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主导、主体”作用的协同发展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uihui1986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中每个新知识的形成都是由旧知生长而来。在减负增效的课堂中,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是充分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重要一环,“主导、主体”作用的协同进行是有效课堂的关键。在研究《分数基本性质》一课时我们备课组的老师在研讨中不断改进,设计了不同的方案,进行了教学对比:
  方案一
  1.找准基点
  (1)提供一组简单的算式:3÷1、2÷1、6÷2、9÷3请学生找出哪些算式是相等的?
  (2)提问:这些相等的算式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规律,你知道是哪个规律吗?说说它的具体内容。
  2.提供例证
  (1)把相等的除法算式改成分数形式: 3/1=6/2=9/3(得出三个相等的假分数)
  (2)把3/1=6/2=9/3的分子、分母换个身,看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怎样?
  板书:1/3=2/6=3/9为什么会相等呢?你能证明吗?
  方案二
  1.引入猜想
  前面我们比较过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如1/4和2/4的大小,今天我们来观察1/2,2/4,4/8之间的大小,仔细观察,大胆猜想一下这三个分数之间的关系会是怎样的呢?
  2.大胆猜测
  板书:1/2=2/4=4/8,他们之间是否相等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验证吗?
  方案三
  1.找准基点:考考你的眼力(图略:既可以表示1/3,也可以表示3/9)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什么?(1/3=3/9)可他们分子分母都不同,为什么会相等呢?
  2.提供例证
  (1)取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折出1/2,并涂上阴影。
  (2)小组实践操作。学生折纸找与1/2相等的分数,相互交流,看看折成的分数相同吗?把这些数据写下来。
  (3)这些不同的分数为什么会相等,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观察比较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
  这几个方案都为学生提供了分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例证,引导学生去观察、证明、思考、发现,但学生的参与度不同,主动性的发挥不同。教学的效果也就不同。
  1.运用已有经验有效激起学生思维的激情
  新课前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有助于同化新知识。方案一抓住“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实质相同这一本质展开,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方向,减少盲目性,及时扫除新知识学习的障碍,表面看提高了学习效率。然而从新的数学教育理念看,它恰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缩小了探索的空间。课堂氛围在教师的主导牵引下难以活跃。这种形式的铺垫使得学生的探索缺少了活力,学习的效率也就有了折扣。
  方案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猜测问题的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这样,在学习活动之前就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创造的机会,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联想,大胆猜测,无拘无束,众说纷纭,即使是错误的猜测也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发现、创造、犯错误、发现错误、抛弃错误、接受新知的过程,在宽松、平等、自觉的情绪状态下迁移到新知识,为真正理解新知识埋下伏笔。
  方案三创设富有情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考眼力”,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在好奇中产生了问题,接着通过折纸打开学生思路,不同的折纸方法都得到与1/2相等的分数,为探索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提供了感性材料。问题在学生的活动中产生,相关的分数在学生的手中一个个出现,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去仔细观察、思考、讨论、发现。这样的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非常的主动、积极。
  2.科学合理地发挥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不是盲目的,“主导、主体”作用需协同进行。主导体现在引导、组织上,科学合理地选择时机至关重要。方案一指向是单一的,压抑了思维的打开。方案二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大,但学生的感性认识还不够充分,这时的研究验证学生还不足以信服。方案三,学生在观察、动手中不知不觉通过不断的感性积累,发现、产生了新的数学问题:“这些不同的分数为什么会相等,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时教师的适时引导把发散出去的思维集中了起来,上升为理性思维,“是呀,它们的分子分母里藏着什么秘密呢?”这一问,把学生的思维拉了回来,指向于“分子分母的变化特点”这一新知识的核心问题。突破这一问题,学生就在自己的探索中又构建了新知。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生尝试探索、交往的同时,教师恰到好处地“点一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就可以把课堂上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更大的空间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3、用分歧激发出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学生折纸的结果各不相同,从而也就引发了争议,有了争议才能辩出本质。定论不能由教师给出,而应交由学生为自己的发现寻找证据,这样就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研究、自己探索的学习本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空间。在方案三中的折纸活动中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小组活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发现答案写不完,但在众多的答案中,感受到同一点: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不是教师强行灌输的,而是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搜索”出来的,再通过对数据的观察、比较,发现: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从而感悟出了分数的大小不变的本质。自主的探索,激发出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学生在自主的思维空间中,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找,结论自己总结,学习的效率大为提高。
  教师要善于挖掘,善于唤醒,善于诱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才能协调好“主导、主体”作用的有效进行。只有给足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实践、观察、发现、思考、验证、讨论,深入理解才能成为可能。教师不仅要找准认知的起点,更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含量,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使课堂真正走向轻负高效。
  (苗庆,镇江市红旗小学,212001)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是针对目前中亚来疆留学生的文化教育教学现状,以文化体验式教学为视角,分析文化体验式教学模式创设内容及实效性,吸取经验去其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旨在提高留学生的中华文化教学实践效果,加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关键词:文化体验武教学;中亚来疆留学生;实效性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大,世界已经逐渐重视与中国沟通、交流、合作,“汉语热”遍及全世界的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市级组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赛课,我所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爱如茉莉》。本课的教学选择了网络教学的方式,我设计了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的《爱如茉莉》专题学习网站。通过与学校教研组的老师们共同磨课、反复试上,我对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深深感受到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以
摘要: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一种境界,其达成可以有多种策略取向,只有通过科学的、明确的文化路径引领才能使学校管理从传承走向规范、走向高效、走向创新。本文结题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从精神引领、环境熏陶、制度规范、课程渗透、活动濡染等方面阐述了学校文化管理的策略取向。  关键词:路径引领;文化管理;策略取向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
知识构建是把书本知识按内在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把结构化的知识重新激活,呈现生命态。教师是信息之“重组者”,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让教材活起来,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让知识恢复鲜活状态是英语教师的任务。  一、知识构建之根——理顺教材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加工,按由易到难的逻辑组成结构链,以教学知识为载体,理顺教材内容,吃透教材的螺旋式
学校记忆,就是关于学校的记忆,就是对在学校中经历过的人、事、物,若干年之后仍能保持在脑子里的印象。学校记忆是特别美好的,是格外亲切的;学校记忆是需要珍藏的,也是需要唤醒的。与学校记忆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往往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因此,有目的、有意识地珍藏、保存、记录和叙述学校的记忆,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学校每一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觉的需求、自在的体认和自然的行动。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对海门市各中小学
课前慎思  1.要不要讲“单位‘1’”?  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之后,不同版本的教材都会在五年级再次安排认识分数的相关内容。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34-36页是“分数的再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0-64页是“分数的意义”;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6-37页是“认识分数”。在西南师大版、青岛版、河北版的五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材中也都安排了“分数的意义”这一学习内容。  除新世
我是从写教育随笔走上教科研之路的。这些年来,写了不少文章,其中一半左右是教育随笔,大概有200来篇,结集出版过两本随笔专著(与陈明华老师合著),颇受读者的欢迎。我一直在坚持写教育随笔,除了因为读者喜欢之外,还在于这种文章的确比较容易上手,能够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教育主张,可以很快找到写作的自信心,所以我总觉得教育随笔特别适合初步接触科研写作的人。  《江苏教育研究》杂志很早就开设了卷首语和教育随笔
夏天视乎并不是为了有准备的人而牵线搭桥,只是路桥的过路线上留有轻轻的足迹,钢索道上无情的链条盘旋着一扭扭的锁芯:要么半途弃难全身而退,要么桥央原地踏步匍匐,要么摒除龃龉束缚前行。彼岸的风景,没有高屋建瓴,没有繁华盛景,没有怪石嶙岣,仅存的是回眸桥的蹒跚,偷偷的张望四周,随角度的变化而变迁,绿水青山依然,心态斐然;随身心发展的曲线而润色,心灵体魄依然,质量基石。踏过的桥基,已全然不同的视野和胸襟,或
摘要:特色学校建设,应成为凝练办学思想、践行教育理念、深化项目研究、达成培养目标,并逐渐形成鲜明稳定的教育哲学和先进科学的教育实践,内化为全校师生精神气质、行为习惯、人格修养等的过程。建设特色学校,需对学校的文化历史、原有基础、传统优势等作充分认识、深度审思;对学校将追寻怎样的教育理想、坚守怎样的培养目标作明晰的价值判断、合理取舍;还要对以哪些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用哪些机制、路径、抓手去推进运作等,
经历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番洗礼,广大语文教师已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告诉”,更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一种浸染。于是,曾经盛行的条分缕析逐渐被品词析句所替代,常见的一问到底也转变成师生互动的言语实践过程。不懈的探索与总结中,一种崭新的教学策略——片断精读模式悄然而生,那就是引领着儿童在文本的精妙语段中走几个来回,反复品读、涵咏,领悟那文字之中及文字背后的意蕴。这无疑是对传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