特公司正对警用武器市场进行调研,而德国正恰逢其
本文上篇介绍的是M1、M2卡宾枪使用的枪背带、油壶和弹匣袋,下篇继续介绍这两支卡宾枪使用的刺刀、枪套、枪口防跳器、枪口消焰器以及通条等令收藏者痴迷的小件物品。    刺刀    在美军将M1卡宾枪定为制式装备的同时,各种配套用的刺刀也成为标准装备,其中陆军普通使用的就是M3刺刀,但M3刺刀装在M1卡宾枪上时,不很合用,因此前线部队要求为卡宾枪配备专用刺刀的呼声越来越高,鉴于此,美国陆军于1943年
近期,FELIN未来士兵系统的最新试制产品在法国北部Sissonne附近的城市作战训练中心做了演示。  FELIN未来士兵系统被认为是欧洲最先进的士兵现代化项目之一,除武器外,其主要组成包括新型单兵光电系统、手机大小的无线电台和红外双目望远镜。此外还包括SIT COMDE徒步士兵终端信息系统以及车辆集成组件。每套FELIN系统共包括约150个子系统,系统总质量24kg,其中包括口粮。  法国计划生
研制与装备使用    在世界轻武器发展史,尤其是在现、当代世界轻武器发展史上,奥地利一直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步枪为例,从19世纪下半叶的M1888普尔步枪系列、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系列到当代的AUG步枪系列,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M1895斯太尔—曼利夏8mm步枪系列是奥地利轻武器史上一个重要的步枪系列,由M1895卡宾枪、M1895步枪、M1895短步枪、M1895M步枪和M189
为历任总统画像是美国的一项传统,但不是所有总统都喜欢自己的肖像。这些虚实结合、内涵丰富的画作,更多地反映了创作者乃至外部世界对白宫主人的职业生涯及个人品行的观感,和总统们“心目中理想的自我”存在微妙的出入。最基本的要求是“接地气”  为杰出人物画像的传统起源于欧洲。欧洲移民在北美独立建国后,这一传统也在美国得到发扬。自从1789年乔治·华盛顿入主白宫,总统成了最受美国人关注的公众人物。由此,在摄影
以HK公司名枪MP为原型设计的GSG-5半自动步枪自去年在SHOT展上首次公开亮相以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被引进到美国市场。本刊曾于今年第5(上)期对GSG-5民用半自动步枪作了介绍。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该枪已经形成了一个系列,除原型GSG-5外,还出现了GSG-5的卡宾枪型GSG-5A及其变型产品GSG-5L,GSG-5P,最近更是新增了紧凑型GSG-5Pk——    竞争中抢占市场    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