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文化新视野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g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的冬天有些冷,纪念雷锋第74个生日日子,却让北京充满了暖意。历史真的应该记住这一天,也真的应该记住这样一个地点,当然,也应该记下这一天,这一地点,发生了一个怎样的事情。这是一个即将诞生的《雷锋》杂志社,他们举办了一个“雷锋文化研究与传播座谈会”,在2014年12月20日这一天,在北京,解放军报社会议室这一地点。一个颇具新意的主题,吸引了全国雷锋研究專家学者和学雷锋活动团队代表50多位聚集一堂,纵论学雷锋活动五十年的波澜壮阔,细数新时代雷锋的桩桩感动。当然,所有的论题都指向一个聚焦:经历半个多世纪学雷锋活动孕育的“雷锋文化学”正式开题。
   一个似乎有些专业味道的话题,与当下大众文化层面所呈现的势不可挡的雷锋“后流行”趋势相呼应。这些现象都充分表明,雷锋已经成为一种熠熠生辉的文化符号,而且是一个具有张力的文化符号。
  一、雷锋文化的由来与发展
   文化的发展进化有其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但这种客观规律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而存在并表现出来的,是依靠人的选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实现的。人们的文化选择和创造又总是受制于经济和政治的选择,文化选择、创造和政治经济的变迁交汇一起,整体推进、互为印证。
   首先,雷锋文化是党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过程中,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传统相融合,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过程中的一个丰硕成果。
   雷锋文化源起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得到确立并且逐步巩固,社会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人民生活在恢复到旧中国最好水平的基础上又向前迈出较大的一步,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空前提高,社会主义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生机。社会现实影响人们,反映到人们头脑中必然会形成与社会主义现实相适应的新思想和新风尚。同时,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要求包括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观念、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在内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与它相适应,并为它服务。每个时代都要有自己的思想标准和诠释追求的信念体系。它是一个国家、一种制度以及与其相关的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在一个新时代来临的时候,过去的信念体系已无法承载它的全部发展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在思想文化上来一次或大或小的整合,便是历史的必然。雷锋精神应时而生,其英雄事迹和人格魅力感动了无数人。1962年雷锋牺牲以后,毛泽东主席等主要国家领导人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此,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掀起热潮,雷锋文化也在学雷锋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第二、雷锋文化是群众性学雷锋实践活动的升华和结晶
   文化是历史的投影。一个事物、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存在,都是一定历史过程的产物,都有它的原因和条件,因此也有其确定的本质。雷锋文化虽然以雷锋名字命名,但是它的生成和完善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自觉选择和实践。不能想象没有人民群众持续五十几年的学雷锋实践,会有生气蓬勃的雷锋文化的产生。雷锋文化的形成和丰富,充分显示了文化主体——人民群众行使文化选择的权利、责任和创新智慧。
   在持续五十多年的学雷锋活动中,为缅怀雷锋,弘扬雷锋精神,人们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抚顺、望城、鞍山等地建立了雷锋纪念馆,据资料介绍,遍布全国各地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雷锋事迹展览馆(室)就有上百座。而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建筑物、单位,诸如雷锋体育场、雷锋学校、雷锋储蓄所、雷锋号公交车等更是遍布全国各地。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形态万千的以雷锋事迹为题材的城市雕塑构成城市文化一道道亮丽风景。雷锋纪念馆(展览室)成为学习雷锋、弘扬雷锋文化的重要基地。
   文化工作者,遵照周恩来关“作家应该大量地反映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东北有一个战士叫雷锋,他的事迹可以写一写”的指示精神,出版了许多优秀的图书,创作演出了大量宣传和歌颂雷锋精神的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仅图书一类,就达10182种之多。近年来雷锋动漫,各类雷锋帽、雷锋文化衫等时尚混搭更是流行于年轻一代。
   在学雷锋活动中,人们创造了许多新型社团组织,比如“学雷锋小组”、“学雷锋研究会”、“学雷锋基金会”、“学雷锋典型联谊会”、“学雷锋指导委员会”、“雷锋车队”、“雷锋公司”等。人们还创制了若干带有法规性质的规章制度,诸如“关于开展学雷锋活动决定”、“评选雷锋式先进集体、个人的标准”等。它们构成雷锋文化的制度形态。
   学雷锋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形式和方法:雷锋事迹展览、雷锋事迹报告会、学雷锋活动日(主题队日)、学雷锋夏令营、党员奉献日、评授“雷锋奖章”、学雷锋论辩赛、学雷锋理论研讨、学雷锋经验交流会和座谈会、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
   40多年来,雷锋文化已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在雷锋文化的旗帜下集合起无数个先进群体和个人,从欧阳海、王杰、刘英俊、焦裕禄、张志新到赵春娥、张华、蒋筑英、罗建夫、朱伯儒、张海迪等等。他们都受到了雷锋文化直接的作用和影响,有的直接就是雷锋文化派生出来的。刘英俊在他生前使用过的锄把上刻着毛泽东为雷锋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且还写诗赞美雷锋。张华生前说过,雷锋的生命在他身上延续,雷锋的热血在他身上沸腾。这些雷锋式的杰出人物,虽然有各自不同的经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像雷锋那样表现出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和品格。四十多年来,无数计的雷锋式人物都从雷锋文化中汲取营养,但也不断地把新的内容注入和融汇到雷锋文化中,丰富它、发展它。
  所谓雷锋文化,就是以雷锋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事迹言论为基础,以雷锋精神为核心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复合体。
  二、从雷锋精神--雷锋文化--到“雷锋文化学”
  雷锋文化是伴随学雷锋活动产生的文化现象,而雷锋文化概念提出,却经历了一个过程。在学雷锋活动开展初期,媒体间经常使用“雷锋事迹”一词,还没有形成“雷锋精神”概念。1963年3月20日,解放军报社论《学雷锋看行动》中,首次使用“雷锋精神”这一概念。1989年11月,《解放军报》编辑部与国防大学科研部联合召开“学习雷锋回顾与展望理论座谈会”是对学雷锋活动开始学理梳理的一个重要标志。以此为开端,学雷锋活动从初期宣传动员阶段,历经经验总结阶段,进入到理论创造阶段。国内各种学雷锋研究会和理论研讨会也多了起来。不过,这个时期的研究还专注于雷锋精神的一般,以及面对商业化给人们带来种种精神困扰的解疑释惑。   
  1990年出版的陶克著作《中国雷锋现象》
   雷锋文化研究的肇始,可以追溯至1990年问世的《中国雷锋现象》论著。著者以敏锐的视角,观察学雷锋活动纵向历史和横向剖面,从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通过对学雷锋活动的几度兴衰和青年一代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的曲折过程,对此作了冷峻的社会透视和清醒的理性辨析,从而揭示了雷锋精神作为我们“社会粘合剂、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焦点的巨大价值。《中国雷锋现象》论著对学雷锋活动中产生的事物归纳、概括,首次抽象出“雷锋现象”新概念,这是理论上的一次飞跃,她为后来雷锋文化概念的提出,做了理论上的铺垫。
   2005年,抚顺召开的“雷锋文化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提出“雷锋文化”的概念,发出加强雷锋文化研究呼吁。对这次会议成果进行充分报道的辽沈官方媒体,第一次使用“雷锋文化”新词汇。2012年,中国雷锋文化促进会成立,展现了推进雷锋文化研究与传播的努力。2014年12月20日,《雷锋》杂志社召开“雷锋文化研究与传播座谈会”。在会上,《雷锋》杂志社担当责任,提出因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搭建“雷锋文化”研究平台,发挥媒体影响力,人才聚集力,传播辐射力,推进、完成《雷锋文化学》学科体系建立。开辟了雷锋文化系统研究的新境界。
  “雷锋文化学”的学科建设,理应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雷锋系列题词指示中汲取营养。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及其后继者持续向全社会推出雷锋这个先进典型,相继对雷锋精神做出了一系列精辟诠释,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创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范畴,为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奠定了雷锋文化学的基本框架。
  首先,揭示雷锋这一文化偶像特征。刘少奇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雷锋的“平凡而伟大”,阐明平凡与伟大在雷锋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统一。
  其次,概括雷锋文化的实质和内涵。无论是刘少奇,还是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题词都指明雷锋文化的实质是共产主义精神。1965年8月30日,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发表了毛泽东“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手迹。毛泽东指明雷锋精神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周恩来的名句“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概括出雷锋文化的基本内涵。
   第三,定位雷锋文化的时代价值。邓小平题词“谁愿意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透彻指明:学雷锋是一个自觉成长为共产主义者的自我提升过程,是向共产主义者高标准前进的自觉实践过程。学雷锋根本就是要解决“怎样做人,为谁活着”的问题。周恩来题词,把“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原则,赋予明确内涵,指明学雷锋的目标取向。
  第四,奠定雷锋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架构。伟人题词提出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规范,诸如“平凡而伟大”“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钉子精神”等。在道德价值观上形成“甘做人民勤务员”“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新规范。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新规范,为雷锋文化理论形态建构了新的话语体系。
  第五,成为雷锋文化研究和发展的行动纲领。伟人的题词开启、指导了持续至今的全国范围的学雷锋活动,在中国社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鼓舞人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激励无数有志青年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为现代中国社会精神文化建设提供绝好的主题,为未来社会文化发展提供重要价值目标和模式及可供参照的方法;雷锋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构成,成为国际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窗口之一。
  
  2005年3月,抚顺雷锋精神研究所召开全国首届雷锋文化资源学术交流会
  二、从理论发力到放飞中国梦想
  学雷锋活动持续半个世纪之久,雷锋精神由政党伦理上升至国家伦理,其影响已经渗透整个社会组织的骨肌,达至社会心理结构,衍化成独特的文化现象。以雷锋名字为表征的好人文化,获得大众最广泛的认同。继往开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统御大势,顺乎民意,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密集发表七次学雷锋重要讲话,高度肯定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强调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世世代代弘扬下去。第一次将学雷锋活动上升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略高度,谋划学雷锋活动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领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战略意图,加快“雷锋文化学”学科建设,既具有为中国梦实现提供文化驱动力意义,又肩负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的文化使命。
  研究“雷锋文化学”的主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学雷锋讲话为指针,以文化学、伦理学、哲学等为理论基础,立足学雷锋活动五十多年实践,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系统、全面、深入研究雷锋文化对象,把握雷锋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作用和一般运行规律,为雷锋文化传播与建设,进而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提供理论和工作依据。
  “雷锋文化学”就是以雷锋文化内部结构、运行规律及其外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伦理学、文化学、哲学高度發展的产物,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雷锋文化学”依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其理论体系结构分为共时态和历时态两大部分以及典型案例分析。
   从雷锋文化系统整体的共时性来看,研究范围有雷锋文化的本质、结构、功能、特点等问题及其外部关系。从雷锋文化系统整体的历时性来看,研究范围包括雷锋文化的起源、传播、变迁和发展的一般动因和规律。“雷锋文化学”注重实践案例的分析与研究。
   历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厚爱我们这一代雷锋文化的沐浴者、建设者、见证者、传承者、守护者。
  我们无法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其他文献
“我也向雷锋学习”,毛泽东最早知道雷锋这个名字,是在看了报刊上发表的有关雷锋的报道,特别是看了摘发的“雷锋日记”后。1963 年 2 月初,《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雷锋的事迹,同时摘发了雷锋的部分日记,《解放军报》还连续发了题为《像雷锋那样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等三篇社论。毛泽东仔细阅读后,在一次谈话时曾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罗瑞卿说 :“雷
期刊
渐渐地,天气凉了,风也冷多了。西藏高原的冬天,那个冷呀,把人冻得鼻酸头疼,寒冷的风冻得骨头疼,早晨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就像刀刮一样,两脚就像两块冰。城市尚且如此,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在那个寒冷而闭塞的山区里,经受的是怎样的煎熬啊!西藏昂仁县偏远山区孔隆乡的孩子们又是怎样经受严冬的煎熬呢?  看到我们记者到来,孩子们一窝蜂的从教室跑出来,又羞涩而腼腆的抿着嘴笑, 在他们空灵纯粹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真
期刊
雷锋生前所在团是一支英雄部队.1947年9月1日,活动在晋南一带的地方武装在中共襄陵县委书记姚登山的领导下,组建了“襄陵独立团”,被编入太岳军区19分区45团,这就是雷锋生前所在团的前身。这只部队组建后,先后参加了太原战役、扶眉战役和入川剿匪战斗,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卓越贡献。1952年部队由步兵改为工程兵,1958年进驻营口。1992年转隶为第64集团军。1998年大裁军,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撤销陆
期刊
2014年12月9日,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有名的“赤脚医生”曾伟,被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授予“最美乡村医生”称号。作为邓州“编外雷锋团”彭桥镇卫生排排长的曾伟,在此之前,就曾因医术精湛和扶危救困的仁爱之心,先后被评为“民间中医名医”、“河南省优秀乡村医生”、“邓州市首届十大新闻人物”、“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等。  彭桥镇位于豫鄂两省3县(市)交界地,曾伟1993年从原南阳卫校毕业后,回到村卫生室,
期刊
《雷锋》杂志创刊,邀我写点什么。却之不恭,无奈我已八十五岁,无力著长文,便写了一套散曲应命,并略作說明。   雷锋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却平凡而伟大。他只活了二十二岁,然而他的生命却永垂不朽。他既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可是在他的血液中,又流淌和充溢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华。《老子》主张“上善若水”,认为人间之至善,应该像流水一样无所不在。而雷锋正是这样,他无论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
期刊
刘广金是中国书画院院士、高级工艺美术师、世界创新科学院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花鸟画院副院长、高级工艺美术师、客座教授、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北京艺博林轩画院名誉院长  劉广金195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仲宫,酷爱丹青40年。多年从事军队和地方文化工作,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美术功底。1992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由于倾爱“天下无双绝,人间第一香”的花王牡丹,则潜心研究,水墨
期刊
评说社会风气,人们经常引用一句典语:“风起于上而俗成于下。” 意思是,风气是由社会领导层面倡导和推行的,而要变成一种约定俗成具有特定地域性的习惯和通例,力量却在普通民众之中。一个制度规定、一种风气倡导,倘若不能推延普及到民众之中,变成群众的自觉遵循,即使意义远大、前程美好,亦无实际意义。  风气是自上而下的,习俗则是在特定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中自下而上的。一种风气,要由领导层面的倡导,转化为社会民
期刊
欣闻《雷锋》杂志创刊,野草诗社诸友特作“三同诗”五首以贺!梅竹松为岁寒三友,此诗喻指雷锋、《雷锋》杂志和广大读者、作者永远是朋友。   岁寒三友竹梅松,   亮节高风万世宗。   欲学做人先悟道,   新刊问世唤雷锋。   (克己)   见刊如见岁寒松,   一代英风万古宗。   人学千招先学好,   好人名字叫雷锋。   (沫之)   生生不已看青松,   世世温良寻正宗。   常态旻中需有道,
期刊
寸土寸金的香港,停留在人们脑海的是鳞次栉比的大厦,醒目亮眼的招牌,行色匆匆的路人。然而却总有那么一些地方,闹中取静,让你在转身之间,忘却身后的喧嚣。  1881 Heritag前身——香港水警总部:这座超过120年的历史古迹,是目前香港四大最古老的政府建筑之一,也被列定为法定古迹,整组建筑群包括主楼、马厩及报时塔。除日占期间,曾用作日本海军基地外,至1996年为止,一直为水警所用。本为一所两层高建
期刊
一道菜从创意到成型,包含了很多味道,有的可以用味蕾品尝,而有的要用心来咀嚼。  这里无疑是深圳市内最有氛围的地方:欢乐谷、世界之窗等主题公园与它对街而望;掩映于绿荫中的美术馆就在周围:海水正蓝的深圳湾把其临窗美景装扮得如画一般,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此刻也有了一个远眺的演绎。登高而能望远,在威斯汀的顶层餐厅,美食与美景的享受多了一丝文化的优雅。  威斯汀的扒房就坐落在大厦的顶层,扒房的厨师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