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育工作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可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工作才能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加强高校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发展经济社会的需要,教育信息化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关键词]新形势 高校教育 策略
[作者简介]孙树彪(1976- ),男,吉林梨树人,吉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吉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吉林 四平 136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7-0032-02
一、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取得创新成果的人。培养创新人才是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目标,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尤其需要大量创新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培养创新人才是其神圣职责。
(一)优化教育理念
我国的人才培养长期以来都是“应试教育”,把高等教育当成“就业”而进行的教育,过多地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本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因此,必须树立创新理念,在高校教育中倡导创新的价值观,为自主创新、树立新的价值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就创新本身来说,它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所以创新教育也是开放性的教育。创新教育能够汲取文明中促进创新的积极因子,并内化为自身的合理成分,从而在教育中掌握主动权。
(二)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片面追求就业率,以各种手段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学术气氛严重阻碍了高校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过分强调专业,专业设置较窄,课程内容上缺乏实践性和通识性,导致学生知识面窄、综合能力差,阻碍了全面发展。有的高校为便于管理,几乎为所有学生安排了统一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这样会忽略学生的个性,扼制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高校重要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为实现人才培养这一目标,要建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专业对口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素质为核心,引导学生建立新思维,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按照知识创新实践的总体要求,将创新教育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中。
二、拓宽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拓宽教学方式就是突破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不符合时代要求、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
(一)实现素质教育模式下的教学互动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行为,是师生相互促进的过程。师生的教学互动对培养创新人才有着重要的影响。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很重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思考和探索,主动和教师接近,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来自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用科学发展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上师生相互交流的同时,学生与学生也可以相互交流探讨,互相提出的问题和见解会使师生双方都受益。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树立创新教育的价值观,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价值取向,克服过去那种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单调的教育价值观。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平等、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关系,这样才能为教与学达到良性循环创造和谐愉快的氛围。教师要重视向学生展示创新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妙处,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建设一支科研教学创新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师资队伍。首先,要注重处于学科发展前沿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人才,建立健全配套的人才竞争机制,以解决高校师资队伍不稳定、团队合作不到位、缺乏奉献精神和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其次,引导教师明确方向、坚定信念,鼓励教师把教学实践与提高个人自身素质结合起来。最后,改善现有的师资队伍结构,多方位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可以吸收其他行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要求我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教学改革,按专业塑造一个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养专业拔尖人才和骨干教师。
三、注重高校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动,高校师生在思维领域、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了多元化的特征。所以,加强高校教育中的意识形态领域建设显得非常重要。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高校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要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明确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高校思想阵地。高校教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断充实和完善。世界正处于复杂多变的发展时期,多种思潮涌现,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必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教育师生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以科学发展观办事,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高校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积极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抵御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想,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加强素质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呈现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特色。用科学发展观帮助大学生区分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确方向。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处理好各种关系
加强高校的思想理论建设,培养高涨的爱国热情。高校要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功能,进一步加强高校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建设,扎实开展理论研究,积极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深入开展旗帜鲜明的思想教育活动,努力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校园文化,处理好指导思想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坚持以育人为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要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健全和优化教师队伍及育人环境,做好新时期高校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在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复合创新人才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对受教育者进行基本常识、价值观的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我国现时期高等教育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近年来,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所深化,但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如何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并被社会广泛接受,这是目前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中外教育界的共同特征是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通过教育让所有的人成为真正的人、为社会带来幸福的人,直接目的是提高个人的素质、促进个人的自我完善。教育只有把传授知识和思想品质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符合高等教育创新要求的合格人才。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的态势,需要跨世纪的、国际通用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教育培养出来的,可以胜任各类工作,灵活性强,能解决多种复杂难题,有利于社会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实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知识和技能、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优良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创新人才。对企业来说,只有拥有复合型人才,才能正确处理好个体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还有利于增强公民的责任感,认清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使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人文素质教育应该贯穿所有教育的始终。我国政府在1994年就提出要把基础教育转到素质教育。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加强高校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符合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能够有效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合格人才,促进国家和民族的进步。
五、促进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战略性意义,教育信息化在大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使教育发展与未来信息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其特征是开放、共享、数字化、智能化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化的战略地位空前上升。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化的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过程和手段,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教育信息化利用网络在各门具体科学之间搭建了桥梁,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研究能力,为创新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当前,教育信息化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行业的各个领域,由此引发了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同时对教育机制、教学方式、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也有深远的影响。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信息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组成,涉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理念更新、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范围广,难度大。因此,要协调好各种因素,相互促进,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创建一个崭新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国发[2010]8号)[Z].2010-03-21.
[2]中办、国办印发《2006—2020年信息化发展战略》[EB/OL].http://www.gov.cn/jrzg/2006-05/08/content_275560.htm,2012-05-16.
[关键词]新形势 高校教育 策略
[作者简介]孙树彪(1976- ),男,吉林梨树人,吉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吉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吉林 四平 136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7-0032-02
一、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取得创新成果的人。培养创新人才是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目标,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尤其需要大量创新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培养创新人才是其神圣职责。
(一)优化教育理念
我国的人才培养长期以来都是“应试教育”,把高等教育当成“就业”而进行的教育,过多地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本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因此,必须树立创新理念,在高校教育中倡导创新的价值观,为自主创新、树立新的价值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就创新本身来说,它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所以创新教育也是开放性的教育。创新教育能够汲取文明中促进创新的积极因子,并内化为自身的合理成分,从而在教育中掌握主动权。
(二)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片面追求就业率,以各种手段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学术气氛严重阻碍了高校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过分强调专业,专业设置较窄,课程内容上缺乏实践性和通识性,导致学生知识面窄、综合能力差,阻碍了全面发展。有的高校为便于管理,几乎为所有学生安排了统一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这样会忽略学生的个性,扼制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高校重要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为实现人才培养这一目标,要建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专业对口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素质为核心,引导学生建立新思维,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按照知识创新实践的总体要求,将创新教育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中。
二、拓宽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拓宽教学方式就是突破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不符合时代要求、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
(一)实现素质教育模式下的教学互动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行为,是师生相互促进的过程。师生的教学互动对培养创新人才有着重要的影响。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很重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思考和探索,主动和教师接近,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来自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用科学发展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上师生相互交流的同时,学生与学生也可以相互交流探讨,互相提出的问题和见解会使师生双方都受益。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树立创新教育的价值观,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价值取向,克服过去那种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单调的教育价值观。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平等、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关系,这样才能为教与学达到良性循环创造和谐愉快的氛围。教师要重视向学生展示创新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妙处,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建设一支科研教学创新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师资队伍。首先,要注重处于学科发展前沿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人才,建立健全配套的人才竞争机制,以解决高校师资队伍不稳定、团队合作不到位、缺乏奉献精神和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其次,引导教师明确方向、坚定信念,鼓励教师把教学实践与提高个人自身素质结合起来。最后,改善现有的师资队伍结构,多方位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可以吸收其他行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要求我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教学改革,按专业塑造一个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养专业拔尖人才和骨干教师。
三、注重高校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动,高校师生在思维领域、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了多元化的特征。所以,加强高校教育中的意识形态领域建设显得非常重要。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高校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要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明确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高校思想阵地。高校教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断充实和完善。世界正处于复杂多变的发展时期,多种思潮涌现,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必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教育师生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以科学发展观办事,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高校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积极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抵御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想,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加强素质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呈现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特色。用科学发展观帮助大学生区分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确方向。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处理好各种关系
加强高校的思想理论建设,培养高涨的爱国热情。高校要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功能,进一步加强高校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建设,扎实开展理论研究,积极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深入开展旗帜鲜明的思想教育活动,努力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校园文化,处理好指导思想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坚持以育人为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要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健全和优化教师队伍及育人环境,做好新时期高校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在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复合创新人才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对受教育者进行基本常识、价值观的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我国现时期高等教育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近年来,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所深化,但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如何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并被社会广泛接受,这是目前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中外教育界的共同特征是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通过教育让所有的人成为真正的人、为社会带来幸福的人,直接目的是提高个人的素质、促进个人的自我完善。教育只有把传授知识和思想品质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符合高等教育创新要求的合格人才。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的态势,需要跨世纪的、国际通用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教育培养出来的,可以胜任各类工作,灵活性强,能解决多种复杂难题,有利于社会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实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知识和技能、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优良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创新人才。对企业来说,只有拥有复合型人才,才能正确处理好个体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还有利于增强公民的责任感,认清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使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人文素质教育应该贯穿所有教育的始终。我国政府在1994年就提出要把基础教育转到素质教育。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加强高校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符合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能够有效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合格人才,促进国家和民族的进步。
五、促进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战略性意义,教育信息化在大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使教育发展与未来信息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其特征是开放、共享、数字化、智能化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化的战略地位空前上升。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化的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过程和手段,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教育信息化利用网络在各门具体科学之间搭建了桥梁,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研究能力,为创新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当前,教育信息化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行业的各个领域,由此引发了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同时对教育机制、教学方式、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也有深远的影响。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信息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组成,涉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理念更新、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范围广,难度大。因此,要协调好各种因素,相互促进,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创建一个崭新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国发[2010]8号)[Z].2010-03-21.
[2]中办、国办印发《2006—2020年信息化发展战略》[EB/OL].http://www.gov.cn/jrzg/2006-05/08/content_275560.htm,201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