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混凝土施工技术是我国现代建筑工程中最基本的一项施工技术,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掌握好这项施工技术对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耐久性都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从而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标准。本文就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几个重要方面做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前言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整个基础建设领域的发展,而基础建设中一定少不了混凝土施工这项最基本的技术,因此对其施工技术的要求不断严格化、规范化。那么在建筑工程中,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针对目前国内混凝土的实际施工情况而言,需要解决包括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拌制、运输、浇筑、养护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而且还应对整个现场施工过程予以有力控制,不断提高与改进混凝土施工技术,从而更好的适应现代工程建设以及为未来基础建设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原材料质量控制
普通混凝土(以下简称混凝土)一般是由水泥、砂、石、水所组成,为改善混凝土的某些性能,还常加入适量的外加剂和掺合料。为了保障混凝土的质量必须对这几种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首先就是原材料的选择与采购,对水泥的品种、强度,对砂、石的种类、粒径,对拌合水的来源及氯离子含量、水的放射性等方面加以监测,保证用于拌制成品混凝土所用材料质量的合格性。其次是材料的储存和使用,水泥的储存特别要注意防水防潮,并记录好出厂日期,防止因使用过期的水泥而导致混凝土强度达不到标准。砂、石由于堆放于室外,所以难免会经受雨水的冲洗,在使用之前一定要测量好其实际含水率,调整拌制混凝土用水所占的比重,达到实验试配合比的效果。
二、混凝土的拌制
混凝土是由多种原材料按照严格的配合比进行掺和拌制而形成的,那么在混凝土材料的投放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石子→水泥→砂→水的顺序进行合理投放。同时对于混凝土的拌制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时间太短拌制效果不佳,时间太长又会导致混凝土发生离析现象。对于特殊混凝土需加入外加剂时,要控制好其掺入量,搅拌时间应当适当延长,切勿由于外加剂的掺入造成混凝土配比的偏差,影响了混凝土强度与质量。冬季拌制混凝土时,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温度,应优先采用加热水的方法进行拌制,亦可采用加热砂、石的方法来保证混凝土出仓的温度。
另外,还要依据配合比和施工设计方案来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和塌落度,水灰比和塌落度不适宜会给施工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相关混凝土施工人员务必对此过程加以重视。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可安排专门的材料管理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对混凝土的塌落度进行检查,对混凝土施工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管,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混凝土施工质量。
三、混凝土的运输
目前我国大部门地区都要求使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拌制一般由场外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进行拌制,然后通过专用混凝土运输车运到现场。通常会根据运输的距离、混凝土浇筑的时间、阶段工程的用量来确定实际运输间隔时间和运输车辆数,保证工程所用混凝土的连续浇筑效果。在运输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不出现分层离析现象,否则应在浇筑前进行二次搅拌。尽量减少混凝土的运输时间和转运次数,确保混凝土在初凝前运至现场并浇筑完毕。防止因运输过程消耗大量的时间而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
四、混凝土的浇筑
在浇筑混凝土工作前应根据施工方案认真交底,并做好浇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尤其应对模板的位置、尺寸及标高等方面予以仔细检查和确认,并做好相关隐蔽验收后,方可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模板内或垫层上的杂物。表面干燥的地基、垫层、模板上还应洒水湿润,但洒水后不得留有积水。在浇筑竖向混凝土结构前,需要在其基部填以50~100mm厚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且在浇筑的过程中保证混凝土振捣匀速且不间断,以防止离析现象的发生。如果浇筑的混凝土超过3m的高度,此时应加设串筒、溜管、溜槽等装置。
在实施混凝土的浇筑工作时,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系统、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以避免发生移动变形,从而更好的保障浇筑质量,如果发生变形、移位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确保浇筑的混凝土保持完整性,应尽可能的把停歇的时间缩短,停歇的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常会因混凝土的运输、相关施工人员技术的欠缺及设备故障等原因的影响,造成停歇时间过长,从而导致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此时则需留设施工缝,对施工缝留设的位置则应以相关规范及设计的要求为依据。那么在施工缝处再次浇筑新的混凝土时则要做特别的处理,比如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在浇筑新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缝处刷一层水泥浆(可掺适量界面剂)或铺一层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为了进一步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在雨雪较大的天气时,应该避免在露天的恶劣环境中进行浇筑。
五、混凝土的养护
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养护则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混凝土的养护方法有自然养护和加热养护两大类,现场施工一般为自然养护,也就是利用覆盖浇水养护或者缠薄膜布养护。由于水泥是水硬性胶凝材料,它和水发生水化反应,使得混凝土凝结并硬化,那么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为使混凝土更快更好的发生反应,则应选择科学、合理、有效的手段,创造适合于发生水化反应的良好环境。板通常利用覆盖浇水的养护方法,柱则通常利用缠薄膜浇水的养护方法。当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完成后,为使其表面保持湿润,应在混凝土终凝前(通常为混凝土浇筑完毕后8~10h内)开始进行自然养护。浇水的次数因温度变化而增减,目的就是要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对于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其他类型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4d。在已浇筑完成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脚手架搭设等施工活动。
六、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
虽然通过合理的方法可以预防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发生,但是仍然无法完全避免。因此,在施工中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对混凝土结构裂缝进行控制。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应当基于建筑当地的气候条件来展开,混凝土裂缝已经出现后,根据裂缝的实际类型,主要利用注入法、填充法、表面修复法等方法进行裂缝的控制,以此来保证房屋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
七、结语
总而言之,如何保证控制好施工过程的质量,适应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要明确各个施工阶段的相关技术要点,对于混凝土工程所存在的通病,要加大控制和管理力度,从而获得质量更好、更安全的工程。
参考文献:
[1]许靖,葛妍.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7:211.
[2]王晋. 浅议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J]. 商品混凝土,2012,08:86+90.
[3]王南南. 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问题与对策分析[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2:178.
[4]陈中魁. 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2:294.
[5]张茜. 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7:221.
[6]解来承,楚笑红. 关于水利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4:105.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前言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整个基础建设领域的发展,而基础建设中一定少不了混凝土施工这项最基本的技术,因此对其施工技术的要求不断严格化、规范化。那么在建筑工程中,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针对目前国内混凝土的实际施工情况而言,需要解决包括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拌制、运输、浇筑、养护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而且还应对整个现场施工过程予以有力控制,不断提高与改进混凝土施工技术,从而更好的适应现代工程建设以及为未来基础建设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原材料质量控制
普通混凝土(以下简称混凝土)一般是由水泥、砂、石、水所组成,为改善混凝土的某些性能,还常加入适量的外加剂和掺合料。为了保障混凝土的质量必须对这几种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首先就是原材料的选择与采购,对水泥的品种、强度,对砂、石的种类、粒径,对拌合水的来源及氯离子含量、水的放射性等方面加以监测,保证用于拌制成品混凝土所用材料质量的合格性。其次是材料的储存和使用,水泥的储存特别要注意防水防潮,并记录好出厂日期,防止因使用过期的水泥而导致混凝土强度达不到标准。砂、石由于堆放于室外,所以难免会经受雨水的冲洗,在使用之前一定要测量好其实际含水率,调整拌制混凝土用水所占的比重,达到实验试配合比的效果。
二、混凝土的拌制
混凝土是由多种原材料按照严格的配合比进行掺和拌制而形成的,那么在混凝土材料的投放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石子→水泥→砂→水的顺序进行合理投放。同时对于混凝土的拌制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时间太短拌制效果不佳,时间太长又会导致混凝土发生离析现象。对于特殊混凝土需加入外加剂时,要控制好其掺入量,搅拌时间应当适当延长,切勿由于外加剂的掺入造成混凝土配比的偏差,影响了混凝土强度与质量。冬季拌制混凝土时,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温度,应优先采用加热水的方法进行拌制,亦可采用加热砂、石的方法来保证混凝土出仓的温度。
另外,还要依据配合比和施工设计方案来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和塌落度,水灰比和塌落度不适宜会给施工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相关混凝土施工人员务必对此过程加以重视。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可安排专门的材料管理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对混凝土的塌落度进行检查,对混凝土施工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管,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混凝土施工质量。
三、混凝土的运输
目前我国大部门地区都要求使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拌制一般由场外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进行拌制,然后通过专用混凝土运输车运到现场。通常会根据运输的距离、混凝土浇筑的时间、阶段工程的用量来确定实际运输间隔时间和运输车辆数,保证工程所用混凝土的连续浇筑效果。在运输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不出现分层离析现象,否则应在浇筑前进行二次搅拌。尽量减少混凝土的运输时间和转运次数,确保混凝土在初凝前运至现场并浇筑完毕。防止因运输过程消耗大量的时间而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
四、混凝土的浇筑
在浇筑混凝土工作前应根据施工方案认真交底,并做好浇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尤其应对模板的位置、尺寸及标高等方面予以仔细检查和确认,并做好相关隐蔽验收后,方可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模板内或垫层上的杂物。表面干燥的地基、垫层、模板上还应洒水湿润,但洒水后不得留有积水。在浇筑竖向混凝土结构前,需要在其基部填以50~100mm厚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且在浇筑的过程中保证混凝土振捣匀速且不间断,以防止离析现象的发生。如果浇筑的混凝土超过3m的高度,此时应加设串筒、溜管、溜槽等装置。
在实施混凝土的浇筑工作时,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系统、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以避免发生移动变形,从而更好的保障浇筑质量,如果发生变形、移位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确保浇筑的混凝土保持完整性,应尽可能的把停歇的时间缩短,停歇的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常会因混凝土的运输、相关施工人员技术的欠缺及设备故障等原因的影响,造成停歇时间过长,从而导致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此时则需留设施工缝,对施工缝留设的位置则应以相关规范及设计的要求为依据。那么在施工缝处再次浇筑新的混凝土时则要做特别的处理,比如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在浇筑新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缝处刷一层水泥浆(可掺适量界面剂)或铺一层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为了进一步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在雨雪较大的天气时,应该避免在露天的恶劣环境中进行浇筑。
五、混凝土的养护
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养护则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混凝土的养护方法有自然养护和加热养护两大类,现场施工一般为自然养护,也就是利用覆盖浇水养护或者缠薄膜布养护。由于水泥是水硬性胶凝材料,它和水发生水化反应,使得混凝土凝结并硬化,那么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为使混凝土更快更好的发生反应,则应选择科学、合理、有效的手段,创造适合于发生水化反应的良好环境。板通常利用覆盖浇水的养护方法,柱则通常利用缠薄膜浇水的养护方法。当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完成后,为使其表面保持湿润,应在混凝土终凝前(通常为混凝土浇筑完毕后8~10h内)开始进行自然养护。浇水的次数因温度变化而增减,目的就是要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对于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其他类型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4d。在已浇筑完成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脚手架搭设等施工活动。
六、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
虽然通过合理的方法可以预防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发生,但是仍然无法完全避免。因此,在施工中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对混凝土结构裂缝进行控制。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应当基于建筑当地的气候条件来展开,混凝土裂缝已经出现后,根据裂缝的实际类型,主要利用注入法、填充法、表面修复法等方法进行裂缝的控制,以此来保证房屋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
七、结语
总而言之,如何保证控制好施工过程的质量,适应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要明确各个施工阶段的相关技术要点,对于混凝土工程所存在的通病,要加大控制和管理力度,从而获得质量更好、更安全的工程。
参考文献:
[1]许靖,葛妍.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7:211.
[2]王晋. 浅议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J]. 商品混凝土,2012,08:86+90.
[3]王南南. 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问题与对策分析[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2:178.
[4]陈中魁. 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2:294.
[5]张茜. 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7:221.
[6]解来承,楚笑红. 关于水利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