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给课堂更深远的意境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x2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档案
  蔡宏圣,江苏省启东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1999年起参加苏教版义务教育大纲小学数学教材修订工作,2000年起参加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的编写。先后在《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和《江苏教育》等教育类报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深刻、新颖、灵动”的课堂教学风格鲜明。目前,专业研究方向是“和谐,让数学的教与学更美好”。
  
  课前遐想
  
  教,为了什么?
  很多时候,一个学科教师无须对上述的命题作出应答。不应答,并不是这样的问题毫无价值,而是似乎我们觉察不到这种教育教学活动根本性问题的存在。
  在备“24时记时法”的时候,在电脑里输入“时间”一词,百度一下,料想不到会有63,900,000篇网页之多。有科普的介绍,有哲学的论述,有文学的抒情,有艺术的表现,更有生活常识的提示。更料想不到的是,与学生们聊起“一天”和“记时法”,他们内心深处会自然地流淌出那么多在我们看来奇怪的“为什么”,为什么一天不是从早上开始?为什么钟表上没有0时?为什么钟表面都是圆形的?如此等等。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间的碰撞中,我不得不考量:我拿什么给我的孩子们,我为了什么去教“24时记时法”?
  常规的“24时记时法”的教法,无一例外地围绕着这两点进行教学: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能进行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间的转换。回顾并审视这些教法,倒不是要将数学的知识与技能驱赶出课堂,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它们都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为了什么而教”的慎思中,这种只关注知识而漠视孩子们内心世界中诸多好奇的课堂,它的残缺是那么地显眼!而试想,随着课堂的推进,孩子们脑海中一个个奇怪的“为什么”得到释然,大脑皮层上一个个思考的点得到激活和唤醒,这样的情形,不就如同春风吹过,铺天盖地的鲜花依次尽然绽放那样摄人心魄吗?但与此同时,课堂又不能全然被孩子们的“为什么”所牵制。它之所以被称为课堂,意味着必须坚守应有的价值。由此,课堂追求多样的和谐也就成了应然的选择。
  
  课堂实施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9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将各种经验系统化,形成较明确的“日”的时间感受。
  2、结合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个时刻,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
  3、引导学生感受人类探索时间知识的历史历程。
  教学重难点:“日”的时间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交流熟悉,观看小品《不差钱》的片段。
  
  一、造“时间尺”
  师:小品里,小沈阳说“眼一睁眼一闭,一天就过去了”,这里的“眼一睁”和“眼一闭”分别说的是什么时候?
  生:眼一睁天亮了,是白天,眼一闭是晚上。
  师:白天与夜晚的自然现象和我们居住的地球的运动有关。请大家看大屏幕:地球在围绕着太阳旋转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被太阳照到的时候就是白天,照不到的时候就是夜晚。早在好几千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发现了白天和夜晚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因此把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合在一起称为一天。但那个时候,只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你觉得能说清楚确切时间吗?
  生:说不清楚。
  师:因此,人们想了很多法子来测量时间。比如说用日晷测太阳下物体的影子来定时间。那没有太阳的日子里怎么办?所以又发明水钟、滴漏直至钟表(课件中出示相应的图片)。有了钟表,测量时间就精确多了,所以,现在人们问一天有多少时间,你肯定说——?
  生:(异口同声地)24个小时。
  师:对。虽然地球自转的速度和角度都有变化,但长期看,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3小时56分。为了方便,大家约定一天有24小时。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了钟表,都知道一般的钟表面上都有12个数。这两者不是矛盾了吗?
  生:老师,不矛盾,钟表上的时针1天转两圈的。(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转两圈。)
  师:要知道一段时间有多长,我们用钟表来记时。但说起“有多长”的测量,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尺子。今天我们也来造一把这样的“时间尺”。把一天时针转的两圈刻度,分别取下,拉直,就得到了两把短尺。
  
  生1:第一种方法。
  生2:我不同意,这样它中间那段就没有时间了。应该合在一起,用第二种方法。
  师:对啊,我们时时刻刻生活在时间里,怎么能没有时间呢?!(课件演示,两把短尺合在一起)大家注意观察,第一圈的刻度12和第二圈的刻度0,如果两把短尺合在一起成一把长尺的话,你又能发现什么?
  生:长尺上中间的12也是0。
  生:第一圈结束的时候也就是第二圈开始的时候。
  师:难道长尺只能像屏幕上那么标刻度吗?(停顿)比如,能不能像学生尺那样标刻度呢?(边说边拿起学生尺)
  
  生:可以的。(学生们跃跃欲试)
  师:慢,我们想清楚再动手。和已经标好刻度的长尺比一比,新的标法哪些刻度是不变的,哪些刻度是变化的?会怎么变?
  生:第一圈的刻度可以不变,第二圈的刻度要重新标。
  师:好,怎么个重新标法?
  生:就是从12开始接下去标。
  师:好,动动手。(学生在练习纸上标刻度。练习纸上,上下对齐给出了两条线段,一条如上图,另一条只给出了第一圈的刻度。完毕后抓住原来第二圈的刻度3、6、9、12进行交流,并抓住同样是刻度,12后面的第三个刻度为什么一个标刻度“3”,另一个标刻度“15”?最后,分别赋予“12时尺”和“24时尺”的名称。)
  师:说起时间,我们还经常使用“上午、傍晚、下午、晚上、深夜、凌晨、早晨”等一些表示一定的时间段的词。这些词表示的时间段,分别在第几圈?在时间尺上排一排它们的序。
  学生在练习纸的“时间尺”上排序。
  
  二、用“时间尺”
  师:到这会儿,有些同学心里可能会嘀咕,这两把尺 有——用——吗?不急,我们来看屏幕(课件出示:一个钟面显示7点,并配上“吃早饭”和“新闻联播片头”的画面)。为什么都是7点,老师有可能在吃早饭,也有可能在看新闻联播呢?
  生:因为一天有两个7点,一个是早上的7点,另一个是晚上的7点。
  师:(赞许地)你的回答很棒,说清楚了虽然钟面上时针都指着7,但实际上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刻,那钟面把它们分清楚了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好,时间尺可以派上用了。在两把尺上,分别找找这两个时间的刻度,再联系平时生活中的说法,想想这两个时刻是怎么表示的?
  生:可以说成“早上7时”和“晚上7时”。(学生在黑板“12时尺”上指明这两个刻度)
  师:嗯,加了表示时间段的词。哎,不过为什么要加词呢?(板书:加词)
  生:都是7时,不加词就分不清楚了。
  师:对,在“12时尺”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是两个不同的时刻(指着这两个刻度),但都用了“7时”来表示,不加词还真不行!实际上,这个方法大家不陌生,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这么用着。不过,平时用的时候往往省略了这个词。比如妈妈问你几点了,你肯定就说10时了,不会说是上午10时。因为在问话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是上午,所以就省了,但规范使用时可不能省表示时间段的词。
  师:那在“24时尺”上找到这两个刻度了吗?怎么表示这两个刻度?
  生:在“24时尺”上,一个是7时,一个是19时。(学生上台在“24时尺”上边说边指)
  生:哦,怪不得叫19时啊!我看见电视上就是这样标的。
  师:哎,在“24时尺”上为什么不用加词了?(板书:不加词)
  生:一个是7时,另一个是19时,就不用加词了。
  师:你的言下之意是:用数目本身来表示时间,不混淆了,自然就不用加词了,这不是明摆着的事情吗?
  生:嗯,是的。
  师:回顾一下,有两把尺,我们就有了两种记录时间的方法。“12时尺”记录时间的方法我们不妨就称为“12时记时法”,也可以叫做“普通记时法”,那“24时尺”记录时间的方法——
  生:叫“24时记时法”。(分别板书两种记时法的名称)
  师:下面来个小练习。先在“12时尺”上找出下面这些时刻的刻度;再在“24时尺”上找出相对应的刻度,然后填一填“24时记时法”怎么表示这些时刻;全部填完后,思考怎样把“12时记时法”的时刻改成“24时记时法”的时刻。
  凌晨2时——( )
  上午9时——( )
  下午5时——( )
  深夜11时——( )
  练习完毕后,进行交流和总结,并完成跟进的练习。
  练习:
  1、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三、弃“时间尺”
  师:我们是从认识一天开始今天学习的,让我们回到这个话题上来。“12时尺”和“24时尺”都可以用来表示一天,每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
  生:从0时开始,到24时结束。
  师:那0时我们在做什么?
  生:应该在睡觉。
  师:绝大多数同学可能没有“0时”的印象。让春晚的0点钟声帮助你勾起那么一点印象吧。(课件播放“春晚”视频片段)
  师:如果把黑板上“24时尺”缩短些,用来表示今天的时间(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上一条线段),那怎么表示“昨天”和“明天”呢?谁能到黑板上画一画?
  一个学生在已画线段的两端分别加画了一条线段。
  师:能把表示今天和昨天、明天的线段分开吗?
  生:不能。
  师:那连在一起的3条线段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昨天的24时也就是今天的0时,今天的24时也就是明天的0时。
  师:对,就像一天中时针转的两圈,第一圈的结束之际也就是第二圈的开始之时那样,时间就是这样连续在一起。哪位同学能在表示“昨天、今天、明天”的线段中,接着表示出后天、大后天吗?
  学生在“明天”的线段上接上表示后天、大后天的线段。
  师:那大——大后天呢?能一直这样画下去吗?
  生:能。时间可以一直有的。
  师:同学们,刚才的画能让大家体验到“时间尺”很形象,让我们看清楚了两种记时法的道理,但如果真的就用它来测量时间的话,那会是很麻烦的事情。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曾经走过那一段路。大家看,古代有一种刻漏,主要由几个铜水壶组成,又叫“漏壶”。除了最底下的那个,每个壶的底部都有一个小眼。水从最高的壶里,经过下面的各个壶滴到最低的壶里,滴得又细又均匀。最低的壶里有一个铜人,手里捧着一支能够浮动的木箭,壶里水多了,木箭浮起来,根据它上面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时间。但想想,这个木箭能无限制地浮起来吗?对,到了一定的时间,就需要把最下面铜壶里的水倒回最上面的铜壶,周而复始地再进行记时。
  由此,我们理解了祖先发明的机械钟表,时针固定后周而复始地旋转(课件出示各种各样时针旋转着的钟表),计量时间很方便。
  师: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钟表都是这个样子的,无意中就觉得一定是这样的。地球自转一周约24小时。那是一定的。那钟表转一圈是12个小时也是一定的吗?或者说,钟面上只能显示12时记时法的时刻吗?
  生:(犹豫地)钟面上标上1~24的数,就可以直接看24时记时法的时刻了。
  师:有了新的想法,就会创造出与众不同的钟表,大家看,屏幕上出示的手表新品。真是应了这句话: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敢于提出新的想法,理应得到大家的赞赏。把掌声送给他!
  师:今天我们借助时间尺,了解和掌握了两种记时法,大家可以进一步关注生活中两种记时法的运用。下课!
  
  教后畅想
  
  每一节课,都是教者一定教育思想的表现形式,只不过有些更无意识些,有些更清晰鲜明些。就本课而言,其内在的意义在于——和谐,可以给课堂注入更深远的力量。
  仅仅用一个课例想承载和谐之于数学教育的全部意义,那是不现实的。但这不妨碍一个典型的课例,可以将数学教育中“和谐”的某方面要义演绎通透,那就是:和谐是坚守所教知识的理性内涵或数学本质基础上的多元统一,其主旨是润泽课堂中的生命。
  更深入地看,所揭示的和谐要义的两个方面“坚守”和“润泽”,也是辩证统一的。某一个教学内容,发散开、挖掘出的可以用来润泽孩子生命的元素有很多,但就数学学科而言,应该首先紧扣“思维”、“理性”等关键词。特别是在多元资料的取舍中,把握住这点很重要。实际上,两者的辩证统一也揭示了数学教育中“和谐”的另一方面意义,即和谐绝不是“和稀泥”,它必须有理性(数学)的内核。
  例如,本课例最后的教学环节在演绎“循规”与“突破”的和谐。用记时法表达,要遵循现有约定的方式。因为传承下来的东西都是如此(钟面上标12个数),于是,大家都觉得应该是这样的,不能是其他样子,思维也就僵化了。粉碎套在思维上的枷锁,让孩子们体会到“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注入“敢于思考”的品质,平淡的“24时记时法”也就展示了新的价值。
  儿童是作为一个完整的自然人走进学校的,当走出学校的时候也应该是个完整的社会人。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因此,和谐的数学教学不是追逐时尚的冲动之举,而是教育直面生命的自然应答。当我们用和谐的方式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时,自然也就触摸到了教育的和谐本色,课堂也就具有更深远的意境。
其他文献
策划人语    众所周知,口算是一切笔算、简算和估算的基础,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口算”。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人认为口算就是简单的口头计算,只是一种单一的运算技能,没有多大的思维含量,因此长期以来使得口算处于“集体轻视”状态。  本期这组文章,从一项一年级初入学儿童的加减法基本口算现状的调查谈起,进而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口算能力为什么下降?当前的口算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怎样采取有效策略
一切从童年开始    诗人但丁曾经说过:“一颗白松的种子。如果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也许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可是如果它是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可能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这几句话。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一个良好的生态性文学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1984年安徒生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克里斯蒂娜·诺斯特林格,在谈到她为儿童写作的一个“理想支柱”时说:“既然他们(孩子们)生长于斯的环境不鼓励
课程改革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认为:只有把问题上升为“课题”,才能集聚问题、分享智慧、攻坚克难,在课程改革中留下自己的足印;只有把“课题”进行“理性整合”,才能让课题研究真正为学校发展服务,走出校本化发展之路。《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是常州市实验小学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一项核,心课题。该课题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一五”立项
一、面对学生的“似乎会”。教师要重视知识形成的内在原理。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和感悟。    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家庭教育对他们学习的前期影响不一样,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也不尽相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知识还没有教,但有一部分学生“似乎会”了,这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回避学生的学前基础,将“先行者”拉回“统一战线”,还是“以偏概全”,简单教教多加练练?  笔者认为,面对部分学生的“似乎
期刊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对教育价值、教学质量、教学品质、教学个性和教学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然而。一些老师尽管知道自己的教学有待完善。然而不知道从何入手,总是在理念上打圈圈,实践上下不了地,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始终是两张皮。一些老师稀里糊涂地教,盲目地学,今天学习这个名师,明天学习那个名师,学到的大多为环节、技巧或技术性的操作,始终进步不大。究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分析名师的学生立
他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生人,属马,天生是一个喜欢行走的人。从1987到2009,一晃已在追求理想教育的道路上行走了20多年。如今,他不仅是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校长、特级教师,还是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对他来说,荣誉是一种奖赏,更是一种见证。奖赏的是他行走的执着,见证的是他行走的姿态。  他是一个在行走中喜欢读书的人——教师是教人读书的人,自己首先应是一
从教学实际来看,各学科老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对本学科特有的较为“显性”的学科知识、技能、策略、方法等目标颇为关注,也容易“拿捏”尺度。但是,从培养完整的人的角度来看,学科教学的目标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因为“在狭隘的学科观念背景下,过分地局限于本学科知识与内容,不仅会禁锢教师自身思想的自由驰骋,也不利于我们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具有雄浑浩博的哲学气质的人才”。“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是把教学过程
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是看山的体悟,其实,解读文本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呢?你站的视角不一样,就会读出不一样的感受。我也试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说之。    一、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阅读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水浒传》改写的。《水浒传》全书通过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部
《中庸》有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教师对教学细节得当的处理,定会使课堂变得灵动而精彩,充盈着生命的个性与张力。    一、潜心研读,追寻文本的张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的精彩离不开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细节的精心预设,而教学细节的预设又来源于教者对文本的潜心研读。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文本,把文本反复咀嚼品味,发现文本中精妙之处,课前才能精心预设教学细节,上课时方能得心应手。同一个文本,教师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