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byj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农业高职院校按照农科人才的岗位特点、岗位素质和岗位技能进行人才培养,体现和反映了农业岗位的职业素养和特征。本文拟从设置专业、打造师资队伍、构建课程体系和开展校企合作等方面对这个问题做简单探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从2004年至2019年连续6年中共中央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这个问题为主题,由此可见“三农”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对的极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地方职业院校灵活设置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一直以来,农业高职院校在培养适应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探索如何构建农业高职院校 “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坚持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原则,根据各地农业经济发展特色需要,为社会培养适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企业用得上、毕业生留得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问题
  1.培养目标缺乏“农”定位: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农”定位比较宽泛和笼统,一是办学理念没有立足农业的基本问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需要;二是缺乏人才培养特色,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得不够紧密,未能很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2.专业建设缺乏“农”指向:一是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对接度不高,满足不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专业群建设不强,没有形成与农业产业结构、技能人才需求结构相对应的专业群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现代化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多元化需求;三是专业设置没有紧密贴合现实需求,目前农业新兴行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很大,高职院校开设的大部分专业是传统的农业类专业,缺乏现代农业、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新兴专业,导致学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与就业岗位需求不匹配,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3.师资队伍缺乏“农”保障:一是大多數教师只会讲授教材上的农业基础知识,能真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教师较少;二是具备纯熟的农业技术技能的教师不多,在真正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实践操作的教学往往只能点到为止,不能深入,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农业技术水平。
  4.课程建设缺乏“农”特色:一是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结合不紧密,缺乏鲜明的地方农业特色;二是课程结构不合理,体系设置不科学。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根据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形式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5.校企合作缺乏“农”平台: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一直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农业高职院校更是如此。当前,农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质量不高,缺乏农业特色的信息资源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农业职教集团不多。
  (二)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普遍存在缺少充足而有效的农业农村人才需求信息,对信息掌握的不及时,对当地农业产业特色、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状况等掌握的不准确,导致专业名称和专业结构安排上存在盲目性、滞后性和不科学性等问题。
  2.高职院校教师对支持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认识不够,授课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忽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运用的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3.高职院校对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宽泛和深入,狭隘浅显地认为校企合作仅仅只是为了解决学校的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忽视考察企业是否具备合作意愿、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和农业专业背景,在专业行业领域是否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等,因此很多情况下校企合作都只是蜻蜓点水,无法深入开展,在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上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构建农业高职院校 “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按照农科人才的岗位特点、岗位素质和岗位技能设置专业、打造师资队伍、构建课程体系、开展校企合作,体现和反映了农业岗位的职业素养和特征,强调根据岗位特点和岗位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实施一体化教学,因岗施教。
  (二)农业高职院校 “农学结合”人才培养对策
  各高职院校应明确办学定位,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培养具有高级农业技术和农业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农味”人才,服务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1.专业建设:设置 “农味”专业
  以提升服务各地农业经济建设能力为重点,抓好专业建设,进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形成鲜明地域特色,逐步扩大学校服务面。
  (1)高职院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以及自然资源,做好当地农业人才需求预测,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科学论证专业设置,努力提高专业与产业的结合度,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专业,更好地扶持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压缩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传统专业,开设新兴专业,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现代高端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动下,发展乡村旅游必将成为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农村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将比以往发展得更快,学校可以对应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农业专业和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等专业,推动农村休闲旅游、养老产业、农耕文化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专业人才,学校可以开设各类技能型专业,如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的全面对接和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针对当地农村文化和经济特色,学校主动对接设置乡风民俗研究、传统手工艺制造等特色专业,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2.师资建设:培养 “农味”教师
  (1)教师引进:顺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提高农业类师资队伍的人员数量,在教学中传授农业技术,并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教师培养:建立专任教师“三下乡”见习制度,提升农业职业能力的教师评聘制度和建立提升农业职业能力的教师激励机制来提升教师的农业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调动广大教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适当增加专任教师的农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行业、企业和农村资源锻炼师资队伍,充实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素质,使其在今后的教学和社会服务活动中能够发挥更多的专业优势,提供更有力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指导保障;进一步加强教职工服务“三农”工作意识,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增加和开展更多的科技扶贫以及新农村服务等活动,让更多的教职工认识和积极投身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为“三农”发展建设的浪潮中。
  3.课程建设:建构“农味”课程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根据地方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依据行业标准,引入行业企业的新技能和新知识,深化农业类课程体系改革。
  (1)构建以“一般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为核心的农业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群采取层次化和模块化设置,一般能力课程注重体现其实用性,同时加大农业类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实践技能课程等课程的开发力度。
  (2)在原有专业基础上适当增設农业类特色课程。例如经贸类专业,可增设农产品营销课程;会计类专业,可增设农村财务会计课程;机械工程类专业,可增设农业机械课程;信息工程类专业,可增设农业信息技术课程。
  4.实践教学:开展“农味”校企合作
  争取政府支持,继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加大与农业企业合作的紧密度,积极探索基于校企合作新定位的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逐步形成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满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多元化的农村人才需求。
  (1)构建学校和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成立由学校、优质农业企业等多方组织参与的专门部门,如校企合作办公室,专门负责校企合作事宜,制定校企合作工作章程、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运行机制,并聘请农业领域知名企业专家、骨干成员等作为委员会的兼职人员,参与农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细节策划、教学内容修订、教学方法改善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校企共建“教师工作流动站”和“技术骨干工作室”,为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双向流动搭建有效平台。鼓励教师走下讲台、走出教室、走向企业学习农业知识、强化农业技能,企业技术骨干走上讲台、走进教室传播企业文化、传授生产技能;进行顾问式合作,选派优秀教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如员工培训、客户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指导等。定期进行企业调研,关注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及就业情况,邀请企业专家到校举办讲座、论坛、宣讲,宣传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
  (3)校企共建农村公共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等项目,实施“教学工厂、职教集团、农业园区、合作农场”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训教学,增强高职学生服务农业和农村的实践能力,促进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此外,还可以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创建“冠名办学”;校企双方开展深层次的科研项目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速度;校企共同开发农业类核心课程,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实习实训内容,融产、教、学于一体,切实提高学生的农业生产技能。逐步在农业高职院校中形成“校中有企” “ 企中有校” 的育人环境。(作者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乡村工匠培养对策研究》,编号:2019JJ70079,主持人:李怡;2018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对策研究》,编号:18C1831,主持人:曾新洲;2016 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湖南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课题编号:16C0531。
其他文献
本文从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出发,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提出构建机电专业“一个目标、两个课堂、三个结合、四个层次”的多维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以促进高职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一、职业胜任力概念   “胜任力”指的是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价值观、某领域知
期刊
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了军工科研院所成本控制的实际情况,而后据此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管理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一、引言   目前,很多军工科研院所的成本控制都存在诸多问题,整体管理效果低下、控制效率不高等问题比比皆是,这就直接造成了最终管理结果和预期效果相去甚远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有必要对成本控制进行研究,争取找到行
期刊
翻转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改进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已多年被运用于各种课堂教学实践。本文以《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为例,从《市场营销学》翻转课堂教学现状问题入手,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策略以解决现有翻转课堂教学问题。  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会借助各种互联网技术与加入各种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改进課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当今时代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两者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在新闻制作与传播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能够帮助新闻业转型和发展。因此,在传统新闻面临转型的今天,新闻制作与传播要注重与数字媒体相融合。新闻媒体人也需要注重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使自己能够符合时代的要求,以便在未来推动新闻行业的发展。本文针对数字媒体视阈下的新闻制作与传播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期刊
随着网络小说的迅速发展,作为接受新事物比较快的大学生首当其冲的会受到网络小说价值观的影响。网络小说虽然是一种快餐文化,但是也承担着文化的传播的责任,而它的传播速度以及受大学生欢迎的程度,使我们不得不重视它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笔者认为要重视学校教育的作用,作为教育者在大学生的教育中要注重立德树人的宗旨。  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传播不再仅仅局限于纸质媒体,有了另一种传播方式也就是互联网。这也
期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实践研究,目前学界关注较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的革命、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围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马克思主义与文化价值观的认识,探讨如何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以期促进相关研究益趋深化,有所裨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
期刊
随着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已经不再能很好的适应时代的变化,现代“学徒制”的教育理念在高校中逐渐深入,对于高职校企合作人才来说,这种新型模式的出现无疑是锦上添花,“学徒制”不仅仅是继承我国传统学徒制的优点,还结合了国外学徒制经验,构建符合我国教育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徒制,以积极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现代学徒制,能够切实推进产教融合,将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期刊
本文以信阳毛尖茶文化在室内空间中的营造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对信阳毛尖茶文化内涵与特点进行深度挖掘,第二部分提出了影响信阳毛尖茶文化空间的营造要素,第三部分提出了信阳毛尖茶文化空间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原则,为信阳毛尖茶文化传承与茶文化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信阳毛尖作为中国十大名茶,近年来产品知名度升高,但文化延续力度不足。茶文化空间是延续信阳毛尖文化、展示信阳毛尖文化的重要
期刊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新形式对煤炭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需要煤炭企业在不断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不断加强企业组织人事干部能力建设,特别是在人才资源成为评判企业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准的当下,煤炭企业应该转变传统人事干部建设模式,创新组织人事工作,以更好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在分析加强煤炭企业组织人事干部能力建设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煤炭企业组织人事干部能力的建议。   一、加强煤炭企业
期刊
近年来云计算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云计算产品开始展现在各行各业中。而应用云桌面作为云计算下的一个典型应用,高校实验室建设都开始使用应用云桌面以改变传统的实验室教学环境以适应不同教学实践需求。但高校实验室使用应用云桌面或传统电脑,这两种不同模式的实验室环境存在明显的不同。本文根据笔者所在高校的使用情况,概述应用云桌面的优势与不足,为各高校将来建设实验室提供参考。   一、引言
期刊