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喻是概念转化的重要机制,也是语言资源延伸的手段。中外学者对转喻的认知心理基础和认知原则作过阐释,我们拟运用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来识解感叹句中转喻的指代性表达,以深化对感叹句的认识。
一、意向性、转喻与感叹语言表征
何为意向性?塞尔认为,意向性是人们指向或关于客观世界的物体和事态的心智能力,而意向状态总是关指某物;意向如同信念、欲想、希望和恐惧等,是意向状态的一种。他还提出集体意向性(collective intentionality)理论并认为,集体意向性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人受着集体意向性这种心智状态的制约。徐盛桓认为,在意向性理论的视野下,话语理解和含意推导是一种意向性解释;话语的理解过程,体现为根据有关的常规关系获取隐性表述,对显性表述作出补足或/和阐释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集体意向性制约下的个体意向性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使显性表述的意义对象化、具体化、经验化。由此可见,意向性既是个体思维能力的体现,也具有社会性。意向性的活动在使客观外部世界与主观内心世界关联起来的同时,也使语言表达获得实在的意义,并为他人所理解和认同,这样,相互之间能够顺利交流,同时也实现人的社会性。
感叹句是强烈情感的语言表征。“所谓情感,就是对我们同其他人的关系做出评价、贯穿于感觉和回忆并赋予每一次经历以意义的那种东西”。人们在赋予感觉经验以意义的时候,往往带有意向性,尤其是集体意向性。正如徐盛桓所言,从语言运用来说,语义的起点是从心智的意向性开始的;认知上所谓的突显、显影化、焦点突显等,就是心智哲学所说的意向性选择。在语言表征过程中,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触动体验者,令其产生直觉体悟,形成个别的意象并概念化;语言前思维与语言思维具有同质异构的关系,前者表现为意义的整体性、混沌性,后者表现为简洁的线性,且体现了语义的缺省性。圈这种差异表现在构式的建构上主要就是话语的缺省,即许多构式的编码要少于构式所表达的意义,致使有些内容会溢出形式框架;要克服这里表现出来的矛盾,使语义过程转化为语法过程得以顺利完成,可能至少需要两个步骤:定向和转喻;转喻使构式的缺省成分在认识上得到补足,定向使补足有了恰当的选择。就感叹而言,因为是对内心强烈情感的语言表征,情感越是急切,其语言表征就越是简短,这样导致语言前思维与语言思维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为了调和这一矛盾,只能对感叹信息进行有选择地凸显,并明确定向,选择那些对于自身表征有意义的事物,将之焦点化,在表征中突出其地位,这说明感叹作为命题性表达原本就是以部分替代整体的转喻。以“How beautiful she is!”这句为例,其感知主体获得的是关于客体对象的整体意象,具有混沌性,说不清具体“像什么”,很难用言语准确表征;感知主体因感受非常强烈而急于表达,往往来不及组织复杂的话语,不大可能使用音节较长的语句进行具体描述,只好概括地用“beautiful”来形容。感知主体选择了感叹客体“she”及其属性“beautiful”进行语言表征,而隐去其他信息,这样整个命题表达对“she”的赞许这一正面肯定的意向态度。尽管感知主体对该人物及其属性的实际感知顺序是She—is—beautiful,但在表达意向里,这一顺序颠倒了,其心理属性beautiful被突显出来,用以强调这种属性带给感知主体的感触之深。同时,感知主体还选用了单音节程度副词或话语标记“how”来配合作为感叹中心的形容词,以利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强烈的情感尽情地表达出来。副词“how”对“beautiful”的标记作用进一步强调客体对象所具有的这种属性程度极高。由此可见,感叹句是在意向性作用下对内心强烈情感进行的语言表征,为使其语言表征形式与其须急切表达的语义内容相匹配,常常采用“部分一整体”转喻手段,同时客观上造成其显性表述远少于其隐形表述。
二、感叹的转喻类型
既然感叹构式的显性表述存在语义缺省,要理解感叹话语,个体意向性就担负着“意义充实”的任务;只有在个体意向性的参与下,意义才能在意向性的活动中获得实在的形象,得到具体化、经验化和语境化。感叹构式作为语言表征整体上具有转喻性,而对该语言表征进行识解时则可以区分出几种具体的转喻方式。
1 标量转喻
有些感叹句尽管表达了一系列的命题,却在意向性作用下基于整体替代部分的关系转而指代其中靠近两端的命题,要么极力肯定,要么强烈否定。这里又分两种情形:首先是带有感叹标记同时也是标量词(如英语中的how、what)的标量转喻,其标量是由标量单位组成的整体,标量作为整体可以代表标量上限;其次是不带感叹标记的标量转喻,其标量单位是以名词性外位成分或者孤立的名词性词组形式出现。例如:
(1)It is amazing how cute she is!
(2)The amount she spent!
例(1)中的“how”本指“cute”的整个程度标量或量程,但在集体意向性作用下,加上具体语境的定向作用,这里指代程度极高的那一部分。事实上,感叹中心cute之前可以添加程度副词very,原句可变成It is amazing how very cute she is!。这应该是说话人的意指所在。例(2)中的标量单位“the amount she spent”是孤立的名词性词组,表面上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消费总量,可小可大,可是当它出现在感叹构式里,受话语意向性活动约束,发生语义偏转,特指非常大的总量。
2 言外转喻
转喻中有时用一个言外行为替代另一言外行为,也就是部分替代部分。疑问式感叹句以“疑”代“信”,就属于此类转喻。疑问句与感叹句尽管涉及同一个等级序列(scale),但在意向性的选择和调节作用下分别取两个不同的值。正因为疑问式感叹句借用疑问形式来表达感叹,这其中就发生了转喻。汉语中的反诘疑问句就常常被用来抒发感叹之情,并发生转喻。这里可以分两种情形,一种是使用疑问词“什么”、“怎么”之类的感叹句如下列例(3),属于以“疑”代“否”式转喻,偏重疑问,表达强烈的否定情绪:
(3)自己有了丈夫,还要跟辛楣勾搭,什么大家闺秀!(钱钟书《围城》)
另一种情形是使用疑问词“多少”、“多”的感叹句,属于以“疑”代“信”式转喻,以疑问之形以行感叹肯定之实。“多少”、“多”就是由询问事物的数量的疑问代词演变为强调事物的数量之大或性质程度之高的感叹标记。同
3 谓词转喻
谓词转喻即“潜在性代现实性”转喻。事态的潜在性和现实性分别属于事态前段和事态核心段,是整个事态脚本的两个部分,因此“潜在性代现实性”转喻是“部分代部分”的转喻。用事态前段来替代事态核心段,显然会造成感叹构式语义上的缺省,只有通过转喻从认识上得到补足,而如何进行恰当的选择则需要意向性的活动来定向。譬如,感叹句“I can’t believe how much he’s GROWN!”就涉及谓词转喻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转喻”,说话人表述的是心理活动能力“I can’t believe”,但实际上要表达的是现实的心理状态“I don’t believe”;其言外之意为,“he”成长速度之快令人震惊,简直难以置信。
总之,在对强烈情感进行感叹性语言表征时,由于语义表征的缺省性,个体在接受集体意向性制约的同时,常常还需要发挥个体意向性作用,从而发生转喻和定向。感叹中的常见的整体替代部分转喻、言外转喻和谓词转喻都是遵循用显著的东西来指称不显著的东西这一普遍规律,这些转喻主观地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客体对象某种突出的属性,将其显著化,这样既使语言变得生动,又让话语意义更为显豁,最终有助于人们具体认识客体对象。同时,这些转喻在意向性活动的调控作用下使感叹有可能采用现成的语言形式表情达意,充分发挥了语言表征的潜能,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一、意向性、转喻与感叹语言表征
何为意向性?塞尔认为,意向性是人们指向或关于客观世界的物体和事态的心智能力,而意向状态总是关指某物;意向如同信念、欲想、希望和恐惧等,是意向状态的一种。他还提出集体意向性(collective intentionality)理论并认为,集体意向性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人受着集体意向性这种心智状态的制约。徐盛桓认为,在意向性理论的视野下,话语理解和含意推导是一种意向性解释;话语的理解过程,体现为根据有关的常规关系获取隐性表述,对显性表述作出补足或/和阐释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集体意向性制约下的个体意向性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使显性表述的意义对象化、具体化、经验化。由此可见,意向性既是个体思维能力的体现,也具有社会性。意向性的活动在使客观外部世界与主观内心世界关联起来的同时,也使语言表达获得实在的意义,并为他人所理解和认同,这样,相互之间能够顺利交流,同时也实现人的社会性。
感叹句是强烈情感的语言表征。“所谓情感,就是对我们同其他人的关系做出评价、贯穿于感觉和回忆并赋予每一次经历以意义的那种东西”。人们在赋予感觉经验以意义的时候,往往带有意向性,尤其是集体意向性。正如徐盛桓所言,从语言运用来说,语义的起点是从心智的意向性开始的;认知上所谓的突显、显影化、焦点突显等,就是心智哲学所说的意向性选择。在语言表征过程中,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触动体验者,令其产生直觉体悟,形成个别的意象并概念化;语言前思维与语言思维具有同质异构的关系,前者表现为意义的整体性、混沌性,后者表现为简洁的线性,且体现了语义的缺省性。圈这种差异表现在构式的建构上主要就是话语的缺省,即许多构式的编码要少于构式所表达的意义,致使有些内容会溢出形式框架;要克服这里表现出来的矛盾,使语义过程转化为语法过程得以顺利完成,可能至少需要两个步骤:定向和转喻;转喻使构式的缺省成分在认识上得到补足,定向使补足有了恰当的选择。就感叹而言,因为是对内心强烈情感的语言表征,情感越是急切,其语言表征就越是简短,这样导致语言前思维与语言思维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为了调和这一矛盾,只能对感叹信息进行有选择地凸显,并明确定向,选择那些对于自身表征有意义的事物,将之焦点化,在表征中突出其地位,这说明感叹作为命题性表达原本就是以部分替代整体的转喻。以“How beautiful she is!”这句为例,其感知主体获得的是关于客体对象的整体意象,具有混沌性,说不清具体“像什么”,很难用言语准确表征;感知主体因感受非常强烈而急于表达,往往来不及组织复杂的话语,不大可能使用音节较长的语句进行具体描述,只好概括地用“beautiful”来形容。感知主体选择了感叹客体“she”及其属性“beautiful”进行语言表征,而隐去其他信息,这样整个命题表达对“she”的赞许这一正面肯定的意向态度。尽管感知主体对该人物及其属性的实际感知顺序是She—is—beautiful,但在表达意向里,这一顺序颠倒了,其心理属性beautiful被突显出来,用以强调这种属性带给感知主体的感触之深。同时,感知主体还选用了单音节程度副词或话语标记“how”来配合作为感叹中心的形容词,以利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强烈的情感尽情地表达出来。副词“how”对“beautiful”的标记作用进一步强调客体对象所具有的这种属性程度极高。由此可见,感叹句是在意向性作用下对内心强烈情感进行的语言表征,为使其语言表征形式与其须急切表达的语义内容相匹配,常常采用“部分一整体”转喻手段,同时客观上造成其显性表述远少于其隐形表述。
二、感叹的转喻类型
既然感叹构式的显性表述存在语义缺省,要理解感叹话语,个体意向性就担负着“意义充实”的任务;只有在个体意向性的参与下,意义才能在意向性的活动中获得实在的形象,得到具体化、经验化和语境化。感叹构式作为语言表征整体上具有转喻性,而对该语言表征进行识解时则可以区分出几种具体的转喻方式。
1 标量转喻
有些感叹句尽管表达了一系列的命题,却在意向性作用下基于整体替代部分的关系转而指代其中靠近两端的命题,要么极力肯定,要么强烈否定。这里又分两种情形:首先是带有感叹标记同时也是标量词(如英语中的how、what)的标量转喻,其标量是由标量单位组成的整体,标量作为整体可以代表标量上限;其次是不带感叹标记的标量转喻,其标量单位是以名词性外位成分或者孤立的名词性词组形式出现。例如:
(1)It is amazing how cute she is!
(2)The amount she spent!
例(1)中的“how”本指“cute”的整个程度标量或量程,但在集体意向性作用下,加上具体语境的定向作用,这里指代程度极高的那一部分。事实上,感叹中心cute之前可以添加程度副词very,原句可变成It is amazing how very cute she is!。这应该是说话人的意指所在。例(2)中的标量单位“the amount she spent”是孤立的名词性词组,表面上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消费总量,可小可大,可是当它出现在感叹构式里,受话语意向性活动约束,发生语义偏转,特指非常大的总量。
2 言外转喻
转喻中有时用一个言外行为替代另一言外行为,也就是部分替代部分。疑问式感叹句以“疑”代“信”,就属于此类转喻。疑问句与感叹句尽管涉及同一个等级序列(scale),但在意向性的选择和调节作用下分别取两个不同的值。正因为疑问式感叹句借用疑问形式来表达感叹,这其中就发生了转喻。汉语中的反诘疑问句就常常被用来抒发感叹之情,并发生转喻。这里可以分两种情形,一种是使用疑问词“什么”、“怎么”之类的感叹句如下列例(3),属于以“疑”代“否”式转喻,偏重疑问,表达强烈的否定情绪:
(3)自己有了丈夫,还要跟辛楣勾搭,什么大家闺秀!(钱钟书《围城》)
另一种情形是使用疑问词“多少”、“多”的感叹句,属于以“疑”代“信”式转喻,以疑问之形以行感叹肯定之实。“多少”、“多”就是由询问事物的数量的疑问代词演变为强调事物的数量之大或性质程度之高的感叹标记。同
3 谓词转喻
谓词转喻即“潜在性代现实性”转喻。事态的潜在性和现实性分别属于事态前段和事态核心段,是整个事态脚本的两个部分,因此“潜在性代现实性”转喻是“部分代部分”的转喻。用事态前段来替代事态核心段,显然会造成感叹构式语义上的缺省,只有通过转喻从认识上得到补足,而如何进行恰当的选择则需要意向性的活动来定向。譬如,感叹句“I can’t believe how much he’s GROWN!”就涉及谓词转喻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转喻”,说话人表述的是心理活动能力“I can’t believe”,但实际上要表达的是现实的心理状态“I don’t believe”;其言外之意为,“he”成长速度之快令人震惊,简直难以置信。
总之,在对强烈情感进行感叹性语言表征时,由于语义表征的缺省性,个体在接受集体意向性制约的同时,常常还需要发挥个体意向性作用,从而发生转喻和定向。感叹中的常见的整体替代部分转喻、言外转喻和谓词转喻都是遵循用显著的东西来指称不显著的东西这一普遍规律,这些转喻主观地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客体对象某种突出的属性,将其显著化,这样既使语言变得生动,又让话语意义更为显豁,最终有助于人们具体认识客体对象。同时,这些转喻在意向性活动的调控作用下使感叹有可能采用现成的语言形式表情达意,充分发挥了语言表征的潜能,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