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唱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大力推行新课改的进程中,只要走进阅读教学课堂,你就会发现老师包讲包唱、学生坐冷板凳的情况依然存在。讲台上眉飞色舞自我陶醉,讲台下兴味索然恹恹欲睡。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致使学生失去了独立地真切地感受文本的机会而成为被动接受概念的机器,课堂上死气沉沉,毫无生命张力。你能奢望这样的教学会有什么良好的效果吗?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足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重要性。
诵读作为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千百年来得到了历代教育者的重视和运用。明代东林书院大门上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谁人不知?通过对联的文字我们可以生发出许多遐想和情思,其中那书声朗朗的阅读情景是多么的动人啊!
因此,我们必须让朗朗的读书声重新回到语文课堂。
首先,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重讲轻读的危害性。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的方法呆板僵化,很难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而《语文新课程标准》则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但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搞千篇一律的程式化分析讲解,横插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剥夺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直接对话的权利和时间。所以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差那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其次,积极探索朗读方式,发挥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自由朗读。自由朗读训练适用于新课文的初读阶段和学完课文的品读阶段。初学阶段的自由朗读作用有二:一是随意性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符合高中生独立的认识、思辨能力的要求;二是有利于发现朗读难点,如字音、词义、断句等方面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论理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的关系来,这样读了,就好比听作者当面说一番话,大体总能听明白。”学完课文后的自由朗读作用:一是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精要内容;二是体会语言特点,研习诵咏经典片段。自由朗读有很大的乐趣。
2.齐声朗读。这一训练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督促学生准确读出原文,尊重原文,不丢字、不加字,不倒读,不回读。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得要准确,读得更要准确,在朗朗书声中,促使自己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针对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增多的现状,适当安排齐读,是非常必要的。
3.指名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指名朗读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名朗读可以是针对全篇的整体朗读,也可以是分部分、段落的朗读,不拘长短,酌学情而定,依篇章而行。重要的是读得及时,读得精彩,读得恰到好处。“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起来 ”,“激昂处还他于激昂,委婉处还他于委婉”,便是叶圣陶先生所推崇的“美读”,他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
4.分角色朗读。针对文学作品中部分体裁——小说、戏剧的学习,分角色朗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要求学生扮演特定角色,摆脱自身社会角色的束缚,走进作品,扮演作品中的人物,把握人物形象,演绎作品。这一训练方式是难度最大的一种朗读方式,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的。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做示范,引导学生模仿,揣摩、品味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再結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角色朗读,或看画面配音,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理解、把握作品准确,作品优美生动的语言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规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语言、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5.熟读背诵。篇幅较短的诗文,适合采用读背结合的方式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 ,“使语言不期然而近于完美”。(叶圣陶)这正是朱熹“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的观点。熟读至此,背诵便水到渠成。
6.配乐朗诵。现、当代散文、诗歌教学,选择与作品格调谐调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训练,让学生尝试与乐曲相融合,在审美追求中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陶冶性情,升华思想。如读朱自清《荷塘月色》可以选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或钢琴曲《月光》;读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可配以古筝曲《渔舟唱晚》;读《孔雀东南飞》可配小提琴曲《梁祝》……这样情因境生,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教师创设美的情境,能陶冶学生情操,使其获得高雅的审美享受。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足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重要性。
诵读作为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千百年来得到了历代教育者的重视和运用。明代东林书院大门上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谁人不知?通过对联的文字我们可以生发出许多遐想和情思,其中那书声朗朗的阅读情景是多么的动人啊!
因此,我们必须让朗朗的读书声重新回到语文课堂。
首先,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重讲轻读的危害性。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的方法呆板僵化,很难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而《语文新课程标准》则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但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搞千篇一律的程式化分析讲解,横插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剥夺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直接对话的权利和时间。所以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差那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其次,积极探索朗读方式,发挥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自由朗读。自由朗读训练适用于新课文的初读阶段和学完课文的品读阶段。初学阶段的自由朗读作用有二:一是随意性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符合高中生独立的认识、思辨能力的要求;二是有利于发现朗读难点,如字音、词义、断句等方面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论理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的关系来,这样读了,就好比听作者当面说一番话,大体总能听明白。”学完课文后的自由朗读作用:一是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精要内容;二是体会语言特点,研习诵咏经典片段。自由朗读有很大的乐趣。
2.齐声朗读。这一训练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督促学生准确读出原文,尊重原文,不丢字、不加字,不倒读,不回读。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得要准确,读得更要准确,在朗朗书声中,促使自己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针对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增多的现状,适当安排齐读,是非常必要的。
3.指名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指名朗读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名朗读可以是针对全篇的整体朗读,也可以是分部分、段落的朗读,不拘长短,酌学情而定,依篇章而行。重要的是读得及时,读得精彩,读得恰到好处。“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起来 ”,“激昂处还他于激昂,委婉处还他于委婉”,便是叶圣陶先生所推崇的“美读”,他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
4.分角色朗读。针对文学作品中部分体裁——小说、戏剧的学习,分角色朗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要求学生扮演特定角色,摆脱自身社会角色的束缚,走进作品,扮演作品中的人物,把握人物形象,演绎作品。这一训练方式是难度最大的一种朗读方式,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的。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做示范,引导学生模仿,揣摩、品味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再結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角色朗读,或看画面配音,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理解、把握作品准确,作品优美生动的语言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规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语言、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5.熟读背诵。篇幅较短的诗文,适合采用读背结合的方式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 ,“使语言不期然而近于完美”。(叶圣陶)这正是朱熹“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的观点。熟读至此,背诵便水到渠成。
6.配乐朗诵。现、当代散文、诗歌教学,选择与作品格调谐调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训练,让学生尝试与乐曲相融合,在审美追求中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陶冶性情,升华思想。如读朱自清《荷塘月色》可以选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或钢琴曲《月光》;读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可配以古筝曲《渔舟唱晚》;读《孔雀东南飞》可配小提琴曲《梁祝》……这样情因境生,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教师创设美的情境,能陶冶学生情操,使其获得高雅的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