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文学作品中美学观念的思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a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念主要表现为对生活的艺术展示,对美好事物的追寻。纵观日本文学,不难发现其作品中的生活美感多借由悲伤主题展现,这也是日本人批判事物的基本观念。虽然,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念主要为“物哀”、死亡美学等消极情绪,但其中也不乏中国文化影响下的“长安”意象,所以本文就“物哀”、“长安”意象、死亡美学展开对日本文学作品中美观观念的研究,希望能借此展现美学观念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帮助人们了解日本文学作品。
  关键词:日本文学作品;美学观念
  作者简介:王红国(1980.10-),男,汉,河南省通许县人,盐城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日本语言文学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1
  早期,日本文学受到一些中国文学影响,但后来也慢慢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其文学形式主要有散文物语、小说、随笔日记纪传体自传等。其实,日本文学历经多个时期,在不同时期也有各自著名的文学家及作品,比如:平安时期的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明治时期的岛崎藤村的《破戒》,现代的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事实表明,文学作品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影响后世,一大原因在于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而这也就促使本文研究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念。
  一、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念——“物哀”
  “物哀”可谓是日本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美学观念,但在理解这一观念时,少数人会将其狭义化,认为其倾向于“哀”。可实际上,“物哀”表达的是一种物随心动的感觉,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情感,是人与人、人与物间的共鸣,而且不是为了“哀”而“哀”,而是因为“哀”,所以“哀”。另外,还可以用触景生情加以解释。“物哀”在日本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比较淋漓尽致,比如紫式部的《源氏物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曾将其称为创造日本美学传统的重要作品之一,而其美学观念主要表现为“物哀”。据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了1044次“哀”,出现了13次“物哀”,而且其不仅继承和提升了《万叶集》的“物哀”的美学价值,又增添了几许朦胧与奢华,还能于清雅而哀怨间,注重描述华丽而哀伤的爱情,并深刻洞察、尖锐批评社会,实现“物”这一客体与“哀”这一主观情感的高度融合和统一。再比如,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中学生与妙龄舞女的爱情故事,但它能于平淡中流露和展现双方的爱慕之情,能于无言中表露感伤与天真无邪之美,能于哀而不伤中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促使读者受到较强的感染。一般来说,日本文学作品常于细节中展现哀思,在心理等描写中传达悲哀。就《伊豆的舞女》为例,作者通过描写荣吉频频挥动便帽,以及船儿远去后,舞女挥舞手中白色的东西的场景,来达到生动、形象地说明主角已经分手,并传达哀思的目的。
  二、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念——“长安”意象
  在日本文学作品中,“长安”意象是与唐朝都城长安紧密相关所有意象的统称,具有多维性。一方面,“长安”意象不仅指长安这一具体的宏观事物,还代表长安特有的繁华景象或者其他特征。另一方面,日本文學中的“长安”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所以也被寄予独特的情感。一般说来,“长安”意象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有以下几点美学价值。第一,生活美。比如:取自《唐大和尚东征传》的《天平之甍》在描述唐代鉴真法师渡日传法事迹之余,也重点描绘了日本留唐僧的生活,而长安就成为其中展现生活美的一大重要意象。第二,渴望美。文学作品比较执着于追求美好事物,而为展现得到美好事情前的渴望,部分作家会借助“长安”这一意象实现。例如:《天平之甍》中的“只要不翻船,总到得了唐土。那时,就可以见见久闻大名的长安城和洛旧城……”。第三,朦胧美。朦胧美主要是通过景物或其他描写,来为读者描绘一个个场景,呈现一幅幅画卷,以使其感受和体验到某种情感。比如《长安之春》中作者通过“恼人的香气”和“世界变成新叶绿叶”来展现九街十二衢的树荫的景象,让读者通过想象,获得这朦胧的美感。
  三、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念——死亡美学
  日本文学比较热衷于展现对死亡的独特意识和崇拜,而且日本的无常观念,使其认为事物易逝,尤其是美好的事物。具体来说,日本樱花开则盛、期较短,随风飘落却不失美感。日本武士受到众人尊敬,因为他们敢于用死来维护名誉,回报恩情,展现精神思想。因此,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死亡美学这一美学观念相对普遍,而其中以村上春树为代表。村上春树常用“井”这一意象来表现死亡美学,例如:《挪威的森林》中井不仅代表着死亡,还代表着丧失和遗忘,更传达出孤独绝望的感觉。又比如:《奇鸟形状录》中的井是跨越生和死的场所。与此同时,村上春树还喜欢用“森林”来表达死亡美学。日本山多,森林比较茂密,不仅代表着欣欣向荣,还蕴含着死亡、消失等意义,所以村上春树会让直子等人在森林中自杀。而他们是静静地等待和接受死亡的,因此森林中的死亡是解脱、也是新生。另外,除了具体的意象外,村上春树还会用“彼岸的世界”这一抽象场所突显死亡。比如:《1973年的弹子球》通过在那个弥漫着死鸡气味的冰冷仓库中,有一种绝对的死亡气息,而“我”直面以“象的墓园”,“深林深处”等面貌呈现出来的“彼岸的世界”,来表达“我”将死,并被重新投入无的熔炉中。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研究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念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这是深入了解日本文学作品重要手段,也是研究美学观念的文学价值及现实意义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日本文学作品传播,提高美学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水平。
  参考文献:
  [1]井琪.浅析日本文学作品中美学观念[J].农家参谋,2017(14):150-150.
  [2]董佳佳,任洪玲.日本文学中“长安”意象的美学意蕴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64-69.
其他文献
摘 要:《神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薇拉·凯瑟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六个白人小男孩和神峰之间发生的种种故事。本文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孩子们和印第安人自然理想的深度挖掘和讨论,探寻《神峰》中的生态隐喻。  关键词:薇拉·凯瑟;生态隐喻;童年;理想  作者简介:任文婧(1993-),女,山西吕梁人,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赫尔曼·麦尔维尔是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白鲸》近年来收到国内外文学评论家的广泛关注。特别是20世纪以来,出现了生态批评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本文试图结合罗尔斯顿的生态整体主义理论,揭示《白鲸》中所蕴含的麦尔维尔超越时代的生态关怀以及对读者的生态启示。  关键词:《白鲸》;生态整体主义;生态启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
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短篇小说《黄色墙纸》,向读者展示了父权、医权与女性生存现状之间裂痕、矛盾和缠扭的关系.传统的文学批评多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我
画可代言,书可安心,书画高旭奇古必人之高古。予每观子畏、青藤、章侯、八大、金农之画,古拙似魏唐人之手笔,如遇仙人欲乞换骨丹也,又似高僧说偈、世尊敲门,亦不说一个“玄”
摘 要:隨着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发展,十九世纪的英国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对社会变迁高度敏感的爱略特开始在她的小说中描写消费主义影响下的维多利亚社会生活。本文试图通过对爱略特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丹尼尔·德龙达》中被异化的消费者形象进行解读,探讨艾略特的道德观和其时代反思。  关键词:消费;丹尼尔·德龙达;异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一股浓浓的行业理论研讨气息,一个具有专业态度的电视学术氛围”,这就是2002年3月22日在广州市亚洲国际大酒店召开的“2001年度全国省市电视台优秀专栏节目奖”颁奖会暨“
雷电是一种大气自然现象,若避雷不当,雷电能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危害。在寻常百姓家,电视、电话、音响、电脑、空调等已相当普遍。rn
中文和日文看似是两门很相近的语言,但从其字词、语法及句子结构来看,又存在诸多的差异.对于爱好研究日本文学、文化的人来说,翻译显得十分重要.日汉翻译要求译者首先对两种
17年来,泉州晚报社坚持以发展为主导思想,从仅有一张4开4版的报纸,发展为拥有三报一刊一网站,是中国地市报中较具规模、较有影响的报社。1998年和2000年,两度被国家新闻出版
摘 要:长期以来,妖怪文化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神秘的色彩,在日本的平安时代盛极一时,诞生了一位享负盛名的大阴阳师安倍晴明。本文主要探讨阴阳师安倍晴明及妖怪文化在作品《阴阳师》中的具体体现,得出:日本妖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性和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真实写照。  关键词:妖怪文化;阴阳师;安倍晴明;阴阳寮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